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龙洞的传说
刘龙洞的传说
(散文)
作者张玉堂
在我们美丽富饶的家乡——大美强计肖家垛村,这里是明代兵部尚书刘龙的桑梓之地。
刘龙(1477~1553),字舜卿,号紫岩,系山西襄垣人,乃宋朝名臣刘安世的后裔。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刘龙高中进士,位列第一甲第三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探花。他仕途顺遂,一路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南京吏部尚书以及南京兵部尚书。去世后,被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安。
刘龙的生平经历丰富而精彩:弘治八年(1495),他在山西乡试中崭露头角,考得第二名的佳绩。四年后的弘治十二年(1499),更是一举考中进士一甲第三名,获授翰林院编修之职,还担任了经筵讲官,为帝王讲解经史。弘治十五年(1502)与弘治十八年(1505),他两次充任会试同考官,为朝廷选拔人才。正德元年(1506),刘龙遭遇父亲离世,回乡守孝。正德四年(1509),守孝期满重新出仕。然而,当时刘瑾权倾朝野,刘龙被改任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好在正德五年(1510),他升任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待刘瑾被诛后,刘龙官复原职。此后,他又陆续担任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修撰,负责管理司经局事务,参与编修皇室族谱,同时还兼任讲官。正德八年(1513),刘龙主持顺天府乡试,因表现出色,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正德十四年(1519),他再次主持顺天府乡试,次年,开始掌管翰林院事务。正德十六年(1521),明世宗即位,刘龙受命教习庶吉士。嘉靖元年(1522),他升任礼部右侍郎,可惜不久后母亲去世,他再度回乡守孝。嘉靖四年(1525),守孝结束,刘龙升任礼部左侍郎。嘉靖五年(1526),在会试中担任知贡举官。嘉靖六年(1527),荣升南京礼部尚书,后来又历任南京吏部尚书。嘉靖十年(1531),转任南京兵部尚书。到了嘉靖十三年(1534),刘龙选择退休,安享晚年。嘉靖三十二年(1553)六月七日,这位政坛传奇人物病逝,朝廷追赠他太子太保的荣衔,赐谥号文安。
刘龙的家族也人才辈出。他的曾祖父刘端,是永乐二十一年(1423)的举人,曾担任教谕之职。祖父刘洁,号一庵,景泰元年(1450)中举,位列第四名,曾任广东道监察御史,官至浙江按察副使。父亲刘凤仪,成化十六年(1480)中举第四名,弘治三年(1490)考中进士,官至刑部员外郎。
作为明代政坛举足轻重的要员,刘龙官居三部尚书之高位。在他的家乡肖家垛,流传着一个神秘的传说——刘龙洞。此洞位于强计与肖家垛村相连的乡村公路半山腰处,洞口直径约三米,高三米有余,宽度也达三米多。洞内安置着石坑(Kang)、石凳和石桌,还有一条石梯直通山上浅道。传说这里曾是刘龙年少时居住的地方。那时,刘龙在仙堂寺读书,每天早出晚归,往返于仙堂寺与山洞之间,他的坐骑竟是一根杆草。据说这杆草实则是条草龙,白天载着刘龙奔波,夜晚则为他守夜护安全,直至刘龙长大入朝为官。直至今日,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山洞,依然静静伫立在肖家垛通往强计的乡间小路半山腰上,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二0二五年二月
《刘龙洞的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