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志》里的乡愁
《村志》里的乡愁
在我书房办公桌上,常年放着一本家乡给我的《村志》,翻阅其中,人文地理、风俗礼仪、乡村才艺……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它是记录历史,承载乡愁的“志”,也是外界了解家乡的“窗口”,还是一本百科全书,一本励志的书。
盛世修志。在我看来,出版村志是件有远见的事,也是有意义的事。它是一个文化工程,内容必须真实,经得起推敲,让人信服。而经历者,知情者,随着岁月更迭,大都年事己高,主要靠回忆,靠釆访,脚力发掘,笔力抒写。就此而言,说出版《村志》是文化抢救工程一点不为过。修志还是个系统工程,文字撰写、编排、校对、出版、发行,包括资金筹措,每一件事都得事必躬亲,费力费神,必须如履薄冰,一丝不苟,没有一点奉献精神,没有一点做事韧劲,是做不来,也是做不好的,从这点而言,《村志》的牵头人与组织者,让我敬佩。
在我记忆中,家乡人杰地灵,东西南北中,工农商学兵,无论是走出客家土楼闯荡创业的,还是留守一方默默耕耘的,不乏佼佼者。他们的成功,既是他们家族的荣耀,也是家乡的骄傲,更是子孙后代学习的榜样。家乡物华天宝,许多建筑奇观,民情风俗,值得永远保留和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说,《村志》弘扬传统文化,缅怀先辈,激励后人,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多少年的追寻,多少次的叩问,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村志》无疑记载着乡愁,情感基础也是乡愁。
什么是乡愁?习近平总书记说:“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就会想念这个地方”。《村志》聚焦家乡每个人心灵中最柔软的故乡情结,紧扣中国精神中最富生命力的恒久主题。因此,当我读到从小居住的家乡土楼--石燕楼的相关介绍时,格外亲切,仿佛又回到童年欢乐时光,眼前不断呈现土楼内外热闹的场景。
据《村志》记载,在明正德年间,祖先开基创业,来到一处四周群山环抱小盆地,那里松竹茂盛,野花飘香,虫鸣鸟叫,景色迷人。在山边,有数处巨石上总是站满燕子在鸣唱。祖辈发现这块风水宝地,如获至宝,十分珍惜。在垦荒造田的同时,巧用生土夯筑土楼,在土楼竣工即将迁入新居时,乡亲们发现小燕子早己在土楼的墙角边筑起了“爱巢”,欢天喜地生活在土楼里。长老认为我们营造了土楼,也要让石燕子好好分享,就此命名石燕楼。从此,石燕楼人丁兴旺。
象石燕楼一样,家乡还有许多形态各异、风貌独特的土楼散落在古老村落,绽放在时光的烟尘中,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参观,它凝聚着多少家乡人劳动创造之巧夺天工,传承着世代养成的生存智慧,讲述着家乡人与乡土不解情缘故事,世代相传的祖训风俗得以重温,价值观的博大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得以体现。
细微之处见精神。在《村志》我还看到诸如不忘初心,从基层一路打拼成就辉煌,铸就“传奇人生”的人和事,他们的成功印证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村志》里还可看到诸如“一分钱定买卖的牛市”故事。据称,早些年,在家乡墟场有个耕牛交易行,当买卖双方牛价敲定后,买主要先付一分钱给卖主。这一分钱是定金,也就是说你收了我的一分钱,你的牛就算卖了。如果中途变卦转卖,就得罚款,以后不准他在这里卖牛。买主交了一分钱后就万事大吉,既可呆在大树下歇着,也可晃晃悠悠去逛大街,或者到饭馆美美吃上一顿。总之,什么时候想走,就什么时候付款牵牛,说声“下墟再见”。而跟买主不同的是,卖主收了一分钱后,虽说就象吃了颗“定心丸”,不再为货卖不出去发愁,但还得留下来跟牛厮守在一块,等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分钱的信用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这就是家乡牛市出了名的“一分钱定买卖”。“一分钱,一头是诚信,一头是良心”。时过境迁,家乡牛市早已不复存在,“一分钱定买卖”也已成为历史,但其体现之价值观于今仍有磅礴的生命力。从这点而言,《村志》光大中华文化基因,彰显核心价值观。
老街、老屋、老人……《村志》对于走出家乡的游子来说,唤起了乡愁,是最好的记忆。它让在外游子记住,无论你走多远,无论你有多么优秀,你的根在家乡,那里有你的乡愁,让你难以忘记,不敢忘记,继而为家乡发展献上绵薄之力。
乡村振兴,文化应振兴。《村志》是乡村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乡村文化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愿更多人认识它、重视它、应用它。
文/一村
上一篇: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为读书东坡
下一篇:军营歌声
《《村志》里的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