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戏评"酒色财气"
文/丁修伍杜庆銮
上至远古,下至当今,上下几千年,"酒色财气",始终贯穿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王权年代,对外攻城略地、对内争权夺利的博弈中,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称帝,为防手下大将拥兵自重,他设下酒局、施以重金、令其解甲归田,促成了宋王朝长达300多年的稳定。
唐代大诗人李白,豪放不羁,醉酒后视野更加开阔,文思愈加敏捷。才有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佳作。但也有因贪酒而功败垂成甚至丧命的先例。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被东吴杀害,张飞起兵为关羽报仇,起兵前夜,张飞暴饮大醉,鞭挞手下部将张达、范强,二人心怀怨恨,入夜便将张飞人头割下,连夜投奔东吴。
公元前三世纪西汉元帝遣使王昭君出塞,与匈奴单于和亲;唐贞观十四年,文成公主外嫁藏族首领松赞干布,实现边疆止乱稳定,成为汉族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的千古佳话。但更有因美女而丢掉江山的王者令人扼腕!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起义军攻进大明京都,因与吴三桂争夺“八艳之一”的陈圆圆,致使吴三桂愤而引领清兵入关,明王朝亡于异族。李自成做了43天皇帝,便轰然倒在了美女的石榴裙下。以上事例,不胜枚举,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近代以来,人们对“酒色财气”的评论,大多是负面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首诗是这样写的:
一、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
财是下山猛虎,气是祸乱根苗。
二、嗜酒性乱神迷,好色精亏肾虚。
贪财如服毒药,生气易伤身体。
史上名人帝相对“酒色财气”却另有一番评论。
且说北宋神宗年间,东京汴梁城内大相国寺住持佛印法师,是一位有道高僧,他知识渊博,对佛学造诣颇深,尤其对“酒色财气”有独到见解。他从佛家学说的“空性论”出发,向世人发出振聋发聩的忠告:
酒,少喝是享受,多喝是忍受,再喝是难受。
色,小碰是快乐,大碰是麻烦,常碰是负担。
财,小财是财富,大财是包袱,再大是糊涂。
气,小气是脾气,大气是生气,再大就断气!
他在禅房内墙上题诗一首以警示世人: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
若能跳出圈墙外,不活百岁寿也长。
大才子苏东坡,一日去大相国寺拜访好友佛印法师,恰值佛印外出。他步入禅房无意中看到墙上题诗,苏东坡另有所思,随即提笔在佛印诗旁边和了一首:
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
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翌年春暖花开之际,宋神宗赵顼在宰相王安石陪同下来大相国寺游玩。佛印法师得报,急忙穿戴整齐隆重出迎,全程陪同在寺内各处游览。末后恭请神宗一行来至禅房内休息待茶,抬头看到迎面墙上佛印和苏东坡题诗,颇觉有趣。就对王安石说,爱卿何不也题写一首?王安石何等高才,他略一沉思,即应命挥毫题写了一首:
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
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
神宗看后大为赞赏,也乘兴提笔写了一首七绝:
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
财足粮丰家国盛,气凝太极定阴阳。
这几首诗就是一套妙趣横生的组诗。由于题诗人的视觉、格局不同,对于同样的“酒色财气”就有了迥然不同的评论。
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值得读者仔细品味,悟其真谛。
叹人生苦短。看来日方长。
严于生活,就是善待你我。评论的意义早已超出“酒色财气”本身。
1963年大相国寺被河南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和大相国寺一起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还有,“开封府”、“天波杨府”、“朱仙镇岳飞庙”等古迹成为中外游客争相游览的4A级景点。
古今戏评“酒色财气”相关文章:
★ 小时候的年味儿
★ 记忆里的虾米粉条
★ 红色的幽默(一)
★ 落日与晚霞
★ 邻家的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