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农校:以农为本守正创新
龙岩农校:以农为本守正创新
郭黎春
2025年5月23日
我接触过不少龙岩农校优秀学子,有一辈子扎根乡镇基层的农技、水利、畜牧兽医专业的技术骨干,有发挥所学停薪留职办养猪场的养殖能手、做饲料兽药生意的成功商人,当然也有转行从政者。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有建树。而谢联辉谢华安两位中科院院士,更是农校的骄傲。
走进龙岩农校,笔直的柏油路引我前行,图书馆、教学楼、学生公寓、实训楼、综合楼等现代建筑及运动场错落分置道路两侧。想象中的阡陌纵横、鸡鸭牛羊成群的景象哪有踪迹,映入眼帘的是花草盛开绿树成荫的美丽校园。树人广场的花境,上百种植物各展风姿,如诗如画,既是风景也是科普实践基地。那棵比校龄还要年长几十岁的百年梨树,以春如雪夏似玉秋如枫冬如墨的风韵默默守望着这个美丽的校园。
农校采风颇有收获,尤其是非遗传承馆。那是一座古朴的品字形平房,黄墙黛瓦木花窗,别有韵味。屋内中间是长方形天井,书画馆、茶艺馆和剪纸非遗工作室依次排列。
我对剪纸兴趣最浓。只见谢睿桢工作室内,四面墙挂满学生的剪纸作品,两个女生埋头静静创作,她们以剪为笔,技法娴熟,手中的窗花已初见端倪。她们认真习作的模样,忽然勾起一件往事。
儿时我兴趣很广,绘画、手工、插花、剪纸,都会那么一点点。如何开始剪纸的我已记不清,犹如凭空而出之物。只记得我曾用正红的蜡光纸剪红双喜,用皱纹纸剪拉花,用红纸剪窗花……记忆犹新的是帮母亲剪课头(彩头)花。
龙岩习俗送课头定会贴课头花。不同的花代表不同的寓意。母亲有本杂志大小的书,不放书柜放衣柜的抽屉。那本书非阅读之用,而是母亲收藏课头花之物,要用时便到书本夹页中翻找。有一回,我看母亲先是一遍又一遍重复迅速翻书,然后又一页一页翻,似乎生怕错过什么。一问才知她在找蛋花,说寿字、圆花都够用,就蛋花还差几张。
这时我自告奋勇说:“这个花我会刻”。我拿来铅笔、垫板、剪子、刻刀和红色蜡光依样画瓢起来。对折描边剪刻,一会儿便有成品出炉,虽不美观但基本成形。母亲看了也点点头:“还行”。后来,母亲便让我多刻些蛋花以备不时之需,还让我学刻其他课头花。但除了双喜和一些简单图样的圆花,我对其他的花有畏难情绪,便作罢。
看着眼前满屋精致作品,以及得名师指导的学生,我羡慕不已。当年若能遇到谢睿桢老师,我定要向她拜师学艺,不定也会有所建树。当然,眼前的机会也不能错过。我拉住谢老师发起疑问连环call。
谢老师告诉我,剪纸是一种以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的传统装饰艺术,作品呈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的艺术效果。创作前需深思熟虑,先有心画才有纸画,即所谓意在器先。简单的花样熟悉了可直接上手剪,复杂精细的就要用刻刀了。剪纸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这门非遗技艺一直在传承中守正创新。就从材质上说就不局限于纸,还有布、皮革,甚至树皮、金银箔都可以用来创作,它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从传统的单色剪纸拓展了彩色剪纸、套色剪纸,从平面剪纸到立体剪纸,从剪刻剪纸到喷绘剪纸、木印剪纸、填色剪纸等,十分丰富。
走出非遗传承馆,回想谢尔辉校长的介绍,我闪过一念:在龙岩农校,守正创新的又何止剪纸艺术。学校的办学改革,哪项不是围绕“立德树人、服务三农”的初心守正创新的。比如:开设了风景园林设计、洗车制造与试验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等8个“三二分段”五年制高职专业;探索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双主体”育人机制,实现培养人才“零间隙”,学校企业“零距离”,毕业上岗“零过渡”的三赢的成功实践。2017年至今已有1957名学生升入大专及以上学校,圆了“大学梦”。
有人说,中职教育在大学生满街跑的时代,已经落伍。我却不以为然。高知不等于高能。当今社会并不缺大学生,缺的是专业技能过硬又甘愿脚踏实地的实干者。从校领导的介绍中,我深深感受到农校作为中职教育的知名老校,时刻保持对社会对自我的清醒的认识,紧跟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不自大不夸夸其谈。我相信,龙岩农校坚持以农为本,守正创新的教育理念,用实干的特质加巧干的智慧,一定会在新的赶考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非凡“稻”与“道”路。
祝愿龙岩农校的明天更美好!
上一篇:龙舟赛往事
下一篇:瑞士德国行二:赏景悟道
《龙岩农校:以农为本守正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