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对轩窗听雨声

文/ 陈祖金 时间: 原创美文

  静对轩窗听雨声

  时近暮春,小城安康日渐温润,花落枝头时,雨天儿就多了起来。从小读古人写雨的诗,犹记得那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骤雨初停时尤其应景。有人看雨打落花,读出了诗句里对春意离去的怜惜之意,但我觉得那份惬意和悠远也着实肉眼可见。雨天不能出门儿踏青赏花,静对轩窗,读书听雨,也算惬意。沏上一杯清茶,看雨滴在风中翩翩起舞,听雨打芭蕉,声声拨人心弦,心情瞬间变得通透。一个人骨子里浪不浪漫,要看他怎么看待下雨天。雨天里读书,这是大多数人的理想。读书,没有雨声,少了灵气。听雨,没有书声,少了清雅。清代生活家张潮就说:春雨宜读书,夏雨宜弈棋,秋雨宜检藏,冬雨宜饮酒。拢一手雨珠珍藏在心间,岁月染霜,情怀不老;折一串水帘挂在窗棂外,容颜老去,我心依然。

  人的闲适生活有很多种,古人把中国人的古雅生活描绘的淋漓尽致,书房之内,可以读书,焚香,对弈,插花,书房之外,可以侯月,寻幽,品茗,抚琴……这其中,听雨大概是最为惬意的一件事了,因为这是最自然的一种状态,雨随时而落,文可以随时而赏,跟一切世俗的价值无关,它是最契合中国哲学与审美的一种生活状态。

  国人自古便崇尚山水,对风光霁雨颇为珍惜。北宋苏东坡有个名曰“喜雨斋”的书房,苏东坡甚至为一座亭子命名“喜雨亭”,其谓:“亭以雨名,志喜也。”诗人如此钟爱雨天,或许是因为听雨读书最容易使人入静,这种感觉不同于孤灯品茗,也不同于赌书泼茶,

  更有别于红袖添香,它是人与天地最自然的融合。

  雨是窗外事,书为心头好。一间书房,清幽,安静,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诗词歌赋,若能伴随着窗外琳琅如玉的落雨手捧闲读,沉浸其中,心灵自然变得悠远宁静。古人诗中“扫石共看山色坐,枕书同听雨声眠”的意境,写出了多少人求而不得的诗意生活。若是书房外有一方空地或一方庭院,那自然最好不过,那就可以在瓦檐窗下,种上一篁修竹,一树蕉叶,一支幽梅,待雨下的时候,淅淅沥沥,打在这些草木的花叶之间,为阅读平添一份幽韵雅意。

  听雨一事,随着时节变化,情境也有所不同。天街小雨,草色清浅,这是韩愈的春;几回疏雨,敲打圆荷,这是晏殊的夏;巴山促膝,夜雨涨池,这是义山的秋;冰雪未至,雨袭寒梅,这是苏辙的冬。书房外一年四季的变化,也随着这雨声而记录下来,成为中国文化里最有意境的一幕,它幻化成四时风雅,根植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成为笔触与时光的碰撞。

  如果说人“三省吾身”是对自我的约束,那么听雨便是对自我的慈悲。最喜欢南宋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一词。少年听雨,人在歌楼;壮年听雨,人在客舟;而今听雨,人在僧庐。他用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写出不同时期人生的境况,而这正是一个人的一生,此时的雨声,成了超越生命之外永恒的载体,我想他书房之外的雨声,一定是“悲欢离合总无情”的超脱境界。

  “暮春花落怜诗意,静对轩窗听雨声。”既然春意难以挽留,那就在季节交替之时,于书房方寸之间,掩卷听雨,开卷读书。

  【作者简介】陈祖金,笔名临海听涛,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人。陕西省青年文学学会会员,陕西省散文网网络会员,安康市诗词学会会员,安康市作家协会会员,汉滨区作家协会会员,《金州牛山》、《安康冉河》副主编。

静对轩窗听雨声相关文章:

老师对学生评语简短20字左右(共15篇)

沉寂和静寂的区别 沉寂和静寂的区别简单介绍

对自己的工作的心得体会(精选13篇)

《静对轩窗听雨声》

  静对轩窗听雨声  时近暮春,小城安康日渐温润,花落枝头时,雨天儿就多了起来。从小读古人写雨的诗,犹记得那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骤雨初停时尤其应景。有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