首都非故乡
王松锐
今天刷朋友圈时看到一位朋友去了北京,发出几张灯火图景。我觉得很羡慕。转念一想,我对北京的认识是什么呢?祖国首都,直辖市,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认识得不少,可总觉得哪里有一大片空白。这空白不是从书里来的,不是从百科来的——北京压根不是我的故乡。
我们是如何与一座城市缔结情缘的呢?就依成都来看,我老家不在成都,却生长在成都,成都是我的故乡。奇怪的是,很多成都人晓得清楚成都有哪几个区,可一讲数字就总要模糊。恰恰书里喜欢讲类似“数字”的玩意。学地理前我只知道成都夏热冬冷,后来学到这儿原来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记忆里,看到银杏黄了人们就加起衣服,初春的第一缕太阳出来我就开始期待百花绽放……归根结底,这情缘跟当地风物是紧紧联系的。我们看过,闻过,尝过,于是诞生乡景,乡风,乡味。一处地方竟然能够和人的生活融合地如此自然,这乡情,令人感动……
我与首都的窗户纸终于显现:北京人吃什么,赏什么花,听什么书;春天几月来,冬天几月去;接地气儿点的水电气购房政策,还有暴寒酷暑的奇闻记忆里是没有的。我从没踏上首都的土地,那里的水是偏碱还是偏酸?给不出来更具体的描述,到底是没看,没闻,没尝过。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故乡执着得很。料想是古代条件落后,大多数人守着一方水土踏实到老,很多认知基于故乡。这种无奈与倔强演化下去,竟成就艰深伟大的“故乡”的概念。以至于后来无数文人墨客到了外地都大兴愁闷,连友人美景都无法排解其恼。咱们该说先人太执着于乡土,还是他们不懂随遇而安呢?
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切都在推激着年轻一代往大了、广了的天地走。于是好多人不再拼命回巢,取而代之则是一头扎进那未知的风暴。对故乡的牵念与对外界的好奇似乎从未平衡,古今忽地断了层。又悲哀,又迷惑,更是一重茫然,潮流当中的我在人群中站住脚,人群夹在雨下的十字路口,回望雨伞人头,摩肩接踵,随后又被推挤着向前。“故乡”对于我们来讲究竟是什么?一座城市?生我养我之地?不……这定义冥冥不确切,好多定义却的确在我们这代模糊甚至消失掉了……可是这样的现象势不可挡,难再谈乡情科举,过往既成历史。越写越茫然了自我。
沉思良久,我意识到,与故乡的情缘不再以千年以前的形式存在,而成为我不断追寻的人生里的一个伴随,如影随形。它更像一个提醒,提醒我们切勿在浪潮里迷失,提醒我们留恋出发的土地,提醒我们唤醒感性的温柔光辉。时代在前进,有人为新陈而喜乐,有人为兴衰而忧算,每个人应当学会接受文明社会的更迭,学会自然地过渡概念的变迁,才能更从容地投入斗争中去。可惜,这悲凉凄怆实实在在,我常不知自己何去何从,学会接受谈何容易!看淡人去谈何容易!
遗憾,我终于不清楚“故乡”的定义。放不下人,放不下情,放不下这片土地,想到自己今后可能离它们而去顿觉感伤。只好在有限的时间里留住更多的情缘!多留一会儿,是谁也多留一会儿……哪怕在乡土上多站一会儿也好!
背井离乡的人们啊,有时候回头看看也是好的!毕竟首都非故乡啊!
首都非故乡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