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福州

文/ 高立娟 时间: 原创美文

  福州,福州

  文/高立娟

  福州,这城市的名字真好,有福之州。

  但曾是我最不想驻留的地方,包括整个福建。其实这么说,有高抬自己之嫌。从参加工作就在体制内,早已习惯了靠铁饭碗吃饭,思维定式,住惯坡不嫌陡,无从想过改变,也不具备改变的能力。这么说其实是怕儿子涉足,驻留。不为别的,只因那悬而未决的台海之战。

  从小我们是听着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长大并变老的。虽然没经历过战争,但忌惮战争,想远离战争。好在儿子高考选的是湖南大学,在内地。读研在香港,期间女朋友在深圳就业,儿子毕业顺理成章也落脚在深圳,二人结婚成家在深圳,生子在深圳,弹指十年,我以为在深圳落地生根了。

  不曾想今年初儿子到福州工作了,五月初还把家搬到了福州,驻留了。七月份美联邦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台,两岸关系一度剑拔弩张,战事似乎一触即发。真应了那句话,怕什么来什么。怕什么,其实没什么怕的。有关心我的朋友说,你和儿子说说别在那工作了,还回深圳吧。我说:不说。咱现在理论上是家长,但不是家主。家有千口主事一人,谁的家谁当家,不能乱发言,干扰孩子们的生活规划。当年儿子读研就业都是自己决策的,没用父母操心,现在成人了成家了,作为原生家庭的家长,就体面的稍息立正靠边站吧,别多嘴!再说真没什么可怕的,那几天敏感的日子,如果没有强大的网络信息,没有亲朋好友的关心,处在所谓的前线,所谓的风暴眼中的福州,既没看到奔赴的战车,也没听到军演的隆隆炮声,更没有超市里备战备荒般的抢购。可能是灯下黑吧,丝毫没有外围的那种紧张感,有的是不知今夕何夕的木然。说句自私的话,对于可能“共难”的事,我还真的是不怕,天塌有大家,楼塌有邻家。人生何处不栖身,埋骨何须桑梓地。

  无论如何,福州,我就这样匆匆的来了。俗话说,既来之则安之,何况是随儿孙一起来的,只要和孩子们在一起,心有所栖既安居。

  生活崭新开始,生活无非衣食住行。先从住行开始吧,这次迁居动因就是住,孙儿大了,会自由行了,深圳的蜗居跑不开了。深圳无论房价还是租金都贵的惊人,改善居住条件,那得有条件。于是迁居异地,机缘使然就选在了福州。和表妹家外甥女成功进军大上海比,我们算是逃离一线城市。就像钱钟书先生《围城》里描述的那样,城外的想冲进来,城里的想突出去,没有对错,适合的便是正确的。

  和深圳比,福州摩天大厦不多,新建住宅小区,楼层也都控制在十五层上下,较大的小区都间有别墅,容积率低,绿化率高。不像深圳的楼动辄就是三十几层高,直耸云霄般。我们租住的这个小区是2018年竣工的,除独栋别墅,都是十五层楼,两梯四户,即使是上下班时段,用梯也不紧张。一百挂零的面积,三室一厅(客餐一体)两卫一厨,不知是设计合理,是公摊面积少,还是刚刚爬出蜗居,多了一席之地,便觉天大地大,宽敞无比,感觉很好。刚走稳的小孙孙,满地撒欢,踏着他的滑板车,挨屋窜。小区里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曲水流觞。儿童乐园不止一处,沙坑滑梯,秋千架跳跳床跷跷板,攀爬的小山丘,应有尽有。还有环小区的塑胶健身跑道,露天的游泳池。小区管理规范,院里除了小宝宝们骑的滑板车,牛牛车和儿童平衡车单车,连自行车也不能入院,所以在院里遛娃很安全。小区容积率低,人口密度便不大,在院里遛娃的老人孩子呈散落状,不像在深圳那般聚集状。不聚集熟识的便慢,加之业主多是福州亦或是福建人,操当地口音。不像深圳人,来自五湖四海,都有相互融入的热望,说着的普通话虽然也带口音,但也易懂。环境宽敞清幽,暂时的不融入也无所谓,互不打扰默然共处也是现代人际关系的一种趋向,对我这社交短板者也适宜。

  据查,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唐开元十三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亲自在衙门前种植榕树2棵,并号召百姓普遍种植后满城绿荫蔽日,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之美称。出行中举目葱茏,连高架桥的桥墩桥体都被绿植缠绕覆盖,更不用说极目远眺中的城中山。其实,福州还有两江,乌龙江和闽江。如玉带如彩练穿市而过,福州是名副其实的山水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三山的鼎立平添了福州的厚重和沉稳,两江的奔流让福州更有灵性。比比皆是的跨江大桥,不仅让市民出行更方便,江岸更显生机,城市也更有魅力。从地图上看,在福建所辖的城市中,福州虽为省会,面积却不是最大的,而是一个近乎方圆的城市。所以,就出行而言,这是一个道路交通顺畅,无论周长还是直径,都在一个比较舒适的维度内的城市。

  来福州的第一个双休日,我们便去了著名景点,也是古迹的上下杭,驱车二三十分钟。第二周又去了同是历史遗迹的三坊七巷,驱车用时不相上下。这以后,每逢周末,只要不是雨天,便带娃出行,西禅寺,奥体公园,森林公园,动物园,海洋馆……车程都不远,就连去永乐的海滩看海踏浪,车程也只有四十分钟。几乎没有遇到堵车的情况,景区多清幽,没有人满为患的景象。也许是疫情之下,无外地游客的流动,消费潜力不饱和,少喧嚣多文静。因福州是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所以,城市里有的商业区建设,便依山顺势而为,采取下沉或半下沉的建筑设计。地下餐饮娱乐,地表保持山丘基本体貌,开辟成市民休闲健身的公园,可谓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特别是在后起之秀的新区,无论是商建还是公务圈,周边配套的广场绿地之大,令人咂舌。在如今寸土寸金的大开发时代,福州政府这种百年大计的长远规划,令人称赞。

  吃在福州,也是很惬意的。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一般指福州菜和闽南菜,其实还包含了闽北菜,客家菜,莆仙菜,沙县菜(闽中菜)。儿子的同事多是本地人或在福州生活多年,对当地饮食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便常常推荐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和适合大众消费的餐馆菜品,或传统或网红,还有一些异地或异域风味的餐饮,让我们见识了福州多元的吃文化,品味了不少美食。在烟台山的美食街上,越南菜,泰国菜,日料,比邻面客,规模都不大,但座无虚席,异域风味独特。三坊七巷为民街美食一条龙上的冰饭、烧仙草是孩子们的最爱。没想到以前印象中就是一碗面的兰州拉面,陕西油泼面、biangbiang面,都在福州老表的推荐名录中。还真不只是一碗面,它们汇集了陕甘饮食的精华,主打的牛羊肉源自大西北的黄土地,尽然深受东南沿海福州人的喜爱,自是要重新品尝认识。名为田边厝的湖南乡野菜,是儿媳的家乡菜,或许有妈妈的味道,定当回味。

  入乡随俗,最想一品的当属闽菜了。闽菜不仅仅是高大上的佛跳墙、荔枝肉、鸡茸鱼唇等,还有老百姓吃得起的接地气的各色小吃。像肉燕、肉片、鱼饺、锅边、姜母鸭、海鲜粥等等,有的门面有头有脸,像坐落在三坊七巷的同利肉燕老店,历经140多年五代人的打拼,至今仍生生不息,店主是非遗传承人,店面自是讲究。其实肉燕与我们北方的混沌相似,只是做工更考究,“面”皮是用猪后腿精肉经千锤百炼捶打成肉泥,再辅以福建地瓜粉百般揉制碾压,最后做成薄如纸片的肉燕皮,包入各种口味的肉馅料,因此也叫肉包肉。又因与鸭蛋同煮,当地方言与“压乱”同音,所以又故名“太平燕”,寄托了美好的期许,逢年过节全家宴不可或缺,又有无燕不宴之说。而更多的小店,不在闹市,店面也不惹眼,甚至有的就在陋巷里,但并不缺食客,在餐饮高峰时间段,店门外不乏等位的客流,可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儿子同事推荐的姜母鸭店,就是这样一个不显眼的店。我们特意提前去的,怕等位。三大一小一家人,花了不足两百块钱,吃的很解馋,又意犹未尽,间隔不长时间又去了一次,还激发了我想一试的好奇心。虽知不易,但架不住咱艺孬人胆大呀!

  那是又一个周末,到超市买了半只鸭子,有两斤半重,到《下厨房》搜了一下家常菜谱,便开始操刀。鸭子是仔鸭肥鸭,要是按照我以前炖鸡的做法,头蹄(爪)杂碎,鸡皮肥油,三下五除二,统统弃之。可做鸭子就大错特错了,这鸭子全靠鸭油练(养)呢,去不得,鸭油煨出的鸭肉才原汁原味鲜香(博主分享的)。先将分割好的鸭块,在盆里清洗浸泡去除血气后沥水。将一大块生姜切多半盘两分厚的薄片待用。姜母鸭,姜母鸭,姜少了这道菜就没了名分。然后起火热锅下鸭块,小火焙干水分,慢慢煎出鸭皮上的鸭油,用鸭油将鸭肉煎至焦黄,盛出待用。再用鸭油煎姜片,也要煎至焦黄,盛出待用。然后用余油炒糖色(切记用黄冰糖炒鸭肉色才靓),将鸭肉回锅。再然后将生抽老抽八角桂皮香叶一应佐料,以及煎好的姜片一并放入锅中,加少许福建老酒(当地的料酒)翻炒去腥,加水大火烧开十分钟,改中小火慢炖一个多小时,收汁并淋入香油翻炒装盘,家常版的闽南菜姜母鸭就做好了。其实说起来挺快,前后耗时没有三小时是做不出那种软烂而又有丝丝嚼头的口感的。我感觉这道菜就像功夫茶,耗的是时间和耐性。我居然亦步亦趋,耐着性子做了一道功夫菜。不知孩子们是意在鼓励,还是真的好吃,连小孙孙都不停的喊:吃肉肉,没肉肉了。这让我有了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有了一种继续努力的动力,也有了一种向好的耐性,爱上了细火慢炖,就像爱上时间煮雨,岁月缝花。一不做二不休,不久后我又照葫芦画瓢,学做了海鲜粥,虾蟹花甲蛏子,料足味鲜好吃不贵很受用。值得一提的是,福州的海鲜市场规模之大,品种之多,让我眼花缭乱。我没见过大世面,自是不会去巴望那些高端货色,我也无从下手。就这些大众普罗的鱼虾蟹,能够寻常消费,就觉可饱口福尔。还有一点体会,南北方人对食物的品评着力点是不同的,北方人多半会说香不香,而南方人却说鲜不鲜。我要说的是,海鲜还是海边的鲜。

  又到周末了,儿媳攻略了家附近的一家特色餐馆,名字很怪,叫难得怪味,广告词是:一座山,一桌餐。想必应该是山珍吧?果然,大堂的展台上呈例着的都是山林中的菌类笋类等食材,孩子们点了一个招牌菜:怪味羊肉,食材是黑山羊。我心想会好吃吗?吃惯了北方内蒙的羊肉,觉得南方的羊肉不会好吃,有可能还是带皮的,更没了食欲。羊肉上来了,果然是带皮的方块肉,但羊肉的香味也扑鼻而来,看孩子们吃的很香,小孙孙手抓把捏的往嘴里填,我也经不住诱惑,放下了对羊皮的忌惮,夹了一筷子吃进嘴里。果然肉质鲜嫩馨香,不亚于北方的手把羊肉,便接二连三的下筷子。还有鳝鱼粉干,黑松露焗芦笋,一品竹荪汤,养生野蜂蜜焗南瓜都很好吃。据说这是三明市的客家菜进军到福州的,虽开了好几家店,但消费需求仍然旺盛,要是去的稍微晚点,有的招牌菜就售罄了。还品尝过建州宴的闽北菜,以鲜辣见长……

  哈,不说吃的了,再说馋虫就勾出来了。衣食住行,就差衣了,却感觉没什么好说的。简而言之,福州是一个时尚而前卫的城市,特别是年轻人,鲜衣怒马,穿衣打扮不逊于一线城市的品味。但对于我等退休又哄娃的中老年人来说,省衣服是一大特色,因为这地方气温高,夏季漫长,有两套家居服,两套休闲装,足以度过三个季节,省钱省打理又舒服,可谓一举三得,当然仅限于和我类似的不追求生活品质的人。也是因为热,这里的人包括中老年人,大多数脚上都是板儿托,不像北方人穿鞋带袜,板板整整的。

  以上便是我初来乍到福州,走马观花一瞥之见,随着在“沙家浜”扎下来,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体验和感悟。更期待疫情早点结束,走出福州走向福建,去看看厦门的鼓浪屿,去看看泉州始建于北宋年间的洛阳桥,去赶赶海在海边吃吃海鲜,再去武夷山品品岩茶,还想看看龙岩的永定土楼,去沙县“本沙”吃吃沙县小吃……

  福州,这名字真好,有福之州。有幸驻足福州,愿慢慢感同身受!

  作者简介:高立娟,微信名:天高云淡,供职人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现已退休。喜欢文字,崇尚自然,愿以拙笔记录生活,抒发情怀,娱人悦己。

福州,福州相关文章:

《瑞雪》(通用13篇)

小时候的年味儿

记忆里的虾米粉条

红色的幽默(一)

落日与晚霞

邻家的老人

《福州,福州》

  福州,福州  文/高立娟  福州,这城市的名字真好,有福之州。  但曾是我最不想驻留的地方,包括整个福建。其实这么说,有高抬自己之嫌。从参加工作就在体制内,早已习惯了靠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