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周祖陵

文/ 袁维和 时间: 原创美文

  拜谒周祖陵-袁维和

  庆阳市的庆城县城东山上有个周祖陵,我原先工作时,曾经几次到过该县城,只因工作关系,来去匆匆,没机会前往。如今退休了,有幸专程到庆城县,拜谒参观了周祖陵,了却了多年的心愿。

  行前我专门做了点功课,以解决心头的许多疑惑。例如,周朝从建立,发展到灭亡大都在中原一带,他的祖先,怎么埋在这个黄土高坡上呢?

  翻阅史书我才知道,周朝的第一个部落首领叫弃,相传他为我国部落联盟时代的首任农业官员一一后稷。后稷的后代,有一个叫不窋的晚辈,也善长农耕,世袭官位,任了农业官员。但后期他不能继续任职了,便带领一部分人北上,远走近三百公里,出逃到了庆城这个地方。为何逃窜?猜想可能是当时庙堂之上,内部激烈的斗争,使他被排挤出了领导高层,难以有立足之地,或面临更为严峻的问题,只能带领一部分族人和亲信不辞而别了。

  不窋来到庆城后,发现这里土地肥沃,植被茂盛,很适合农业耕种,便发挥自己精于农技生产的一技之长,带领同来的族群老小,开始发展生产。《史记》中记载:“不窋及子孙传承后稷大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泪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说的是他们继承后稷大业,整理田地,勤奋耕种,族人们逐渐的有了粮食积累,大家庆幸自己过上了好日子。

  实际上,在先周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工具是十分原始落后的。当时,人们要使用石斧砍伐草丛树木,扩大耕地。要用尖木棍掘坑,再点播上种子。要以硬木料做铧,通过人力拉犁耕作土地。种植的农作物有小米、黄米、蚕豆、高梁、大麻、油菜、甜瓜等经济作物。

  对于庆城的百姓,正是由于不窋带进了这些先进的农耕生产技术和工具,才使这里的人们改变了单一的游牧生产方式,从此,靠依附于土地生产,更好地生活下去。

  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农耕生产方式的提高,人们有了充足的物质基础,这为扩大人口繁延数量,扩大部落家族势力,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增强了未来征战的底气。

  大约在公元前12世纪后期,首领太王,率领族人,挥师南下,由庆阳市的正宁、宁县,陝西的彬县、旬邑一带,大规模迁居,打回老家去,重新立足于陕西的周原一带,“因太王所居周原,因号曰周。”真正成为了周人。当时的部落首领叫古公亶父,他在周原黄土地上,开疆拓土,征战四方,并且通过殚精竭虑地发展,继续壮大自己,到古公亶父的孙子一辈,就是周文王时代,终于大功告成,周朝逐步走上了繁荣之路。

  周人的先祖为什么是不窋呢?据有关的史料推测认为,要说弃为始祖,只是个传说。弃到不窋相隔300多年,至少有10余代的差距,所以《左传》中曰:“禹不先鲧,汤不先契,文、武不先不窋。”可见,不窋确有其人,他在周朝祭祖传统中旳地位,相当于夏朝的鲧和商朝的契。

  那么,他曾经率领族中一干人“因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开始在他乡异处拓展土地,使用“先进”农业技术,发展生产。他死后,当时逃窜来的族群实力较弱,命运使他无法返回故里,葬于家乡的土地上。因此,只能由追随而来的部落族人们,把他埋在了庆城这高高的大山之巅。自此之后,便成为始祖,代代相传。后人追念周祖人的丰功伟绩,在陵前修建庙宇,筑石立碑,焚香祭拜,千年不衰。

  星转斗移,沧海桑田,烟火人间依旧。尽管朝代更换,但人们对他的怀念热情依然如故,?古代大诗人李梦阳作诗曰:“庆阳亦是先王地,城对东山不窋坟。白豹寨头惟晈月,野孤川北尽黄云。天清障塞收禾黍,日落豁山散马军。回首可怜鼙鼓忽,几时重忆郭将军。”一首雄浑悲壮的诗歌,描绘出黄土坡上千年如烟的苍桑。在山上,还有一块《周不窋之陵碑》引起我的注意。此碑刻字已有残缺,大致意思是说:不窋,周朝圣祖,被追崇为上古天子。周先祖不窋仙逝后,按风水占卜葬于此山……陕西按察使张公奉旨,于明朝嘉靖19年建亭立碑,是为匡正我周先祖根基也。

  顺着山道拾级而上,绿树成荫,清凉易人。登临绝顶,看到的是周祖大殿,碑廊,钟鼓楼,八封亭,览风亭。靠左边不远处,便是周祖不窋的陵墓。

  周先祖不窋陵墓,掩荫于苍松翠柏之中,他安静地仰卧于这高天厚土之上,看丽日祥云,观星河灿烂。陵墓高大气派,用黄土堆筑,恰似一座方形巨大的城墙墩。四周用青砖层层砌筑,彰显出古朴、庄重、大气的北方陵墓气质,而陵墓顶部,则由植被覆盖,芳草萋萋,草色青青,在明媚阳光的照射下,有一种宁静,碧绿,茂盛,祥和的感觉。

  徘徊徜徉于不窋陵下,我的思绪万千。不窋故去到现在,大约3700多年了,尽管朝代更换,或战争灾祸不断,可是,为什么历朝历代的人们,还依然如故地怀念他,代代传承来纪念他呢?我想大概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不窋个人的历史功绩所决定。当时庆城这个地方是戎狄之地,人们过着游牧生活,自然条件也不像大草原上那样,天地广阔,水草丰美,而是沟壑纵横,林木茂盛,鸟飞狼嚎的高坡沟深之地,自然条件并不很好,百姓生存困难,饥不择食,寒不择衣。因此,民以食为天,正是不窋的到来,带来并推行了关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从而满足了人们对衣食基本生活条件的需要。再则,农耕文化的推广,又加深了人们与土地之间的联系,居家务农,男耕女织,使人们生活得到了保障,从此安居乐业。所以,在民间,饮水思源,人们自然而然地代代传颂他的功绩,把他作为圣祖来祭拜。

  第二,他对农耕文明的巨大贡献。世界上因自然条件的不同,先后产生了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等。作为东方文明发源地的中国,自然也是农耕文明的最早发源地,这种文明没有掠夺之剑,没有撕杀之痛,而是依附于土地,是靠脸朝黄土背朝天,辛苦耕耘收获,是自给自足的生产。这种文明,也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而在后期,产生了周礼,产生了儒学,产生了道教等,这种理性认识的形成,逐步铸造出我们这个民族的性格特点。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有不窋农耕文化影响的功绩。文化的传承是最根本的传承,所以,追根思源,缘木思本,自然人们就感恩于他,代代传颂他的故事,朝朝祭拜怀念他。

  第三,史书的历史记载功不可没。中国的历史记载详略,大致以秦为界划分。由于秦之前文字不统一,造纸术还未出现,历史记录少之又少,大都靠仅有的金文,竹简记录,后人只能靠考证,推理去确定真伪。尽管各个历史时代不同,历史记载肯定有不全不完整的地方,有相互矛盾的记载。但千秋青史对不窋的记载,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着,这才使今天的我们,在对照印证中,对他有了个比较完整的了解。他虽然是先周始祖,但平民百姓中印象更多的是,他是一个农耕圣人,这种感情发自于民间,生命力就强大。就如同今天的水稻专家袁隆平一样,百姓对他的真挚感情,发自内心,因为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这一成果的推广,养活了无数人。相信再过一千年,人们还会记起这位水稻科学家的。

  时值正午,蓝天白云,俯瞰大地,孤圆形的黄土群山紧密相连,千百年庆城县城就在弯延河水的拥抱之中,恰似水中的一座孤岛,更如古代传说中的一个展翅飞翔的凤凰。相传当年不窋就是一只巨大的凤凰,乘大风傲翔到此处,缓缓地降落下来,化作一座古城,其形状犹如展翅凤凰。从此以后,这里就叫凤凰城。

  这座美丽富饶的古城形状,实为大自然的造化,也是当地人们对周先祖不窋的怀念和神化,是民间智慧的结晶……

拜谒周祖陵相关文章:

《瑞雪》(通用13篇)

小时候的年味儿

记忆里的虾米粉条

红色的幽默(一)

落日与晚霞

邻家的老人

《拜谒周祖陵》

  拜谒周祖陵-袁维和  庆阳市的庆城县城东山上有个周祖陵,我原先工作时,曾经几次到过该县城,只因工作关系,来去匆匆,没机会前往。如今退休了,有幸专程到庆城县,拜谒参观了周祖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