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时忆夏收
2023年8月6日
郭黎春
(1615字)
转眼又到夏收时,记忆深处的往事,随雁石厦中村“福香占”丰收的喜讯而唤醒。
夏收见证了父母自立春播种以来大半年的辛勤耕作,是承载着丰收期盼的幸福盛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父母为之是做足了准备的。比如,提前几天搬出收藏起的打谷机,给轮毂轴承等上机油除锈润滑;检查镰刀柄是否紧实顺手,刀刃是否锋利;甚至连遮阳的斗笠、舀装谷子的竹箕、麻袋等物件,全都提前整理好,只等开镰时使用。
工具备好了,人力也得上足。父亲是独子,家里劳力严重缺乏。几亩地,若是无人帮忙,单靠父母两人,恐怕半个月都干不完。因此,邻居、亲戚农忙互换劳作是当时分田到户后老家农村普遍的做法。几家人按水稻成熟度统筹安排,互助农事。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轮着收割。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想马儿跑,就得让马吃草”。不求吃得好,但要吃得饱。因此,夏收的后勤保障十分重要。劳作的人吃得饱了,体力充沛了,劳作效率才能高。夏收的粮草,便是劳动当日的吃食。午餐、点心,还有解暑的清凉茶等,这些保障收割的粮草,母亲统统都会采买好,交由奶奶备餐。
诸事就绪,只等开镰。
轮到自家田地割稻子时,父母会比帮工时起得更早。往往天不亮就出发,把收割用的工具提早运送到地里。待天亮后帮工来时,田埂边的稻田已腾出一大片空地,打谷机也已下田。割下的稻子,一把把如“×”形交叉码放在田埂上,等待打谷脱粒。
夏收正逢暑假,我们姐妹仨也加入抢收队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算是全家动员了。奶奶在家煮饭搞后勤,爷爷到晒谷场打扫场地,准备处理晾晒刚收割的新稻。父母亲是主劳力,也是“抢收”的总指挥,从准备粮草、工具,到谋划“战场”、部署“兵力”,当然也亲自参与“抢收”。
“抢收”战场,也是有所分工的。
踩打谷机需要力气,一般由父亲负责。母亲负责的工种灵活多变,视收割进程而切换。一般先同大伙一起割稻子,见脱粒进度较慢时就配合父亲一起双人踩打谷机,谷斗里的谷子将满时又负责用竹箕装入麻袋中。而我们姐妺仨,年纪小时一般是跟在脱粒后的稻杆堆里捡拾漏网的稻穗,或是帮着大人传递割好的稻把。年纪稍长些,割稻子、踩打谷机等活也能间歇做些,只是坚持时间不长,停停打打的边玩边干。尤其是妺妺,脑子最灵光,最懂得偷懒。传递稻把时故意绕道走弯路,帮父亲踩打谷机时,更是出工不出力。看似一脚用力踩踏板,实则是触而不发力,让踏板的惯性带着脚上下踩动,有时甚至不知危险,双手撑在打谷机栏板,享受身体被抬高的感觉。可把父母吓坏了,勒令她立马离开打谷机,赶去晒谷场帮忙看晒谷子。我和弟弟则老老实实的,从不敢瞎折腾。
晌午时分,奶奶便到田里喊大伙吃饭。话音刚落,我们仨总是最先撤退,大人们总要落后些,不是肚子不饿,而是要看手里的活是否凑巧。暂停收割,加快打谷速度,抓紧装袋运谷,临了还都不约而同将镰刀一挥,如飞镖般钉牢在打谷机后斗内壁上,防止镰刀不知所踪,也避免引发安全隐患。这些收拾停当,大人们才陆续到旁边的大水圳冲洗身上的泥水,回家吃饭。而父母总是垫后。
沾了帮工的光,这一日的伙食总要比平日的好,这让我们大饱口福。但最馋人的还是要数“下午茶”冰镇西瓜。
家里有口水井,买好的西瓜一早就先沉井浸泡半日。待要上“下午茶”时才从井里捞起,切块,送到地里慰劳大家。浸泡后的西瓜吸收了井水天然的凉气,入口清凉爽口,吃上一块,顿觉暑气尽消,晒焉的躯体立马满血复活。补充好能量,大家重新铆足劲,撸下袖子加油干,争取在天黑前完成预定目标。
儿时盼望夏收,并无法完全感同身受大人们收割的辛苦,唯惦着有平日里吃不到的冰镇西瓜、绿笋肉粥、烧仙草等飨食。
如今,家里的农田早已长成高楼大厦,长出了双向多车道的大道,金黄的稻浪里一群人躬着腰,割着稻子聊家常的场景,恐怕只能在乡下再见了。尽管多年不曾农事,但割稻子、脱稻穗、摊稻谷、扫稻叶、晒谷子、风空谷、归谷仓...以及抢食冰镇西瓜等,那些熟悉的场景,却依然清晰。每每提起夏收,脑海里便会闪现那久远而熟悉的夏收场景,忆起儿时的种种美好。
稻花香时忆夏收相关文章:
★ 小时候的年味儿
★ 记忆里的虾米粉条
★ 红色的幽默(一)
★ 落日与晚霞
★ 邻家的老人
《稻花香时忆夏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