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范文1
论文摘要: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存在着翻译症这一诟病。文章首先介绍了翻译症。然后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理解、表达、审校三个阶段翻译症的一些表现形式。总结出翻译症的根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什么是翻译症
英汉翻译把英语表达的意思用汉语表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情感、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的目的,译文的基本标准一般为“忠实而通顺”。所谓的忠实指的是译文要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和并且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在忠实的基础上译文还应该修辞正确、逻辑合理、语言精简、文理通顺,即所谓的通顺。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不一,行文结构与遣词造句的习惯也相去甚远,语际转换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矛盾。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这种矛盾不断妥协的过程。著名学者、翻译家余光中将其形象地概括为“比如英文译成中文,既不许西风压倒东风,变成洋腔洋调的中文,也不许东风压倒西风,变成油腔滑调的中文”。但在英汉翻译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英语的先入为主,矛盾对峙的结果往往一不小心西风就压倒了东风,译出来的文字便“不中不西,非驴非马,似通非通、诘屈聱牙”;让人看起来“看起来碍眼、听起来逆耳、说起来拗口”。尤今·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提到了这种现象,专门造了一个词——translationese。翻译症不但严重影响译文的质量,而且会影响汉语语言的纯洁性,不利于汉语语言的健康发展。
二、探寻翻译症的原因
英汉翻译是一项及其复杂的工作,理解、表达、审校三个翻译阶段,任何一个阶段处理不好都可能导致翻译症的发生。
(一)理解阶段
理解的过程就是对原文进行语言分析(比如词汇、语法结构等)、语境分析(上下文含义、篇章语体结构等),并力求透彻领会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时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
例1:Galileo’s greatest glory was thatin 1609 he WaS the first person to turn thenewly invented telescope 0n the heavens toprove that the planet revolve around the sunratherthanaroundthe earth.
原译:伽利略最大的荣耀是他在1609年第一个把新发现的望远镜对准了天空,以证实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转,而不是围绕地球寻转。
分析:翻译只理解了原文的表层意思,机械地将glory理解为“最大的荣耀”,导致最终的译文令人费解。翻译时如果只考虑原文的表层意思,简单地依照字面意思理解,结果往往言不达意。通过例1的上下文可以看出,它指的是伽利略借助科学手段第一次用试验的方法证实了行星围绕太阳运转这一事迹。原文的正确译法为“伽利略最光耀的业绩在于,他在1609年第一个把新发明的望远镜对准了天空,以证实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转,而不是围绕地球运转”。
例2:It doesn’t matter to me as longaS I get something between my rids and mybackbone.
原译:没有关系,只要有点东西放在我的肋骨和脊骨之间就行了。
改译:没有关系,吃点东西,填填肚子就行了。
分析:人的肋骨和脊骨之间是胃,getsomething between onffs rids and my back-bone等价于get something to eat。这是一种非常幽默的说法,英美人喜欢幽默,翻译时要学会理解他们的幽默感。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如果直接按照源语理解,往往语义不通,不合逻辑,不知所云,败坏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表达阶段
表达是翻译的重心,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正确理解原文这一前提外,还要依赖于对目的语的修养程度和对这两种语言的把握。
例1:The students in a cluster and lifttheirhandswhentheirnames are called.
译文:学生们站在一起,当他们的名字被叫到时,就举举手。
分析:译文显得不够流畅。英语属于形合语言,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需要功能词加以连接,而汉语属于意合语言,词语或者分句之间往往不需要词语来连接。所以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原文中诸如连词、代词、介词之类的功能词,往往需要略去不译。英汉翻译时,如果漠视这种差异,见when就译成“当……时候”,每遇修饰语就用“的”处理,将导致翻译僵化,翻译症严重。
例2:And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the operations of the common mind Can beby no means com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and that they have to be acquiredby a sortof special training,
原译:它被许多人想象成这样子: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与科学的思维过程相比,这个思维过程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才能掌握。
分析:例2将“itisimagined”的被动结构机械照搬,译文“它被许多人想象成这样子”读起来别扭。译者忽略了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汉语比英语更习惯于用主动语态。这种情况如果不采用一定的变通手段,化被动为主动,而是刻意忠实于原文的表层形式,译文就显得不地道。
例3:I have sought love,first,becauseit brings ecstasy-1 would have sacrificed allthe restoflife for afewhours of this joy,
原译:我追逐过爱,首先因为爱能带来狂喜——我宁愿牺牲我所有的余生来换取这片刻的幸福。
分析:可以改译为“我追逐过爱,首先因为爱能带来狂喜——我宁愿倾我一生来换取这片刻的幸福”。由于语言结构体系的不同,英语语言具有相当的清晰性、分析性和逻辑性,而汉语则模糊性、跳跃性和圆融性见长。如果忽视了这种特点,认为中文不够精确,不够科学,而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味地借助一些词加以规范,向英文考虑,译文往往不伦不类,适得其反。仔细分析一下,“我所有的余生”并不比“我的一生”精确多少,而且汉语中的余生常指老年人的晚年,或者大难后侥幸保全的性命,这和原文的意思想去甚远。
例4:It is as significant as a game ofcricket,
原译:这件事如同板球赛一样重要。
分析:很多人都认为这个译文“息有”翻译症,其实不然。是不是患有翻译症,有时关键还要看翻译的目的和接受者是谁。如果接收者文化水平不高或对“板球赛”不甚了解,那么这种表达肯定很难理解。但在英国板球是人们最热衷的运动,板球赛是男女老少都关注的事,所以有时这样的异化翻译还能更好地传达异国风格。
(三)审校阶段
审校是初步译好原文后,进一步全面查实工作的一个后期阶段。译者细致地通读译文草稿不仅可以对内容的忠实性、问题的切实性、译语的可读性进行甄别、查证、修改、点定,还可以进一步解决理解、表达阶段尚无定论的问题。纽马克主张,译者应根据文本的难以程度,花费翻译所用时间的50-70%来审校自己的译文。
通过以上对翻译各阶段中翻译症的一些表现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翻译症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还是上述三个阶段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解阶段未透彻理解原文、表达时片面强调忠实,从形式上照搬原文而忽视汉语的遣词造句特征,审校工作不认真。
三、如何减少、避免翻译症
(一)篇中求句,句中求字
1、吃透原文。对原文的理解不能见字不见句,只见树木不见树林,需要结合其篇章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语境。此外,对英汉两种语言在体系、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译者一定要增强责任心,从开始阶段就要摈弃不求甚解、得过且过的作风。
2、用汉语的思维和表达再现原文。在透彻、准确表达原文的基础上,应摆脱英文的字面束缚,充分考虑英汉语言在表达形态上的种种差异,用汉语的思维和表达方式重构译文。
(二)要掌握合理的翻译技巧
科学合理的翻译技巧可短时间减少翻译症的发生。
首先要把握合理的翻译标准尺度。翻译症的发生就是翻译标准走了极端。忠实和通顺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一定要统筹兼顾,把握好尺寸。
其次要灵活运用转性、变态、增补、省略等多种翻译手法,以达到变中求信、变中求顺的目的。
(三)养成良好的审校习惯
审校是翻译的一个重要环节,译者一定要谨慎,切实把好这一关。建议译者最好放一段时间再来重新审查自己的译文,如果还不行,可以寻求他人帮助。
四、结论
英汉翻译范文2
关键词:商标词 文化差异 等效翻译
1.引言
这是个品牌致胜的时代,当今,世界经济蓬勃发展,品牌已渐趋全球化,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也越发强烈。所谓“品牌”,俗称“牌子”,其实就是商标,是区别不同生产者或经营者的标记。这种标记通常由文字或图形单独构成,或由文字、图形组合而成。商标词是商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标能读出音来的那一部分,即文字部分。它“具有特定的标志意义和丰富的象征意义,承载着独特的商品信息和文化信息”。(邵益珍)因此,商标词,作为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告营销策略中已显得尤为重要。而商标词翻译,即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恰当的转换,也绝非易事。
当“可口可乐”、“雪碧”、“舒肤佳”、“奔驰”、“宝马”、“宝姿”等洋品牌铺天盖地而来并占领半壁江山时,毫无疑问,除了产品可靠的质量、优质的服务外,精到、成功的商标词翻译确实也是功不可没。本文将探讨英汉商标词翻译如何注重文化差异,兼顾语用效果,体现商标词的音韵之美与文化内涵。
2.文化差异对商标词翻译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征。不同的语言存在着不同的特点。不同国家、民族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活习俗、、经济发展等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商标词翻译过程中需要灵活处理,使商标译名产生和原商标词相等或接近相等的宣传效果。否则,忽视文化差异将导致商标词翻译的用语失效(pragmatic failure)。用语失效不是指一般的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指不合时宜的翻译或表达由于不符合语言文化习惯等导致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
因此,为避免商标词翻译中可能出现的用语失效情况,必须对英汉语言和文化有足够的了解,否则,若是不谙中外文化差异,轻则破坏原商标词的音、形、义之美,重则闯入异国文化,造成文化冲突,严重影响产品的销量。
例如,我国的出口商品中不少商标是以动物名称命名的,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中,动物有着截然不同的联想意义。众多事实已证明此类商标名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动物名称在目的语文化背景下的联想意义。比如,我国上海产的白象牌电池在国内是知名品牌,英译成white elephant。而在英语中,white elephant是指累赘、大而无用的东西,所以,产品在美国几乎无人问津也就不足为怪了。同样,汉文化中,玉兔、大白兔是乖巧、温顺的象征,但若是将这类商标名直译为“rabbit”,产品在英语文化国家中肯定会打不开销路。因为在英语文化中,兔子是不安全的象征。又如,喜鹊在汉语文化中是种吉祥鸟,所以以此命名的小商品还真不少,但在英语中喜鹊却是用来比喻那种喋喋不休、令人厌烦的人。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反之,若能对目的语文化有足够的了解,恰当的商标译名必然会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增强品牌的广告效应。例如,“goldlion”本是金狮之意,狮子在汉语文化中为威猛之兽,并无贬褒之分,但goldlion就凭“金利来”这一极为迎合中国消费者心理的吉祥译名一炮打响了。同样的,“sprite”原为“鬼怪,小妖精”之意,试想,若是将其直译过来,国人会有几个去购买这种饮料?而如今,“雪碧”这一让人联想起“亮晶晶、透心凉”美好感觉的商标早已是深入人心了。
简而言之,动物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联想意义,仅这一点就直接影响到商标译名是否为目的语国家人们所接受,其余文化差异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了。所以,商标名的翻译首先必须意识到源语和目的语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翻译时力求迎合目的语国家人们的审美情趣、消费心理,体现译名的音韵之美,达到形、义统一。
3.商标词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3.1 商标词翻译的理论依据
在西方翻译理论中,翻译等值是一个核心概念。1961年麦休・阿洛德就指出:“翻译作品对我们的影响应该与原作对其最初读者的影响一致。”何自然教授在《语用学与英语学习》(1997)中提出语用翻译是一种“等效翻译观”,它“可以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分别研究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问题”。他认为,“语用语言等效翻译”近似Nida(1964)提倡的“动态对等翻译”(dynamic equivalent translation)。
所谓动态对等,即“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作的内容,用译文中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译者可在正确理解原作内容的前提下,并不拘泥于原文,而使译文“顺从读者的文化习惯,变洋为土,使他们乐于接受;或强调以原文精髓为目的,译文力求体现原著的风格与文化背景,让读者领会异域的风土人情,增长见识”。(何自然1997)“在实际翻译中,很难区分语言和社交语用这两种等效。因此,译者可不必拘泥于求得哪种等效,而只需着重表达原作意向或语用意义就行。”(何自然,1997)
因此,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等效原则(principle of equivalence)最适用于品牌翻译的方方面面。按照翻译等效的原则,商标译名必须产生与原品牌名相同或相似的功能,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语言方面,力求使商标译名好读、好听、好看。其二,语用方面,能真正传递商标所承载的商品信息与文化信息,达到宣传推广的目的。因为商标词作为一种专用符号,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宣传广告。根据美国广告大师EI SI Lewis的AIDI原则,一个成功的广告应具备以下四点:Attention(引人注意),Interest(使人感兴趣),Desire(引发欲望),Action(促成行为)。由此可见,一个成功的商标译名应遵循翻译等效原则,能吸引目的语消费者,激发美好的想象与购买欲望。显然,商标词的翻译要灵活、恰当地运用翻译技巧。
3.2 商标词翻译的技巧
目前,商品种类繁多,商标名也是缤纷多彩。如何使商标译名突出个性,给目的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商标词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建立等效翻译,当今较为流行的译法有以下几种,笔者将以实例加以说明。
・音译法
音译法是指翻译时把源语商标中的音,用发音相似或相同的目的语表现出来,讲音韵之美。如Johnson(强生)、Benz(奔驰)、Sony(索尼)、Lux(力士)、Philips(飞利浦)等家喻户晓的商标译名均保持了原商标名的发音,简短且琅琅上口,汉译名又能使消费者很自然地联想到产品的性能,达到广告的目的。又如中国的“鸭鸭”牌羽绒服也是直接音译为“YaYa”,而非“Duck”,因为“Duck”常给人呆笨的感觉,而“YaYa”读来上口,简单易记,为产品打开了很好的销路。
音译法适用于那些以人名、地名等命名的商标词翻译,如青岛(啤酒)“Qingdao”,李宁(运动服)“Li Ning”,Pierre Cardin“皮尔・卡丹”,Nike“耐克”等都采用了音译法,能较好地保留原商标词的音韵,体现商品的异国情调,产生美好的遐想。但商标词音译时,特别是英文商标词汉译时,还得仔细斟酌,多选用那些符合中国消费者心理的吉利、褒义的字眼,因为汉字是表音表意文字。以下这一例子就是很好的证明。1995年,Whisky和Brandy在香港展开倾销战时,Brandy大获全胜,是其品质果真胜人一筹吗?不见得,其实就胜在“白兰地”这一妙译上,在汉语文化中,白玉兰是高雅、纯洁的象征,译名“白兰地”充满诗意,很自然地让人联想起饮用此酒时的浪漫情调。而“威士忌”就截然不同了,难免给人“威士也忌讳”的联想,销量当然就不如白兰地了。
・意译法
意译法也称直译法,就是在目的语中找到与源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它能较好地体现原商标确立者的初衷和希望。如汽车Blue Bird译为“蓝鸟”,永久牌自行车译为“Forever”,暗示此类自行车“经久耐用,直到永远”的优良品质。“Dynasty”是皇朝牌葡萄酒的英译名,给人“陈年好酒,尊贵享受”的遐想。其余诸如西湖电器“West Lake”,长城葡萄酒“Great Wall”,良友牌香烟“Good Companion”,小天鹅电器“Little Swan”等均属于意译法。
・音意结合法
音意结合法,也可称“谐音取义法”,是指商标译名既能代表原商标词的含义,又要有与源语相似的读音。这是目前商标词翻译中较多采用的方法,其中的经典妙译也比比皆是。例如,Goodyear原是为纪念硫化橡胶发明人Charles Goodyear而作商标的,译名“固特异”给人们提供了产品功效方面的信息,使中国消费者联想起此品牌的轮胎“特别牢固,经久耐用”。而且,译名与原商标词在发音上很相近,节奏也相符,确为经典之译。Safeguard原意为“保安”,倘若直译,则过于普通、平直,很难体现产品的特性,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而“舒肤佳”这一译名在读音、音节方面都与源语相近,“舒肤佳”传递了“使用之后会使皮肤感到舒服”的信息,谐音取义,确为佳译。其余诸如Avon“雅芳”、Bora“宝来”、BMW“宝马”等译名均属谐音取义的妙译,既能使目的语与源语之间达到读音或音节的一致,又能产生美好的联想,如雅芳化妆品的高雅芬芳,宝马车的精良品质,一如宝马驰骋千里。
同样,汉语商标名英译时,也不乏谐音取义的上等译作。如:西泠,杭州西泠电器集团是以生产空调为主的大企业。商标英译名原为“Xi Ling”,后更名为“Serene”。“Serene”既与“西泠”谐音,又有“宁静”之意,极易使目的语消费者联想起产品的静音,使用该产品时可享受的宁静,比原译名更能打动消费者。“雅戈尔”服饰商标英译名为“Youngor”,与“younger”谐音,暗示消费者“穿上它会更年轻,帅气”,自然有助于产品开拓海外市场。
・独立创新法
独立创新法,笔者也称之为“得意忘形”法,此译法摆脱原商标词音韵和意义上的束缚,得其真意而忘其形式,也能传神地表现原商标词的特色。经典的翻译有“Rejoice”,本意为快乐,译名是“飘柔”(宝洁洗发水品牌)。Rejoice与“飘柔”并没有音韵上的相似,但“飘柔”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使用该品牌的洗发水会令头发飘逸、柔顺,有助产品的推广与销售。同样的,Amway“安利”,Crest“佳洁士”,Sprite“雪碧”的译名传神、切义,也是此类译法的范例。中文商标名英译时也有不少经典之译。如著名电器品牌“海信”英译名为“Hisense”,来源于“High Sense”,指灵敏度高,性能好,在目的语国家可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洁丽雅”(毛巾)译为“Grace”,有高雅之意。创新法更能传神地表达商标名的原意,发挥目的语的优势,吸引消费者。
综上所述,若在英汉商标词互译时能采用谐音取义法,不失为最理想的方法,
既能体现音韵之美,又能表达商标原意,尽显异国情调,达到音、形、义的完美统一。但当商标词翻译很难做到谐音取义时,其余方法同样能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从实例中可见,有些译名也非常传神、精到。
4.结语
总之,商标词虽然看似简短,但承载着很大的信息量,要将其蕴含的产品信息和文化信息恰当地传递给目的语受众,并激起他们的消费欲望,唯有成功、精到的译名能达到这一广告宣传的目的。因此,英汉商标词互译并非简单的音译或意译问题。翻译时不仅要充分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差异,避免造成文化冲突,而且要遵循等效翻译的理论,使用最恰当的翻译技巧,将最恰当的译名呈现给目的语消费者,符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审美情趣,使他们乐于接受。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P185-191.
[2]蒋磊.英汉文化差异与广告的语用翻译[J]. 中国翻译,2002,(3).
[3]邵益珍.商标词翻译中的信息处理[J].中共宁波市党校学报,1996,(6).
英汉翻译范文3
关键词: 语言差异 理解 表达 结构差异 翻译腔
引言
一百多年来,汉语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还没有哪一种语言像它这样成为人们在追逐现代化过程中不断进行修葺的对象。翻译一直都是或者说越来越成为人们修葺汉语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其中,通过由外语到汉语的翻译(尤以英译汉为典型代表)而产生的“翻译腔”表达方式对汉语语法规范的冲击尤其显著(潘文国,2008)。
语系的不同使汉语和英语在语言表达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这种差异往往给翻译活动造成很大的障碍,译者无法顺畅流利地将翻译出译文,尤其是长句难句。“翻译腔”是翻译实践当中的常见病,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称之为“translationese”。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把“translationese”翻译成“翻译腔”,并加以解释,说明这是“表达不流畅、不地道的翻译文体”和“佶屈聱牙的翻译语言”,也称之为“翻译体”、“翻译症”,这类译文生硬、难懂,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该避免的。为避免这一问题,译者必须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从差异当中优化翻译。
一、英汉语言的结构差异
(一)词法差异
英汉语言差异涉及面很广。从词法层面上表现形式比较复杂。这里,本文从词汇形态变化、语势等语言结构方面来说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1.词汇形态的变化
英语的词汇有形态变化,例如,动词有人称、时态、语态、情态和语气及非谓语的变化(不定式、分词等),名词有格和数的变化,许多词汇还有因为添加前后缀引起的词性和词义的变化等。英语通过词汇的形态变化,表示句子丰富多彩的语言关系和逻辑关系。汉语基本没有形态变化,它主要靠词语、词序及暗含的逻辑关系来表达句子的语言意义。因此在翻译英语的形态变化时,汉语一般用加词或变换说法的办法来表示,如时态要加“正在”、“已经”等字样,分词有时要译为短语等。汉译英时,应把汉语的时态、语态、情态、语气等用英语的形态变化表达出来。
另一方面,虽然汉语不能用词汇的形态变化来表示时态,但却有几类时态词,如前置的时态副词(过去、刚刚、已经、现在、将要等)、附着的时助词(着、了、起来等)。译者应擅于使用这些时态结构助词来表示原文的时态意义。汉语倾向多用动词,英语则倾向于多用名词和介词,冠词是英语所特有的一种词性。
2.语势
英语多静态语势,而汉语多动态语势。由于英语常用其表达能力很强的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等在谓语动词引导下进行组句,因此英语的静态语势不可避免。而汉语组句主要依靠动词或动词词组来造成动态语势,因此,英译汉时多要把英语的静态语势译为汉语的动态。如:“Water works for weight loss.”此句只有一个动词“work”,而译成汉语则需要用三个动词:“饮水有利于减肥。”
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变化差异不仅包括上述两个方面,两种语言在词语的搭配方面、词语的修辞色彩及词类方面也有诸多不同,译者也应多加注意。
(二)英汉两种语言的句法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基本句式结构都会有主语+谓语+宾语,但仔细对比起来,两种语言在句法上有很多不对应现象,语言句式结构仍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语序上的不对应现象
英语简单句的语序排列为:主谓+谓语+宾语+方式状语+地点状语+时间状语,其中时间状语也可放在句首。而汉语简单句的语序排列为:时间状语+主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谓语+宾语。
比较英语与汉语简单句语序的排列,比较大的一个的差异就是方式状语的位置。在英语中方式状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除特殊的表示强调外)置于动词之后,而在汉语中方式状语只能放在动词之前,如,英语句子“He suddenly disappeared.”或“He disappeared suddenly.”都是译成“他突然地失踪了”。另外,在句法功能上起定语作用的短语或从句在汉语中通常前置,而在英语中则后置。某些副词,如频率副词“总是”、“经常”、“通常”在汉语中的语序是固定的,常置于动词的前面,无论是行为动词还是助动词或情态动词,如:“他经常帮助我们”、“他总是能回答老师的问题”,而在英语中其语序则要取决于动词的类型,频率副词须放在系动词和情态动词及助动词之后,但应放在行为动词之前。如,“He often helps us.”“He can always answer the teacher’s question.”。
2.叙事推理顺序
英、汉句子叙事、推理顺序大部分情况下是相反的。中国人表达事物多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由因到果、由先到后、由大到小进行叙述。不仅语言如此,文化艺术、经济活动等方面亦如此,也就是说,中国人擅于具象思维。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擅于抽象思维,认为思维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客观事物,讲究“人物分立”,人能够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因而进行叙事推理时总是先概括后分解、先表态后叙述、先总结后事例、先整体后细分、由果到因、由小到大等,这也是两种语言在主题意识和客体意识方面的差异。英、汉在时间和地名的叙述顺序差异可为例证。
3.形合(Hypotaxis)与意合(Parataxis)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形合”是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或词汇手段”,而意合是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段”。形合依靠句法结构过细反映西方重形式逻辑、重实证的思维模式,而意合依靠语义贯通反映了汉民族重内省和体悟、表达简约而不重逻辑的思维模式。对于形合和意合的把握有益于英汉互译的操作,译者应仔细揣摩源语和译入语的“形”、“意”差异,对于译文的语言结构和逻辑关系重新调整,符合其本质的差异性。
二、翻译腔现象例析
(一)翻译腔例析
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完全对等的语言成分只有少部分,而且少得可怜,很大部分是有差别的,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注意中文是如何表达某个思想或者概念的。但难就难在这需要译者思考、琢磨,而有些译者通常图省事,所以才有“翻译腔”的问题。
1.翻译腔在“词义对等”方面的表现
在译者进行翻译实践过程当中,运用工具书字典等是必须的,但是也不能全靠字典的解释,而应根据原作的上下文,充分注意到两种语言习惯来进行意义转换。译出的东西,虽然在字面上不是个个对等,但在整体意义上却得以完美表达。进行翻译时,得靠“语感”,要根据语段中所描述的情景,以及上下文的语气和气氛,来斟酌译文的字句。
例1.Every life has its roses and thorns.
如果译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玫瑰与刺”,这样读起来就让人不知所云了,“roses”和“thorns”确是玫瑰和刺的意思,但在此句话中,根据上下文来看,显然指的是生活中的甜与苦、或者幸福的生活与不顺的经历。因此,应译为:人人都有乐与苦。
例2.Jane was forced to smile completely,for a moment;and the smile partly remained as she turned towards him,and said in a conscious,low,yet steady voice,...
此句选自《爱玛》中译本。原译:简再也忍不住了,笑了起来。等转身对他说话时那笑容还挂在嘴边。她以清醒、低微而稳定的声调说:……,从字面上看,conscious,low,steady三个字的确是清醒、低、稳定的意思,但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是说话人心里明白、沉着冷静的意思。译者张经浩在新译中把这句译为:……她心中有数,然而不慌不忙地低声说:……
词典上给出的汉语很少与原文完全等义,许多连原词的某个义项都不能包含,译者在翻译过程当中应加以注意。
2.翻译腔在“句法对等”方面的表现
英文的句子可以很长,有时一个句子就是一个段落,是常有的现象。在翻译中,由于受某一句型结构的限制,中文译文往往显得太长,缺乏汉语特有的韵律,会让读者喘不过气来,读来完全没有汉语中的那种自然流畅。
例1.Rocket research has confirmed a strange fact which had already been suspected there is a“high temperature belt”in the atmosphere with its center roughly thirty miles above the ground.
译文1:用火箭进行研究已证实了人们早就有过怀疑的大气层的一个中心在距地面约30公里高空的“高温带”的这种奇怪的事实。
译文2:人们早就怀疑,大气层中有一个“高温带”,其中心在距地面约30公里的高空。利用火箭进行研究后,这一奇异的事已得到证实。
对比两个译文很容易发现,译文2读起来要比译文1顺畅许多,因为它更符合汉语句子的基本组织规律,即以短句为主,多停顿断句,注重文气节奏。译文1则读来令人有接不上气来的感觉,带有浓重的翻译痕迹,属于典型的翻译腔译文。这是一个典型的英语句子,看起来很长,实际上是个简单句,主谓很清晰,译成汉语时应该译成松散的分句,这样才符合汉语的句式特点。简单来说,英语结构紧凑,汉语结构简练明快;英语句子结构复杂多变主要是由于连接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以及各种短语和从句的存在而造成的。所以在英语长句汉译时要先弄清楚原文的主干后,将英语的树式结构转化成汉语的竹式结构。
(二)消除翻译腔
要消除“翻译腔”,既忠实于原文,又清楚地表达出目的语,并非是件简单之事。消除“翻译腔”涉及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既然“翻译腔”是由理解不到位和表达不当所致,那么,在英汉翻译中,只要努力钻研原作,充分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摆脱其表达形式的束缚,掌握英汉语言及思维的主要差异,并对汉语运用自如,就能使表达符合汉语习惯,消除“翻译腔”。首先,译者必须具备四种基本素质:掌握双语,了解两种文化,熟悉一种或几种专业的基本知识,同时还有必要了解相关翻译理论知识,如翻译标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针对某一具体文本,译者在理解与表达两方面都得下工夫。一方面,在动手翻译前,译者必须仔细研究原文,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原文的文体特征、原文的读者群等。另一方面,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译者要找准自己的译文所针对的群体,了解他们的一般教育水平、语言特征等,尽量用读者的语言来再现原文的精神。同时,还要灵活运用常见的翻译技巧。
三、结语
西学东渐以来,有心之士一直在讨伐洋腔洋调――欧化汉语。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翻译家思果,在《翻译研究》的引言中说:“谁也不能否认,目前的翻译已经成了另一种文字,虽然勉强可以读懂,但绝对不是中文。译者照英文的字眼硬译,久而久之成了一体,已经‘注了册’好像霸占别人的妻子的人,时间一久,反而成了‘本夫’,那个见不到妻子面的可怜的本夫,却无权回家了。”他不但指出了译文“翻译腔”的问题,而且形象地指出了此问题的严重性(徐灵,2002)。
所以要消除英汉翻译中的“翻译腔”,只有努力专研原作,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熟悉和掌握英汉民族思维和语言表达差异,使用符合汉语的习惯表达,才能使译文流畅自如,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
当然,在努力消除“翻译腔”的同时,译者也应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不能不加辨别地一律否定带有异国风味的译词、译句和译文。一些译自外语的词语、句子及修辞手法,生动活泼,明确通顺,新颖有力,可以传神达意,中国读者完全可以接受。比如,“―家”、“―化”、“―度”、“―性”和“反―”、“超―”、“双―”等从英语后缀词和前缀词当中在译成汉语过程中为汉语所吸收的。
参考文献:
[1]蔡慧萍.英汉语言的不对应现象与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J].外语教学,1999,(2).
[2]冯彤.“翻译腔”例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4).
[3]胡晓.英汉语言结构对比与翻译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07,(8).
[4]潘文国.危机下的中文[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1).
[5]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6]肖萌,孙作顶.关于消除“翻译腔”的几点思考[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7,(2).
英汉翻译范文4
【关键字】增添 保留 忠实 习惯 不怵
正文:翻译有两个最基本的标准,第一个标准便是符合原文的本来意思和意境,意思便是忠实原文,既不能增添原文中本来没有的意思,也不能添枝加叶,也不能遗漏原文中的关键信息,随意删减,缺斤短两,既要通过字面意思揭示作者的本意,又避免东拉西扯,脱离主题,这便是我们所讲的“信”,第二的标准便是符合中文母语的表达习惯,也就是所谓的“达”,句子要流畅通顺,不您恶搞生造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所谓的文字能力,在汉译英的关键之处就是如何很好高效率高水平的利用我们的所学的英文知识,使我们原本理解的很明白的句子用英语很顺利的表达出来,翻译是完整思想意思的转换工作,是不同语种之间的碰撞和交流沟通,是不同文化的交融。这时候汉语便是我们的阅读工具,往往最为关键的部分在于我们的英文叙述表达上。
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一定要注意灵活变通,该添得添,该补的补,该变换的变换,不要过于死板,固执拘泥,以至于在翻译出的英文句子中出现很多句式,语法,词汇和结构的错误,令人啼笑皆非,以翻译汉语句子的主语为例,大致分为以下三种可能性情况,每种可能性均有几个翻译实例作为解释补充说明:
(一)保留汉语中的主语成分,当原文中汉语句子有明确的主语,而该主语由名词或者主格人称代词所表示的时候,应当保留:
例:1.我们的房子是十年前建设的。
Our house has built over ten years ago.
本句中,房子是汉语中主语,为名词表示,可以采取保留翻译。
2.假日里,孩子们成双结对的在玩游戏。
Children in pairs and couples played games in the park on holiday.
3.如果处理的不得当,锅炉及机动车排出的废气将会污染城市环境。
Exhaust form boiler and vehicle unless properly treat may cause air pollution in cities.
4.公园里的英语角,老老少少会定期聚在一起操练.
In public park,there are special English corners where English learners,old and young,gather at regular time to practice their English.
(二)重新确立主语,由于中国人和英国人在思维方式和口头表达习惯上大相径庭,因此有的时候,汉语并不能很好的转化为英文,所以需要我们重新确立主语,以此来保证行文流通,语言自然地道有韵律,内容才会丰富生动。
例:1.空荡的山谷里响起她甜甜的笑声。
In the wildness,her sweet sound of laughter rose and fall
like waves.
在此句中,如果按照中文习惯,便会采取顺序直译,不加调整修改,但是如果按照英文的表达习惯,此举显然行不通,所以将原文中的宾语提前至句前,作为英文中的主语,以此来保证翻译出的句子自然流利,通俗易懂。
2.他只要听到几句恭维的话便会得意忘形。
A litter fatter wound get him carried away.
3.她从来没想到他是个如此不道德的人。
It never occurs to her that he was an unmoral man.
4.我们之间的关系发展成我们不仅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更能成为很好的兄弟。
Our relationship have so grown that they mind us not only as close friend but also as dear brothers.
(三)增添主语,在原句中主语不明确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语法规则增添合适的主语进行翻译,用it句型,there be句型,人称代词,主格形式等均可译为主语,此种情况难度最大,需要找到合适的主语替代者。
例:1.用劳动实现自己的理想,用理想指导自己的劳动。
You realize your idea though hard work,and you guide your work by ideas.
原句中开头便是动词,所谓没有所谓的主语,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添,译句中增添了第二人称代词you作为补充的主语,使翻译出来的文字完整有意义。
2.都九点钟了,他还没起床呢。
It is already 9 o”clock,and he was not shown up.
3.活到老,学到老。
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Known the enemy and known ourselves,and you can fight a hundred battles with no danger of defeat.
5.除了枪声再也没有其他声音了。
There was no sound but that of the gunfire.
通过对主语的翻译的几种情况的认识和了解,我们可以看出汉英翻译是需要很多技巧和方式来完成的,必须要学会灵活变通,其中最为核心之处便是自己要有过硬的英语能力和认识学习能力。优秀的英语基础便是做好翻译的根本正道,注重自己的英语基本功的训练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做好汉英翻译的一大保证,其次便是遵循常用的方法原则和情景模拟多做多练,我国早先的教学学家陈鹤琴先生便提出“活的教育方法”,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任何事情都是以做为基础,不断的躬行观察实践,以此来达到联系学习的目的,此外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生活教育的理论和“知行”教学方法,生活即教育,做知行合一,便是在某种程度上提出多做多联,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能熟能生巧,才会了解到翻译当中的奥妙所在。
在翻译实践中,必须要做到涉及结构,词序,语序,词汇,语法,句式以及情境的各方面的探究和分析,然后便是自身责任服务意识的增强,一定要使自己翻译出来的句子见到明了,由浅及深,公正客观,通俗易懂,充实丰富,讲究韵律,仔细翻译,用心翻译,脑海中要有服务读者的意识,不要把全部心思和希望寄托在工具词典,翻译APP,以及其他网上翻译,杜绝虚假翻译,同时要通过各种渠道去搜寻掌握一些专有名词和背景知识,要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高度敏感性,随时随地的去关注,多领域深层次去把握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原因,
背景,任务,时间,时间具体内容以及具有什么重大意义,对我们带来的启示,丰富自己的百科知识,讲究联系实际生活,对于我们个人,家庭,社会以及整个文明现代化的世界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探讨,做好了上述这些,我们才会不怵翻译,不怵翻译所遇到的一切难题。
汉英翻译,在我看来,是一顶多元文化相熔的大熔炉,更是一座连接中英文化的桥梁,桥东侧便是古老深渊的灿烂中华文明,桥西侧便是现代工业的繁荣英伦格调,两者的交流和合作,便促成了翻译事业的强盛和魅力。我们在本科阶段接触的便是极其简单浅显的翻译皮毛,并没有触及其精髓和灵魂深处,我们现在对于翻译可以说是一个陌生人,门外汉。总的来讲,我们在做汉英翻译时,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中英文化传播的使者,如何使对方了解自己国家的灿烂博大的文化,如何与对方正常自然的交流,如何使对方听的舒服安心无疑虑,如何让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求同存异,更好的交流发展,我想中间必定有太多太多的文化难题等待着一代又一代立志做翻译的人们去征服,作为一个本科英语专业的学生,自己需要提升的还有很多,需要积累的经验还有很多,翻译属于一项创造创新性工作,需要手脑并用,做行合一,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将翻译看成自己的情人,保持一颗暧昧疼爱的心,爱上翻译,将翻译看成自己的朋友知己,保持一个友好积极进取向上的心,与翻译共乐。
【参考文献】
[1]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 北京语言文化出版社 1997;
[2]奈达 《翻译理论与实践》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英汉翻译范文5
关键词:旅游翻译;呼唤性;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策略
1功能翻译理论综述
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其核心在于3个方面:翻译的实质、翻译过程的参与者以及翻译功能理论的原则。其代表人物有赖斯、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和诺德等。1971年,赖斯在她的着作《翻译的批评性和限制》一书中,首先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她在认同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论的同时,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形式,也就是从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评价译文,从而建立了功能翻译理论的雏形。1984年,曼塔利将功能翻译理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她以“行为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她的“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这一概念。传统的“翻译”只涉及原文的使用,她则把“翻译行为”看作是一种“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从而区分了“翻译”(translation)与“翻译行为”(translation action)两个概念。德国功能学派的最后一位主导人物诺德则对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阐释。并针对功能翻译理论的不足提出了翻译的“功能+忠诚”(functionality+loyalty)原则。总之,文本类型和翻译类型学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依据。功能翻译理论跳出了对原语文本一一对应转换的樊篱,将“翻译放到了一个综合原文作者、译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多重关系的动态的行为范畴,从文本的交际功能方面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2旅游翻译的特点
2.1行文用词华美
汉语旅游材料讲究四言八句,言辞华美。显得“文采浓郁”,辞藻的渲染加上汉语言常采用的对偶平行结构和连珠四字句,使得文字力求达到音形意皆美、诗意盎然的境效,给人以美感。
2.2文化上强调“意与境混”
汉民族的写作美学一贯追求那种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高度和谐、融为一体的浑然之美,因而人们常常将景物的内在意蕴依附于其外在的表象之上,使具体的景象获得抽象的人格与情感,做到情与景相融、虚与实相生、意与境相谐,在描绘外界自然美的同时无时不在传递一种内在和朦胧之美。其语言表达常常人文色彩浓郁,物我一体,一景一物,皆有灵性,主观色彩极浓。
总之,汉语旅游材料讲究四言八句,言辞华美,文采浓郁,大多依靠华丽辞藻的渲染而不是物象的明晰展示。其语言表达常常伴有大量的对偶平行结构和连珠四字句,以求行为工整,声律对仗,文意对比,达到意境美、色彩美、音韵美和情感美,以及诗情画意、情意盎然的效果。这极大地迎合了汉民族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汉语旅游文体特征和表达风格上的差异,在翻译的理解与表达过程中,如何采用适当的方法和策略,是旅游翻译能否实现其“呼唤”功能,有效达到交际目的的关键所在。
3汉语旅游材料的翻译策略
汉语旅游材料文本的多样性决定了翻译策略的多重性,常用的翻译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3.1省 译
一些旅游资料中会存在无多大实用价值的表达,若全盘直译出,会破坏译文美感,致使臃肿堆砌。为保证译文流畅,必须对原文进行删改,以有效吸引读者。
例如:她(黄河)奔腾不息,勇往直前,忽而惊涛裂岸,势不可挡,使群山动容;忽而安如处子,风平浪静,波光粼粼。
It tears and boils along turbulently through the mountains and,at some place, flows on quietly with a sedate appearance and glistening ripples.
3.2增 译
增译就是对原文中一些带有源语文化色彩和历史背景的重要信息,在译文中,采用适当阐释或加注释的形式来明确原义,避免译语读者的误解或不解。
例如:(桃花源)始建于晋,初兴于唐,鼎盛于宋,大毁于元。时兴时衰于明清,萧条于民国,渐复于解放后,大规模修复开发于1990。——《桃花源》画册
Taohuayuan(the peach flower source)was first built in the Jin Dynasty(256~439A.D), began to take shape in the Tang Dynasty(618~709), flourished in the Song Dynasty(960~1297), and went to ruin in the Yuan Dynasty(1279~1368).With ups and downs through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1368~1911), it was almost abandoned in the tim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912~1949).Its restoration was made from the year 1949 and a large-scale expansion and development began in 1990.(贾文波,2003)
3.3拆 译
由于汉语不可能在句型结构上与英语完全对应,翻译时必须从结构上对原文进行相应的处理。
例如: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1]
Carrying distant mountains in the mouth and swallowing the Yangtze River, the vast and mighty Dongting Lake stretches endlessly. It turns brilliant in the morning and gloomy at dusk. The scenery abounds in changes.
3.4改 写
在语言表达形式上,汉语讲究声韵和谐,整齐对偶,表现为大量使用四字结构和华丽辞藻。在描写景物时,喜欢用大量形容词,讲究诗情画意。因此,对景物描写中过多的言辞渲染,有可能被英语读者认为是极度夸张。英译时,不应将原文内容以及大段的华丽辞藻和平行结构逐一直译,而应根据英语景物描写的规范加以调整。
例如:西湖在杭州市区的中部,面积约6.03平方公里。沿湖四周,花木繁茂;群山之中,溪泉竞流;亭台楼阁,交相辉映;湖光山色,千古风情,令多少人流连忘返。“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语真是恰如其分。[2]
Situated to the west of Hangzhou, the West Lake area covers 6.03 square kilometers. The causeways. bridges, pavilions, springs, trees and flowers in and around the West Lake make it a paradise on earth, where one can’t tear himself away.
3.5篇章整合
一些旅游资料中会出现许多中国特有的表达方式以及汉语独特的语言结构,如果按字面翻译成英语,必然使不熟悉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游客难以理解。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预期的译文功能,达到吸引游客的宣传效果,可酌情对那些一时无法翻译或者勉强译出却让人不知所云的段落进行重新组织,甚至可根据译人处理同类语篇的习惯加以改写。
例如:“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位于黄浦江畔,浦东陆家嘴嘴尖上,塔高468米,三面环水,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隔江相望,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高塔。”[3]
这是一个由散句组成,典型的汉语句子,句中短句一个接着一个。英语讲究句子结构的完整与严密。如果按常规直译,造成的结果或是不合英语语法,或拖沓冗长。因此,我们可采用改译法化零为整,将其缩合成符合英语习惯表达的译文:
英汉翻译范文6
1英语科技词汇的正确理解与翻译策略
1.1英语中的科技词汇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源与希腊语和拉丁语的专业词汇;二是借日常用语的普通词汇。对于前者,有些词国际通用,一般来说概念单一,汉译时不难处理。如:synchrotron同步加速器由希腊词素syn-(共同)和-ton(器)构成、subsonic亚声的(由拉丁词素sub-和-son构成)、aerospace航空与航天空间(由希腊词素aero十拉丁词素space构成)等等。后者是源与日常用语的普通词汇,由于使用频繁,同时用于各个不同的专业,这些词的一个显着特点是一词多用、一词多义。汉译这样的词汇时,应根据所译材料的不同专业领域和不同的上下文,选择适合该领域及上下文的正确、规范的词义。如carrier的日常普通含义是“搬运工”或“邮递员”,但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它可以是:(计算机)媒体,(集成电路)载体,(无线电)载波,(半导体)载流子,(机床)刀架,(运输)搬运车,(航空)运输机,航天(运载火箭),(医学)带菌体,等等。
1.2除了专业术语外,科技英语中仍有大量非专业化的常用词汇,他们有时比专业术语更难确定词义。译时,有时需对其字面意思加以调整,使译文符合该学科专业的表达习惯。本着科技英语准确、简明的要求原则,常采用的译法有如下几种:直译,就是直接译出词汇所指的意义。直译的方法有移植(Transplant)、音译(Translitera-tion)和形象译(Pictographictranslation),科技英语翻译中大量使用的就是直译这种方法。例如:antiballisticmissile(反弹道导弹)、Lin-ear-inductionmoto(r线性感应马达)这些专业词汇长而且复杂,往往是由一些基本的科技英语词素组合而成的,因此按词典里所给的词义将词的各个词素的意义依次译出。clone克隆、hacker黑客、nylon尼龙、aspirin阿斯匹林、radar雷达等这些词都是全部按音译进行翻译的。但有的科技英语词汇却必须采用意译,意译通常使用的方法有推演(Deduction)、引申(Extension)和解释(Explanation)等。例如qualification抽象泛指“鉴定”,具体可以指“通过鉴定所具备的条件”,因此,dataqualification可以引申为“数据限制条件”。
1.3若有某个科技词汇在用上述方法都难译好的情况下,还可以可采用解释法。例如:bloodheat不能译成“血热”,而用其他方法也很难译出其准确含义,此时可借用解释法,将其译成“人体血液正常温度”。
1.4正如每时每刻都会有科技新成果问世一样,大量的科技新词也会随之而出现。翻译这些新词时,应认真分析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含义,运用构词法知识,必要时请教专业技术人员,确定其词义。如:antiparticle反粒子、microwave微波、supersonic超音速的、polysynthesis多元合成、periphonic多声道的、holography全息照术、ecocide生态杀灭、Internaut因特网网上漫游者、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CAD(ComputerAssisted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VTOL(VerticalTake-offandLanding)垂直起落飞机。
2科技英语句法特点与翻译策略
科技英语的句法特点是句子长,结构复杂,且多用被动语态。因此要确切翻译科技英语的关键在于对原文的透彻理解。首先应理清句子的层次,判明各层意思之间的语法及逻辑关系,再运用各种翻译表达技巧和专业知识,将各层意思准确地译出。
2.1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Nominalization)是科技英语的特点之一。Televisionisthetransmissionandreceptionofimagesofmov-ingobjectsbyradiowaves.电视通过无线电波发射和接受活动物体的图象。名词化结构thetransmissionandreceptionofimagesofmovingobjectsbyradiowaves强调客观事实,而“谓语动词则着重其发射和接受的能力。
2.2广泛使用被动语句。根据英国利兹大学JohnSwales的统计,科技英语中的谓语至少三分之一是被动态。这是因为科技文章侧重叙事推理,强调客观准确。第一、二人称使用过多,会造成主观臆断的印象。因此尽量使用第三人称叙述,采用被动语态,例如:Attentionmustbepaidtotheworkingtemperatureofthemachine.应当注意机器的工作温度。而很少说:Youmustpayattentiontotheworkingtemperatureofthemachine.你们必须注意机器的工作温度。此外,如前所述,科技文章将主要信息前置,放在主语部份。这也是广泛使用被动态的主要原因。试观察并比较下列两段短文的主语。Wecanstoreelectricalenergyintwometalplatesseparatedbyaninsulatingmedium.Wecallsuchadeviceacapacitor,oracondenser,anditsabilitytostoreelectricalenergycapacitance.Itismeasuredinfarads.电能可储存在由一绝缘介质隔开的两块金属极板内。这样的装置称之为电容器,其储存电能的能力称为电容。电容的测量单位是法拉。这一段短文中各句的主语分别为:ElectricalenergySuchadeviceItsabilitytostoreelectricalenergyIt(Capacitance)它们都包含了较多的信息,并且处于句首的位置,非常醒目。四个主语完全不同,避免了单调重复,前后连贯,自然流畅。足见被动结构可收简洁客观之效。
3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及翻译策略。
3.1科技英语文体大致可分为论述文体和应用文体两大关系。前者包括科技论文、着述等。后者包括科技情报应用文、事务应用文及科普应用文等。科技英语论述文体属于严肃的书面语,文字结构严谨、朴实无华,多用被动句和复杂的长句。因此,科技英语论着和论文一般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行文,叙事、论证、推断逻辑性和连贯性较强,通常按逻辑顺序来表达科学概念的复杂体系,且表意清晰,具有较强的层次感。科技作品严谨朴实的特点在汉语中更是如此。翻译英语科技论着或论文,首先应把握原文的词义、语法结构,对原文进行语法、专业和逻辑分析,弄清各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达到对原文透彻理解。然后结合专业知识,灵活运用翻译技巧,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使用规范的汉语组织译文,力求再现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
3.2英语科技应用文种类繁多,大都具有一定的程式和用语特点。本文只介绍较为常见的指示说明类和科普类应用文的特点及其汉译。英语科技指示说明类应用文的特点是:用词精练,句式简短,多用祈使句;一般采用先后顺序、平铺直叙的行文方式。翻译时,应采用不带感情色彩、朴实无华的行文风格,用一一对应层次的方法组织译文,尤其应注意弄清各操作步骤的先后顺序,以免造成翻译上的谬误或事故。同时,对于原文的图、表、格、式等,译时不得任意删改。科普文章或读物的文体特征比较接近一般文学作品。翻译此类作品,用词要灵活,词句要适当润色,使其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以体现出科普文章或读物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一体的文体特点。
3.3逻辑在英汉科技翻译中的重要性。逻辑性强(strictinlogic)是科技文体的一大特点,因为科技文献尤其是科技论文、专利、产品质量保证书等要求推理严密,论证准确,描述客观,不留下或尽量少地留下破绽.科技文章为保证其简练性不会多用一个无用的字符,而为了体现其逻辑上的准确性,又不惜“泼墨”去论述。因此从逻辑性方面讨论英汉翻译是十分必要的。科技文体的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概念明确,判断合理和推理严密三个方面,本部分所提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指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在大脑中的加工两个过程,即只讲了对英文原文的逻辑分析。其实在将原文的意思用汉语表达出来也有一个逻辑参与的过程,不过那是汉语的逻辑问题,在这里就不细说了。英汉两种语言分别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无论在词汇上,还是在语法上都存在很在差异;另外,科技文体专业术语多,逻辑性强,语言准确、规范,使翻译工作更加困难。因此做好英汉科技翻译工作,不但要具有扎实的英、汉两种语言基本功,还要具有较好的逻辑基础,这样才可使自己的译文准确恰当,通顺流畅,符合汉语的习惯;最后,科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结果的描述(即科技文章)既是逻辑性极强的思维活动,又是表达非常严密的思维活动,科技文章都有严谨的科学论述和严谨的逻辑条理性,因此,科技文章的翻译不但要遵循好逻辑规律,还要求译者有严谨的作风,这样才能将原文作者的意思表达的客观、合理,译文的水平才会上一个台阶。
英汉翻译通用六篇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