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五代之一。公元951年,郭威,先称监国,后称帝,建国号为周,史称后周,后周传三帝,共十年。公元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领兵北伐时,发动了“陈桥兵变”,灭亡后周。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是后汉的开国功臣,受后汉高祖刘知远重任。
后周是太祖郭威所建。都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陕西、安徽、江苏的大部,河北南部、湖北北部及内蒙古、宁夏、甘肃、山西的一部分。
后汉乾佑三年(950)四月,郭威以枢密使出任邺都留守。十一月,起兵攻入开封,十一月二十一日(951年1月1日)后汉隐帝被杀。次年正月,郭威即帝位,是为太祖。改国号周。首都开封。郭威针对前朝弊政,进行了一些改革,刑罚有所轻减,某些苛税被废止,部分官田散给佃户,停止州府南郊进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郭威、柴荣都是五代时期难得的好皇帝,后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北宋统一中原地区奠定了基础。
显德元年(954)正月,郭威病逝,养子柴荣(柴皇后之侄)继位,是为世宗。柴荣继续进行改革,整顿吏治,严明军纪,士卒精强,为统一准备条件。柴荣即位时,后周疆域除今山西中部和北部为北汉盘踞外,略同于后汉,与南唐、吴越、南汉、后蜀、南平等国并立。
周世宗有雄才大略,致力于全国统一,后周建立后,郭威手下的辖州比起前两代还要小,只有十八州。当时,北汉有十二州,南唐有三十六州,南汉有六十二州,后蜀有五十二州,由此可见,虽然自称“姬室远裔”,国号大周,其实仍然是个大藩镇而已。相对而言,比起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前“四代”开国“皇帝”,郭威的人品要好得多。虽然前前后后郭威只当了三年多皇帝,他的“文功武治”却很有善可陈。
经济方面,郭威下令废止后汉时期的一些苛绢杂税,禁止官吏再以“斗余”、“称耗”的名目榨取百姓。取消“牛租”,允许农民销售自家的牛皮。废除先前以“散从亲事官”名目摊派徭役的恶法,放松盐禁。废止“营田务”,释放国家农奴,使数万耕田的“农匠”成为自由民。此外,郭威对于前代朝廷每年向辖地索求特产的“惯例”也深恶痛绝,一概禁止地方再行上贡。
政治方面,郭威称帝后马上就废除后汉“盗一钱即死”的酷法,“诏在朝文武臣僚,各上封事,凡有益国利民之事,速具以闻。”知人善任,察纳雅言。特别是在惩贪治污方面,大刀阔斧,连老下属叶仁鲁也因其贪赃而定斩不饶,又赡养其年迈老母,严厉之余很有人情味。同时,老郭深知国家底子薄,招抚流民,给授荒田,均定田赋,鼓励农业生产,革除了自唐朝中末期以来不少土地分派使用方面积存的弊端。也是从老郭开始,后周王朝大修水利,治理黄河河患,此种举措,在五代能过一天算一天的黑暗年代确实罕见。
军事方面,除下诏派大将去击战刘崇外,郭威于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六月率兵亲征兖州,杀掉因惶惧而反叛的慕容彦超。回师途中,老郭还去曲阜,以天子之尊亲谒孔子祠庙祭拜。有大臣说:“孔子,陪臣也,不当以天子拜之”。老郭虽是大老粗出身,明理达义,反驳说:“孔子百世帝王之师,敢不敬乎!”他亲征慕容彦超大胜,出师大捷,不仅提高了自己作为新皇的威望,又为后周帝国的开国根基打下坚实的一根巨桩。
新朝开基后,另一个大问题就是对待功臣的问题。郭威起先对王峻、王殷这两个铁杆功臣很不错,封为枢密使和后周同平章事。王峻“性轻躁,多计数,好权利,喜人附已。”骄横跋扈。老郭也不恼,时时呼其为兄。但其得寸进尺,王峻又要求以枢密使之外,另求大藩,老郭马上给他个平卢节度使。
此外,王峻还特别反感郭威的义子柴荣,一直阻止他入朝朝见。身兼使相的王峻又推荐自己门下文士取代郭威一直倚赖的宰相范质、李谷二人,并在朝廷上与皇帝力争,连老郭想去吃饭也不让,非让皇帝马上下诏。退朝后,郭威招来太师冯道,哭着“投诉”王峻欺人太甚,“欲尽逐大臣,剪朕羽翼。朕惟一子(指义子柴荣),专务间阻……(王峻)岂有身典枢机,复兼宰相,又求重镇!观其志趣,殊未盈厌。无君如此,谁则能堪!”老郭没有朱温和朱元璋的那种底层阴狠,如果王峻遇上二朱,早就九族人头不保。遇上老郭,这位皇帝委屈之下,还找德高望重的太师冯道发发牢骚,诉诉苦,最终,只把王峻贬为商州司马了事。
王峻到贬所后,水土不服患上“腹疾”(肠癌什么的),郭威“忧悯之”,遣王峻老妻去商州探视。不久,王峻病死,实为善终。这位使相,新时代“慧黠善歌,”其父是安阳郡负责音乐的“乐营使”,类似今天的文化活动战战长。当时,王峻小家伙俊秀善歌,得以被后梁大臣赵岩等人家养为歌童,一个主人被族诛,马上又被带入另一个新主人家,一步一步,由歌童而重臣,最终有这样的结局,还不算太坏。
贬放王峻后,怕另外一个功臣当时镇守邺都的王殷心里不踏实,郭威亲派王殷在京城任职的儿子远赴邺城,原原本本告以王峻得罪的因由,以安其心。虽如此,王殷仍心怀怏怏,由于怕王殷拥大镇怀异心对王朝造成巨大威胁,又有成德节度使何福不停地讲王殷在邺城“恃功专横”的事情,郭威便趁王殷入朝时把他留在京城任京官--“京城内外巡检”,看上去也挺重要,即“首都卫戌区司令。”
不巧的是,这位爷“出入部从不下数百人,又以仪形魁伟,观者无不耸然。”于是,老郭终启杀心,趁一次朝见时命人当廷逮捕王殷,诬称王殷准备趁皇帝效视时作乱,流放登州。“出城,杀之。”一直凯觎王殷资财的镇宁节度使郑仁诲落井下石,“擅杀(王)殷子,迁其家属于登州。”王殷之死,多是由郭威病重疑忌而致,也有他本人不知韬诲使然。
当初郭威大军攻入汴京时(公元950年),士卒先前得到允许,在全城大掠,四处杀人取财货。时为右千牛卫大将军的赵凤(《五代史补》为“赵童子”)也在京城“高干区”居住,愤恨乱兵劫掠烧杀,在巷口踞胡床,持弓箭,大呼道:“郭太尉兴义兵清君侧安国家,军士趁乱书剽掠,实乃强盗,今为太尉除之!”连发箭矢,射杀数十抢劫的兵士,“居人赖以保全者数千家。”郭威得到消息后还挺高兴,觉得这位赵将军做事果敢,又维护了自己的声誉。
不久,听闻路途有“赵氏合当天子”的谶言,郭威忙招义子柴荣说:“观此人才略度量不俗,不早除之,吾家难保!”于是,郭氏父子派人诬告赵凤谋反,逮捕杀掉了这位赵姓将军。十多年后,另外一个姓赵的(赵匡胤)代周建宋,郭氏父子地下有知,肯定后悔杀错了人。
无论如何,郭威称帝后未行大肆屠戮功臣之事,顶多也就“对不起”王殷,错杀赵凤,还算一老成厚道之君。郭威临终前,拉着自己的义子晋王郭荣(原名柴荣,因郭威自己的儿子皆被隐帝所杀,只有拿内侄当继承人了),嘱托说:“我西征作战时,亲眼见到唐朝皇陵没有不被发掘的,就是因为皇陵多藏金玉宝物。我死之后,当衣以纸衣,敛以瓦棺,快速下葬,不要使尸身久留宫中,也不要在陵前作石人石马等物,只立一块碑,上刻:周天子平生好俭约,遗令用纸衣、瓦棺,嗣天子不敢违也。……”言讫,郭威崩逝,时年五十一,为帝近四年。晋王郭荣(柴荣)继位,是为后周世宗。
周世宗刚即位,北汉主刘旻勾结辽国,大举入侵。周世宗决定亲自领兵去抵御。群臣认为他从来没有打过仗,也没有表现出什么军事才能,都劝他不可轻动,宰相冯道尤其极力劝阻。周世宗坚持要亲自领兵,驻扎在泽州(今山西晋城县)东北。北汉军驻扎在高平(今山西高平县)南。当时北汉兵多,后周兵少,周军将士都有些畏惧。周世宗披甲骑马上阵督战,志气高昂。
刘旻见周兵少,挥军进攻。交战不久,周右军樊爱能、何徽即领骑兵先逃,右军溃败,步兵千余人解甲投降北汉。周世宗见军势危急,自率亲兵冒矢石督战。亲军将领赵匡胤对同列说:“皇上这么危险,我们怎能不拼死战斗!”他率领二千人奋勇进攻,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士兵亦以一当百,北汉兵大败,刘旻昼夜奔驰,逃回晋阳。
樊爱能、何徽看到周军大捷,又都回来。周世宗拘捕樊爱能、何徽及将校七十余人,责骂道:“你们不是不能战,是想以我出卖给刘崇罢了!”下令将他们斩首,又杀投降北汉的右军步兵。亲军大将张永德称赞赵匡胤的智勇,周世宗擢升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高平大战,周世宗的英武果敢,开始为群臣所信服,因而得以施行他的政治抱负。
周世宗回到开封,开始亲揽大权,改革政治,整顿军事,奖励生产,准备干一番大事业。这时,太师兼中书令冯道死去。冯道自后唐庄宗时开始显赫,以后历朝不离将、相、公、师之位,是五代时的一个不倒翁,这当然依仗他的圆滑,中庸,见风驶驼的高超本事。他自号长乐老,曾作《长乐老叙》,自叙历朝荣遇之状。
周世宗改革政治,首先是善于用人。他任用李谷、王溥、范质等人为宰相,魏仁浦为枢密使,他们都是周太祖留下的正直有为的大臣。周世宗曾说:“我决不因喜赏人,因怒刑人。”群臣有功,他不吝厚赏,有过失,他当面质责,等到知过改正,也就不咎既往,依旧任用。他用法严峻,群臣失职误事,往往处死刑,即使有才干名声,也很少宽恕。
他令大臣制定和颁布《大周刑统》,使全国遵守统一的法律。周世宗大权独揽,但并不刚腹自用。他要求群臣积极劝谏,说:“你们说了我不用,是我的罪过,我求言你们不说,该谁负责!”他令朝臣写出《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开边策》各一篇,亲自阅览。掌书记王朴在《开边策》中提到统一中国的合理步骤,周世宗很赏识,擢升他为谏议大夫。
周世宗采取各种措施,减轻人民疾苦。他限制佛教,下令减少寺院和僧尼,不许受戒出家。他还下令将寺院的铜佛像收归官府,用作铸铁原料。他对侍臣们说:“你们不要疑惑。佛教讲利众生,愿意舍自己的生命布施给别人,为什么舍不得铜像。如果施舍我的身体可以利民,我也不会吝惜。”据说他还亲自到寺院,用斧坎破观音像的面和胸,使旁观的人都替他惊慌。
周世宗限制佛教,使广大民众多少可以免除寺院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周世宗关心农业生产,体谅广大农民的苦痛,他用木头刻了一个农夫和一个蚕妇,放在宫廷中,说明他的心目中装有民众。有一次,他和将相们在殿上会餐,他说:“这两天很冷,我在宫中吃着好饭菜,不觉得冷。无功于民而坐享天禄,实在惭愧。既不能耕田食力,只有亲临战阵为民除害,心里也许安稳些。”他即位以后,采取均平田租的办法,减轻民众负担,他又下诏给所有幕职和州县官规定奉钱及米麦,不许他们盘剥老百姓。
高平大战后,周世宗即着手整顿军队,准备统一天下。他下令检阅禁军,留用精锐,斥退老弱,又广募天下壮士,组成一支精悍而富有战斗力的军队。与此同时,他还积极恢复和修筑陆路水路交通,并大规模建设开封城。周世宗希望做三十年皇帝,用十年开拓天下,十年休养百姓,十年获得太平。
周世宗进行统一战争,用兵步骤就是采用王朴《开边策》的建议。王朴在《开边策》中写道:“中国之失吴、蜀、幽(指辽国)、并(指北汉),皆由失道。今必先观所以失之之原,然后知所以取之之术。其始失之也,莫不以君暗臣邪,兵骄民困,奸党内炽,武夫外横,因小致大。积微成著,今欲取之,莫若反其所为而已。进贤退不肖,以收其才;恩德诚信,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去奢节用,以丰其财,时使薄敛,以阜其民。群才既集,政事既治,财用既充,士民既附,然后举而用之,功无不成矣!”王朴主张先取江淮,再逐步消灭南方割据势力,最后平定北汉。
公元955年冬,周世宗开始伐南唐。南唐先后灭了闽和楚,成了南方一个大国。周世宗以李谷为淮南前军部署,王彦超为副,率领韩令坤等十二将伐南唐。南唐主李璟令大将刘彦贞、皇甫晖,姚凤领兵抵御。结果,王彦超大败南唐兵二千余人于寿州城下。
公元956年春,周世宗亲征淮南,大败南唐兵,杀刘彦贞。周世宗令赵匡胤领兵袭取滁州。赵匡胤跃马挥军涉水,直抵滁州城下。皇甫晖在城上喊:“人各为其主,让我们列阵而战吧!”赵匡胤笑而答应。皇甫晖列队而出,赵匡胤冲入阵中擒获皇甫晖,又擒获姚凤,攻下滁州。
南唐主以其弟齐王李景达为元帅,领兵渡江,驻扎在六合城外。李景达等候了几天,不见赵匡胤来进攻,便出兵取六合。赵匡胤挥军进击,大败南唐兵,杀获近五千人,溺死的南唐兵无数,南唐的精锐部队已丧尽。在这场战斗中,有些将士不尽力,赵匡胤一边督战,一边用剑砍他们的皮笠。
次日,发现皮笠上有剑痕的数十人,全部斩首,以后将士都不敢贪生怕死。赵匡胤每次打仗,都以红缨装饰战马,铠仗鲜明。部下对他说:“这样会被敌人认出你的。”赵匡胤说:“我正是要让他们认出来。”在攻南唐的战争中,赵匡胤因战功被周世宗迁升为定国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
进攻南唐的战争从公元955年冬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元958年夏,南唐主李璟因屡战屡败,奉表称臣。周世宗急于进攻辽国,收复失地,只要南唐江北土地,无意渡江取南方。后周取得淮南江北共十四州,六十县,与南唐划长江为界。
南唐主李璟改名景,去帝号,只称“唐国主”,奉后周为正朝。周取淮南不久,淮南发生饥荒,周世宗下令将米借贷给饥民,有人说:“老百姓贫穷,恐怕不能偿还。”周世宗说:“百姓是我的儿子,哪有儿子受苦难而父亲不为他们解救的!难道要责令他们一定偿还吗?”在进攻南唐的同时,周世宗还派兵攻取了后蜀的阶、成、秦、凤四州,后周的疆域更加广阔了。
公元959年,周世宗下诏亲征,收复北方失地。他率领赵匡胤、李重进、韩通、韩令坤、陈思让、孙行友、刘重进等将领分水陆进攻。周世宗到沧州,即日率步骑数万出发,直入辽境,辽军守将纷纷投降。周军很快攻下益津关(今河北霸县)、瓦桥关(今河北雄县),乘势收复莫州、瀛州、易州。辽国君臣恐惧,撤幽州辽兵后退。
周世宗会合诸将商议取幽州。诸将说:“陛下离京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取燕南之地,这是莫大的功绩。现在辽国骑兵聚集幽州之北,我军不宜深入。”周世宗不高兴,督促先锋都指挥使刘重进先行,占据固安城(今河北霸县北),自己亲自到安阳水,下令造桥,准备进攻。但当晚,周世宗得病,只好停止进军,自率大军回开封。
回开封后,周世宗一病不起,于是布置后事。封七岁的儿子柴宗训为梁王,将重要的职务委任给魏仁浦、王溥、范质、韩通等。周世宗北征时,曾在文书囊中发现一块长三尺多的木块,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五个字。当时周太祖的女婿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周世宗对此有疑忌。于是去张永德军职,改任宰相,而将殿前都点检一职委任给资望较浅的赵匡胤。周世宗交代完后事便死去了。
周世宗是五代时期最好的一位皇帝,他改革了不少前朝的积弊,开辟了统一全国的道路。史书上说,其御军,号令严明,人莫敢犯。其攻城对敌,矢石落其左右,略不动容。应机决策,出人意表。又勤于为治,发奸摘伏,聪察如神。闲暇则召儒者,读前史,商榷大义。性不好丝竹珍玩之物,重农恤民,制礼作乐,文武参用,各尽其能。人皆畏其明而怀其惠,故能破敌广地,一往无前。他死的时候,远近哀悼。周世宗柴荣在位六年,享年只有三十九岁.
周世宗柴荣病死,太子梁王柴宗训(也有叫郭宗训)即位,年方七岁,就是周恭帝。周恭帝即位后,李重进兼淮南节度使,防御南唐,韩通兼天平节度使,防御开封东北面,赵匡胤兼归德节度使,防御开封东面,向训为西京(洛阳)留守,防御开封西面,京城的保卫可谓周密。
公元960年,周群臣正在庆贺元旦,镇州、定州忽报辽国与北汉联兵南侵。赵匡胤率禁军诸将去抵御。到了陈桥驿(开封城北二十里),殿前散指挥使苗训以观天象为名,传出“点检作天子”的所谓天命。于是,赵匡胤之弟赵匡义、归德军掌书记赵普,以及将领高怀德、慕容延钊、张令铎、张光翰、赵彦徽、潘美等连夜策划兵变,说:“主上幼弱,我们出死力破敌,谁能知道,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
黎明时,军士披甲执兵直逼赵匡胤的寝所。赵匡胤惊起,只见将士拿着刀立于庭院,齐声喊:“诸将无主,愿册太尉(赵匡胤兼太尉)为皇帝。”赵匡胤未来得及答话,黄袍已加身。众人即下拜,高呼万岁。这是周太祖郭威澶州兵变的重演,史称“陈桥兵变”。
赵匡胤被拥逼着回京开封,他勒住马缰绳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够听从我的命令则可,不然,我不能当你们的皇上。”诸将都下马说:“愿听从命令。”赵匡胤告诫他们不得惊犯太后,皇上及公卿大臣,不得侵掠朝市府库。
当时,京师守备坚虚,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在宫中作内应,所以赵匡胤轻而易举地控制了京师。韩通被军校王彦升杀死。将士拥着范质、王溥到赵匡胤公署,赵匡胤见到他们,立即流涕说:“我受世宗厚恩,被六军所迫,一旦至此,惭负天地,将怎么办?”范质等未及回答,列校罗彦环挺剑厉声说:“我们无主,今日一定要立天子!”范质等面面相觑,不知所为。王溥先下拜,范质也不得已下拜,于是请赵匡胤到崇元殿行禅代礼。赵匡胤即皇帝位,奉周恭帝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周恭帝在位只半年,十一年以后死去,死时十八岁
后汉乾祐三年十二月(951年2月13日),郭威代汉称帝。自称周室之裔,虢叔之后,故国号周。都开封。史称后周。显德七年正月甲辰(960年2月3日),周恭帝柴宗训被迫禅位于权臣赵匡胤,后周灭亡。
五代十国历史故事12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