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老东门的夜晚
在贵阳住久了,我免不了要给她赋予一种不一样的情怀,几十年相伴,少年时隐隐约约留下的记忆,常常会不经意的流露出来,特别是看到那些仍然存留的老式建筑,展现在我面前的就不仅仅是风景和岁月留下的痕迹。几十年前我们常常从这里走过,我想也许什么地方还保存着我们儿时留下的足迹;几十年前我们常常从这里走过,我想也许什么地方还篆刻着小伙伴们留下的欢笑。
贵阳不老,她总是不停的改变自己的面貌,贵阳也长大了,其范围不断扩张,再也不仅仅局限在“大十字”、“喷水池”、“老东门”一带了,如果站在高处举目辽望,群山后面仍然是看不见城市的边缘。贵阳现在公路四通八达,高楼林立,贵阳人在不停的追寻新的空间和事物,就连少女们的穿着打扮也常常更新,令人叹服。
经过三年新冠的折腾之后,现在人们找出种种理由发泄,今年夏天爽爽的贵阳也拉开了动人的序幕。夏日避暑的游客,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那些能够让人心跳的地方。贵阳白天的重点是黔灵山,游人如织,大熊猫馆只能够单向通过,人们只能够远远地判断那里有熊猫的气味;山间的小路上人山人海,即使野生的猴群也只能够和游客摩肩接踵,分不清到底是谁看谁。贵阳夜晚的重点则让位于一些著名小巷,这个时候是小巷生意火爆的时刻,小吃、烧烤、游客让那些狭窄的弄堂寸步难行。贵州的村超等好几样出名了,省城贵阳怎么能不表现一番?
一天我的儿子抽空接我外出吃饭,去领略城市不一样的风情。我们开车选位老东门附近,车在城内挤进,车难行、车难停。我们从老贵阳原来著名的“百货大楼”穿过,经小十字、文笔街,在“大觉精舍”旁挤了一个空位停车,然后过“武胜门遗址”,再从电台街向里面挤。真想不通为什么人们要涌向这些弄堂?真想不通孩子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么拥挤的地方?
老东门这一片我曾经十分熟悉,中学时代就读的贵阳十中就在旁边不远处,年少时我常常从学校出来经过老东门城墙、电台街、文笔街去一个同学家,玩一会才放学回家,那个时候读书作业不多,不像现在的儿孙那么辛苦,同学、朋友在一起谈天说地确实留下了很多记忆。当时贵阳也不大,街道不宽,但是那些建筑和街道在我的眼中都是那么令人着迷。现在几十年过去,我老了,见的世面多了,而那些建筑和街道依旧,感觉那些儿时记忆中的景像被压缩在这些空间里了。大觉精舍、文昌阁、武胜门在我眼里变小了,在贵阳新的建筑面前也都老了!
大觉精舍,俗称华家阁楼,占地约15亩。佛阁、庭院、藏经楼、回廊,气势宏伟。抗战时期,贵州创立广播电台租用藏经楼底层及右厢楼房为办公室及播音室,所以所在街道叫电台街。
文昌阁坐落在老东门的月城上,曾经可以登阁远眺,现在在众多高楼面前默默地记录历史。文昌阁是九角形楼阁,底层呈正方形,第二层和第三层是不等度数9个角;“9”在易经里意味着至高无上,代表崇高的地位,在它的面前我们此刻自然而然显得高大起来。
我们吃饭的地方是一个小院,四层楼,不大,曾经应该是人们居住的地方,现在从底层向上都被食客霸占,周边的建筑也大多如此。我们要了一个小小的房间,大约也就是七、八个平方,隔着玻璃旁边的“阳台”又有好几桌。在这里吃饭可以看一看临桌的怎么添菜;在这里吃饭可以听一听临桌的怎么诉说衷肠。这里的菜品一般,人们挤在一处享受的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这里周围的景色到也不错,高楼、亭阁、城墙护着这些小小的庭院,天色渐晚,四周灯火通明。品尝过店家的小菜之后,我们登上老东门城楼,在文昌阁的陪伴下留影,面对周围的夜景和微风的吹拂,怎么能不赞叹贵阳的变化、怎么能不赞叹贵阳的夏天。在回家的路上,我们穿过一路拥挤的店铺,然后又是开车向城外挤出,一路红灯、一路拥挤、一路不归的游人……
作者:黄定黔,现76岁,曾经从事设计工作,在人和计算机的交谈中,留下了无数的作品。2001年从贵州省煤矿设计院退休,后返聘至70岁终于告别工作,原单位机制专业高级工程师。现在老了,仍然会怀念过去的时光,常常让时光停留在过去与现在的交错之中。
走近老东门的夜晚相关文章:
★ 小时候的年味儿
★ 记忆里的虾米粉条
★ 红色的幽默(一)
★ 落日与晚霞
★ 邻家的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