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鮰鱼和草炉烧饼
文/边峰
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当水墨画卷从纸上醒来,就成了眼前长阳的模样。想用卷轴困住长阳的水和山,怕是妄想。清江画廊在卷中跳跃的,不止墨色一种,绿色做边,大地被切割成不规整的带皮翡翠。红色为线,竹筏漂行在碧波间,两岸的悬崖峭壁被浓绿泼染,这一刻翡冷翠也可以用来形容颜色了。竹林、茶园、农舍、吊脚楼,关于田园的所有执念,就都放在这里好了!
飞流直下的大瀑布,好似浩瀚星河直落碧波之间,一面虎啸龙吟,一面水平如镜。碧波潭中会仙的粉荷,天真的,像彼时两小无猜的土家族阿哥阿妹。阿翁小石桥上牵着水牛,在漫长岁月里,一遍又一遍的走着。她是一座很难被记录的城,画笔描绘不出长阳的绿意千丈,文字纪录不详,土家族民舍的旧时光。让人领略,山水不在画里,画中人在山水里。
清江横贯长阳全境148公里,是长江在湖北境内第二大支流,汇入清江的大小溪河共428条。长阳,一个坐落在清江流域的古老县城,是中国最大的土家族自治县,从古至今以山水为生的土家族人,用勤劳双手诠释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句古语。长阳天生的山水资源,给予了这片土地丰富的水产、山珍,催生了当地特有的美妙味道。
顾保全、吴兴秋夫妇,地地道道的长阳土家族人,从祖辈开始就以上山采掘、下江捕鱼为生。“我们以前是同班同学,婚后我们也养鸡鸭鹅,等孩子大了,家庭开销也大了,两人弄了条小船下江捕捞,大约已经有十多年了。”每次出船前,顾保全、吴兴秋夫妇都会整理船上的用具,确保在清江里能够顺利地捕到新鲜的食材。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划行,小船停靠在了捕捞的位置。每次捕捞以前,顾保全、吴兴秋夫妇都十分不安,“下网之前心里很高兴,巴不得里面都装满着货,但是江龙王能给多少,就上多少,上的少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大江大河的秉信终究无法琢磨透,每天的收获,在下网之前,永远都是未知数。第一个网笼被打捞上来后,里面只有一些水草和小鱼虾。不过,他们并没有失望,因为这是他们司空见惯的,在一次次下网之后,终于捕捞到了长阳最受欢迎的餐桌美食——清江鮰鱼。清江鮰鱼在各地名厨口中还有一个名称,叫做清江肥鱼。
食材本身的新鲜,是可口美味的首要保证,因为清江水的慷慨赠予,新鲜的鮰鱼就是土家族人日常美食之一。先将鮰鱼内脏掏空清洗干净,然后,撒上一层薄盐,接着用苇叶吊起来晾晒,制作成鱼干。一条十斤以上的清江鮰鱼,制成鱼干以后只有6斤多一点。制作好的鱼干都是羊脂玉的颜色,待到吃的时候,取出来改刀,切成小块,先放入沸水中汆水,待到七成熟时捞出。捞出的鮰鱼干将迅速的被放入冰水中冰镇,然后在冰镇过后的鮰鱼干中加入各家秘制的辛香料调味,最后放入切好的长阳山笋丝凉拌,一盘诱人的凉拌鮰鱼干便制作完成。美美的夹上一筷子送入口里,细细咀嚼,让味蕾充分享受着食材带来的鲜香。这一刻,真的是让人明白什么是“口中齿舌留香,眼里星辰大海。”
凉拌鮰鱼干制作过程十分简单,因为极其简单的制作过程,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清江鮰鱼的营养和鲜美。用长阳三百里水域独有的清江鮰鱼制作的鮰鱼干,瘦而不材,肥而不腻,已经远销全国各地,并且成为了很多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供应链指定食材。
就是这样靠着“深山里面挖一点,清江里面捞一点,自家院子里面养一点。”顾保全、吴兴秋夫妇将一双儿女送到省城的工业大学读书。清江水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于是世世代代的长阳土家族人,也就习惯了品尝最为正宗的家乡味道,清江水的味道,清江风的味道,不仅弥散在长阳这个古老的县城中,更是融合到了长阳土家族人的血液中。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巫山的灵秀藏在清晨,峻峭的山,流淌的水,船家的竹槁撑开一片欢笑。巫山的灵秀藏在夜里,吊脚楼的灯火、酒馆的霓虹、城楼的轮廓、竹排的渔火、水面上的河灯和水中的倒影,五光十色,如梦如幻,流光溢彩。
早些年的时候,巫山人临水而居,后来有些人离开了,而有些人在坚守,坚守至今。今天,这样的地方往往被称作古城。巫山的历史其实已经无从考究,就象我们不知道长江水已经流淌了多少年。云雾不急不缓,绕神女峰而过,结成锦缎,将凉夏尽数奉还。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当竹筏偶入巫峡美景,两岸怪石嶙峋,树影婆娑,娉婷婀娜。这是一段光影和山林的故事,清澈的河溪从山间悄然而过,环佩叮当,仙气缈缈。入夜繁星环顾,“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入襄王行宫,过茶盐古道亭,登神女峰。凉风有信,夏月无边。巫峡江水泠泠成歌,一唱好多年。
巫山有十二座峰,峰峰参差错落有致。其中有一座亭亭玉立的秀峰,叫神女峰。她如同一位万古绝代的少女,站在高崖上眺望脚下过往的千帆百舸,无限神往,美丽多姿。清晨,她常常化作一片缥缈的朝云,悠闲地浮游在高山和幽谷之间;到了黄昏,她又由轻云变成了飘洒的暮雨,向着翠色的山岚,发出绵绵絮语和心底的哀怨;入夜,她不时地发出深情的呼唤。
到了第二天,她又化作一片缥缈的朝云……
神女峰屹立于巫山群峰之中,常年翠绿,秀丽挺拔,形状恰如一位妙龄少女,站立在长江岸边,眺望着遥远的天际。终年缭绕在山峰旁的薄雾,仿佛是她华丽的云裳羽衣;巫山清冷的细雨与淡淡的微风,又仿佛是她寂寥的眼泪与轻轻的叹息……
传说,神女是炎帝最疼爱的小女儿瑶姬。天资聪慧,心地善良。大禹治水,在巫山遇两条黑龙拦路,而无法疏通河道。瑶姬深夜托梦献策,助大禹斩杀黑龙。之后,瑶姬又派遣侍臣将巫山凿开一条峡道,引洪水经巫峡从巴蜀境内流出,涌入大江。西王母却以瑶姬泄露天机为由将她赐死,大禹深感瑶姬功德,将瑶姬葬在巫山脚下,并为瑶姬立庙于巫峡。瑶姬关爱三峡子民,唯恐江水再度泛滥,遂化为神女峰,永驻三峡。
清晨五点半的巫山县老街,坊间流传的巫山味道,就在这里。这是一种名叫草炉烧饼的重庆传统点心,“天府美食在山城,山城美味出巫山。”巫山的行政区划归到重庆,但是重庆到巫山的车程是五个小时,而从宜昌到巫山坐车只用两个小时,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难以理解。
关于草炉烧饼的历史,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够说出具体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光是现在在这里开门做生意的龚师傅一家,做草炉烧饼的手艺也已经传了有五、六代人的光景了。草炉烧饼,因为制作的特殊工艺而得名,其实说是工艺,真正凝结的却是一家人代代相传的手艺。烧饼的制作在于烤制,烤制的关键在于火候的掌握,而这种对于火候的控制,投射在草炉烧饼的制作之中,依靠的完完全全都是龚师傅的一身本领。
“要把炉子加热以后,再把这个烧饼贴到炉缸上去,温度高了还要给炉子降温。底下炉膛的温度和上面炉壁的温度要达到它们的平均温度,然后你才可以朝里面贴。”因为草炉烧饼所用的炉膛又大又深,所以在贴烧饼的过程中,不管寒暑,龚师傅都是赤裸着上身,有时候还需要将身子完全探入炉膛之中。“贴上去的时候要注意,这个炉缸的缸口这个地方,温度都是非常高的,有时候达到水的沸点温度。如果不小心,碰到身体哪一个部位,马上就起一个水泡。”
这样的操作,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或许有很多的不理解。但是,当一炉烧饼烤完出炉,闻着那混合着稻草和麦香的味道,暖暖的捏一个在手里,体味到的不仅仅是粒粒皆辛苦的真谛。是巫山人对于传统手艺的传承与保护,也是老巫山人对于家乡味道执着的守护和追寻。
“这个吃法,也是很讲究的,要把烧饼的面子托在手上,一大碗巫山红茶搁在旁边,用手撕着烧饼的底板慢慢的嚼,吃面子的时候,把芯子裹起来,放到嘴里面嚼,就吃到这个麦香。”许多老顾客,都会开车跨区,穿过大半个巫山县城来到店里面买烧饼,为的就是那一口几十年不变的巫山味道。
草炉烧饼是属于巫山人生活中的一种独有的味道,也是老巫山人心头对于家乡味道的一种记忆。走多远,只要它还在,都要回来买几个尝尝。有时候或许只需要一个小小的画面,或许只需要那一丝丝熟悉的香气,就能将埋藏在心底那份深深的思念,抽丝剥茧般的唤醒起来吧。
作者简介:
边峰,本名肖登武,七零后,自由撰稿人。
清江鮰鱼和草炉烧饼相关文章:
★ 小时候的年味儿
★ 记忆里的虾米粉条
★ 红色的幽默(一)
★ 落日与晚霞
★ 邻家的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