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拿煎饼想起娘

文/ 孙文玺 时间: 原创美文

  手拿煎饼想起娘

  泉源、是马陵山下的一座小乡镇,她像一棵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鲁南这块富饶的大地上。

  这里民风淳朴,善良。世世代代的村民们在这片大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村民们非常喜欢的一种食品叫煎饼,煎饼也是每家餐桌上的必备之品。据史料记载,煎饼起源东晋,距今以有几千年的历史。煎饼可厚可薄,可以层叠,方便携带,做好的煎饼放个十天半月不会发霉变坏。煎饼筋道,需要长时间咀嚼,这样可以锻炼面部神经,延缓衰老。煎饼耐饿,常吃煎饼能生津健胃,促进食欲,促进面部神经运动,有益于保护视觉、听觉和嗅觉的神经健康,是上等的保健食品。煎饼的历史源远流长,是地方特产,制作工艺复杂,更能体现出当地的饮食文化、风俗习惯,是馈赠亲友的上好礼品。

  本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那个年代正是经济拮据,物资匮乏,生活困难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除了稀饭咸菜,就是地瓜干做的煎饼。每次做煎饼,母亲总是提前把地瓜干砸碎,然后再放在盆里用水泡开,由于白天要下地干活,所以煎饼一般都是在天亮前做好。记得有天夜里,我睡醒一觉,听见推磨的声音,透过窗户,看见母亲带着两个姐姐,在月光下佝偻着身子,吃力地推着沉重的石磨。磨好糊子后,姐姐趁着天未亮抓紧时间休息,母亲忙着收糊子刷磨,然后再支起鏊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生火烙煎饼,一会工夫,农家小院里飘起了煎饼的清香。

  说起烙煎饼,那可是个技术活,鏊子不能烧得过热,太热了糊子会在上面打滑,也不能烧得温度过低,温度低了煎饼在上面揭不掉,所以要温度适中。烙煎饼也是个受罪的活,每次烙煎饼,母亲都是在低矮的锅屋里忍受着烟熏和闷热。天亮了煎饼也烙好了,大人们吃过早饭下地干活,我和弟弟背起书包去上学。中午一般不回家,所以书包里除了学习用品还有母亲提前放好的两个煎饼。

  长大后,我第一次外出打工,背包里装满了母亲提前做好的小麦煎饼、咸菜和煮熟的鸡蛋,在母亲再三叮嘱下,恋恋不舍地离开家乡。飞驰的火车上,怀里抱着一背包母亲做的煎饼,心里感觉暖暖的。在外打工的日子很少能吃到煎饼,偶尔有工友回家,母亲总是托人捎来一大包煎饼。手里拿着母亲托人捎来的煎饼,心里感慨万千,这时,也想起了流传在沂蒙大地上的一句话,花喜鹊,尾巴长,拿起煎饼想起娘。煎饼承载着浓浓的母爱,也是母亲对远方游子的思念,更是离家的孩子对家乡的眷恋!

  去年春节前,一个朋友去加拿大探亲,临走之前,她用电话询问远在大洋彼岸的亲友,喜欢什么家乡特产,结果对方要求多带些家乡的煎饼。就这样,朋友带着一大包煎饼坐上飞往加拿大的航班。万米高空上,当别的乘客吃着乘务员送来的香喷喷的饭菜,而我的这位朋友却在吃自带的煎饼。旁边的几个外国人睁大眼睛,好奇看着。朋友把煎饼一一发给那几个外国人,请他们品尝。几个外国人呲牙咧嘴地吃起煎饼,样子非常滑稽好笑。一会工夫,他们把煎饼吃完了,一个个竖起大拇指接连说“OK,OK”。后来朋友到了加拿大,那里的亲友们见到家乡的煎饼如获至宝。离家十几年了,终于又吃到家乡的煎饼!薄薄的煎饼,浓浓的情,这是远在海外的游子们发自内心的感慨。

  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如今的煎饼制作工艺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电气化煎饼机的问世让鏊子成为历史。妇女们再也不用过那种烟熏火燎的日子,高科技让妇女们得到了彻底解放。

  改革开放几十年,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原来餐桌上的老咸菜已经很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美味佳肴。很多人吃厌了大鱼大肉,唯独对煎饼情有独钟,喜爱有加。煎饼也有原来的单一品种变成花样繁多、品种齐全、风味各异的特色产品,有杂粮煎饼、小米面煎饼、豆面煎饼等等。这些产品满足了人们的各种口味,大大增加了人们挑选的空间。

  煎饼不止是一种食品,它代表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女性们,在那个年代对家庭、对社会做出的伟大贡献,是我们对过去的回忆,是乡情,更是抹不掉的乡愁。

  山水泉源好风光,

  处处飘满煎饼香。

  煎饼薄薄情谊长,

  手拿煎饼想起娘。

  文:孙文玺

手拿煎饼想起娘相关文章:

中秋节手抄报句子大全100句

中秋节手抄报文字简短5篇

中秋节手抄报内容说说(140句)

中秋节手抄报短句(精选130句)

中秋节手抄报资料句子

中秋节手抄报内容句子(精选85句)

《手拿煎饼想起娘》

  手拿煎饼想起娘  泉源、是马陵山下的一座小乡镇,她像一棵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鲁南这块富饶的大地上。  这里民风淳朴,善良。世世代代的村民们在这片大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