埙声飘来
周末我陪同梓恒从公园“坝上桥”出来,归家的午餐在等待我们。靠近“麟山门”一侧的桥边,一阵细若游丝的声音传来,似萧,没有竹笛的高昂,音色朴拙、柔和典雅,让人感到舒缓平静。公园平常见得最多的是小号和萨克斯,几位老人合在一起会掀起一阵一阵的高潮,象“打虎上山”、“掀起你的盖头来”这一类的曲目会让人跟着节奏心跳;象“一条大河”、“我和我的祖国”这一类的曲目又会让人心潮澎湃,所以对今天这样的声音自然就感到新奇,小孙孙想去看过究竟,我们寻声慢慢走去,不愿意打扰这样的场景。
不远处,在坝上一片绿阴下,我们看到一位吹奏者,年轻、风度翩翩,手中没有萧,声音从他两只手中的空间发出来,我们不知道他吹奏的是什么乐曲,只觉得其声音细若游丝,象萧的声音那么柔和、典雅,让人产生一种怀古之情。这天天气很好,在柔和的阳光照耀下,坝上的水面波光粼粼,在公园西舎和绿树的倒影印衬下自成一景。我们站在远处等待乐曲结束,然后小心上前问询才知道这个乐器叫“埙”,埙读作(xūn)也可以叫陶埙。
这位老师给我们介绍说:埙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源于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还有人认为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田猎工具。远古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一个石球投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会能发出声音,于是就渐渐演变成了埙。最早的埙是用石头或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埙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
其实我觉得吹奏埙有一点象吹竹笛,口型随需求变化,我想那些会吹竹笛的人应该容易掌握。我小时候曾经想学竹笛,毕竟当时经济条件有限,竹笛相对便宜,但对于我还是太难掌握,开始以为竹笛质量不好,买了两次最后仍然吹不成调,结论是不怪笛子,看来我要学习这一种乐器是不可能的了。对于我的这种想法老师介绍,另外有一种相差不大的乐器“陶笛”,陶笛上端比较长,吹奏的方法就和“葫芦丝”差不多,初级掌握应该不难。
我仔细打量着老师,仔细听他的讲解。他头发微微有些花白,衣着普通,看他双手紧紧地护着这个宝贝,总觉得他应该换上一套“唐装”,回到古人停留过的那个时代。当然他现在这一种穿着也不错,显示了另外一种气质,穿越时空回到这崭新的时代,让人仰视。我和小孙孙认真听他的讲解,羡慕他的学识。我们要求老师给我们吹奏一些简单一些的曲目,最后在欣赏西游记中的“敢问路在何方”后,告别这位外地来的先生,也告别坝上桥上众多的游客,踏上归家的路。
我们的古人在那些艰苦困难的条件下,有好多了不起的发明,埙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点。这一次我和梓恒碰巧路过,碰巧在我们交谈空隙之间注意到“埙”的存在,没有错过这一次学习的机会,感受很多。真的,好多东西都需要我们去学习、好多的路都要我们一步一步的丈量、好多好多的事都要我们一点一点的完成。
作者:黄定黔,现76岁,曾经从事设计工作,在人和计算机的交谈中,留下了无数的作品。2001年从贵州省煤矿设计院退休,后返聘至70岁终于告别工作,原单位机制专业高级工程师。现在老了,仍然会怀念过去的时光,常常让时光停留在过去与现在的交错之中。
埙声飘来相关文章:
★ 小时候的年味儿
★ 记忆里的虾米粉条
★ 红色的幽默(一)
★ 落日与晚霞
★ 邻家的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