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的小护士

文/ 九龙 时间: 原创美文

  急诊科的小护士

  文/九龙

  医院是没人想去,又不得不去的地方。

  前几天突然得了重感冒,不想去医院,用开水冲服常备的感冒冲剂和小柴胡冲剂,连服了两天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伴随低烧咳嗽,晕晕沉沉,整晚咳嗽不止,意识到不得不去医院了。

  盼到天亮,早早到了医院,扫码,通过自动测温仪,接着挂呼吸内科专家号,排队候诊。终于见到医生,我简述了症状,医生给我测了体温,37.5度。回想进医院大门自动测温仪对我通过时的报音为“体温正常”,感叹那家伙不就是个摆设吗!医生说发热得先到发热门诊就诊,这是规定。北海很久没有疫情,医院坚持从严防控,值得称赞。

  到了发热门诊,扫码,测体温,重新挂号,排队候诊。先做核酸检测,三小时才能出结果,其间不准离开发热门诊大楼。接着抽血化验,做胸部CT,正好,反正也出不去。三个小时后,全部结果出来,肺部感染。医生建议住院治疗或到急诊科输几天药液并开两周的药,我选择后者。而此时已是午后。

  叫了外卖随便吃点,便开始输液。说起输液我最恐惧的是比牙签还大的针头扎入时的情景,我从来不敢看的,每次都是转过头,等护士弄好,也不敢正视那支大针,拨的时候也一样。

  我一直对静脉注射有恐惧应该是儿子小时候输液时的情景留下的阴影,心有余悸。几岁的儿子经常发烧,到医院医生就要求输液,而每到扎针的时候,我们都要帮抓住儿子的手,直视护士拿着比牙签大的针头在儿子的小手上找半天都找不到血管,有时扎几次都扎不准,扎了又拔,拔了又扎,儿子已经哭得晕天黑地了,每次都像扎到我的心头,使我心疼不已,又无可奈何。

  现在,我不看扎和拔就是了,那点疼算得了什么呢。前两天输得还算顺利,到了第三天,一个很年轻的小护士给我扎针,虽然扎得比较久,比较疼,扎完我还是道了声谢谢。等到差不多输了半瓶,我觉得手背越来越肿胀痛,我叫护士看看怎么了,护士说要重扎。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护士在我的座位上拨走针头,叫我按压五分钟再到输液处重新扎。

  重扎是另外一位小护士,我说“左手肿了,扎右手吧”,没想到她用生硬的口气大声说“肿又不关我们的事”,我回应说“那是关我的事了?”。我并没有责怪的意思,她怎么就先声夺人了呢。我也不再说什么,便伸出右手,小护士说“扎手臂上吧,扎手背又会肿的”,天啊!小护士把我当小孩哄骗了,我真是哭笑不得。我说“不行,扎手臂上手动不方便,我又害怕看到那支针头,还是扎手背”,小护士又说“你的手背那么多毛,扎针后纱布包扎不了”。到此我已经无语了,差不多崩溃了。最后,她还是按我的要求扎在手背上,还用透明胶在纱布上加固。

  自己一只扎有大针的手放低,另外一只拿着药瓶的手抬高过头顶,走到自己的座位坐下,越想越不对劲,越想越生气。连怎么投诉她们都想好了,一是在意见本郑重写上“急诊科有些护士业务水平不高,服务态度又不好!”;二是找护长讨个说法,扎针肿胀无法输液要重扎,是谁的错?

  经过几天的观察,这几个小年轻应该是实习护士,跟班学习,有些患者或家属要求更换有经验的护士来扎。说实话,我也希望经验丰富的护士扎,但不会提出这种要求。实习护士更需要机会多锻炼,工多手熟,熟能生巧,以后才能更好为患者服务。不管扎得好不好,都是她们要经历的,也是部分患者要经历的。

  急诊科是一个综合又特殊的科室。各种急难险重的患者都得先来这里,有挺着大肚子的孕妇,有柱着拐杖表情痛苦的患者,有从救护车下来推车上躺着血淋淋的伤员……有小孩的大声哭喊,有老人的痛苦呻吟,有伤者撕心裂肺的嚎叫……各种叫喊声此起彼伏,医生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护士像战士又像旋转的陀螺,急诊科像战场。

  在急诊科临时输液的几天里,我看见了很多,思考了很多,感慨也有很多。那些小护士看起来比我儿子还小,应该是95后吧。她们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在医者仁心的修炼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她们现在还显得稚嫩,但是她们已经迈出坚实的步伐。我不应该跟她们计较那些小失误,计较她们的大嗓门。不但不能投诉她们,还应该鼓励她们,感谢她们。只有大家相互理解,才有良好的医患关系。

  2022年7月

急诊科的小护士相关文章:

急诊科护士年终工作总结

《急诊科的小护士》

  急诊科的小护士  文/九龙  医院是没人想去,又不得不去的地方。  前几天突然得了重感冒,不想去医院,用开水冲服常备的感冒冲剂和小柴胡冲剂,连服了两天不但没有好转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