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是大家公认的“百花之王”,因为牡丹花大色艳,给人们的感觉自然是雍容华贵、富丽端庄,很像是浓妆艳抹,珠光宝气的贵妇,故又名之为:“富贵花。”正如宋人赵以夫词中所说:“生香绝绝,说不尽,天然富贵。”
牡丹繁盛于唐代。光照八方、繁华如梦的唐代,是牡丹最受推崇的时代,唐代美女们丰满性感的身躯、张扬艳丽的气质,都和牡丹的风姿相映成趣。流光溢彩、华丽奢艳的唐代画卷中,也总少不了牡丹,所画的女子头上,都戴着大朵的牡丹。
用牡丹来形容唐代女子,应该是最恰当不过的。她们美丽、浪漫、张扬、热情,同时又茁壮、顽强、独立。牡丹并非只有华丽多姿的一面,也有其坚强不屈的一面,关于牡丹“吃苦耐劳”也是有根据的。
牡丹并不算多娇气,她耐得住寒冷,零下30℃的低温也能忍得住,黄土高原的干旱她也能耐得住。所以即使是穷山沟的悬崖峭壁上,牡丹也能倔强地生长。所以牡丹的出身,原本并不高贵。古人提起名花时,几乎没说过牡丹,大概是她隐居于深山,没有为贵人知道吧。
可是牡丹花又因为什么而成名的呢?武则天的家乡有牡丹花,但她入宫后却从未在御花园中见过,于是命人移栽。这洛阳的牡丹,十有八九,也正是武则天从长安带来的。她是没有理由不喜欢牡丹的,牡丹来自她的故乡,伴她度过青春少女的时光。牡丹从山谷的野花成为金盆玉栏中的花王,武则天也从寒微的小女子成为整个大唐的主人,只有这花王牡丹,才配得上这位号令百花的女皇。
写牡丹的诗句,最好的自然出在唐人之手。宋人虽然也写了不少关于牡丹的诗词,但毕竟气象上逊了一筹。
牡丹虽艳虽美,但不少龙钟潦倒的诗人,独自悄立春风,不免只能是“感时花溅泪”罢了。
所以,我觉得写牡丹最好的佳句,还是要从唐诗中来找。写牡丹的唐诗中什么句子最佳?
这个问题,唐代皇帝就曾经研究探讨过。
据载,唐文宗在赏牡丹花时,听到“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这句诗后赞赏不已。
这两句诗确实不错,牡丹花瓣上的红晕,恰似醉酒后的贵妃,而暗暗传来的芬芳,仿佛是来自天外的异香,把牡丹的高贵身份点染得很是到位。也很符合唐人喜欢典雅富丽的审美情怀,所以“国色天香”就成了牡丹的专用语。最能表现牡丹富贵之气的诗句,大概就是这两句诗了。
曾有人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材。”而有些诗人却反了过来,以美人比花,来形容牡丹初放时的艳丽。
晚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渐渐地从只喜欢红牡丹,发展到更加喜欢白牡丹,一般都觉得牡丹以红艳夺目为佳,渐渐地也有人觉得红牡丹俗气,不如白牡丹雅致,觉得白牡丹清洁出尘的风姿才更值得欣赏。
“天生洁白宜清净”等语,写出白牡丹的高洁之处,和富豪之家那些“万朵簇霞丹”的红牡丹相比,显得孤高不群。晚唐之时,为富不仁,为仁不富,有德有才的寒士们得不到重用,这也许是晚唐才子更倾向于白牡丹的原因吧。
牡丹因为名声太响,所以也有一些人酸溜溜地说牡丹的坏话。来讽刺牡丹“华而不实”,空有一副美艳的外形。
到了后世,牡丹的声誉的确有所下滑,不少人也将牡丹目为俗艳之属,如今有关牡丹的歌大多都过时了。由此可见,牡丹确实有些落魄了。
和梅、兰之类的“冷美人”比起来,牡丹身上的“性感元素”是别的花所不具备的。“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虽然说起来不免有些调笑和放诞的意味,但也证明了牡丹花的致命诱惑,比某人所说的“做鬼也幸福”更富有人情味。
古人曾说,赏花时“茗赏者上也,谈赏者次也,酒赏者下也”。他们认为静静地饮茶看花才是高雅之人,才配得上所赏的名花,如果在酒宴喧闹之中来赏花,就流俗了。
但我觉得,这也要看什么花了,对于牡丹,则未必适用。因为她代表着富贵、圆满,绽放着生命的热情、成熟的媚惑——“能狂绮陌千金子,也惑朱门万户侯”,也许只有玉堂画阁之间,宾客云集之际,欢歌笑语之时,才能让牡丹嫣然一笑吧……
黄柳涵
唯有牡丹真国色相关文章:
★ 小时候的年味儿
★ 记忆里的虾米粉条
★ 红色的幽默(一)
★ 落日与晚霞
★ 邻家的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