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寄一叶兰

文/ 王国平 时间:

  清晨,春光洒满窗台,温暖而明媚。我将两盆在书房越冬的一叶兰小心翼翼地搬到了窗外的蓝框中,让它们尽情呼吸新鲜空气,舒展那被寒冬束缚久了的“腰肢”,期待它们早日泛出盎然的绿意,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抹生机。

  一叶兰,是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喜温暖湿润、耐寒耐阴、耐瘠薄,叶形挺拔整齐,叶色浓绿光亮,姿态优美,是室内绿化的优良观叶植物。我家这两盆一叶兰,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三十年的光阴,先后搬家过七次,但我们一直不离不弃,它们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一种情感的寄托。

  推开三十年前的记忆之窗,第一次两盆一叶兰与我们见面的画面历历在目。我们从平房教工宿舍搬进教师楼时,真是欢天喜地,老同学建平兄“投其所好”,特意送上两盆一叶兰,以示祝贺。那对景德镇蓝花瓷盆精致典雅,大小适中,盆上山水风景图栩栩如生。植株约莫四十公分高,青翠欲滴的宽叶紧密相依,满盆绿意盎然。叶缝间,尖尖的嫩笋状芽儿悄然探出头,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生命的蓬勃与旺盛。全家人都对它们很喜欢,将它们安放在客厅沙发旁,瞬间雅韵满屋,生机勃勃。

  2008年的初夏,我们在上海购置了房产,这两盆一叶兰也随我们越过长江,来到了繁华魔都这片新土地。新居位于紧依着风光旖旎的淀浦河,推窗即可见河滨风光带的秀丽与南方商城区的繁华。我将这两盆一叶兰安置在窗台外,从室内望去,它们仿佛与远处的树木花卉融为一体,自然而不失雅致。起初,我担心来自江北的它们会“水土不服”,影响其生长。然而,南方充沛的雨水和湿润的气候,竟让它们生长得更加旺盛,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了无数情趣与愉悦。

  后来,因女儿工作与孙女读书的需要,我们又经历了三次搬家。每一次,这两盆一叶兰都经历了不小的考验。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搬运,生怕它们受到一丝损伤。为了找到一个适合它们生长的位置,我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这两盆一叶兰,似乎总能理解我们的用心,无论面对怎样的新环境,它们从未“闹过脾气”,始终保持着勃勃生机,长势喜人。每逢冬季,我便会用打上小孔的塑料袋轻轻罩在它们身上,以抵御寒风的侵袭。待到数九寒天,我又会将它们搬进书房,安置在临南窗的书案上,让它们在午后的暖阳中尽情享受光照,确保其良性生长。

  疫情肆虐的艰难时期,沪上封城长达三个月,我们与这两盆一叶兰被迫分离。那段日子里,心中总是不免牵挂:“它们会干枯吗?能挺过来吗?”老伴多次重复着这个我不愿提及的话题,而我只能一边摇头说“不会”,一边点头说“能”,心中五味杂陈。终于,解封后的第一时间,我们迫不及待地赶回学区房,去看望那久别重逢的“老朋友”。盆中的土已经干硬得几乎摸不到一丝湿气,但它们的叶片依然昂扬向上,只是微微卷曲,略显泛黄。我与老伴各搬一盆到浴室,打开花洒让它们尽情“畅饮”,随后又将它们移至室外。本以为长期缺光缺水的它们会元气大伤,难以恢复,谁知第三天,它们便重新焕发了生机,以顽强的生命力,向我们证明着它们的坚韧与不屈。

  三十个春夏秋冬不算短暂,这两盆一叶兰随我们多次迁徙,依然生长旺盛,实属奇迹。我常凝视它们,也有时与它们默默对话,仿佛觉得这一叶兰颇有灵性。春天来了,仿佛能听到它们想见阳光与春风的渴求。冬天来了,又仿佛听到它们想进书房的呢喃声。如今,每当想到我们与这两盆一叶兰的不解之缘,也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生活,就像一场不断的迁徙,我们总是在改变环境,适应新的生活。但无论环境如何变幻,我们都应向两盆一叶兰那样坚韧与不屈,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作者简介:

  王国平,籍贯江苏,现居上海。曾在部队与政府机关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四十多年,发表大量作品。

《情寄一叶兰》

  清晨,春光洒满窗台,温暖而明媚。我将两盆在书房越冬的一叶兰小心翼翼地搬到了窗外的蓝框中,让它们尽情呼吸新鲜空气,舒展那被寒冬束缚久了的“腰肢”,期待它们早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