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教书.写书
摆在我书桌上的,是高平的新书:《素履不歇——一个语文老师的成长小史》。
翻开书的勒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平优雅淡定、飘逸自若的形象,长长的卷发透露出中年女性的美感。读作者简介,虽然对她略有所知,但还是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作为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她是山东大学正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济南市优秀班主任,济南市学科带头人。她曾多次登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讲坛,与来自全国的教育名家进行学术交流……
鲜花与荣誉扑面而来。可是谁能想到眼前这位文质彬彬、光环闪烁的优秀老师,是来自大山深处挖野菜采蘑菇的乡村丫头?她出生在泰安山区一个偏僻贫瘠的农村,父母一生务农,目不识丁。她上面有四个姐姐,她连个乳名都没有,被呼作“五子”,差点送了人。她没上过幼儿园——那时候农村根本没有幼儿园;也没上过学前班——不曾考虑人生起跑线上的输赢。她直接上了小学,背上母亲给她缝制的布袋书包,在一盏煤油灯的陪伴下,开始了艰辛的求学生涯。
上初中要走十里山路。奶奶用麦秸编一个草苫子,铺在划定的方寸之地;母亲给她摊了一盆煎饼,这是一周的给养,连咸菜都要计划着吃。有的小伙伴辍学了,但是高平坚持了下来。
初中毕业后,她自作主张,报考了高中。高中距家六十里,学校规定一个月回家一次。乘车不方便,索性步行。后来当地同学借给她自行车骑,山路崎岖,山岭纵横,一不小心摔进山沟。“即是步行六十里崎岖山路,即是骑自行车把下巴磕伤牙齿碰断,我仍去远方读书,似乎有一个召唤,不读书就不会有我想要的人生。”
然后,她考上了师专。在今天看来,师专早已不是值得炫耀的学历,但是在当时的小山村,她却成了第一个走出大山的女大学生。读大学,最奢侈的事,便是可以尽情地读书。她的床头,一摞一摞都是从图书馆借来的书,《悲惨世界》、《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一页一页,一本一本,像海绵吸水。
参加工作后,她依然没有放弃读书的机会,在职读了本科,读了研究生。
学过的知识,读过的书,也许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是,它能拓宽视野,开阔思维,改变气质。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藏着你读过的书。
就这样,结束了学业的高平,拉着她的行李箱,带着她读过的书,回到了她曾经就读的泰安十六中。她记得,当年在这里求学时,下晚自习路过一位女老师的家,看到老师在灯下备课,她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如果今生我也能够像老师那样成为十六中的一个老师,该多好啊!如今,她真的回来了。母校师生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不足八平米的小屋子,一张小床,一把椅子,一张课桌,这就是她的全部。在这里,她与孩子们一起摸爬滚打了八年。那时还没有素质教育这一说,但是她的教学已经不拘泥于课堂。她给孩子们讲大山之外的世界,启发他们的追梦意识;她带领孩子们做手抄报,让他们自由书写创作;她和孩子们上山摘松球,下河抓螃蟹,教他们认识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在她的周围,在她的斗室,总是充满孩子们好奇的眼光和开心的笑声。
1998年,高平调来济南,在省重点中学的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教语文。面对教育对象与生活环境的变化,她在自己原有的乡村人质朴勤奋的品格中,努力注入城市人视野开阔、志向远大的优质,不仅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而且随着平台的升高,她有了更高的梦想追求,更远的前进目标。
刚来乍到,她就遇上了济南市组织的青年教师素质大赛。在躲之不及的情况下,她惶恐上阵,唯恐得个倒数。但是几天后接到电话,她考取了历下区第一名,并推荐参加济南市的大赛,继而又获得了大赛一等奖。她第一次感到了自己的实力,找到了自信。当时学校的工作安排,是从初一送到初三,再回头从初一到初三,周而复始。她第一次从初一带出的班就获得了济南市优秀集体,她也被评为济南市优秀班主任。在学校,她开始被任命为备课组组长。
高平说:“如何做一个教学设计在我看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像一把火炬,点亮另一个生命的前行。”为此,她与同事们提出了“文化视野大课堂”的概念。大课堂之大,不仅仅指师生共处的四十分钟,还包括学生在课下读书和体验类活动的总和,把语文课打造成广阔无限的文化空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她请北大曹文轩教授来附中演讲,谈儿童文学的创作;她带领孩子们远足,跨越黄河,到达鹊山,徒步六十里;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她和孩子们欢呼雀跃在百花公园;在大雪覆盖校园的时候,她和孩子们一起绕过教学楼去牧牛山踏雪……写到这里,不禁想起在应试教育的现在,许多孩子被封闭在学校,刷题背书,别无他顾。为的是分数,为的是升学。而高平的教育观念是点亮孩子们生命的灯,给孩子们前行的力量!在这多姿多彩的学习环境中,孩子们如期完成了学业,而且山大附中被誉为“中考状元的摇篮”。有的学生在离校多年后给高老师的信中说:“您永远都是我们人生的导师!”如果能在山大附中上学,在高老师的班上当一名学生,那也算得上是一种福气了。
在《素履不歇》中,高平多次提到写作。作为语文老师,必须指导学生的作文。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亲自写作,才知道如何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结构行文。高平从小喜欢写作。上天没有赐予她一个优越的文化家庭,但却赐予了她文学的天赋。小时候,她姊妹几个分工干活,她抢着做饭时烧火——醉翁之意不在酒,她可以借烧火之际读一本小画书;初中阶段,她是语文课代表,老师经常把她的作文当作范文在全班阅读;高中时,她参加了华东六省一市作文竞赛,竟然获得了一等奖……
她开始了不停的书写。最初手写,后来电脑盲打,再后来智能手机。写作成了她的生活方式,在开会早到的半小时里,在万籁俱寂的雨晨雪夜,在上完课回来的茶歇时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篇》)于是,在她出版了三本书《陪小土豆们读初中》、《教想曲》、《文学是一粒粟》之后,在她获得了“全国教育工作者众筹一本书”唯一的特等奖之后,她的第四本书《素履不歇》又与读者见面。
有人以羡慕的眼光询问高平,你是怎样进行写作的?高平谦虚而又简单地回答:如何行走就如何写作。每个人生命的轨迹都是一本书,写作就是自我生命的本真书写。她写童年,感谢命运安排她属于大山而不属于被仔细看管的孩子,漫山遍野的奔跑成为她人生上游涓涓流淌的清泉溪流。求学时期的艰辛,是父母及姐姐们的鼎力支持,是老师们润物细无声的温润。以寸草之心,报三春之晖。初为人师,简陋的斗室传出的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是人生新阶段的开始,教研组同事们家人般的友好相处,是她人生的加油站……她热爱生活,热爱教学,随时随地捕捉前进道路上的美,以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出自己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成长的脚步。这脚步,时快时慢,有深有浅,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不曾停歇。认准前进的方向,翻越一座座大山,向着自己人生的极顶攀登!
有缘读到这本书的读者中,如果你是起点低、学历浅的人生起步者,你会从中获得前进的勇气;如果你是有了稳定的编制,在维持现状还是继续前进之间的纠结者,你会迈出前行的步伐,义无反顾;如果你小有成就,而想故步自封者,你会翻越现有的山头,向着更高的顶峰冲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愿作者和读者,素履不歇,永远前进。
作者庞守英
读书.教书.写书相关文章:
★ 儿童读书心得通用
★ 教师读书计划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