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
凌纪元
壬寅年清明节前,请回我参阅资料自撰“敬奉凌门祖宗三代之尊位”的牌位。我家里三节六时尊祖敬宗,遥祭祈福,祷告父母,护佑子孙后代有了载体。我领悟受到启发得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天下第一陵”,“黄帝陵”清明节公祭礼仪。河南省郑州市新郑黄帝故里“三月三,拜轩辕”,拜祖大典分别与2004年和2012年升格为国家级庆典联想说起。通过读书,看电视剧,实地参观深化了我寻根问祖的念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著名作家陈忠实”小说《白鹿原》中描述家族祠堂的神圣。电视剧《河山》有一集的情景,卫家族长为抗战牺牲的英烈,庄重安放在家族祠堂,供桌上那一排排牌位的震撼。我在享有“中国画里的村庄”美誉的宏村,参观徽派建筑“汪氏宗祠”的遐想。

学习《管晏列传》,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章节,我掩卷而思自己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父母将我带到这花花世界,随着年龄阅历的渐长,人生到知礼节的阶段,不由自主想追根溯源自己祖宗的原籍在哪里。咱们平时和陌生人对话、办事,先询问:“您贵姓,老家哪里的”,对方报出姓啥和地名,碰巧姓与地方和自己相同,问话人兴奋地说:“五百前咱们是一家,老乡啊,或者说哪地方我熟悉,出过什么名人”,双方瞬间进入了对话、办事的友好氛围。现在大部分人迁徙离开了故乡出生地,到外乡求学,打拼工作,安家立业,你还真说不准自己是哪里人。户口簿上的籍贯一般从父,是指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我父亲英年早逝,在老人去世五十周年之际,我偶然得到父亲的自传。我高祖是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人,当过清朝光绪年间的户部主事。我祖父出生在北平市,我父亲在北平市地安门焟库胡同27号院生活了17年。冥冥之中,我知道了父辈曾经荣光,命运坎坷的历史。1954年组织上调我父亲,从省会到豫西一县城工作。我父亲在县里工作,生活了十多年,去世后安息在县“烈士陵园”。我出生,生活、工作在县里。我天命之年,随儿女离开县城,如今,我家迁居省城已经十多年。我的原籍、籍贯、故乡、故土应该是哪里啊?我遇到谁问我是哪里人,含糊其辞说的多,我内心其实是特别想知道凌氏宗族的祠堂在哪里。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流传于世的“百善孝为先,孝子贤孙”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价值观。50后的人知道,有一度这些词语被“污名化”了,不提倡,不说了。新世纪以来,“孝贤乡里”,评选出来的“孝善人家”,成为宣传、展现一方热土,民风淳朴、底蕴深厚的标配。

我查询牌位上雕刻的文字内容,字数从五个字到十七个字。祭奠先人的规矩,净手上香,供品“糕点为阳,水果为阴”都是有许多讲究的。人生重要的仪式“婚丧嫁娶”,其实是两件事,生和死的礼仪,都有约定俗成的处事方式方法。以前,我对此是一知半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魅力无限。我认为这些知识点应该入选初中教材,不能到用时再去“百度”上查询。
“人之始于祖,似木之有本,恰水之有源,则叶茂源长”。人与人初交往,想取得对方认可,表明自己为人处世,光明磊落,人品可信,脱口而出,我是谁“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百家姓上有“樊胡凌霍”,凌姓目前在全国姓氏中新排名第155。“凌人”康叔是周王室掌管夏季藏冰的官。家族后代子孙以官职称姓氏,凌氏后人尊康叔为凌姓的始祖。现在保存完好三国时期东吴名将的“凌统墓”,也是凌氏家族后代祭祖连宗的向往之地 。凌氏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一份子,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族群。形成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历史,并分支全国各地。凌氏族人在人类农耕文明历史发展进程中,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人才、精英、栋梁辈出,涌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家,科学家,文艺家,农业家灿若星辰。他们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他们的业绩青史留名。

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国家的象征有国旗、国徽、国歌。家庭的象征有家风、家规、家谱。俗话说:“老猫炕头睡,一辈传一辈”,歌曲“草木会发芽,孩子会长大”。人们都是在希望中,期盼着烟火延续。现实有形的祠堂很少,无形的祠堂应该常存心中。哲学家尼采名言:“所谓高贵的灵魂,即对自己怀有敬畏之心”。每个人心中总得有一方净土,我父母的安息地,是我心存敬畏的精神家园,每逢清明节、寒衣节日子。我在父母安息地祭拜时,心境静谧、平和安宁。在香火烟袅袅缭绕中,我祈祷父母在天国平安,护佑子孙后代,这情感用语言没法形容。子孙后代祭祀先祖、寄托哀思、慎终追远的精神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倏忽间仿佛虔诚地步入凌氏祠堂。伏惟尚飨。
文章创作者:凌纪元
欣赏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读书状态。向往从容、简单、平和,“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人生境界。
退休后,拣起笔在报纸副刊版刊发90余篇散文。
祠堂相关文章:
★ 小时候的年味儿
★ 记忆里的虾米粉条
★ 红色的幽默(一)
★ 落日与晚霞
★ 邻家的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