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古城 元曲之源

文/ 夏明芳 时间: 原创美文

  正定古城元曲之源

  夏明芳

  癸卯年元宵节到古城正定游览,参观了位于马家大院的“河北正定元曲博物馆”。该博物馆以“曲韵天成、遗音流响——正定元曲文化陈列”为主题,分四个单元,白朴蜡像、书房模拟造型及其代表作《裴少俊墙头马上》等,以直观的表现形式陈列于馆内。马家大院是正定县城唯一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四合院式民居,建于清末民初,原是一座五进四合院,如今仅存中间三个院落,建筑布局严谨,做工考究,系马兆霖请山西五台人设计施工建造,结构、造型上具有山西民居特点。

  历史文化名城正定,为河北省石家庄市下辖县,紧邻石家庄市区,古称真定,是汉高祖刘邦钦定,为“真正安定”之意。清雍正元年,胤禛为避皇帝名讳改为正定。元曲与汉赋、唐诗、宋词并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元杂剧早期重要的创作中心和演出中心正是正定。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正定成为元大都以南的第一名城。元代的真定极其繁华。《马可•波罗游记》夸其是一座“贵城”,几与南宋杭州并驾齐驱,“豪商大贾并集于此”,一派歌舞升平的城市盛景,这里有很多北宋宫廷舞乐艺人传承中原乐舞,为后来元杂剧的演艺积累了基础。

  公元1232年,史天泽作为蒙古灭金的汉族元帅,攻破了金朝都城南京开封。金哀宗弃城而逃。身为金朝枢密院判官的白华无奈跟随哀宗渡河北上,其妻在战争中去世,6岁的儿子白朴和姐姐被其好友元好问收留。

  元好问当年寓居真定路获鹿县。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人。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又以宏词科登第后,授权国史院编修,官至知制诰。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后寓居真定,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潜心著述。元宪宗七年(1257),元好问逝世,年六十八。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长诗、文、词、曲,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传世不多,但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等作品传世。“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他的那首《摸鱼儿雁丘词》围绕“情”字,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是一首中国古代歌颂忠贞爱情的佳词,传诵至今,今人读之仍感叹不已。

  当时正定的最高统治者史天泽,不仅钟爱元杂剧,而且还亲自填词作曲。正定是元杂剧的发祥地,也是元曲文化的繁盛之城。元好问在真定时,培养了这里的元曲作家群。白朴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长大。白朴(1226~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徙居真定,晚岁寓居金陵,终身未仕。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裴少俊墙头马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裴少俊墙头马上》讲述李家小姐千金与裴家少年少俊游园偶遇,互相爱慕,几经周折,终得团圆,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他们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坚持不屈,表现了青年要求婚姻自由的坚强意志和对爱情的忠贞。

  当年一个元曲的作家群体就活跃在这块土地上,正定在元曲历史发展中具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正定县依托厚重的元曲文化,精心打造“元曲”专题博物馆,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创,成为古城正定一张风雅别致的名片。您如来到正定古城,不妨到此一游。

  作者简介:

  夏明芳,男,66岁,四川省遂宁市人,中共党员,原在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论坛杂志社工作,编审,2016年退休。

正定古城 元曲之源相关文章:

《瑞雪》(通用13篇)

小时候的年味儿

记忆里的虾米粉条

红色的幽默(一)

落日与晚霞

邻家的老人

《正定古城 元曲之源》

  正定古城元曲之源  夏明芳  癸卯年元宵节到古城正定游览,参观了位于马家大院的“河北正定元曲博物馆”。该博物馆以“曲韵天成、遗音流响—&mda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