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上海一日----袁维和
曾经的上海,是工业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地,在全国独占鳌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里产的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等,都是人们渴望的“奢侈品”。你就是攒够了钱,也很难得到,因为商品紧俏,买时还要凑够几十张工业卷票,要托人“走后门”才能买到。许多人为有一款上海货而自豪,因而,上海城市在外地人们心目中,肯定是繁荣发达城市的象征。
记得那是一九七九年,年轻的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单位上派我外出参加学习培训。
?当时交通不便,火车票很难买到,我只好调整路线,坐轮船前往,虽然说慢些,但可公私兼顾,路过上海,一睹它的风采。
??巨大的江轮一路顺风,我有幸饱览沿途胜境。当轮航过南京后天色完全黑了下来,甲板上只有我一人迎着晚风,继续品味着夜色中岸上那星星点点的灯光,心里猜想着它们可能是什么工厂,是矿山,或者是农民住的房子,长时间的伫立观望,觉得无聊了,便入仓上床休息。
??一觉醒来时,天色已经放亮,但发现轰鸣烦人的轮船发动机声没了,四周很是安静,原来轮船早已经抛锚停止了航行。打听原因,说是江面上雾气太浓,开船视线差,为了安全只能暂时停航。大约耗了好长时间,江面上雾气渐渐散去,天色已经大亮,发动机终于传来启动的轰鸣声,漂浮在江面上的轮船,又缓缓地驶向了前方。
我重新走上甲板上,感觉天色阴沉,寒气袭人。举目遥望,远方天地相接,两岸映入眼帘的是葱绿的树木,墨绿的田野,一条大江伸向远方,始终没个尽头。
??大约在黄昏时候,轮船缓缓地驶进开阔水面。苍苍茫茫的大海就在远方,一眼望去,浩浩荡荡,水天相连。长江水汇入了茫茫大海,显得渺茫又无奈。
??我们的轮船小心地靠岸行驶。岸边停靠着一艘艘解放军海军的战舰,有炮艇,有快艇,有鱼雷艇,有驱逐舰。在落日晚霞的映照下,看到水兵们穿着蓝色的海军服,在甲板上自由散漫的活动着,相互看到时,我们客轮上的人们向他们友好地招手,但是水兵们似乎整天司空见惯了水中航行的客船或货轮,懒得招手搭理我们。
??不一会儿,岸上吊车码头映入眼帘,更多的人们走出船仓,汇集在甲板上,观看欣赏着岸边的风光。这时,我身边的一位老人忽然自言自语道:“上海江南造船厂”。我细瞅他,觉得有些苍老,厚道,朴实。他穿着件已经洗得发白的劳动布工作服,注视着眼前划过的工厂,他的眼睛里,如同看到久别的家乡一样,显得深情而又安详。我想,也许他就是这个厂的退休工人,对工厂持续的依恋和爱戴,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
??我们的轮船,沿着外滩江面走了好长时间才靠岸,码头上举着纸板,报纸,上面写的姓名,是接亲人或客人的人们,可我初到上海,举目无亲,只能去码头边上一小房窗口,凭单位介绍信登记住宿。办完手续后,面对手中那陌生的地址我不知所措,看到一位老人正带着孙子玩,便上前顺便打听怎么走,真巧,他是北方人,他说:你问对人了,我不骗你,正好回家顺道,你跟着我走好了。
?????一路舟车劳顿,我终于住进了“旅店”。这哪是什么旅店,是里弄里的一个洗澡堂。我被安排在了一个蓝塑料顶子的大棚房里,大棚里是几排简陋的澡堂床铺。这不是完整的木板床,头顶是个装衣服的大木柜,窄窄的木板,长不到一米五,是洗浴人完后半仰半躺临时歇息的小床,像我这样一个一米八的大个头,只能委屈一下,卷曲身躯免强熬一夜了。外面下起了大雨,雨水打在高高的顶棚上,如烦躁的敲鼓声一样。棚子里,还住着许多农民,他们每个床边,都是一条扁担两个柳条大筐子,可能是专门进城给生产队买东西的。他们抽着呛人的卷烟,星星般燃烧的烟头,在夜空中划动着,闪烁着,相互用当地话有趣地唠着嗑。此刻,我感觉真正到了他乡异地了。
??倦意袭来,我只能卷曲着身躯当一夜“团长”了,裹着薄薄的浴巾进入梦乡。
??凌晨,咚咚咚!咚咚咚!我被破碎的拍板子声音惊醒,睁眼透过昏暗的灯光看到,原来是浴室的两个服务员,逐床拍打头顶的衣柜门,告知该起床离开了,他们要打扫卫生准备上班。我看了一下手表,还不到五点钟。我迷迷糊糊走到小窗口,拿回了五角钱的住宿押金,之后走出了浴室大门。此刻,外头一片漆黑,辨不清楚东南西北,我只能顺着深巷瞎走。不多时,看到远方有隐约的灯光一闪一闪,好像是人多处的地方,我寻着昏暗的灯光的走去,当走近时才晓得,这是上海人的菜市场。原来他们习惯这么早就外出买菜买肉呀?市场上人不是很多,很安静,人们提着竹篮子,借助微弱如蜡烛般的光线,在大棚里选着,买着。
??顺着亮光,我无序的向前走着,七拐八拐的终于绕到了大街上时,怎么细瞅一看,那里是人民公园。地图上标注,这公园也算闹市区的一个景点。此刻,天已经大亮,街道穿梭着来往各类车辆,自行车,三轮车,更多的是匆匆忙忙的上班人流。这说明新的沸腾的一天又开始了。
?????上海人民公园是闹中取静的地方,公园里花红柳绿,翠鸟啼鸣,一群老人在打着太极拳,张弛有度,温文尔雅,另一些大爷大妈们已经围坐着圈子,听说书的人讲古今了。那说书人上海话我一句也听不懂,只见他在人群中,如身临其境,手舞足蹈,滔滔不绝地演说着,过个一二分钟,就把小桌子上的惊堂木啪的拍一下。此时,是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呢,还是故事情节的需要呢,我看不懂,只觉得他感情够投入的。
??那条长椅上,两个情人依偎在一起,四只手相互抚摸着,柔情似水。我很吃惊,竟然在大庭广众的眼皮子底下,相互温柔缠绵,怎么一点儿不难为情呢?我忽然想到,这里是大上海呀!青年男女的感情表达方式,可能比内地人丰富多彩。我是偏远山区来的人,自我感觉惊讶,其实,可能是“老土豆”,少见多怪了。
??上海的外滩是人们向望的地方,江风习习,清爽明亮。在早上明媚的阳光照耀下,蓝天,高楼,大江,轮船,显得自然和谐。此刻,几个青年人正围着一个老外会话,他们用憋脚的外语你一句我一言的说道着什么,偶尔为自己说错了单词而不好意思地微笑着。那个老外很是热情,耐心面对,一个个热情地更正发音,并解答问题。过了一会,他还从包里掏出来一个小小的计算器,友好地演示着。在当时,计算数字仍靠噼里啪啦打算盘的我们,看到那手掌上精致的计算器,感到很神秘,很羡慕,也有点嫉妒。我心想,老外真是十分的自傲和自信,也十足的牛逼,何时我们能赶上他们的生活水平呢?
??举头仰望,这里曾经是十里洋场,是外国金融资本家十分活跃的乐园,沿街遗存下的高楼大厦就是见证。虽然在当时,我这个才参加工作,懵懵懂懂走向社会的人,不可能有更高的认识水平,但我切身感觉到,中外交流的大门已经缓缓推开,中国人渴望知识,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正在以满腔的热情,追赶、认识和拥抱未来。
??顺着外滩,我找到了南京路商业街,找到了第一百货商店。那时候感觉到这家老店也没什么过于奇特的,就是人多商品多,楼里没有电梯,人们拥挤在楼梯中,要一层层要往上爬,好在我年轻气盛,很快就溜哒完了几层。忽然,我发现人们围着一个柜台正在抢购什么,原来卖的是出口转内销的衣服,我抢购了件米黄色灯芯绒的夹克外套,穿上一照大镜子,自己都感觉洋气了一大截。
????跑马观花看上海,累得满头大汗。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我又急忙乘上公交车向火车站奔去,因为在五点多钟,我要买上火车票,向学习培训的目的地赶去,上海这花花世界里,还有许多没到过的地方,只能留下遗憾,以后再找机会去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时间过得太快了,怎么一晃几十年就过去了。虽然说,后来因工作出差,也曾多次到过上海,亲眼目睹了上海惊人的变化和发展,但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初到上海的那一次。
记忆中的上海一日相关文章:
★ 小时候的年味儿
★ 记忆里的虾米粉条
★ 红色的幽默(一)
★ 落日与晚霞
★ 邻家的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