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留下的记忆(三)少年
我年轻的时候非常幼稚,海阔天空,胡思乱想,最想发明一样东西,当科学家,但是都成不了气候。我很小就喜欢做手工,折纸飞机、做竹蜻蜓,拉着自己做的怎么也飞不起来的风筝跑……记得小学开始我就迷上了“无线电”,自己用漆包线绕制线圈,接上耳机,要一小块矿石,就可以收听广播。有一次听同学说天线接在电线上声音更好,我站在床上用铜丝碰电线,被电打在床上发呆,家里没有人,我独自品味触电的效果。
小时候没有那么多作业,所以小朋友们相聚的时间很多,放学后大家常常在一起捉迷藏、做游戏,充满诗意!所以我也十分同情现在的孩子们,理解他们在为这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作奉献。一次一个老朋友来家里玩,谈到我们两个小时候在游戏中她当妈妈,我是爸爸,她比我大一些,那一年我十来岁,在四川德阳,其实她不知道我和她的小妹妹关系最好。我去水城工作以后听说他们家也到了贵阳,跟随我的姐姐从他们家路过几次,免不了要向里面张望,好几次回回头,想找回童年那些难以忘怀的印记!很多年以后听说她妹妹肾病很严重,医生劝她不要结婚,但是她仍然年纪轻轻就为此献身。老了,好多事情现在回味起来仍然是五味杂陈!
曾经,我们小伙伴在一起用火烤吃过动物界的“麻雀”、“蚂蚱”、“蜻蜓”、“笋壳虫”;品尝过植物界的“皂角种子里面那一层透明带有弹性的膜”、“线秋树那长长果实里面像葵瓜味道的种子”……蜻蜓、蚂蚱、笋壳虫只是胸部有一点肉,洗干净串上竹签烤一下就行了,吃麻雀就有一点复杂,需要去毛洗干净,放盐,用南瓜叶包上,外面裹上泥巴,像“叫花鸡”一样放火里烤。只是一个小小的麻雀围着那么多小朋友,每人只能够表示一下了,当时觉得真的很好吃,现在不敢了!
我们的童年大多都是在四川度过的,所以虽然祖籍湖南,确心中仍然依恋着四川那些山山水水,依恋着四川那些人和事。有一次我和家人去四川,看见街上推板车叫卖“苕丝糖”的小贩,竟热泪盈眶,老泪横流,小时候一幕一幕的情景不由自主一下子全涌现出来。其实我曾经想退休以后去故地重游,由于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舍不得离去,加上种种机遇让我止步,永远停留心中。
我小时候是一个很乖巧的孩子,漂漂亮亮、眼窝深陷,很像我的父亲,每天总是傻傻地跟随着父母的脚步。回忆过去,幸运的是我从来没有向父母提出过任何非份的要求,就是长大以后也从来没和他们顶过嘴,第一次实习得到的二十多元也是交给了母亲,母亲奖励我一床毛毯。我小时候除了外婆用细长的竹条轻轻地打过我以外,父母好像都没有打过我。父亲常年在外,几次回家唯一的内容就是问我:“为什么还没有入团!”那个时候入团很难,莫名其妙的“唯成分论”阻挡了好多正直青年的追求。我的父亲正直,威严,是工地上数百人的指挥,是家中的脊梁。母亲善良,乐于助人,家财散尽没积蓄,所以才有后面的一难。
我的父亲57年调贵州,我跟随父亲到贵阳,进入贵阳市甲秀小学读五年级,学习跟不上。58年小学毕业,没有考上初中,老师觉得我的外貌不错让我报考“黔剧团”,母亲没有同意,在家休学一年。听说母亲年轻的时候外貌和声音都比较好,也是家里面不同意学戏。为此,我的母亲也不知道可以联系学校解决,我就这样傻傻的在家玩了一年,然后才进入贵阳市十中就读。
63年初中毕业我进入贵州省煤矿学校,完成了所有的功课和实习,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们在校时间居然长达近五年,68年才毕业参加工作。其实命运的安排很奇怪,当时初中毕业要填6个志愿,我和好多同学都没有填满,老师让我们填上贵州省煤矿学校,心想第六个志愿是多余的,没有想到变成了“优先录取”,所以我们班有些同学平时成绩非常好。开始我自己不想去这个学校,但是考虑到家中当时经济条件不好,姐姐也去了不花家里钱的技工学校。学校每个月有十二元的生活费,住校不花钱,一日三餐,还有节余,这样可以给家里面减轻负担,学校也照顾我们这些城市里的学生,分配我学习机电专业,当时可是社会上最热门的专业。贵州煤矿、洗煤厂众多,后来很多矿长、书记都是我们当年各个专业的同学,大多数同学都成为了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
那个时候读书升学家里面都不太关心,社会上流行一种读书无用论,同学们大多自作主张,我们不少小学和中学同学都没有继续升学,很早就参加了工作。我当时认为以后还可以考大学再学一样本事,好傻,好傻!不过傻人有傻福,命运的这样安排就让我们逃避了后来的上山下乡。我们很多进入高中的同学都没有完成学业,退休工资比我们少很多!而我因为命运的安排进入设计院工作之后,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完成了“工程师再教育”和“贵州省广播电视大学”学习,初心不改,终成正果!
在学校开始我的成绩一直都不好,俄语、数学、物理、化学中上等,语文很差,常常不及格,特别是作文,老师还常常在课堂上说我的字太难看!我的座位总是排在班里最后一排。一次作文我在开头引用“锄禾日当午……”来描述劳动人民的辛苦和不易,老师破天荒的表扬了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经过不断努力,我的“隶书”也很漂亮,我画的“熊猫”也逗人喜爱。后来我在做的两个小钉锤的木柄上刻的隶书“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分别送给两个朋友,他们都十分喜欢,保留几十年,其中一个送给我的小提琴老师的被小偷看上丢了。
我曾经学习武术拜师学艺,梁师傅曾经在旧时的部队任武术教官,当时在贵阳很有名气,大师兄姓杨,可能是杨家将的后代,喜欢在地上翻滚的“地躺拳”,给我们展示的“杨家抢”真的是龙飞凤舞,我们惊叹之余也是信心满满。我们同时学习的师兄弟三人都是按照当时的礼数,正正经经给师傅磕过头的。那个时候大家都很穷,师傅善良也没有收我们一分钱,周末我们到师傅家学习,有时候他就让他的女儿教我套路。我很笨学了少林拳、少林刀、子舞剑,少林推手和一点擒拿搏斗知识,现在差不多都还给师傅了。
我当时学武术很刻苦,每天课余坚持练功,当时能够压腿咬住脚趾母、能够跳下来成一字腿、能够正面“倒碑”,笔直倒下最后手支撑,稍微有了一点功夫,在学校有了一点名气。同学中有人想跟我学习,也有人想跟我比式比式,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副书记找我谈话,班主任老师又在课堂上出题目:“是师傅师兄重要还是同志战友重要”,加上我的一个师兄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另外一派暗算打伤腰部,觉得容易惹祸,所以中断了武术学习。
人们年少时大多非常幼稚,海阔天空,胡思乱想,但却是生命中最宝贵的时期,充满幻想,无忧无虑,德国影片《英俊少年》中的一首插曲真的就是在述说这个时期;“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很少烦恼,但愿永远这样好……”
生命留下的记忆(三)少年相关文章:
★ 小时候的年味儿
★ 记忆里的虾米粉条
★ 红色的幽默(一)
★ 落日与晚霞
★ 邻家的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