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高高的白杨

文/ 李玉珍 时间: 原创美文

  那高高的白杨

  那年九月的一天上午十点,我们一家三口正式出发,自驾去了我下乡插队的地方。四十多年前的九月,我是乘坐家长单位的大解放卡车去的,那时候觉得那里是个很远的地方。那里的艰苦、贫困曾经激发了我努力向上的决心和勇气。

  在车载导航系统的指引下,我们飞速行驶在京哈高速公路上。蓝天、白云、田野、村庄,我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两眼尽情的搜索着眼前的景色。虽然记忆的闸门早就开启了,可我还是看不到任何记忆中的景色。儿子还不时的提醒我:这两边看没看到你熟悉的地方呀?我都说没看到啊。

  下了高速公路不久就是我曾经插队的金城乡了,公路两侧是高高的白杨树。行走间发现了前方还有生了锈的拱门型铁架子,算是相邻的乡村之间的分界线吧。看到拱门上隐约可见的一幅横标红字是:金城乡欢迎你!字虽不大,看了却有些砰然心动的感觉。

  高高的白杨树,树干的直径大多在20公分以上了,不太宽的柏油路被白杨树的枝叶遮挡了大部分的阳光,行进在树荫下的公路上,没有秋天烈日的炙烤,很是惬意。中午时分就到了我插队的金河村。下了车,站在村子里的小道上,既熟悉又陌生的场景让我有些百感交集。这就是我曾经生活了将近四年的小村庄吗?

  四十多年前,村子里的房子大多是用土坯垒成的墙面,再用泥巴抹平,房盖上大多是苫的足有半尺厚的草,窗户是那种木格子的,有的人家镶上了玻璃,有的人家就是用那种发黄色的窗户纸糊上了,那就是我记忆中村民住的房子。可眼前,放眼望去,那样的房子无影无踪了。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砖瓦和新型建筑材料建成的房子。看得出村民的生活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那时候的生产队现在叫村委会,小门开着里面却没见到人。当年我们每天是天不大亮就到这集合,然后是等待着队长派活,也就是安排工作。如今改革了生产模式,应该不用队长派活了,自己就知道怎么干了吧?

  村子里的人看出我们是外来的人了,就主动的打招呼问我找谁。当我说出了自己是四十多年前到这个村插队的知青时,年轻人笑笑说:那时候还没我呀!紧接着,我还是遇到了年长我的人了,他对当年知青点的事情记忆犹新,说出了很多人的名字,但他却不认识我。也难怪,那时候的我,除了大家和社员一起干活外,和社员就没有其它任何单独的接触了。我打听一下当年管我们的领导情况:马书记?不在了。张书记?不在了。生产队的张队长?也不在了。妇女主任于姐?她在,但是结婚嫁到远处了。青年点的房子?早就不在了,那地方现在是公路。哎,问起的都不在。想想也是的,太久远了,四十多年,接近半个世纪。

  离开那里以后,虽然没专程的回去过,但是那段生活、那段经历、那段历史从来就没在我的记忆中消失过。青年时期庆幸自己离开了那里的生活,觉得那是人生中的蹉跎岁月。中年时期回顾自己曾经在那里的生活,觉得那是自己人生中多彩的阅历。老年时期想着再去看看那里的生活,觉得那是获取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的地方。

  金河村留下了我青春的汗水和泪水,今天重走这段乡村路,没见到我们回家曾经搭乘的马车,当年的小树苗已长成了高高的白杨树。眼前的景象让我想起了学生时代,参加朗读比赛时读的茅盾先生那篇《白杨礼赞》,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今天依然是我们做人应有的品质。

  我想,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金城乡那高高的白杨和在那里所经历的苦难岁月。

那高高的白杨相关文章:

《瑞雪》(通用13篇)

小时候的年味儿

记忆里的虾米粉条

红色的幽默(一)

落日与晚霞

邻家的老人

《那高高的白杨》

  那高高的白杨  那年九月的一天上午十点,我们一家三口正式出发,自驾去了我下乡插队的地方。四十多年前的九月,我是乘坐家长单位的大解放卡车去的,那时候觉得那里是个很远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