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中期,我作为下乡知青在离哈尔滨双城县50多里的农村插队。在那个物质和精神贫瘠的年代,我们这些中学毕业的学生,由家长单位安排到农村,聚居在一起成为了集体户,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青年点。三十多个人,绝大部分人不到20岁。我们这些人分别插在了三个生产队,和当地的社员一起下地干农活。劳动之余,特别是雨季,遇到大雨的时候,不能出工下地干活,我们常常是窝在青年点看小说。但是,人多书少的矛盾怎么化解?有人想出了好办法:读书,一个人读书大家听。这不仅解决了一本书大家都想先睹为快的矛盾,听书的人还可以边织毛衣边听书,可谓是两全其美。
我们青年点自从有了休工读书的习惯,几乎是没有中断过。嘿嘿,大家都是乐此不疲的期待着下大雨,期待着听到知青战友的读书声,这点小心思也成了当时艰苦条件下的一点安慰。前段时间,打开电视机,发现了中央台《朗读者》这档节目,主持人是我特别喜欢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董卿。那精良的画面,平实的情感,都让我想起了40多年前青年点读书的一幕幕。那时候的我们,室内的背景就是我们拥挤的住处和每个人拥有的不足一米宽的火炕,火炕上面是我们自己铺盖的被褥,下面是一整块的炕席。室内的摆设就是几个大小样式不一的木箱子,那是我们各自用来装自己衣服的。木箱子上面摆满了盆盆罐罐,因为我们生活中的饮食起居都是在这个人均不足三平方米的空间里进行。不管是轮到了谁读书,都是要在自己的炕位上,把被褥卷起来当作椅子坐在上面。睡在靠墙位置的人读书的时候,就要往中间位置挪动一些,免得有人离的远听不清楚。
记得是有人从家带来一本再版的小说《林海雪原》,扉页有句作者曲波的话是: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以表达对战友的深切怀念。当我们大家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一个个的脸上都布满了凝重的表情。不记得是分多少次几个人给大家读完了那本《林海雪原》了。书中描写的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在那个大家心绪彷徨苦闷的艰苦岁月里,也照样是给人以心灵的启迪。那本女作家杨沫的自传体小说《青春之歌》,展现了“九一八”到“一二九”那段历史中青年学生的曲折成长经历。听后大家无不联想到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七嘴八舌的开始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大讨论。我们在那里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将来的出路在哪里?说着说着就有人是泪水噙满了眼眶······
后来不知道是谁带来了一本描写华南农业大学地理系一群女大学生的小说,记得书的名字应该是《勇往直前》,大家听了之后的震撼是沉默不语和无言以对。在我们知青点的22名女生中,想上大学或者说是有望考上大学的是大有人在。只是在当时那个历史大环境下,个人的理想是无法不和国家的需要结合在一起的。小说中描述的女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大家心生羡慕,无比的想往、无比的期待,可现实是我们要在艰苦的环境里锤炼自己的那颗红心,要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我们这些特殊环境下造就的读书者,虽然没有太多的情感体验和成长故事,更没有什么传世佳作,但是我们能够在艰难环境中寻找着自己的精神食粮,也是一种难能可贵。几年后,期待已久的知青政策发生了改变,我们青年点这些人有的接替父母的班到国企当了工人,有的考上了大学或技校,有了自己理想的职业,有的是被统一安排到了家长单位的劳动服务公司,还有的是到部队的大熔炉去锤炼自己,保家卫国。如今,我们这些年近七旬且退休多年的老人,回忆起自己的知青岁月,在一起读书听书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那种感染教育和鼓舞,早就幻化成为我们的精神食粮和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期待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