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在青天水在瓶

文/ 边峰 时间: 原创美文

  云在青天水在瓶

  文/边峰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同志,终于祸害到你啦。

  元祐八年,苏轼被贬惠州。惠州温都监有女名超超,年十六岁,非常仰慕苏轼。别人提亲都不愿意,她只愿嫁苏学士那样的人。苏轼去惠州后,她每天晚上都去苏轼窗前听他读书赋词。苏轼在惠州的这段时间里,两人情投意合。

  当然,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三年后,苏轼再次因事被贬海南。

  临行前,他想到自己此生可能都无法再回惠州,所以和温都监商量,安排超超嫁给自己的好友王公子。但超超和王公子坚决不同意。

  苏轼走后,超超茶饭不思,很快郁郁而亡。你就知道,离开了苏轼的厨房会多么寡淡无味。所以,好好吃饭别挑食。家人照她的遗愿,将她葬在白鹤峰下的一个沙丘旁,坟头朝向海南的方向。几年后,苏轼得到赦令,第一时间立刻奔往惠州。可他却得到超超已死的消息。

  “没关系的,错过就错过了吧;其实我很努力了,你硬要错过我,我有什么办法。”

  这大概就是超超内心的独白吧,

  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得到回报的。

  悲痛欲绝的苏轼,

  在超超的坟边含泪填下《卜算子》一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你怕不怕,

  这辈子就是上辈子说的下辈子。

  是前生造定事,莫错过姻缘。

  所以,没有人会不喜欢苏轼,如果有,那我想你大概需要让东坡肉和烤羊蝎子来劝劝你。提起苏轼,毫不夸张地说,他就是一个天才和全才。一个人一生当中,若是能在某一领域取得不俗的成绩,已是难得。可苏轼呢?遍地开花,就没有哪个领域是他不擅长的。

  就拿诗歌来说,北宋诗歌方面成就最高的都有谁?苏轼,黄庭坚。豪放派的开创者以及代表人物都有谁?苏轼,辛弃疾。散文呢?北宋散文界的大咖,欧阳修,苏轼。在接下来便是书法,著名的宋四家,苏,黄,米,蔡。所以说,从古至今,像苏轼这么全能的文人是非常少见的。

  当年苏轼赴京赶考,一篇清新脱俗的《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让当时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一见之下,很是震惊。本是打算将他定为榜首的,但因为考卷糊名,欧阳修误以为这篇策论,乃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阴差阳错,最后让苏轼屈居第二。旁人一生能有一篇代表作便已是不易,能三、五年出一篇就更是难得,可苏轼流传后世的三千多首诗词,可以说是篇篇精品。

  描写庐山的诗词,前有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珠玉在前,后人再怎么绞尽脑汁,似乎都无法超越太白这直上九重天的绝高境界。可苏轼呢?另辟蹊径,独具一格。于是便有了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这首《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很多人心里都有一个苏轼,而我却是因为《舌尖上的中国》。

  节目介绍的东坡肉,然后附带讲述了他和王弗爱情故事。那大段的抒情,我如今已经忘却,印象最深的,却是引用的苏轼“小轩窗,正梳妆”的词句,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这首《江城子》。

  这首词,题为“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梦是人在现实世界的无奈之中,找寻到的一方天地。在这里,心灵能稍事休憩。可有时,心灵的负累过于沉重,在梦里所思所感,也会带有现实情绪的影子。这首《江城子》,便是如此。这是一首悼亡词。

  苏轼与王弗成婚时不过十九,王弗亦不过十六,正值青春趁年华。

  新婚燕尔,苏轼问她平日可曾读过书。她愣了下,思虑一瞬,微微地摇了摇头。他心中略微失望,女子无才便是德,看来王弗也不例外。

  可每当他读书时,王弗在旁端茶研墨,他写文偶有遗忘,王弗便从旁提醒,只三言两句,便能让他茅塞顿开。

  他很疑惑,问:你不是不通诗书吗?

  她低下头,说:刚刚那句是碰巧会的。

  他不信,设法试探,无意间询问她关于书里的其他问题,王弗竟能对答如流,他这才知晓,妻子的才情,丝毫不输自己。这时候,他才后知后觉,妻子自云不晓诗书,不过在巧妙成全自己的颜面罢了。

  后来他科场告捷,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少年得志,好不忘形,而王弗从旁提醒: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

  他无可奈何,她就是这样,总在自己兴头上泼凉水。

  但怪了,自己不但不会生气,反而被打敲久了,还会有一丝窃喜。

  在任上时,苏轼夫妇初次独立持家,他热衷求仙问道,自有阿谀之人投其所好,在他常去修行的道观内,埋下财宝,以供行贿之用。

  一日,他偶然挖出,还以为天赐,正欲收下,王弗在旁忽而轻叹:若婆婆在,必不取之。他一怔,少时母亲曾谆谆教导,不明之财,自不能取。他连忙打消念头,命人挖坑,将财物又重新掩埋地下。

  她是他的初恋,也是他的知己。

  所以也只有她才明白,在什么样的场合说什么样的话,才可以让自己的丈夫听进去。

  他心胸坦荡、不拘小节,结交好友不论良莠,亦不识人心险恶,恰好王弗则心细如发、通晓人情,可以与他互补。

  一次,他与客人在厅内谈论公事,王弗隐于屏风静听,客人告辞之后,他询问:“此人如何?”王弗答:“此人言辞闪烁,总顺你的话头,奉承你的心意,你又何必跟这等小人说那么多呢?”

  又一次,友人前来拜访,二人言笑晏晏、称兄道弟,待其人走后,王弗从幕后走出,皱起眉头,说:“你与此人,友谊恐不能长久,若他日你落难,他远离你比谁都快。”

  彼时的他,还不解其意,以为妻子言过其实。直到多年之后,他被贬黄州、惠州又儋州,千里之远、九死一生,而罪魁祸首,正是这位昔年好友章惇。

  已然老眼昏花的他这才明白。原来她早在那么多年以前,就已经在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自己了。

  这样平安的生活,他们过了十一年。在二十七岁的这一年,王弗逝去。十年后,苏轼在一次夜梦之后,写下了这首悼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怎么就已经过去十年了?

  你长眠于故乡的山岗,时而来到我的梦境里对镜梳妆,而你又可曾知晓,我有沉淀了不知多少个日夜的情意,想要对你好好地倾诉?

  三万株雪松在我的梦境里随风簌簌作响,可等我醒来时,却发现自己身在密州的官邸里。风尘满面、两鬓如霜,再也不是当年青涩稚嫩的模样。

  可值得欣慰的是,我还能保留着十八岁时,最清澈干净的眼睛。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你时的眼睛。

  每个人的一生当中,经历挫折在所难免,苏学士也不例外。就好像他自己在诗中的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也许很多人,和少年时的我一样,读了这首《江城子》,便想当然地以为王弗是苏轼生命中的唯一。

  熙宁四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杭州,与此同时他还陷在那场世俗的完美婚姻里,越发迷茫。

  一日,他与几位文友宴饮西湖,友人召来歌舞助兴。

  一群浓妆艳抹的舞女中,一个年纪小小、一身素净的少女蓦地闯入他的眼里。

  恍惚间,他好似又回到了十八岁那年自己与王弗相遇的场景。

  好友起哄,让他赋诗,他一边看向那少女,一边写下了这首传颂千秋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友人眼尖,看出他明写西湖美景,实则是暗写相逢佳人的感受。

  故而宴席散后,他虽无表示,但心思活络的朋友还是把这少女买下,当成礼物送给了他。

  这个少女,就是王朝云。

  有一次他退朝在家,饭后指着腹部,问身边的侍儿:你们说说,我这腹中有些什么?

  有人说是锦绣文章,也有人说是治国安邦的见识,他皆不以为然,只有王朝云在旁吐槽:“大学士一肚皮的不入时宜。”

  他听闻此言,捧腹大笑。

  被贬杭州三年,之后又官迁密州、徐州、湖州,颠沛不已。

  别人只看到他的名气才情,也只有王朝云,能听出他看似豁达不羁的文字里,到底藏下了多大的不甘与委屈。

  隐隐约约地,他似乎从王朝云的身上,看到了当年王弗的影子。

  元丰二年,新党罗织罪名,中伤苏轼,说他在文章中讽刺朝政。

  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命运的转折点。

  之后,他的仕途急转直下,被贬黄州。

  再之后,章惇拜相,苏轼又被贬惠州。

  彼时他已是花甲之年,眼看起复无望,岭南又是穷山恶水,家仆女侍纷纷离他而去。唯有王朝云一言不发,默默地陪他去往那前途未卜的海角天涯。

  青春少女是最敏感的。她陪伴了苏轼那么久,从江南水乡到这艰苦的岭南,她也能感觉到苏轼对她是有爱意的,可不知为何,每当他看向她时,目光总会落在远处。

  仿佛透过自己,看向了另一个人。

  一日,苏轼与王朝云闲坐,忽而秋风袭来,他让王朝云唱他的那首《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王朝云忽而哽咽,再也唱不下去。

  苏轼哑然失笑:我正在悲秋,你却又伤春了。

  眼见王朝云还是悲不自胜,他叹息道:我们不唱这支歌了。

  自那之后,不知怎的,王朝云开始笃信佛教,大概只有她自己才明白自己在逃避什么吧。惠州烟瘴之地,王朝云耐不住恶劣气候,于绍圣三年不幸亡故,长眠在了惠州西湖的孤山上。

  有僧人在她的墓前筑六如亭。

  亭柱上,刻了苏轼为她而作的一副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她误打误撞走入他的生命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却又悄悄离开了。留下他一个人怀念这份你们的往事,也不知能保留这份回忆到多久。

  便是从此刻开始,苏轼的作品中虽仍有先前的大气磅礴,豪迈旷达,但却也多了几分空灵隽永,豁然恬淡。他在住处向东不远的山坡上,开坑了一片坡地,自号东坡居士,开始了自耕自足的生活。那个昔日里意气风发的苏学士,摇身一变成了苏隐士。远离朝堂的是是非非,苏轼在这里寻得片刻的安宁。

  一日与友人出游,风雨乎至,大家竞相躲雨,好不狼狈,惟苏轼不以为然。悠悠哉好似闲庭漫步,于是便了这首名扬千古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超凡脱俗的胸襟,恐怕也只有苏轼了。也是在这里,苏轼写下了最能代表他豪放风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作者简介:

  边峰,本名肖登武,七零后,自由撰稿人。

云在青天水在瓶相关文章:

《瑞雪》(通用13篇)

小时候的年味儿

记忆里的虾米粉条

红色的幽默(一)

落日与晚霞

邻家的老人

《云在青天水在瓶》

  云在青天水在瓶  文/边峰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同志,终于祸害到你啦。  元祐八年,苏轼被贬惠州。惠州温都监有女名超超,年十六岁,非常仰慕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