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屋往事成追忆
范更生
每当读到刘长卿“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诗句,就会被那种家的温暖所感动,也许那只是一间柴门茅舍,但那是一个在外漂泊的灵魂急于返归的港湾,寒风暴雪也挡不住夜行人急于回家的脚步,因为那里有一份属于他的温暖,在那个茅屋庇护下有他的亲人、油灯、锅灶、鸡犬……
每个人对家的理解会有不同,但一定离不开与一栋屋子相关联的烟火生活。“家”这个像形字的构造,首先得有上面那个宝盖。在我三十而立之年,我终于有了一套自己的住宅,开始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真正意义上有了自己的小家,并在此居住了整整十年。
那是九十年代中期集资建的机关宿舍楼,一共六层,是三室一厅单元结构房,我分到的是一个东边顶层,尽管要交的集资款并不多,但那时我们夫妻的工资都很低,我父母也没有资金能力支持我们,最后还是靠夫人和亲戚朋友告借,七拼八凑才交齐的。虽然那十年我们经济上不宽裕,但那是我感觉生活最幸福的十年。
记得刚搬进去的那天晚上,我兴奋的整夜没有睡觉,打扫卫生、清理家俱,从此有了自己的书房,在无数个静寂的夜晚,或挑灯夜读、或伏案疾书,我还自己淘货组装了一台电脑,每天在网络的海洋里遨游,累了时眺望窗外万家灯火,想着此时也许谁家的归人正在夜行中寻找自己窗前的温暖。
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有我的夫人,她不仅容貌出众,而且心地善良,吃苦耐劳。那时女儿上小学,新家离她上班的地方和女儿的学校都比较远,我工作又很忙整天不归家,她每天一个人又要上班、又要接女儿,还要洗衣做饭,每天六层楼爬上爬下十分辛苦,我有时和她聊天,说以你的自身条件完全可以找一个比我条件好的人,嫁给我委屈你了,她说我天生劳碌命吧。其实我知道,那是因为她深深地爱着我和女儿,她把她质朴无华的爱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了这个属于我、也属于她的小小的家,让我和女儿从此有了温馨的心灵港湾,有了那份永远也离不开的温暖。
旧屋也伴随了女儿从童年到少年的成长。刚搬来时,女儿只有6岁。她本来一直和我们睡一个房间,现在到新房子给她单独一个小卧室,一开始她还不愿意单独睡,我就和她说,你长大了,要学会独立生活,她是个口头倔犟但内心很有主见的孩子,后来她很喜欢她的小屋子,晚上就在自己的屋子里做作业、画画,她喜欢画画,记得在上幼儿园时对着妈妈的一个毛线球画了一幅素描还得过奖。小小屋子锻炼了女儿独立生活的能力,从去南京上大学开始到海外留学七年,离开我们独自生活已十多年。
回想那时最快乐的时光就是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团聚在一起共进晚餐,女儿津津有味地吃着妈妈精心烹制的菜肴,总感到回味无穷。饭后我们一家三口会一起下下五子棋,一般都是我夫人胜局较多,因此女儿总说她妈妈智商最高,让我夫人感觉很开心。后来我们在离单位近的地方又买了一套房子,那套旧宅就一直空关在那儿,但我和夫人总会隔三岔五去看看,每年过年前也总要去打扫一下卫生,贴付新春联。偶尔我路过那儿,总会驻足凝视片该,看着它在夕阳余晖里的身影,仿佛一个老友在不远处与我相望。
前几天,一个亲戚来找我夫人说有人看中这套房子想买下来,夫人告诉我以后,突然一种难言的不舍一下子涌上心头,心里空落落的,觉得茫然若失,就微信告诉女儿,她也感到很难过,我夫人心中也很不舍,我想不舍的不完全是那套房子的建筑,不舍的是它承载了我们一家三口最美好年华的回忆吧,眼看我已年近花甲,老境将至,特别容易回忆过去,回忆那些与我人生相伴的人、事、物,他们、它们在我们的人生某个阶段、甚至某个瞬间的相遇、相随,带给过我们喜怒哀乐,让我们历练成长,我们应该永远感恩于他们、它们,但光阴似水、岁月如梭,逝者如斯夫,包括我们自己也终将离开这个我们迷恋的世界,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于是我给女儿回信息:不要难过,人生要学会断、舍、离……
旧屋往事成追忆相关文章:
★ 小时候的年味儿
★ 记忆里的虾米粉条
★ 红色的幽默(一)
★ 落日与晚霞
★ 邻家的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