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月夜
夜晚是充满神秘、幽暗的。而月夜,可以穿梭悠长的岁月,在不同的时空来回停留、前走。月夜,由古至今是被人们偏爱的。每每皓月悬挂在空中,夜晚便多了些盼头。在这无止尽的黑暗,月亮的存在,让这四处又像是存在着通往远方的通道。明月不只是黑暗的点缀物,古人与今人里,又有多少人是仰望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叹这时光流转、物是人非,忆这流年往事、思绪飘远。于是,月夜,成了很多诗词的意境,成了古人的情感载体、今人的共鸣。
月夜,在古人的诗词中流转。这古人写下的明月,蟾蜍折桂、嫦娥与兔子住在这天宫中,是古人对这皓月的遐想。天上的宫阙,在人间又是几年呢。每一份诗词的记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情感。古人的遐想,今人的感悟,两者间交融碰撞,月夜的蕴含意义不断增加。
诗词所写的月夜,开始走进我的生活,还得从大家熟知的《静夜思》说起。
儿时,常欢快地吟诵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太白的这首诗是人人知晓。自从识读这首诗后,每每看着月亮,都想起坐在窗前,身着白衣,望向窗外的李白。像是要把这天空望尽,把月亮看穿。倘若有旁人站在身旁,谁又想扰了这一平静?这个青年,在我印象中,向来都是快活自在的。诗依旧朗朗上口,其中的情感对于当时的我而言,似乎留在了唐朝那个远去的年代,难以体会。
直至离家外出,才发现,有一隅可窥见明月,已是难能可贵。可能太习惯看着路边前行,忘了驻足,抬头再望望这无论在哪都是一样的明月。又或是楼道间相互遮掩着,再望窗外,窥见的是楼道邻里间的灯光,还有忽而闪过的手机的灯光。怎谈在家中便可“举头望明月”,看见这床前的明月光呀。而这已并非再是人人都需要去感受的时光,只留那愈酿愈醇的情绪藏在心头,在生活中奔走停留。它不是稀缺性的存在,而是在这繁忙、人来人往而又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很难有一份清净去寻找、再发现。而思故乡已难寻抬头望月、低头沉思这一情怀。
再回家中,这当空悬挂的月光,皎洁明亮,毫无吝啬地洒满大地,可谓有夜晚晒月光的乐趣呀。那纯净的月光落在地面上、屋檐上、竹叶上,竹影倒落在屋瓦、地面上,久久凝视这月光晒满的地面,如同嫦娥仙人遗落的粒粒结晶,一时分不清地面天上。“疑是地上霜”倒是一点也不假。只是这恰如其分的描述,从儿时的纸上字墨,跃然于生活中时,竟是如此栩栩如生。闲坐庭中,没有云卷云舒,是恬静中有种种生命。很静,只剩蝉鸣虫叫奏响这夏夜的交响曲,连夏夜,都是有生气的。举头可望明月,没有低头、远出在外,忽而开始思故乡。漂泊在生活中时,这情感忽暗忽明,似乎,已然不分在家中或是在外。
也是在家中闲坐的那个月夜,更是明白了那个月夜,李白望向窗外,无言便已是千言万语。倘若有机会站在那个窗前,我想,谁都不曾想去扰这一份清净。只是想看清,那洒满月光的脸庞,是望着这一明月,思绪也偶尔放了空?还是皱紧了眉头,想着远方的亲人?又或是千丝万缕的往事与亲人交汇,言及嘴边,却想到失神吗?那幅画,如今依旧能清晰地想起。只是当时初念这首诗所怀着的畅快心情,在如今是愈来愈难懂了。也许是年少不知画中人之意,再读才有画中人一二分情。那幅画,不是儿时想着去远游的那般潇洒自在,是生活中寻寻觅觅,却又见灯火阑珊处的清净。画中景,是这一青年肆意生活中不可多得的盼头。人人都知李太白潇洒自在,写的诗更是飘逸,只是思从月来时,这青年呀,难免在旁人眼中多了一份落寞。岁月悠悠,只道这寻常人间的日子呀,未必不比这天上要长久。
低吟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位青年,将岁月与生活混杂的思乡情感用只言片语写在了纸上。几经朝代的更迭,出现在我的眼前。而我,又穿过岁月,从生活到生活,才稍稍明白这其中的情感。
那个月夜相关文章:
★ 小时候的年味儿
★ 记忆里的虾米粉条
★ 红色的幽默(一)
★ 落日与晚霞
★ 邻家的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