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

文/ 刘斌 时间:

  进城

  (作者:刘斌)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交通运输局

  我们村油茶湾离遵义城不算远,也不算近。说不算远是和其它县份比较而言。这里距离遵义城的直线距离也就十余公里,七弯八拐的公路里程算起来也不过三十余公里。说它不算近,因为在七八十年代,我们村交通落后,乘车不便,进一趟城委实不容易。

  那时候,从油茶湾到遵义城先要步行四公里,这四公里全是泥巴路,崎岖不平,非常难走,尤其是雨天,一溜一滑,满鞋泥巴,一不留神就会滑倒在地。

  走完泥巴路便上了去往遵义的沥青路,沿着沥青路往前走100米就到了仁江公社(后更名为仁江乡)乘车点,那时途经仁江公社到遵义的班车每天只有两趟,称之为农村公共汽车,亦称农公车。

  农公车早上七点从遵义汽车站出发,途经礼仪坝、老卜场、洪江桥、团泽口、高台(061系统3407厂),于九点左右到达仁江公社,过了仁江公社,再经四面山、龙溪场、李子垭、茅草铺返回遵义汽车站。下午两点该趟班车又从遵义汽车站出发,沿着相反的方向途经仁江公社再回到遵义汽车站。

  小时候,进城是村里人的一大愿望,更是我们小朋友的梦想。我姑妈家住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附近,在那里开栈房多年,我们进城吃住都在她家,很是方便,所以进城对我们来说相对容易一些,这也引来村里人的羡慕。我姑妈每次来我家的时候,村里人争先恐后邀请姑妈去作客,或送蔬菜,或送腊肉,图的是一个去城里方便。

  尽管我们进城吃住方便,进城相对容易,但也不是想去就能去的,除非寒暑假,或者父亲有事进城的时候才顺带捎上我们几姊妹同去。

  进城的头一天,我们几姊妹欢天喜地,蹦上跳下,叽叽喳喳,各自计划着进城准备购买的东西。父亲则忙着准备明天售卖的货物,如辣椒、蔬菜或者火纸,一直忙到很晚。

  第二天,天不见亮,我们就被叫醒,迷糊中吃了点早餐便出发了,经过半小时的步行,终于到达仁江公社,等车的人已经有了几个十个,站在那里翘首以盼。等车的人们既紧张又忐忑,因为农公车遇到恶劣天气或者突发故障经常停运,今天来不来还是个未知数。

  “来了!”人群中发出一声尖叫,远远望去,崇山峻岭之间,农公车钻出岩门电站,露出头来,又一溜烟钻进山沟里。

  等车的人群开始骚动,争先恐后靠前挤,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紧张极了,生怕挤不上去。

  十几分钟过后,农公车终于来到我们面前,在众人的裹持下,我们终于上了车。

  农公车载着欢声笑语一路颠簸向前行驶,撮箕坎、四面山、东方红、龙溪场、李子垭、烧酒坊一一向后退去。

  到了茅草铺,算是进入市区了,公路渐渐宽敞起来,车速越来越快,司机把喇叭声按得急促而又响亮,高大而又茂盛的梧桐树在公路两边整齐地排列着,灿烂的阳光穿过树叶之间的空隙,星星点点地洒在林荫道上,打在车窗上,打在乘客欢笑的脸庞上。

  出了车站,我们先去姑妈家报道,意思是我们来了,得多准备几个人的饭菜,住宿到不用准备,姑妈家开栈房的,有的是床铺。

  趁着时间还早,我们便去逛街,那时的遵义比较落后,破旧的瓦片房,坑洼的水泥路,尤其是原210国道经过的火车站至沙坝至南门关一段,全是坑坑凼凼,汽车在上面摇来晃去。

  从姑妈家出来右转便进入北京路,北京路有一栋建筑比较出名,便是遵义江南贸易大厦,是061机关所在地,遵义江南贸易大厦是当时贵州的最高楼,14层,每次路过那里,我都会仰着头数一下到底有多少层,但屡次都数不清楚。

  过了北京路往左转,便进入延安路,延安路原名北大路,三线建设期间更名为延安路,全长1.3公里,是遵义的一条老街,解放初期是遵义最大的主干道,也是遵义火车站到老城的必经之路。延安路北接北京路,南接合众路,瓦房破破烂烂,巷道逼逼窄窄,商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行人熙熙攘攘。

  记得有一次,在延安路和合众路的交界处,几个警察骑着三轮,拿着剪刀,对那些非法穿着黄色警服的行人逮到就开剪,裤子从裤脚剪至裤腰,衣服剪成几大块随风飘扬,让行人很是尴尬。

  过了延安路右转再左转便进入老遵义路,老遵义路也是当时遵义的主要街道,上至老市公安局,下至丁字口。改革开放后的1986年,老遵义路迎来了大规模改造。这次改造一直延伸至梅岭厂,把原遵义路更名为中华南路,老市公安局至梅岭厂取名为中华北路。

  改造后的中华路道路中间加设了隔离绿化带,道路两旁的高楼也迅速修建起来,到1989年基本形成规模。特别是苟家井市场的兴起,中华路成为遵义最繁华的商业街。

  在老遵义路上,哈哈镜是必须看的,哈哈镜在工人文化宫附近的一个防空洞内,洞内阴暗潮湿,冷气逼人。哈哈镜是通过其表面凸凹不平的镜面反射光线,使影像扭曲变形,从而产生滑稽效果,看着镜子里面变形的自己,真是哈哈大笑。

  大约是三十年后的二〇一几年,我在区交通局办公室工作,和一起的同事京荣大姐聊天,京荣大姐说那时她就在那里工作,或许三十年前我们就见过面呢,只是相见不相识。

  随着城市的改造,哈哈镜没有了,连防空洞也不知去哪里了,来遵义上班后,上下班途中曾经去几个巷子里找寻找寻,但是没发现。

  老遵义路的尽头便是繁华的丁字口,丁字口是老遵义市的中心,是交通枢纽,是商业中心。丁字口右侧是百货大楼,百货大楼有四层还是五层,忘记了。记得非常清楚的是卖唱片的在第一层最左边,因为那是我每次必去的地方。

  八十年代,有唱机和收音机的人家不多,我父亲头脑灵活,生意做得好,在那个年代家里就有几千块钱的存款,在当地算是富有人家,全村只有我家有一台唱机和收音机。每到晚上,乡里乡亲陆续来到我家收听《刘三姐》、《黄梅戏》、《洪湖赤卫队》等唱片。所以每次来遵义都必须捎上几张新出的唱片回去。

  接下的回忆,我不得不记下一个诡异的故事。

  在丁字口靠一中一侧的现遵义农资集团公司一楼,我已经记不起八十年代是否开过一家书店,屡次回忆,一点印象也没有,直到至今依然没有印象。应该是在前两年,睡梦中我梦见自己在那里看书,而且梦忆非常清晰,也至于看的是哪一本书什么内容都非常清楚,整个书店的布局、书籍的摆放至今都记忆犹新。梦醒之后,我实在疑惑,那里究竟开过书店吗?没隔多久,我在《遵义百年珍影》和《老遵义影辑》两本图册上均发现了这里开过书店的照片,而且书店的布局和我梦中的完全一样。有些事情就是这样,想忘记的,却忘记不了,不想忘记的,却始终想不起来了。

  来遵义的最后一站,便是遵义公园,对我们小朋友来说,动物园才是遵义公园的核心。那时动物园的门票是两元,进门的右侧便是老虎、狮子、豹子等猛兽区,然后依次是骆驼、羊驼、梅花鹿等草食动物区;蛇、鳄鱼、乌龟等爬行动物区;环尾狐猴、长背猿猴、黑帽悬猴等灵长动物区;小浣熊、袋鼠、松鼠等小动物区;天鹅、鸳鸯、孔雀等鸟类观赏区;中间还有河马、海狮等等。

  记得有一次,遵义动物园引进了一只大猩猩,尽管那时通讯落后,父亲不知从哪里得知这个消息,立即带上我们几姊妹步行几个小时到达李家湾火车站,连夜连晚乘火车到达遵义,第二天天不见亮就带我们去看大猩猩。现在想来,父亲对我们的爱是多么的深情。

  逛完遵义城,如果家里没事或者时间充裕,父亲还会留下我们在这里耍几天。后面几天便是我们自由活动和独自支配的时间,我的去处便是几个书店。

  一个是位于姑妈家左侧一百米不到的红旗书店,是一家民营书店,那里的图书种类很多,我书房现存的《老山英雄谱》、《者阴山战争》、《智抓石头》等连环画就是在那里买的。

  另一个就是位于北京路的新华书店,该书店所售图书种类单调老旧,教材类居多,所以一般只去看看,买的很少。

  还有就是火车站那一带的报刊摊贩较多,但大都是售卖黄色书籍或者非法出版物,那时候火车站一带相当混乱,各种帮派林立、打打杀杀、偷摸拐骗、抢劫杀人常见,一般我都不大敢去。

  遵义之行就要结束了,尽管还没有尽兴,但我们必须回家了,告别姑妈,进入遵义汽车站,排队买上遵义至仁江的汽车票,坐上农公车依依不舍的离开了遵义城,回到熟悉的家乡。

  离开故乡三十多年了,我不时会想念我的过去,想念我的故乡,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想起故乡的人和事,童年的玩伴,乡亲的身影,校园的生活……不禁心潮起伏、魂牵梦绕。

  很多时候,在入睡前,我会回想一遍我的童年生活,童年的生活是如此多姿多彩、无忧无虑、天真烂漫。

  哎!小时候,天天盼望着进城,后来,进城了,我却天天盼望着回乡了。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交通运输局刘斌)

《进城》

  进城  (作者:刘斌)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交通运输局  我们村油茶湾离遵义城不算远,也不算近。说不算远是和其它县份比较而言。这里距离遵义城的直线距离也就十余公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