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该自由一次

文/ 王博仑 时间: 原创美文

  【人生总该自由一次

  作者:王博仑

  【写在前面】

  曾经以为,西藏可能是自己这辈子都到不了的远方,没想到,这个暑假,我居然真的到了这个我日思夜想的远方。但我不得不说明的一点是,我并非独自一人进的藏,出发之前,我特意到携程官网上查了川藏线跟团游指南,我报了一个口碑比较不错的旅行社,四个游客一个司机,五人成团,我想,跟着旅行社出游,不仅不用费力费神地规划路线,而且安全还有保障。我买了到成都的机票,打算先到成都玩几天,然后从成都出发,跟着旅行社一起走318进藏。出发之前,我也曾有过诸多疑虑,害怕路上遇见心怀不轨的恶人,害怕自己适应不了高原恶劣的气候,害怕旅途的疲惫会冲散我对藏地的热情……但最终,追求自由的一腔热血还是占据了高地,我想,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成都印象】

  成都是一座能带给人许多惊喜的城市,走在成都的街道,我才惊叹原来生活可以有这么多种活法,可以简单安逸到一下午在公园广场中喝茶采耳,也可以忙碌紧张到晚上十点多的地铁都挤满了下班后疲惫的年轻人,可以热闹繁华到春熙路太古里有一眼望不到边的奢侈品店,也可以朴素平淡到在路边一家不起眼小店里吃甜水面充饥。成都的包容性真的很强,无论你是以何种姿态何种面貌示人,她都总能接纳你,你很少会在这个城市感到冰冷和隔膜,相反的,你会在热气腾腾的火锅和串串里感受到人间烟火气。成都,天府之国,美食之都,时尚之城,她的身上有太多太多标签,但是,单独拿出其中任意一个来概括她,都会显得单薄。我很喜欢成都,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又时尚、年轻、随意,让人拥有对未来的无限美好憧憬。说到此处,就不得不提成都的一大特色——美女如云。我去过的城市不算多,但也不算少,在我的心目中,如果要弄一个“美女最多城市排行榜”的话,我很乐意把成都排在榜首。在成都的地铁公交上,处处可见皮肤白皙、五官精致小巧的小姐姐们,倒不是说她们的脸有多么惊艳,而是白皙的皮肤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感觉,很少有人抹着厚重的粉底化着浮夸浓艳的妆。自古蜀中出美女,这话想来是不错了。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耳畔中便会不自觉响起赵雷的那首民谣,我又何尝不想坐在小酒馆的门口,邂逅一段浪漫的爱情呢?成都,灯火阑珊,小桥流水,就像一坛经过岁月沉淀出的陈年佳酿,让人迷醉流连;成都,同时却又高楼林立、烟柳繁华,始终以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引领者的姿态立于蜀中。说实话,我在成都只待了两天,其间还有一天跑到了乐山,在成都的时间满打满算只有一天。我对成都的了解不多,但离开的时候,我还是会有不舍,即使自己即将踏上新的征程,即将奔赴318进藏之路,但新旅途的新鲜与喜悦并未冲散我对成都的眷恋,这个地方真的很神奇,能让你在短短两天时间内就死心塌地爱上她。

  【地理课堂与西藏】

  谈到西藏,想说的太多,但真要一一细说起来,又实在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说起。西藏是中国地理层面上和我相距最远的地方,于我而言,似乎只有去那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远行。我视西藏为净化灵魂的圣地,那里的很多神山圣湖据说能洗净人前世今生的罪孽,到那里,只需要带上一样东西——一颗虔诚恭敬的心。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罪孽,也不了解佛教里面的六道轮回、前世今生,我甚至连宗教信仰都没有,但我却一直坚信那片秘境有什么东西在召唤着我,而谜题,需要我自己揭晓。

  记得初中第一次接触地理这个学科,我对中国各个省份的认知几乎是空白的,那会儿老师让大家买行政区划的拼图,我也随大流买了一份,只把其当作闲来无事的消遣玩物。由于初中地理不是中考科目,所以大家都不怎么重视,一周仅有的两节地理课大家也都在各种“偷天换日”。说实在的,我也想在地理课上写会别的作业,干点自己想干的事,但我是一个胆子很小的人,生怕上课干别的会被老师发现,于是乎只能硬着头皮听课。起初我以为我会很抵触这门学科,却不曾想自己完全被地理课堂吸引了,一周仅有的两节地理课,却能带我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这个我生活了好多年但却对其一无所知的世界。那一刻,我是真的想学点什么东西,哪怕就当是为了增加点生活常识,亦或者是为了日后某个时刻三两好友小聚时可以有谈论的话题。后来,上了高中,更系统地学了地理知识、了解了地理百科后,我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门学科,爱上了它所记录的美不胜收的景致。那时,我被学校的各种作业折磨得苦不堪言,曾经数不清多少次质疑念书的意义,压力大导致的失眠、焦虑、脱发、爆痘,让我的精神近乎崩溃。原本初中成绩还不错的我,到了高中各种不适应,每次考试排名都在班里最靠后的位置。高中生涯刚开始的时候,我的各门学科都均衡得近乎极端——几乎每科都是班里倒数,除了地理。那时,我一个班里倒数的学生,地理竟然能考到班级前三,我仿佛在晦暗的学校里找到了救赎,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被其他学科虐得体无完肤后再去做地理题的那种感觉。也许其他学科会弃我而去,会辜负我的努力,会让我质疑努力的意义,但地理永远不会背叛我,它总会给我十足的安全感,给我营造一片自己得以暂时休憩的小天地。那时的地理课堂,成了我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刻,因为只有在地理课上,我才不会那么狼狈,我才是我自己。那时,老师在课上讲到了林芝是“西藏小江南”,讲到了墨脱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地方,讲到了羊八井的地热资源,讲到了冈底斯山脉的莽莽冰川,讲到了阿里地区是“屋脊上的屋脊”,讲到了拉昂错和玛旁雍措明明紧挨着却分别被人们赋予“鬼湖”和“圣湖”的称号,讲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和南迦巴瓦峰的相映成趣,讲到了色林错水域面积超过纳木错成为西藏第一大湖……太多太多神秘且美丽的景物都出现在小小的地理课堂中,那时,我便在心里埋下了一颗探索藏地密码的种子,只待有朝一日,自己能亲自走到那片古老未知的大地上,唤醒沉睡的种子,让它得以生根发芽,冲破束缚和羁绊,茁壮成长。我与西藏的缘分由此开始,但却不会以此结束,毕竟来日方长,以后我还会有更多的时间走进它了解它。

  【路见西藏】

  川藏线,古时的“茶马古道”,现代的心灵之路。“318”,被喜欢自驾游的旅客称为“此生必驾”的路线。318川藏线,对于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人来说,无疑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说句实话,我第一次见到写有“此生必驾318”标语的路牌时,有种置身梦境难辨真假的错觉,因为这种标牌以前只能隔着手机屏幕在各种旅游攻略里看到,如今却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喜悦、激动、亢奋,我竟一时词穷了,因为太多的言语都无法形容我此刻的心情。一个我想去了很多年的地方如今竟真的出现在我面前,我当然有种梦想成真的幸福感,但是,与此同时,一种隐忧也悄然而至,“一直以来,我都把西藏想象得太美好了,如今我到了这里,如果发现现实的西藏和我认知里的西藏相差太多,我会不会失望甚至绝望?真实的世界会不会打破我对诗和远方的美好幻想?我又会不会从此失去对西藏的探索热情?我的心中有太多的疑问,与其说是疑问,倒不如说是惶惑,我不知道该如何解释这种复杂的情愫,明明很想靠近她,但当我终于靠近她的时候,我却害怕了解真实的她,因为我害怕真相会让我失望。那真相让我失望了吗?我不知道,因为我用简单的一两句话很难解释清楚,我眼中的西藏是一个立体多面的西藏。她经济科技文化各方面都很落后,却能治愈被生活的担子压弯了脊梁的匆匆游人;她曾经有着血腥违背人性的农奴制度,但生活在阴沟里的农奴却从来没有丢掉善念和信仰;她因雪山冰川而显得神秘美丽,却也因雪山冰川而与内地交通阻隔,出行不便;她是一个高寒缺氧、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但建设这里的每一个工程队喊出的口号都是“缺氧不缺精神”,来这里游玩的每一个游客都能共情“缺氧不缺信仰”;她是最接近天空的地方,但她给予人们充足阳光的代价却是很多女生避之不及的“高原红”;她的夏季很短,昼夜温差很大,气候对喜欢穿裙子的女生不太友好,但是大部分来到这里的人都会喜欢上这份独属于高原的清凉;她的原住民很多都是一心向佛的信徒,但其中许多人会把小孩子当成招徕生意的“吉祥物”,藏族小朋友和游客合影要收费,给游客送花花也是为了更好地售卖自己手中的物件……西藏是圣地,但又不是圣地;是远方,但又不是远方。这里充满矛盾,却又因为矛盾而魅力倍增。这里是藏地,但藏与俗常。

  【拉萨记忆】

  拉萨,是我一定不会忘记的城市,是我永远还想再去的城市。我喜欢拉萨河谷午间炽热的阳光,喜欢坐在人力三轮上绕着城区闲逛,喜欢点上一小壶甜茶和一份藏面坐在角落里发呆,喜欢到网红写真馆拍一组藏装写真,喜欢到玛吉阿米餐厅前读仓央嘉措的情诗,喜欢到“天上西藏”主题邮局给十年后的自己寄一张明信片,喜欢到措姆凉粉店吃一顿地道的拉萨凉粉,喜欢在阿刁奶茶门前排着长队买藏式茶饮,喜欢到书店认真挑选送给好友的小礼品,喜欢到特产店给家人朋友寄上一份牦牛肉干,喜欢在小巷深处寻觅好喝的酸奶店铺,喜欢骑着共享单车在街道里任意漫游,喜欢到八廓街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喜欢在布达拉宫广场前拍照留念,喜欢在大昭寺前看转经磕长头的信徒,喜欢到南山公园的山顶俯瞰拉萨全景,喜欢到罗布林卡感受黄墙红瓦的彩色世界,喜欢到西藏博物馆了解真实的西藏历史,喜欢到扎基寺求财求平安,喜欢追忆一千多年前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盛况……没到拉萨前,我天天都渴盼来到这里,可真正来到这里后,内心更多的不是激动,而是平静。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西藏,也都有一个拉萨,它不繁华,也不热闹,但却承载了无数热烈的梦想。

  【关于信仰】

  西藏有许多寺庙,每一座寺庙都承载着藏民心中的无尽信仰,而这其中最神圣的莫过于大昭寺。数不清的佛教徒不远万里,一步一叩首,来到拉萨朝圣,来到圣城的中心跪拜修行,来到释迦牟尼等身像前双手合十。大昭寺对于游客而言,只是一个普通的景点,但对于那些信徒来说,却是一生渴望到达的终点。我不懂宗教,也没有信仰,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是断然不会相信信仰的力量可以如此强大。他们诵读过几乎快要翻烂的经书,磕过千千万万遍的长头,摸过数不清多少圈的转经筒,点亮过不知点了多少根的灯芯,他们一辈子似乎就为了这一件事,这是一种超越了欲念与生死的精神力量,可敬,可畏。我曾经看过一部名叫《冈仁波齐》的纪实电影,说是电影,我觉得它更应该被归类为纪录片。里面出场的演员,全部是芒康本地的藏民,他们没有经过任何的表演培训,也没有任何的剧本和情节设定,他们做的就是展现自己最真实的生活。电影讲述的是藏族人民朝圣的故事,十一个人集结的朝圣小队从芒康出发,终点是被誉为“世界中心”的神山冈仁波齐,全程2500公里,历经春夏秋冬,数百万次的磕长头,遇山爬山,遇水涉水,带着各自的信仰匍匐前进。在朝圣途中,一个婴儿诞生,数月后,一个老人去世。新的生命会降临世间,但孱弱的身体却渴求得到安宁。生命的轮回就是这样,死死生生,生生死死。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想,即便是最睿智的哲学家也很难回答这个问题,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也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别人的世界、融入别人的生活。接受平凡的自我,但永远不会放弃心中的信仰,不光藏民在朝拜的路上,其实我们每个人也都在路上。

  【关于牧民】

  牧区的藏民几乎每家都有几十到几百头数量不等的牦牛,每头牦牛都价值过万,牦牛们吃的是山上的杂草,所以饲养牦牛的成本很低。很多游客会调侃地说“这漫山遍野的牦牛都是行走的人民币啊,藏族同胞可太有钱了”可是,大家在羡慕牧民时,却忽视了他们带着牦牛上山下山转草场时的辛苦,忽视了他们冬天冒着风雪清理棚圈时冻得通红的双手,忽视了他们远离城镇哪怕是购买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也要走上百公里路的无奈,忽视了他们可能会因饮用了不卫生的水而感染寄生虫的隐患,忽视了他们突患急症却不能第一时间去医院抢救的遗憾……最最重要的一点,游客们忽视了牦牛是牧民们所有也是唯一的积蓄,牧民们所拥有的,除了牦牛之外,别无其他。可能有人会说,每年的虫草季,牧民们还是可以挖虫草的啊。是啊,牧民挖虫草,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虫草价格又高,挖虫草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牧民的经济状况。可是,虫草并不能算是牧民们的积蓄,因为它所带来的财富是和牧民们的辛劳成正比的,牧民越辛苦,采挖的虫草就越多,如果今年偷懒了,不肯付出努力,那么就挖不到多少虫草,自然就卖不上好价钱。所以挖虫草从本质上讲还是出卖体力的劳动,而非牧民的固定资产。我常常在想,如果国家没有出台只有西藏本地人拥有虫草采挖权的政策,那西藏牧民们的生活,该有多难。

  【我所了解的西藏】

  好多年前,我就看过有关西藏的纪录片,在纪录片里,我发现解放前的西藏和我印象中的西藏简直就是地狱和天堂的差别。解放前的西藏,是一个充斥着血腥暴力的世界,等级制度森严,僧侣、贵族、官家“三大领主”人口只占西藏的百分之五,但却统治着西藏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口,并且占有着西藏全部的耕地、牧场和生产资料。“三大领主”从来不从事劳动,自己所有的财产都由自己家的农奴进行无偿劳作。农奴是社会最底层,一日为奴,终身为奴,世代为奴。而农奴中还分为三个等级,最末等级的农奴被农奴主视为“会说话的牲畜”,可以被农奴主肆意买卖、交易甚至屠杀,毫无自由和尊严。“阿姐鼓”“嘎巴拉碗”“人皮唐卡”……这些包裹着宗教外衣的法器,实则浸满了农奴的鲜血,法器背后的真相,是累累白骨。到了西藏博物馆后,我对旧西藏的农奴制度有了更深的了解。博物馆里播放着一条视频,讲述的是两个农奴主的债务问题。一个农奴主欠了另一个农奴主债务,他在没有多余闲钱赔偿的情况下,决定把自家农奴的内脏和小腿骨当作赔礼,并且写信把自己的想法告知了债主。在农奴主的眼里,农奴的命如同草芥。我很愤怒,究竟是怎样的泯灭人性才能以那么平静的口吻写下信件?走在西藏博物馆里,看着一件件展品,我感到恐怖,更感到压抑、窒息与绝望,我不能想象那个时代的农奴过的是怎样暗无天日的生活。好在如今西藏解放了,那段漫长且血腥的历史也画上了句号。中国共产党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给贫瘠落后的西藏带来了文明的曙光,让千千万万农奴真正站起来了,也让藏传佛教剥离了血腥残忍的一面,只剩下藏族人民世代最纯粹的信仰,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藏传佛教。我不是一个政治意识特别强的人,但是直到在西藏博物馆沉浸式参观了两个多小时后,我才明白党给藏族同胞带去的是什么,是雪中的炭火,是悬崖边上的一把手,是给深处无边苦海的人抛下的象征救赎的绳索。

  【梦里远方】

  来西藏的初衷是为了治愈心灵,那我的目的达到了吗?即使我不想承认,但我不得不说,好像没有。西藏不会治愈我,而是我在西藏放过了自己。这个夏天,我收拾了行囊,来到了这个陌生却又无比熟悉的地方,我将对尘世的厌倦抛在脑后,我能做的,只想也只有肆意的流浪。我需要一个远方,来安放已经漂泊了很久的灵魂,或许,它需要一个栖身之所,而这个地方,就叫西藏。来到这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我可以逃避现实的懦弱、胆怯与虚妄,做自己想做的事,爱自己想爱的人,看自己想看的风景,不用在意世俗的眼光,不会陷入情绪内耗。下一次奔赴西藏,可能就不是炙热的二十几岁了,所以,我想把心留在西藏,留在那个我无数次梦回的地方。

人生总该自由一次相关文章:

《瑞雪》(通用13篇)

小时候的年味儿

记忆里的虾米粉条

红色的幽默(一)

落日与晚霞

邻家的老人

《人生总该自由一次》

  【人生总该自由一次】  作者:王博仑  【写在前面】  曾经以为,西藏可能是自己这辈子都到不了的远方,没想到,这个暑假,我居然真的到了这个我日思夜想的远方。但我不得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