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楼台云水间
文/边峰
我一直觉得有一些地名很好听,比如,西双版纳。那么又有谁规定,这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只会出现在云南的最南端?坐标,宿迁,三台山国家地质公园,被誉为苏北的“西双版纳”。
这个画面我在梦里见过好多次,迷宫般的杉林尽头藏着一间小木屋,屋里有暖黄的灯光,屋外有萤火虫飞舞。童话里的森岭,大概就是这样吧。从秋冬,到春夏,四季都有魔法。公园特有的蒸汽列车,始发站,是森岭里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没有童心的“麻瓜”,才无法发现它的存在。小火车鸣着汽笛声,向森岭深处开去。金丝猴、梅花鹿、腹锦鸡、小考拉、大白象,关于动物王国的所有执念,这里都能满足。车窗外的风啊,在向你歌颂这片“绿野奇迹”。去木育丛林探险,躺在魔法屋的屋顶,和猫头鹰一起,等着银河降临在眼前。没能让这样的童话,成为我的童年,但幸好,我能让它成为我的四季。
李先峰,柳琴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从事地方戏曲柳琴剧四十多年,今天李先峰戏服加身,要演绎一出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的戏。“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北望齐鲁,南望江淮。居两水中道,扼两京咽喉,这里便是宿迁。历史上,最能体现侠骨柔情魅力的西楚霸王项羽,便是宿迁人。据载项羽为楚国下相人,下相就是古时的宿迁。直到今天,宿迁的民间艺人们,仍在吟颂这位盖世英雄。项羽兵败后,与虞姬生死离别的爱情故事,也成了千古绝唱。宿迁人为了纪念他,不仅通过戏曲的方式,一代代的传颂,更是为他创作了一道菜——霸王别姬。
“宿迁人对霸王项羽和虞姬,都有着很深的情结,他们的故事一直被宿迁人民传唱。”闫师傅,十五岁起跟着中国宫廷菜大师李光远先生学徒,目前在宿迁城一家国营老字号饭店做主厨。霸王别姬,是他拿手的菜。“霸王别姬这道菜,看似简单,实际上做起来,做工还是比较繁琐复杂的。因为它有两道主要工序,一个是汤,还有一个是煲制的时间。汤里面要放一些干贝、金华火腿、蒜子、香菇。因为干贝是抗癌抗瘤的,蒜子是杀菌补气的东西。还有一个熬制的时间,咱们霸王别姬这个汤,是靠蒸汽蒸制的,蒸制三个小时才能制作而成。因为只有用蒸汽蒸出来的汤,菜的原有的营养成分才不会流失掉。”
霸王别姬选用当地出产的野生甲鱼,和散养一年以上的老母鸡为主料。先用温水将宰杀后的甲鱼洗干净,把老母鸡切块,合二为一,放入器皿中,加入辅料。再用蚝油、松茸粉等调料熬制霸王别姬所特有的高汤。最后放入蒸箱中蒸上三个时辰,味道馥香,营养丰富的霸王别姬便制作完成。
“咱们宿迁菜,不像一些淮扬菜、川菜、粤菜,那么出名,众所周知。其实咱们宿迁,也有一些特色的地方美食,它们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把宿迁当地菜归纳成系。”闫师傅每每和人谈到宿迁菜,都会满怀希望。
时代变迁,命运流转,不朽的西楚霸王,为家乡百姓力抗暴秦,为后世所传颂。不凡的李先峰扎根地方戏曲,默默奉献四十余载。不惧的闫师傅,更是推陈出新,欲与名菜比高低。一方水土育一方人,无数的他们创造了宿迁的历史,调和出宿迁的味道,滋养着宿迁的水土。
我打碎了夕阳,余晖的碎片撒满整条小巷,我顺着碎片的方向跑去,一路上金光闪闪。不知何时停下脚步,抬头望去,在金光收拢的地方,是袅袅炊烟升起,原来那是家的方向。
镇江,江南塞北,不是塞北的江南。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在此修筑驰道。项羽率八千江东弟子,从这里渡江逐鹿天下。镇江,注定了与其他江南城市的不一样。可以说,没有镇江,汉文化就不会有千年的薪火相传。三国时期,孙权在北崮山上修筑“铁瓮城”。此后从两晋、南北朝到南宋、再到近代战争,任何政权定都南京或者异族入侵,镇江都是极其重要的门户。
在分分合合的中国历史上,镇江总是扮演着一名“枕戈待旦”的披甲勇士,成为了北方人口大量南迁重要的渡口。东晋谢玄在镇江创建了“北府兵”,维护了汉文化的星火。到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事不断,南方修生养息,镇江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地方。隋唐时期,镇江得到了短暂的喘息,但几百年后,又一次异族战乱,梁红玉擂鼓战金山,助丈夫韩世忠在此阻击金兵,促成了南宋一百多年的稳固江山,而南宋灭亡的焦山水战也发生在镇江。
镇江的焦山炮台见证了近代的屈辱,一八四二年,英军由此入侵,才有了近百年的黑暗。
辛弃疾在北崮山留下“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王昌龄在金山芙蓉楼写下“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了自己的操守。镇江三山,如同三座堡垒。而西津渡,则见证了镇江的一千年的曲折。“京口瓜洲一水间”,当年的长江,还没有北移,西津渡口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这里早已成为了解镇江最重要的古街。
褪去了“金戈铁马”,成为了最温柔的“江南”。但是,不管怎样,相比其他江南城市的温情、婉约,我们所看到的镇江,还是多了许多豪放,这是千年“边塞”历史留下的基因。不过现在的镇江,又成了悠闲自在,节奏缓慢的江南水乡。
都说镇江美食有三怪,一怪香醋放不坏,镇江的香醋,采用的是优质糯米作为主要原料,因而有种独特的甜味。这样的甜味,在与江南地区有名的肉馅小吃相遇的时候,更加能体现出小吃的鲜美。正因为如此,当我们说到镇江美食三怪中的第二怪时,就与这个香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就是镇江有名的肴肉。吃肴肉必定要搭配的就是镇江的香醋,香醋与肴肉,再加上镇江的锅盖面,就是镇江美食最著名的三怪。镇江人有喝早茶的习惯,在当地最老牌的宴春酒楼里,即便是在工作日的早晨,这里的早茶生意依旧是非常的火爆。而几乎每桌客人的点单上,都会有一道镇江肴肉。
“吃早茶的习惯是镇江的传统,吃早茶就必须要吃肴肉、吃汤包,还有就是白汤大面。这三样美食,缺一不可的。如果缺少了其中一样,你到茶馆里去吃早茶,就没有滋味了。”今年已经七十四岁的陈师傅,退休之前,在老宴春工作了四十多年。作为一九八九年镇江肴肉参评中国饮食行业,首届金鼎奖的主要成员,陈老可以说将职业生涯最后几十年的时光,都花在了传承和推广肴肉的事业上。
“肴肉是镇江三怪之首,咸淡适中,它是正中的淮扬菜的系列。传统制作肴肉有十八道工序,它从去毛开始起到整烧,中间要经过十八到工艺流程。而且,里面还包含了春天、秋天两季。腌制的时间都不相同,这是相当严格的。”
就如同陈老介绍的那样,镇江的肴肉用料和工艺都十分的讲究。尽管现在有的步骤已经开始了选用现代化的操作方式,但是大部分都还是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制作手艺。就比如师傅必须亲自动手,而学徒只能在一旁观摩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制作环节,就叫做:叠盆。蒸煮好的猪蹄花被一个个地整齐叠放在铁盘之中,这是一个整理塑形的过程,也是水晶肴蹄最终成形的关键。如果有一个叠放不恰当,就会影响一整盘的外形。
“从开始蒸制来讲,开蒸剔骨,这是个技术活,也是个力气活。把骨头完整的拿出来,不伤到蹄花,特别是蹄花皮,一点都不能破,皮一破,这个肴肉就破相了,就不好看了。所以,叠盆剔骨,一定是要师傅亲自完成,徒弟不能插手。”
皮白光滑,晶莹透明的肴肉,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在镇江人的餐桌上,占据着自己特有的位置。它是慕名而来的食客们的心头之好,是镇江美食的最佳代表,也是一代代镇江人关于家乡味道最深的那份记忆。
三餐茶饭,四季衣裳,共同造就了一个叫家的地方。人因食而聚,人不散,家就在。
作者简介:
边峰,本名肖登武,七零后,自由撰稿人。
画出楼台云水间相关文章:
★ 小时候的年味儿
★ 记忆里的虾米粉条
★ 红色的幽默(一)
★ 落日与晚霞
★ 邻家的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