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蒸和浓油赤酱
文/边峰
一提到南通,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什么?有人说南通是万亿县城,因为市区面积很小。也有人说南通是低配版苏州,因为底下县市能扛能打。还有人说南通是上海后花园,因为第三机场建在这里。那么在我的眼中,南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城市?
早茶、细雨、评弹,永远不会怠慢生活的质感,这就是南通。上午,我在水绘园中淋着江南的雨,吃了一份点染了南通文韵的扬州早茶。下午,我会出现在国清园赏着池中的锦鲤。听了一首吴侬软语唱出的《渔篮花鼓情》,把扬州词唱成江南吴歌。夜晚的濠河两岸千灯万盏,带你梦回西周,这就是南通。有人问,我们怎么才能活出自己期待的样子?我只想说,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调频和自己的步伐一致。
我们期待着生活的精致,但精致并不是富丽堂皇的闪耀,而是对着一份早茶汤包,也能把日子念成了诗词歌赋。我们摸索着生活的仪式,但仪式不只是鲜花玫瑰的“同一”,也可以是“拂堤杨柳醉春晓”的山水画里游入一条锦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所以,我们要去寻找一缕刚刚好的风,一抹馥郁灵动的香,一段见识过山川湖海的青春,作为介绍自己的开场。
有些美食你总得要赶着季节去,也总要有那么一份不早不晚的运气。每年的四月到五月间,在南通城的街头巷尾,总能看到有人挎着一个小小的竹篮,上面用凉阴阴的毛巾覆盖着,轻轻地揭开,露出了一篮子翠油油的绿色,这就是南通人最具时令的一款美食:冷蒸。说起冷蒸,它最初的模样,就是一些青青的元麦。
“每年到了四月份的时候,就赶到麦田里面去看,麦子什么时候竖起来,要天天去看,因为每天都会生长变化,大概就是二十来天后,就可以采摘了。”每年南通人吃冷蒸,满打满算也就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之所以季节性这么强,就是因为要想冷蒸好吃,选用的元麦讲究一个将熟未熟,不能早也不能晚。
“太青了不行,太青的麦子吃到嘴里,黏黏的,没有那种酥酥的口感。麦子长出头的时候好像是合十的手掌,然后麦芒像手掌一样慢慢伸展开来,那种麦子采摘以后做的冷蒸最好吃。”今天为我们做冷蒸的张阿姨,孩子们都在城里工作,每年在这个时候,她都会在家里做做冷蒸,等着孩子们从城里回来的时候,能尝尝鲜。既然是家里做着吃,又不赶数量,又不赶时间,所以能自己做的,张阿姨总喜欢自己手工操作。
青青的麦穗,去除了麦芒和麦壳,只留下晶莹碧绿,玲珑剔透的青麦粒。这时候将它们放在土灶之上的大铁锅里慢慢地翻炒,炒的时候,这个时间也是有讲究的。炒老了,冷蒸就会有烟火味,炒嫩了,冷蒸就会有一股子生味。所以,这道冷蒸在南通人的嘴里,虽然是一道小食,但是做法上,真是一点都不含糊。将麦粒变成最后冷蒸的模样,总要经历着将麦粒去掉壳子,再到大石磨子里碾压一番,原本青青的麦粒也就变成了松松软软,翠翠幽幽,泛着清香的新模样,这个就是冷蒸啦。
“这冷蒸,南通人都爱吃,以前大多数南通人也都会自己动手做。吃法也很随意,做好后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放点香油拌一下吃,还可以放一点白糖蘸着吃。不管哪一种吃法,一定要将冷蒸捏实,捏的越实越好吃,就像年糕一样的。”谈起做冷蒸,张阿姨是经验老道。现在的南通人做冷蒸呢,仿佛是每年在这个时候,总要去做的那么一件事情。现在的南通人吃冷蒸呢,也仿佛是一年之中,这个时候与美食共赴的一个约会。
冷蒸就是这样,自然而然的存在于南通人的生活之中。总不会担心哪一天,它们会平白无故消失的无影无踪。因为它们代表着南通的味道,它们更是南通人对于家乡味道执着的眷念。
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这里是禅意小镇:无锡拈花湾。也是很多人蜜月旅行的第一站,拈花塔上的光,可以带人重回盛世大唐。撑一艘摇橹船,重回灵山之畔,太湖之滨。亭下假装躲雨的姑娘,终于等来了她的少年郎。牵着手,走进薰衣草的紫色浪漫,醉蝶花的白色柔媚,波斯菊的粉色娇嫩。梵天花海,窥见新嫁娘的笑颜,于是,把姹紫嫣红开遍。仲夏的风,把有情人留在了江南。在云水间,吃一盏茶,期待一个流光溢彩的晚上。当拈花塔点亮黑夜,我们在四散落花中许下一个心愿:愿我如星你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第一次来到无锡的人,对于无锡的美食,都会有自己的认识。而围绕着这些感性认知最核心的记忆,都逃不过甜这个字。无锡菜,甜,但是它的甜,有它的道理。只要你能心平气和,不带偏见的真正品味一下,属于无锡的本帮菜,你就会发现它的那种甜味,并不像你想象的那般不可接近。无锡和苏州是近邻,但是相比于精细的苏州菜,无锡菜着重味道甚过于形式。所以不少的无锡菜,又让我们见识到了另外一个词,名字叫做:浓油赤酱。在无锡人爱吃的食材谱系中,大青鱼不得不提。而围绕着大青鱼诞生的一系列美食,又有一个叫做老烧鱼的名号。
“这个老烧鱼,其实就是用我们这个家里面的土法酿制的酱油,加上我们家里面的基本常备调味料,来做这道老烧鱼。其实这个老烧鱼主要就是在口味上面,体现一个浓油赤酱,咸中带甜。”老烧鱼,重在食材大青鱼的挑选,更是在于制作过程中,对于味道的把握。从食材方面,你会发现,从鱼鳞到鱼尾,各个部分都能成菜。从口味呢,可以是浓油赤酱般的浓厚,也可以是香酥鲜甜般的油炸和汆烧。而这些都是无锡人一年四季餐桌之上,最日常的那份味道。
“因为我们这个青鱼,跟一般的鱼有很多不同。我们无锡的青鱼长得肥,但是不油不腻。一般我们都是在这个冬天的时候,老百姓家,每家每户,都会买回来,在家里面做这个红烧青鱼啊,糟汆青鱼汤啊,都是选用的本地青鱼。”之前,我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寻找和见证着各种手艺的传承,除了老烧鱼,在无锡还有一道家喻户晓的面食,叫做:老式面。
尽管地处江南,但是无锡人对于面食的依赖却不小。无锡的老式面采用无锡老式手法制作,里面包含的都是经历百年岁月的积淀。这道面看似平常,但是它的讲究都是在一眼望不见的地方。比如说它用到的面,比如说它那碗需要用上数十种食材,熬制六、七个小时的汤底。
“传承了七、八十年了,我们这个面和一般的面有很大的区别,要走十几公里路,去到城郊乡镇上才能买到这个面。现在很少有人会做这种面,不光是义务,它更是一种责任,既然传承了,就一定要把它做好。”
美味最初的来源在于食材,而最根本的存在,还是要看人的力量,这种力量或是展示于师傅们的手艺之下,更是来源于那种对于手艺的保护与传承的坚持。
作者简介:边峰,本名肖登武,七零后,自由撰稿人。
冷蒸和浓油赤酱相关文章:
★ 小时候的年味儿
★ 记忆里的虾米粉条
★ 红色的幽默(一)
★ 落日与晚霞
★ 邻家的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