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的ABCD理论
陈明舟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出现了一个不应该但又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城市剩女"的大量涌现与"乡下光棍"的大量堆积,成了不可回避的悖论,也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
所谓"城市剩女",是指现代都市那些具有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却未婚的年轻女性。由于她们的气质高雅,工作稳定,且有不菲的薪酬,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所谓"乡下光棍",是指生活在边远乡村,没什么文化,没什么手艺,游手好闲,娶不到媳妇的大龄青年。由于他们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勤劳致富,整天游手好闲,平时赚一点小钱也往往用于花天酒地。他们也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
对此社会问题,本人作了一些思考,悟出一个不成熟的观点——《婚姻中的ABCD理论》。
这里的ABCD是指:根据人员素质把未婚青年分成优秀族群(A)、良好族群(B)、普通族群(C)和拙劣族群(D)四个层次。
随着经济日益增长,生活不断富足,当今男性与女性的成长环境基本没有太大差别,一大批女青年也挤进了优秀族群的行列,比如考上大学、考上公务员、考上研究生等等。
根据网络资料显示,在2020届高校学生中,女生占比52.04%,男生占比47.96%,女生比男生高出4.08个百分点,呈现出"女多男少"的现状。2012年有相关的数据统计,全国大学生女生占比为51.35%,首次超越男生;2013年女生占比为51.74%;2018年则达到最高峰值,女生占比为57.74%,女生比例逐渐上涨。
可以这么认为,当今的男女青年优秀族群(A)、良好族群(B)、普通族群(C)比例基本上持平,女性还略有增加。
再看中国的婚姻文化,通常情况下,男性会选择等于或低于自己素质的女性。同理,女性也会选择等于或高于自己素质的男性。
运用数学分析:假如有100个A男,选偶时,将会有70个左右选择同等层次的A女、30个选择低于自己层次的B女或C女。以此类推,最终结果是:A女会剩出30个、D男也会剩出30个。这里还不包括实际中男比女多的情况。这就是"城市剩女"的大量涌现与"乡下光棍"的大量堆积真实情况。
出现这种社会问题,一是相关部门有一定责任,没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的婚姻文化,没能很好地设置男女层
次结构的比例问题;二是当下男女青年的选偶观念没能跟上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大部分人依然沿用传统婚姻文化来选择自己的对象。
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本人认为:一是优化结构;二是更新观念。
所谓优化结构,就是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存在这一社会问题,通过全面的分析研判,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运用有形或无形之手,调整男女层次结构的比例,让A男与A女、B男与B女、C男与C女等的比例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从而提高他们婚姻的成功率,达到解决上述社会问题的可行之举。
所谓更新观念,主要是针对那些A女、B女们,要确实把选偶观念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大胆摒弃传统的只看上不看下的婚姻文化,从而选择到自己心仪的对象。当然更新这一观念很难,因为很多女性好不容易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提升了自己的素质,提高了自己的层次,如今又要让她们“下嫁”,心里肯定很不情愿,但事实又是那么的残酷。
最后,衷心希望"城市剩女"与"乡下光棍"这一社会问题在一个时期内能够有效地解决,让整个社会更加健康和谐发展。
婚姻中的ABCD理论相关文章:
★ 小时候的年味儿
★ 记忆里的虾米粉条
★ 红色的幽默(一)
★ 落日与晚霞
★ 邻家的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