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国人遗忘的踏青
文/吴琼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知道这首长短不一,却也带有一定韵律的组合,能不能算为词的体裁之内,若算,词牌又该是什么呢?也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只听说,这是后人根据杜牧那首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清明》所改编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诗的格律整齐划一、创作严谨之风流行了一段时期之后,人们开始感觉长短不一的句式似乎更能充分表达出自己想要的效果,于是词这一体裁逐渐产生,并且兴盛。就如这首《清明》,被这位不知名的作者如此一改,清明的主题没有改变,但内里的味道仿佛真的有所变化。
今年的清明一天近似一天了,如今的清明,已经被绝大多数人当做了祭奠的日子,但作为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气,清明时节最初是踏青的日子。很久很久以前,中国是没有清明这个日子的。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遭人陷害,仓皇出逃流落他乡很多很多年,期间也不乏一些忠臣死士相随左右。其中有一个叫介子推的人最为忠心,一路之上危难重重,为他出谋划策,照顾他的饮食起居。有一天,他们实在没有吃的了,奔波了很久,饥肠辘辘,万般无奈之下,介子推割下了自己腿上的一块肉来给重耳吃。重耳当时万分感动,当即承诺他说,如果他们能活着回到晋国,自己能继承王位,一定重重报答这个大恩人。或许介子推本来没有想过要他的报答,只是单纯地对他好而已,可一个人未另一个人付出的太多了,又得到了对方的承诺,未免心里就会有所期待,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状态。
可当重耳后来真的回到了晋国继承了王位的时候,对当初追随他的人一一封赏,却唯独忘记了功劳最大的介子推。直到有人提醒他时,他才想起来,可彼时,介子推已经心灰意冷、归隐山林了。重耳几番前去请他出山而不得见,不得已本想放一把火,把介子推熏出来。可谁料,介子推是个倔强的主儿,直到将他烧死他也没有出来。重耳后悔不已,无奈人死不能复生,为了纪念介子推,便将那一天定为寒食节,这才是真正的祭奠的日子。
就在介子推死去的旁边,原本有一棵千年的大柳树已经枯死,可却奇迹般的活了起来。于是,重耳将那棵大柳树取名为清明柳。寒食之后的第二日,才是清明。这是清明和寒食的来历,至于清明踏青的来历众说纷纭,便不得而知了。或许是那时候春色尚好,正值赏春的时节吧。踏青也称作春游,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等。清明时节,春回大地,阳光明媚,万物复苏,人间处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踏青的大好时光。踏青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宋代,踏青之风最为盛行。
清明踏青之时也有吃鸡蛋和蹴鞠的习俗。吃鸡蛋大概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人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后涂上各种颜色,称为“五彩蛋”,他们把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们就争先抢捞,认为吃了以后,就可以孕育生子。后来人们在清明节时期吃鸡蛋,象征一家团圆,也有民间传说清明节吃了鸡蛋,一整年身体都会好,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都是一种节日食品。蹴鞠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活动,起源于战国时代,蹴鞠就是指一种古老的皮球,球面是用皮革做成,里面用羽毛填充。蹴鞠运动是古代清明节时期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到了汉代,蹴鞠就已经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运动。到了唐宋,蹴鞠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成为一种大型活动,在宫廷内,经常有数百人参加。《水浒传》里的高俅,就是一位蹴鞠高手,正因为他球技高超,才深得宋徽宗赏识,一路平步青云。
清明,被人们遗忘的踏青。让我们沿着先人的遗迹,一路拾起被遗忘的过去,在清明时节即将到来之际,过一个真真正正的清明。
被中国人遗忘的踏青相关文章:
★ 中国人的“年”
★ 中国人的“遗产”
★ 中国人的香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