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
这个标题似乎有点大,一时竟不知如何写起。同时,也有好几个月没提笔写作了,倍感笔端生疏,一丝惶恐,惭且愧。
记忆是人人都会有的,且随着年龄增长,越发会忆起以往的种种生活或人和事物。但谈及文化,文化往往会显得深刻有高度,不由得使人局促起来。
前夜,上海的巨鹿路街头,满满的人群,熙熙攘攘的,据说是很多年轻人在搞万圣节活动。有身着奥特曼装束的青年人被父母押着拖回家去了,边上的青年哄笑着拍小视频。有评论说:“万圣夜的上海街头,堪称年轻人的发疯文学从网络照进现实”。
不知道是哪一年,万圣节这样的活动就在国内兴起了。又不知道未来的哪一年,又会有着怎样的活动会让青年们成为其拥趸和狂粉。
一代人会有一代人的兴趣,一代人会有一代人的记忆,随着岁月的年轮转动,变化。
几日前碰到一位友人,一起聊起中国传统戏曲。谈及京剧、越剧、昆曲和豫剧等,说道现在很少有年轻人会安安静静地在剧场里听一场戏曲了。原因一是中国传统戏曲里丰富的文化韵味、社会及人生内涵,不到一定年龄和阅历层次的人,是不太能够体味其中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的,抑扬顿挫间多少笑泪、愁肠千转百结;二是其表现形式和节奏,不太符合现代大多年轻人的喜好,青年大多总是喜欢光亮闪耀、激情四扬的,比如伍佰的演唱会一人指挥万人齐唱,杰伦哥的票房千金难求、黄牛惆怅;三是新媒体的兴起,抖音等上面的小视频随时、随地可以点点,谁还有耐心花劳什子钱去买票进剧场,况且真进去位置和音效还可能不理想……
记得,从前,以往的某一天某一地的戏台上,生旦净末丑,铿锵激昂,扮相、唱腔、声调,二胡、笛、钹、鼓声声声入耳、拨动心弦,大珠小珠竟落玉盘,“霸王别姬”一幕幕水墨呈现,好不精彩!
时光不停流转……
也许,当下,还是会有很多年轻人是真的喜爱中国某一种传统戏曲,但毕竟还是很少了。
变化,总在日子的不经意间,一点点地发生了,慢慢地就成了记忆,又慢慢地连记忆也逐渐模糊了。
曾经,读过汪曾祺的一些作品,因为同为里下河流域的缘故。其作品中的种种生活,好滋味的食品,有趣的游戏,多能映出我自己幼年生活的影子。于是,尽管其时捧在手里的书依旧是静静的,书上面的文字却鲜活地爬到心里去了,有时是暖暖的,有时是鲜得让人流口水,有时却有让人心里直痒痒,恍惚间又成了那个少年,在河边及巷子里奔跑着、呼喊着。
夏日,煮几个咸鸭蛋,切成一瓣一瓣的,喝粥时就着,那是极好的鲜美滋味;又有,冬日里,煮一锅红曲牛肉,加些霜后的青菜,呜呼,美哉。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
凡事种种,不一而足。因缘,万般变化。
苏杭,被誉为地上的天堂。
假日,偷得浮生半日闲,适苏州,小桥流水、碧波村庄,在河水码头浣洗衣服的江南女子,历史今时,生动如许,似乎千年不变。
江南人阮仪三,从骨子里有着古代文人的风范。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一方水土滋养着一方人。江南的男子,温和而决绝,“刀下救平遥、以死护周庄”,赤胆忠心,我以我心鉴明月。
文化的力量,是镌刻在骨髓里面的。
记忆里,一捧茶、一叶荷、一片食物、一颗弹珠,一汪清泉,一段唱腔,一座古城……
岁月更替,年华似水。
文化记忆相关文章:
★ 小时候的年味儿
★ 记忆里的虾米粉条
★ 红色的幽默(一)
★ 落日与晚霞
★ 邻家的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