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与千寻

文/ 边峰 时间: 原创美文

  千与千寻

  文/边峰

  姑苏城,寒山寺,评弹里的声声慢,还有七里山塘的明月当头时,怎么会有人不爱苏州呢?难道你不知道赞美她,是乐天居士都喜欢做的事。“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宫水放光。”《白马踏新泥》的歌声,在平江路上响起。点一杯茶,从《天涯歌女》听到《蝶恋花》,歌声里的吴侬软语就是姑苏城的缱绻情话。日落以后灯火亮起,今夜晚风吹动运河,游船如织。原来“浆声灯影”不是渲染修饰,只是白描素写。

  姑苏城是何地?千百年间她又留下了多少过客的心?初入姑苏城,走进水色迷茫的拙政园,你三步便须一停。拦路者是十八曼陀罗花的香气,和那海棠春坞外别有洞天的光景。当园林想留下你的心,她会美的不差毫厘。踏入假山耸立的狮子林,仿佛不经意间来到了《仙剑》里的仙灵岛。穿过九狮峰,驻足荷花池畔的真趣亭,愿在这里静待梅子黄时雨。木渎古镇的乌篷船,刚刚讲完了一段故事,它说严家花园的四季花木倾听过大宅门的儒雅风流。灵岩山山顶之上,铭刻着夫差与西施那段爱恨情仇。姑苏往事已随南风落,此时,正与天下说。

  苏州,古称吴,简称为苏。自古又有姑苏和平江的别称。作为中国首批二十四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拥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建城史。苏州人的讲究是出了名的。这种讲究不仅仅体现在生活里,在美食方面同样如此。

  “我们苏州人,根据这个时令,是一定吃时令的东西。我们这历史文化古城,历史上也是文人墨客打卡的网红地。是比较注重文化的,文化人对于吃,都是非常讲究的,食不厌精嘛。”吃必当时,不时不吃。是贯彻在姑苏城里日常饮食中的一条铁律,而这个四季有别,只吃当季,苏州人似乎把它做到了极致。就像文学山房里的姜老先生,默默坚守,用自己的努力延续着苏州的文脉。

  苏州人对于时令的坚持和讲究,还体现在一碗面上。它叫做三虾面,所谓三虾,那就是虾脑,虾仁和虾籽。这样的精细拆分配置,简直是要把虾吃到了极致。阔别了三年的烟火人间,可以在山塘街里找回来了。糯唧唧的糖粥裹着桂花的香甜,街角那家人头窜动的小店,是为了这一碗三虾面。三虾面从每年的农历四月卖到五月,这是所有对三虾面嗜好无比的饕餮之客们在一年之中,最为雀跃的一个月。也是他们在一年之中与这道极致美食,相约相伴仅有的一个月。

  “三虾面,就是在农历四月左右,一般是四月中旬,农历的十五号左右开始售卖。因为虾呢,从生长周期上来说,这个时间段开始产卵了,有虾籽了,而虾头部位,这个时节,虾脑是最为肥美的。一碗三虾面,放在以前,要十碗焖肉面的价格,而现在也差不离,所以是很奢侈的。现在生活水平都提高了,老百姓也都可以享受一下,体验一把奢侈的味道。而更多的,是在于怀旧。”说起三虾,在苏州大牌的酒楼里,这个季节都会有一道著名的清炒三虾。但是这一切,都不及在苏州街头一家小小的面馆中,给你端上来一碗三虾面来的震撼。

  这到底是要一种源自于骨子里什么样的讲究,才能让苏州面馆的师傅们,心甘情愿的每天一只一只刷洗四千多只河虾的虾籽,再一只一只的剥出四千多只河虾的虾脑和虾仁。更别提是怎样的将虾籽过滤,刷洗干净,再一遍一遍的翻炒出香。这一切的准备,无非就是为了那碗叫做三虾的面。“吃三虾面,不能吃汤面,一定要吃拌面或者是紧汤。吃拌面就是可以把三虾的精髓都吃下去了,如果说是吃汤面,虾籽都在汤里面,虾仁虾籽在汤里面洗了个澡,味道就大打折扣了。”

  面讲究到了极致,这个吃法更是不能有所辜负,如果你是想去苏州吃上这么一碗极致的美味,千万别弄错了它的吃法。吃的不尽兴不说,更是辜负了面馆师傅们为了这碗面耗费的所有时间和手艺。一碗三虾面串联着所有苏州人的心,无论走多远,都会在这个季节挤出时间回家吃上一口。这是家的味道,微风的味道,细雨的味道,幸福的味道,也是家乡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悠长的岁月中和故土、乡情、念旧等情感和信念柔和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分不清哪一个是余味,哪一种是情怀。

  你,有没有想过,千与千寻里的世界,会是真实存在的。

  灵山之畔,太湖之滨,有一座从童话里跑出来的小镇,叫做拈花湾。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鹿鸣禅院的雨声,永远都惹人迷恋。看她桥上撑伞,雨步款款。是谁家的少年郎,还没有来接亭下躲雨的姑娘。“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太湖里撑一艘船,希望它能把千寻送到白龙所在的琥珀川。夜晚的火树银花,拈花塔下的漫天落霞,灯会上的盏盏花灯,我们像宫崎骏笔下的千寻偶然闯进一个流光溢彩的梦境。也许,拈花湾里有一个平行时空,有一天我们能和那个想见的人重逢。

  六岁半的王星宇,平时总喜欢跟着爷爷去湖里蹚螺蛳。小小的螺蛳对于他来说,是童年有趣的一份记忆,是和爷爷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也是馋嘴爱吃的他在餐桌上最喜欢的美食。螺蛳是常州地区盛产的一道特色食材,每年清明前后,正是螺蛳最为肥美的季节。这个时候也是王星宇的爷爷,在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做水产生意的王师傅今年已经六十九岁了,守着太湖水谋生,到现在也已经有几十个年头了。与水打交道的人,对自然的变化,有异于常人的敏感。水质的好坏,对于他们来说影响着螺蛳的品质,更加是关系到一家人的生活。

  “太湖的水质好,好水养出好水产,螺蛳烧起来的时候满屋都香。而且新鲜的螺蛳捧起来闻闻,都是清水的味道,比较好闻,透着淡淡水草香。就好比我们喝茶一样,闻起来香的茶叶,泡出来的茶才好喝。”常州的螺蛳得益于太湖的滋养,以鲜嫩肥美著称,个头大、肉质饱满。用这样螺蛳入菜,似乎并不需要什么讲究的配料和烧法。只需要耐心的等待,一锅香喷喷的常州螺蛳,就可以变身为寻常人家餐桌之上的一顿美味。

  “常州螺蛳在烹烧的时候,如果不把它炒到火候,这个螺蛳出锅以后它吸不动。螺蛳一定要炒到火候,把螺蛳里面的水炒出来,然后这个螺蛳里面的肉就松软了,这个时候再猛火爆炒收汁,出锅装盘。吃的时候,只需要轻轻的吮吸一下,鲜美的螺肉就滑到了嘴里面,一吸一个,根本停不下来。而如果是换成其他水域出产的螺蛳,无论是用何种烹饪方式,吃的时候是都需要用上牙签的,要把螺肉剔出来吃,非常不方便,麻烦。”

  螺蛳成为了常州本地食材的代表,也在大厨们的手下变身为一道道地方名菜,它可以是常州特色美食——怀旧羹的主要食材,也可以成为一道快炒出香的韭菜螺蛳头。小小的食材成就着美味的诞生,也让它们成为了一代代的常州人,每年到了这个季节都要尝尝的新鲜味道。“远走他乡讨生活的人回到常州,或者是亲戚朋友来常州玩,都是一定要尝尝这常州的秘汁烧螺蛳。而再次离开的时候,也都要带上一份常州螺肉干。”我们曾以为理想是远走他乡,志在四方,后来发现理想是千里归家,把期待都放在了一张饭桌上。

  螺蛳虽小,也可以是一家人幸福的来源。螺蛳虽小,也可以是南来北往的常州人心里最柔软的那份牵挂。螺蛳虽小,它也可以让人在鲜美诱人的滋味中记住那是来自家乡的味道,那是一份属于常州地方名菜的特色代表。味道落在笔尖就成了风格,吃进胃里就成了乡愁,刻在心上那就成了,一辈子都解不开的一个结。

  作者简介:

  边峰,本名肖登武,七零后,自由撰稿人。

千与千寻相关文章:

电影千与千寻中经典台词 千与千寻最能戳中你内心的句

精选2022年《千与千寻》触动内心的台词语录(精选15句)

精选2022年《千与千寻》经典台词语录(精选15句)

千与千寻电影观后感100字

《千与千寻》

  千与千寻  文/边峰  姑苏城,寒山寺,评弹里的声声慢,还有七里山塘的明月当头时,怎么会有人不爱苏州呢?难道你不知道赞美她,是乐天居士都喜欢做的事。“云埋虎寺山藏色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