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这一天吃粽子,煮鸡蛋,门前挂艾草,据说艾草驱虫迎吉祥,南方有赛龙舟的习俗。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般都与饮食有关,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腊八节喝腊八粥。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端午节日的由来,传说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的屈原,就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抱石投江自杀,老白姓怕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就包粽子,煮鸡蛋,投入江中喂鱼虾,并形成传统留传下来。粽子的口味有甜的、咸的、也有腊肉的,有苇叶包的、有竹叶包的、还有其它叶子包的。在北方大多是以苇叶包的、三角形的,以甜的为主。
在我们这里河流少,没有赛龙舟的习俗。以前由于条件差,大多数家庭只煮鸡蛋、煮大蒜,门前挂艾草,中午或多或少的吃一顿肉食。后来条件好了也包粽子,以前大多数家庭别说吃粽子了,能吃上大米也是件奢侈的事情,就连鸡蛋也不是想吃就吃的。
在我们河南端午节正是收麦前后,八十年代初,中国还是比较落后的,收麦没有收割机,全靠镰刀收割,从收麦到把麦子装到缸里,再把玉米种上需要二十多天。收麦期间虽然很辛苦,但父母还是很知足的,因为我们都能吃上白面馍了。小的时候总是盼望着过端午节,这一天早上可以吃煮鸡蛋,中午可以吃肉了。端午节前后鸡蛋最便宜,记忆中鸡蛋最便宜时一元钱买十四个鸡蛋。那时虽然家里养的有鸡,但鸡蛋也不能随便吃的,把鸡蛋换些零钱补贴家用。
记忆中的端午节前一天,父亲把包粽子的糯米,红枣,芦苇叶洗好泡上,我们就早早的下地割麦去了,虽然那时我只有十来岁,能割一点是一点,来减轻父母的负担吧。忙碌了一天回来已是很晚了,父亲坐下来包粽子,父亲把两个两个芦苇叶错开,折成漏斗形先装上红枣,放入糯米然后包成三角形,用葫叶做绳子绑紧。粽子包好后放入锅中,烧柴火把锅烧开,然后放到煤火上小火闷,我就躺床上等着粽子煮熟,等着等着就睡着了。
包粽子时父亲常常讲起他小时候的事,端午节别说吃粽子了,就连鸡蛋也不一定能吃上,就是吃鸡蛋也是一两个。条件最差时每天只能吃两顿饭,能吃饱饭是大多数人的期望,那时小麦产量低,一亩地只有几十斤一百多斤,所以偶尔能吃顿白面馍就不错了。生活的艰辛让父亲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记忆中每当父亲看到我们浪费粮食的事很是责怪。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早已把鸡蛋大蒜煮好了,布谷鸟的叫声把我从梦中惊醒,就起床到厨房找粽子鸡蛋吃。母亲早已把煮大蒜的水到在洗脸盆里,让我洗脸,说是消毒。粽子父母也舍不得多吃,总是留下来让我和弟弟吃,吃完饭后我们家四口人就下地割麦了。中午回到家中,母亲做一顿有肉食的捞面条,那时一年也吃不上几顿肉,所以捞面条也吃的多。
父亲包的粽子再也吃不到了,只能在记忆中找到,回味父亲包的粽子,软糯香甜,还有苇叶的清香,满满的回忆,深深的端午情。今年端午节我提前回了老家,母亲肠胃不好,也没给母亲买粽子,给母亲一些钱,母亲总是说有钱。看到母亲腰有些弯,沧老的面容,走路蹒跚的样子,一股酸楚的泪涌上心头,养育之恩能用金钱还得清吗?我在轻声的问自己。
年年岁岁粽相似,岁岁年年心不同。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年来的端午节不像小时候那么期待了,如今的粽子一年四季都有卖的,是常见食品,粽子还是那粽子,鸡蛋还是那鸡蛋。也许粽子和鸡蛋经常吃,也许经历了太多的风雨,也许是经历了太多的沧桑。
作者:陶进良
我的端午情怀【原创】相关文章:
《我的端午情怀【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