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傲慢与偏见》
郭黎春
2015年3月22日
这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在1813年发表的一部小说。它以乡间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中产阶级贝内特一家及其邻里之间的故事。当然,爱情是小说永恒的主题。《傲慢与偏见》也不例外。
小说以贝内特一家五个女儿四桩不同的爱情与婚姻,通过描述女性以“找个有钱男人嫁为妇”的社会主流思想主导下,在反映女性地位低下现状的同时,突出塑造了贝内特夫妇二女儿伊丽莎白与出身上层社会的青年才俊达西这样一对主人公。他们从相互误解到误会消除、到互相欣赏以至互相爱慕,最后终于冲破地位、世俗等一切阻力,成为一对令人艳羡的夫妻。通过对爱情和婚姻的描述,表达了作者自己对爱情的看法:爱情是可以摒弃一切社会力量而独立存在的,并非只有门当户对的恋人才可以得到幸福。婚姻与爱情可以是两回事。有爱情的婚姻无疑是最理想的,就如小说中贝内特夫妇的大女儿简和宾利,伊莉莎白和达西之间的婚姻。但没有爱情的婚姻似乎也并非不可为,一如贝内特先生的侄子柯林斯牧师与伊莉莎白的闺蜜夏洛特(为了结婚而结婚)、四女丽迪亚与民团威克汉(因一时的诱惑而不得不结婚)之间的婚姻。但同时从伊莉莎白与达西的婚姻也说明,真爱是一种与社会阶层豪不相关的力量,有了真爱,一切疑难都可以迎刃而解。
小说中的人物在作者笔下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聪慧理性的伊莉莎白,真诚执着的达西,温柔宽容的简,善良而缺乏主见的宾利,轻浮浅薄的丽迪亚,表里不一好赌风流的威克汉,没头脑的贝内特太太,自私自利的宾利小姐,不可一世的凯瑟琳夫人,无聊现实而又擅于献媚的柯林斯等等。作者用生动的对话和心理的描写让每个人物鲜活入脑,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如同亲历一般。
现实生活中,门当户对是多数人对婚姻的法则。其实,这也不无道理。当然,这个门当户对,不应肤浅的理解为地位、家境与财富的相当,而更应是精神、理想等的门当户对。在当今社会,多数家庭条件不会有太多的差距,但哪怕在结婚时在地位、家境等方面真的存在差距,但只要两人三观相同,并且保持不断进取的努力,使双方在思想上、精神上时时并肩,这样的婚姻便会长久,世俗的偏见自然不攻而破。相反,一些结婚时看似很匹配的人,若一人一直向上,一人却停滞于原地,时间久了,两人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当你的脚步跟不上爱人时,感情的危机可能就出现了。
读《傲慢与偏见》相关文章:
★ 小时候的年味儿
★ 记忆里的虾米粉条
★ 红色的幽默(一)
★ 落日与晚霞
★ 邻家的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