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母亲的娘家在凉山的一个小山村里,与父亲的村子相邻,中间隔了一个山脊,两村经济相当,都以种地为生。母亲嫁与父亲是幸福的,至少前半生是幸福的,父亲是懂得心疼母亲的,自我记事起便没见母亲上过灶台,父亲外出干活,母亲也只是打下手,并未承担重活,但随着父亲的离世,母亲便吃尽了人间疾苦。
母亲在家排行老四,上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弟弟,母亲自幼有哥哥姐姐的庇护,在嫁与父亲前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母亲娘家的经济在村里也属殷实,除种地收入外,外公还编得一手好竹活,附近村子里的竹活大多出自外公之手。
母亲虽受哥哥姐姐的庇护,但母亲从不娇气,在生产农活方面也是一把好手,倘若不是这样,恐怕父亲走后,我们就要活不出来了。
母亲常说“家和万事兴”,在母亲的教导下,我们姐妹的生活、工作都较稳定,这一切都得益于母亲宽广的胸怀教会我们做人。
在我不到十二岁,父亲便撒手人寰了,这对母亲的打击很大,从此母亲便失去了依靠,但母亲未因此一蹶不振,在父亲送葬的那天,母亲将泪水往心里流,招呼送葬队伍将父亲安葬在了他们一起打拼的那块田边,母亲大概是想日日劳作还有父亲的陪伴吧。
虽然家中拮据,但母亲从未有过让我们辍学的念头,母亲崇拜有学识的人,她常常说“一个人,只有学了文化才能识大体”,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父亲刚过世那年,安葬父亲几乎让母亲倾其所有,还借了外债,眼看开学的日子临近了,我们却没有学费,母亲央求村里当教师的大伯让我们在他班里借读的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大伯看我们可怜便答应了母亲,母亲便又开始了筹措学费之路。
母亲常把“吃亏是福”挂在嘴边,但母亲并不软弱。我们在村里因失了父亲的庇护,年幼时常常有村中小孩无理取闹,每每此时,母亲用她柔弱的身躯挡在我们前面,不允许他们靠近我们半步,我们在外受了欺负,母亲也总会为我们讨回公道,母亲从不撒泼耍横,但只要母亲出面,他们便离我们远远的,不敢再欺负我们。母亲这样的性格我也得以继承,这样软而硬的个性使我能把吃亏当福。但是,在做人上,我也有底线,什么事都可将就,但不能超过自己的底线,以致常常会有人对我说“你就是太直性子了,不懂变通”,不懂变通虽让我吃了不少亏,但也正因为如此,守住底线就是我最大的变通了!
母亲一直在家中坚守着,直到妹妹出嫁,大姐姐很早就想接母亲在城中享福了,但母亲说家中不能离了她,她要守护着她的女儿们,看着她们一个个成家立业,看着她们生儿育女,随着我们生活越来越好,笑容渐渐重回母亲脸庞,看着母亲幸福的模样,我们总算懂得了母亲多年的付出与隐忍。她不抱怨、不认输的性格影响着我们姐妹几人。我参加工作后,便将母亲接到我工作的地方与我一起生活,她虽入了城,但一样的勤俭节约,从不要求我们什么,她常常告诫我“一定要好好的工作,孝敬公婆,尊重长辈,只要做好了这些,人这辈子就顺了”,有了母亲的告诫,我自从参加工作后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步一个脚印,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母亲将她所有的慈爱毫无保留地给了我们,她却是从不索取,母亲一世清苦,一世淡泊名利,她从不告诉别人她的苦,也从不告诉别人她的幸。母亲因哮喘于53岁离世,母亲是在慈孝中离世的,为什么说母亲是在慈孝中离世?因母亲是在看望外婆的路途中突发哮喘离世,她应该也无遗憾吧!她见证了与父亲生养的女儿们都成家立业,都生儿育女,她看望了日思夜想的外婆,突然的疾患并未给母亲太多的苦,让她平静的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是上天对母亲的眷恋。
就像老舍先生说的:“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母亲走后,我便也成了失了根的花草,但是母亲的言传身教却一直影响着我。
(凉山矿业王宗平)
我的母亲.相关文章:
★ 小时候的年味儿
★ 记忆里的虾米粉条
★ 红色的幽默(一)
★ 落日与晚霞
★ 邻家的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