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分析(精选5篇)

文/ 散文网 时间: 专题范文

质量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水质分析;质量控制;控制因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8-0111-02

水资源是地球的生命之源。水的质量问题,对于人类乃至世界万物的生命都是非常重要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水资源的质量要求也就越来越高。鉴于水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攀升,水质分析也就非常具有必要性了。水质分析不仅是对水的质量进行控制的一种有效措施,也是获得准确数据的一个重要环节。做好水质分析中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将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并分析出报告的可比性,可以更进一步地掌握水质,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1水质分析中的影响因素

水质分析要经历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首先是进行水质采样,采用实验室分析并收集出有效数据,在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时候,根据所分析的结果来对出现的误差进行检测。

在对水质进行质量检测的时候,影响检测结果的精确度的因素会有很多,诸如环境因素、人为因素,包括设备以及实验的方法等等,都会对检测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1)环境因素对于水质分析的影响

水的质量会受到诸多自然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水源周围的环境,直接影响到水的质量。也就是说,水对于环境的敏感度是比较高的。那么,在进行水质分析的时候,相关的自然因素也会影响到检测数据的准确率。

水质检测的实验仪器容易受到环境湿度、温度以及静电的影响,空气中的悬浮颗粒,同样能够影响的实验仪器测量的准确率。

实验室中如果空气湿度很低,或者是温度过高的时候,电子仪器因受到影响而造成了稳定性,如果此时实验仪器在性能上发生变化,就会使测量结果产生误差。空气中如果有大量的悬浮颗粒,不但污染了环境,而且这些颗粒在空气中浮动会有静电荷产生。当它们吸附到实验器材的表面上,当然就影响到测量的准确度。

2)人为因素对于水质分析的影响

相比较于环境因素,人为的因素对于水质分析化验的影响更具有直接性。为了能够保证水质分析结果的真实准确,避免出现误差数据,就要从几个方面来加强人为因素的控制。

水质分析人员的整体素质需要提高,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个人修养,都需要应工作的需要而有所提升。具备了较高的综合能力,在进行水质分析的时候,树立起对工作的责任心,并从主观上认识到水质分析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水质分析的质量。

3)实验设备对于水质分析的影响

实验设备的质量,对于水质分析的效果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购进实验设备的时候,一定要对其进行验收。在使用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维护实验设备,避免出现损坏。使用实验器具的同时,还要认真审读实验要求。比如实验器具被污染,或者是有所破损等等,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精确度。

2 水质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当进行水质分析的时候,理想的环境中进行水质分析可以获得较为可靠的测量数据。但是,即便是在实验室中,也会存在各种影响因素。鉴于这些因素会对水质分析结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采取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可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通常情况下所采用的水质分析质量控制方法包括:平行样分析、存留样品复核检查、密码样分析、检测质量过程监控、制作质量控制图等。

1)采用平行样分析法进行水质分析质量控制

当水质样品被采集回来之后,在对其进行检测的时候,可以采取平行样检测方法。对于检测结果的偏差,还要应水质的状况而有所区别。如果所采集来的样品,无论是从均匀性上,还是从稳定性而言,都不是很理想,在对其进行平行样测定的时候,就需要将偏差限值先对放宽一些。反之,如果所采集来的水样较具有均匀性和稳定性,那么,就要严格要求其标准偏差限值。可见,水质情况不同,对于平行样测定结果在相对标准偏差限值所被允许的范围也会有所差异。

一般而言,采用平行样分析法对水质分析进行质量控制,如果是很好的样品量,就要相应地对平行样测定量有所增加。

2)对存留样品复核检查进行水质分析质量控制

当水质样品被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后,检测人员要对样品进行副样保存。在进行复查检测之前,有关人员要对样品进行密码样形式的编号样品,当检测人员接到这些样品之后,就要依照所规定的样品检测程序对其进行复检了。

检查人员可以根据检测人员对两次检测结果相比照所得出的相对偏差,来寻找出检测人员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所造成的误差。

在进行复检的时候,要注意期限,一定要在副样存留的有效期之内完成。

3)对密码样分析进行水质分析质量控制

对于水质分析的结果,质量控制人员要对样品的检测质量进行监控。在对样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将检测结果定期或不定期地与有证标准物质性比照,就可以明确检测结果与真值的误差了。而这个结果,是检测人员对样品检测质量客观评价的最为直观的依据。

4)实施检测质量过程监控进行水质分析质量控制

为了提高水质的检测质量,需要制定监控计划。质量监督人员对水质检测质量进行监督的时候,可以按照计划进行。在操作的过程中,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从样品抽样到检测数据的处理都要进行控制,避免出现误差。

5)通过制作质量控制图进行水质分析质量控制

为了及时地将分析检测结果中所出现的异常值和异常变化直观地表达出来,可以绘制质量控制图,让数据质量的变化表达得更为清晰。

3 结论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机构的优化升级,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控制水质分析质量,可以为水质检测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基于影响水质分析的各种因素,在对其检测结果进行控制上,要考虑到人员素质、环境因素等等,还要使用更为合理的控制方法,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使人们对水质的评价更真实、客观。

参考文献

[1]周秀丽.简谈水质分析中的质量控制[J].西南给排水,2010(4).

[2]刘张雄.浅谈质量控制在水质分析化验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6).

质量分析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3-0044-02

护理质量的构成包括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为护理质量管理提供了客观的评判依据。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医学的迅速发展,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确保患者的安全与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国际上通行的是ISO9000质量认证标准,已被各大医院引进,虽然多数中小医院未实施此标准,但每个医院都可能有自己相对成熟的管理体系。譬如,我院现行的质量标准建立在总后卫生部编写的《护理管理指南》基础上,依据卫生部出版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建立了规范系统的质控体系,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学习质量标准应首先掌握护理质量标准构成。这里就包括了特一级护理质量标准,基础护理质量标准,护理技术操作质量标准,病区管理质量标准,急救药品管理,文书书写质量标准,护理工作满意度标准,整体护理实用标准,整体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护理人员岗位职责及评价标准,护理工作质量标准,护士长工作质量标准,门急诊、手术室、供应室、产房、婴儿室工作质量标准,贯穿护理工作的全程。质控内容每日、每周、每月各有侧重,做到了全面全程管理。

护理质量标准建立于安全、高效的理念之上,所有构成环节均有现实意义,建立规范的系统和适用的质量管理系统,监督、评价自我完善和改进的机制更加清晰,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得到了理顺,减少出错机会,提高护理工作运作的有效性和效率。

1 质量标准的学习与培训

护士长与护理骨干先行学习有关质控标准的细则,并可利用早交班,护士业务学习等集体场合宣讲质量标准的重要性,让每名护士了解掌握其主要内容,以点带面迅速普及相关知识,并与日常基础护理工作结合起来。学习与陪训一定要注意全员参与,因为每一位护理人员的行为和业绩都直接影响到护理服务质量。

利用科室现有条件,把护理质量文件与科室训练内容作为培训全体护理人员的教材,以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操作水平。让每位护理人员知道具体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护理的宗旨和方向,知道为质量方针自己需要作些什么,知道本职工作的目标,也知道如何去完成,从而激励大家的积极性,使其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护理工作中去。

认真记录每次学习时间、地点、主持人、主讲人、学习内容、参加人签名等,经过几次学习或某一类问题学习后进行考核,以进一步促进员工的学习积极性。

2 实施

各护理单元的护理成员按要求落实本班岗位职责,负责人按要求检查相关内容,如岗位职责、技术操作规范、各种仪器使用规程及业务技能并仔细检查其各项记录,检查时若发现不合格,及时提出并进行整改。鼓励护士在运行中提出建议,对提出的建议立即组织骨干论证其可行性,采纳后对提建议者给予适当的奖励,充分调动每位护理人员,自觉参与科室的管理,从而提高每个人的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团队协作精神,自觉把每项工作做得更好。

严格检查与考核,考核公开、公平、公正,考核记录有据可查,其数据具有说服力。各科可充分利用每日早交班,讲课等集体时间讲评工作质量高的同志,指出工作中的不合格项目及改进措施,落实效果等情况,持续改进工作质量。

开始阶段主要为督导阶段,以内部自查为主,正式运行后护士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进行工作并作记录,负责人按标准进行分级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报告相关科室(护理部或质控科)并组织相关科室人员进行论证,及时做出修改。在平稳运行时步入正轨,每一步都要有记录,形成文件发放。

3 优点

全面质量分析防止不合格服务作用于患者,为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及防止其再发生提供了手段。

可以将各种临床护理经验纳入到规范的制度中去,作为培训教育护理人员,提高护理人员工作业绩的依据和手段,为使护理人员一次就作好工作提供了方法,此规范也为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提供了教材。

充分调动每位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尤其是自觉把每项工作做好,好的习惯得到养成,使工作进入良性循环。

可以实现护理工作质量全过程的监控管理,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保证各项服务质量,人人知道标准,人人严格把关,各班次落实交接有具体指标,服务的形成是受监控的。提供的数据(考评分)可用于确定各过程、各服务的表现,并用于改进服务过程,提高患者满意程度。

质量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药质量;质量评价;评级体系;草本学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8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47-02

保证中药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就是对中药质量的认识、控制和评价。与此同时也与中药生产、研究和临床使用也息息相关。中药质量的形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中药的产生主要源于大自然,因此,在变异以及生物遗传性上也必然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而中药质量的差异性主要取决于不同的外界环境因子对生物有机体的作用以及不同中药遗传物质的基础差异。二是中药质量的二次生成,即通过制备之后,重新获取新的中药化学物质群,制备的过程主要包括了中药的加工和储存、中药的炮制、提纯以及制备成试剂等[1]。三是中药的给药途径与治疗效果的密切关系。其主要原因是中药的化学体系具有复杂性。因此,为了保证中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所用中药的原型成分、给药途径、在体内的反应过程(分布、排泄、吸收和代谢等)以及中药的最终“效应成分”。四是中药的草本学属性。以上对中药质量的认识为研究的基点,来对中药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估。

1 对中药质量的认识

中药的质量决定了它的有效和安全性,它是通过生长发育来形成期质量,并在后期通过一系列的制备过程,使其在患者机体内运行的时候充分发挥其功效,进而达到缓解、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也是药物从形成到应用的一个全过程。

1.1 中药质量的本草学属性 中药的发展和使用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中药学是以经验科学为基础,因此,对中药的正确认识是安全、有效用药的关键,而对中药的本草学认识主要包括了产地、品种、功效以及质量[2]。虽然目前中药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在其内涵上却没有得以确定。目前对中药质量的评价以及客观的描述并不能完全凭借中药生物学和化学质量的评价。因此中药的草本学对中药质量的评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中药质量的生物学内涵 基于绝大多数中药主要源于自然界,其质量的差异性主要由不同的外界环境因子对生物有机体的作用以及不同中药遗传物质的基础差异所决定的。

1.2.1 中药的种内变异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物种的种内变异是自然界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并且一般为可遗传变异。目前根据其变异阶段的不同分为地理宗、变型、化学型、亚种、居群以及地方宗等阶元[3]。并且同一中药在不同的变异层次,其品质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主要是由于种间的化学成分以及形态性状不同。一般中药的种内变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环境饰变(表型可塑性)、生态宗、地理宗以及居群的多态现象。

1.2.2 环境对中药质量的影响 环境对中药质量的影响通常也称之为环境饰变,即为表型可塑性[4]。其对中药质量的影响主要以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生物量、生物合成原料(如土壤中的有机物)以及生物体内合成反应条件(如水分、光照以及温度等)。

1.2.3 药材系统发育、个体发育对中药质量形成的影响 系统发育对中药质量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了种系发生、分布、生态历程、起源与演化、进化速率、散播途径、共祖近度以及地质历程等。而个体发育影响中药质量形成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了药材产地、所处生态条件、种群共生与竞争关系、基原种质、生物期等[5]。

1.3 对中药化学实质的认识 中药的化学实质是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和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然而其生物效应以及化学物质的形成、转变具有复杂性。故而我们必须对其形成的过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对其实质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

1.3.1 中药本草植物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规律 它主要包括了生源途径以及亲缘关系,其中生源途径主要为植物次生代谢(合成脂肪酸类、聚炔、酚类化合物、乙酰辅酶A途径、醌类、多酚、多酮等);莽草酸途径(即为桂皮酸途径);异戊二烯代谢途径;氨基酸途径等。

而亲缘关系与化学实质具有以下规律,主要表现为发生的单元类群具有共同的祖种,且一般为自然的类群;其差异主要表现为生态历程与地质历程的差异,并且近源类群会随着生态梯度与地理梯度呈多样化的替代现象。

1.3.2 化学成分在中药在制备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 重要的制备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具体主要包括了中药产地的加工和储存,加工的过程分为中药晾晒、干燥以及制切。并且要注意有效成分的挥发以及温度、湿度等情况。再者就是中药的炮制,其目的是煎出有利成分、缓和药性、减轻毒性反应以及增加药效。在此就是中药提纯的过程,同时也是中药化学物质群重组的过程,它是中药质量评价的关键所在。

1.3.3 中药不同给药途径与机体内化学成分变化的关系 中药的给药途径与化学成分的变化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一是以原型药物成分直接进入作用于患者的靶点。二是通过口服,在经过一系列的代谢之后,使代谢产物发挥其功效。三是通过药物化学成分激活机体内源性物质的方式,来达到间接性治疗的目的。四是发挥药物化学成分的干预性作用,进而辅助其它药物发挥药效。

1.3.4 复方的“系统质” 药材的药效和药性这两者是体现中药化学成分生物药性的重要标志[7]。中药的系统主要指的是系统质以及中药的整体取性,而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化学成分。因为单一的成分是不可能发挥原药材的药效与药性的。

2 对中药质量的研究以及评价方式

在对中药系统、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对其质量进行科学性的评价和研究。

2.1 对中药基元品种以及变异品种的鉴定 中药基元品种的变异对其质量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对其质量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时候,我们必须先研究并确定基元品种以及变异的阶元,这样才能对质量的标准限度范围进行合理的制定。它的具体方法如下:

2.1.1 药材居群的取样 主要是在同一特定空间内提取拥有同一基因库群体的样本,并对其变异和进化的程度进行观察,使其更准确地了解这个特定群体内个体的变异方式以及变异程度,与此同时还能够明确处理异常个体的方法等情况。

2.1.2 对中药的性状统计分析方法 性状的统计主要包括了数量性状、质量性状,并且每种性状均有多样化的特点,故而,对中药种内变异形式以及变异幅度的研究可以作为对中药质量进行评价和研究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中药质量控制指标。并借此来评价中药品质的稳定性与优劣性。

2.2 中药的取样规范与方法

2.2.1 野外取样法 基于中药的不均一性特点,我们在取样的时候必须选取有一定覆盖度和代表性的个体,进而才能使研究的结果具有参考价值。在取样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各种药材的变异程度、变异方式等。在田间采用随机以及样方结合的方法从居群中取样[6]。目前所常用的取样方法有整群采样、简单随机采样、双重采样、系统采样以及分层随机采样等。

2.2.2 药材部位的取样 对于同一药材,其在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分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其差异主要体现在药材的叶、茎、花等部位,因此,对中药质量进行科学、合理研究及评价的准确性与取样的均一性密切相关。

2.2.3 对试验样品的前期处理以及提取的方法 对中药进行前期的处理,粉碎是必不可少的,这样能促进药物的溶解以及机体的吸收。但是不同药材在粉碎的难度上也存在差异性,因此重要的质地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

2.3 中药质量的分析测试 对中药的质量进行评价,必须借助多模式、多维的分离分析技术,这样才能提升药物的检测灵敏度以及容量,并将不同中药的全面表征良好的分离出来,以具有代表性的药材作为试验研究的样本,制定出专属性、适应性的质量检测方法以及具有多种指标性成分的质量评价和控制方法。

2.4 质量综合评价与数据分析处理 对数据进行分析有效的提升了分析的效率,并且将数据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分析,并建立中药化学成分功效网络,还能研究了解中药质量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

3 结语

对中药质量的评价必须是在认识中药质量的基础上开展的,但是基于中药的复杂性特点,要想对中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则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这样才能保证质量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的用药。

参考文献

[1] 杨秀伟,张鹏,吴琦.羌活中二氢呋喃香豆素在人源肠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吸收转运研究[J].中草药,2009,40(5):748-753.

[2] 张铁军,韩世柳,田成旺,等.清咽滴丸极性成分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及其模式识别的研究[J].中草药,2010,41(8):1282-1285.

[3] 杨秀伟,郭庆梅,王莹.独活中6种香豆素类成分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吸收转运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4):392-398.

[4] 张铁军,高山林,王文燕,等.物种概念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4,6(3):1-8.

[5] 王文燕,赵强,张铁军,朱宏吉,黎阳.川芎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及模式识别研究[J].中草药,2009,(12).

质量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能质量分析方法控制技术

0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电网中各种非线性负荷及用户不断增长;各种复杂的、精密的,对电能质量敏感的用电设备越来越多。上述两方面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也更高,在这样的环境下,探讨电能质量领域的相关理论及其控制技术,分析我国电能质量管理和控制的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观实意义。

1衡量电能质量的主要指标

由于所处立场不同,关注或表征电能质量的角度不同,人们对电能质量的定义还未能达成完全的共识,但是对其主要技术指标都有较为一致的认识。

(1)电压偏差(voltagedeviation):是电压下跌(电压跌落)和电压上升(电压隆起)的总称。

(2)频率偏差(friquencydeviation):对频率质量的要求全网相同,不因用户而异,各国对于该项偏差标准都有相关规定。

(3)电压三相不平衡(unbalance):表现为电压的最大偏移与三相电压的平均值超过规定的标准。

(4)谐波和间谐波(harmonics&inter-hamonics):含有基波整数倍频率的正弦电压或电流称为谐波。含有基波非整数倍频率的正弦电压或电流称为间谐波,小于基波频率的分数次谐波也属于间谐波。

(5)电压波动和闪变(fluctuation&flicker):电压波动是指在包络线内的电压的有规则变动,或是幅值通常不超出0.9~1.1倍电压范围的一系列电压随机变化。闪变则是指电压波动对照明灯的视觉影响。

2电能质量问题的产生

2.1电能质量问题的定义和分类

电能质量问题是众多单一类型电力系统干扰问题的总称,其实质是电压质量问题。电能质量问题按产生和持续时间可分为稳态电能质量问题和动态电能质量问题。

2.2电能质量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电力系统电能质量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2.2.1电力系统元件存在的非线性问题

电力系统元件的非线性问题主要包括:发电机产生的谐波;变压器产生的谐波;直流输电产生的谐波;输电线路(特别是超高压输电线路)对谐波的放大作用。此外,还有变电站并联电容器补偿装置等因素对谐波的影响。其中,直流输电是目前电力系统最大的谐波源。

2.2.2非线性负荷

在工业和生活用电负载中,非线性负载占很大比例,这是电力系统谐波问题的主要来源。电弧炉(包括交流电弧炉和直流电弧炉)是主要的非线性负载,它的谐波主要是由起弧的时延和电弧的严重非线性引起的。居民生活负荷中,荧光灯的伏安特性是严重非线性的,也会引起严重的谐波电流,其中3次谐波的含量最高。大功率整流或变频装置也会产生严重的谐波电流,对电网造成严重污染,同时也使功率因数降低。

2.2.3电力系统故障

电力系统运行的内外故障也会造成电能质量问题,如各种短路故障、自然现象灾害、人为误操作、电网故障时发电机及励磁系统的工作状态的改变、故障保护装置中的电力电子设备的启动等都将造成各种电能质量问题。

3电能质量分析方法

3.1时域仿真法

时域仿真方法在电能质量分析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其最主要的用途是利用各种时域仿真程序对电能质量问题中的各种暂态现象进行研究。目前较通用的时域仿真程序有EMTP、EMTDC、NETOMAC等系统暂态仿真程序和SPICE、PSPICE、SABER等电力电子仿真程序。

采用时域仿真计算的缺点是仿真步长的选取决定了可模仿的最大频率范围,因此必须事先知道暂态过程的频率覆盖范围。此外,在模仿开关的开合过程时,还会引起数值振荡。

3.2频域分析法

频域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频率扫描、谐波潮流计算和混合谐波潮流计算等,该方法多用于电能质量中谐波问题的分析。

频率扫描和谐波潮流计算在反映非线性负载动态特性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因此混合谐波潮流计算法在近些年中发展起来。其优点是可详细考虑非线性负载控制系统的作用,因此可精确描述其动态特性。缺点是计算量大,求解过程复杂。

3.3基于变换的方法

在电能质量分析领域中广泛应用的基于变换的方法主要有Fourier变换、神经网络、二次变换、小波变换和Prony分析等5种方法。

3.3.1Fourier变换

Fourier变换是电能质量分析领域中的基本方法,在实时系统中,通常采用短时Fourier变换方法(STFT)和快速Fourier变换方法(FFT)。

Fourier变换的优点是算法快速简单。但其缺点也很多:(1)虽然能够将信号的时域特征和频域特征联系起来观察,但不能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2)只能适应于确定性的平稳信号(如谐波),对时变非平稳信号难以充分描述。(3)STFT的离散形式没有正交展开,难以实现高效算法;只适合于分析特征尺度大致相同的过程,不适合分析多尺度过程和突变过程。(4)FFT变换的时间信息利用不充分,任何信号冲突都会导致整个频带的频谱散布;在不满足前提条件时,会产生“旁瓣”和“频谱泄露”现象。

3.3.2神经网络法

神经网络理论是巨量信息并行处理和大规模平行计算的基础,它既是高度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又是自适应组织系统,可用来描述认知、决策及控制的智能行为。

神经网络法的优点是:(1)可处理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具有自学习、自适应等特点。(2)不必建立精确数学模型,只考虑输入输出关系即可。缺点是:(1)存在局部极小问题,会出现局部收敛,影响系统的控制精度;(2)理想的训练样本提取困难,影响网络的训练速度和训练质量;(3)网络结构不易优化。

3.3.3二次变换法

二次变换是一种基于能量角度来考虑的新的时域变换方法。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用时间和频率的双线性函数来表示信号的能量函数。

二次变换的优点是:可以准确地检测到信号发生尖锐变化的时刻;精确测量基波和谐波分量的幅值。缺点是:无法准确地估计原始信号的谐波分量幅值;不具有时域分析功能。

3.3.4小波分析法

小波变换是新的多尺度分析数字技术,它通过对时间序列过程从低分辨率到高分辨率的分析,显示过程变化的整体特征和局部变化行为。常用的小波基函数有:Daubechies小波、B小波、Morlet小波Meyer小波等。

小波变换的优点是:(1)具有时-频局部化的特点,特别适合突变信号和不平稳信号分析。(2)可以对信号进行去噪、识别和数据压缩、还原等。缺点是:(1)在实时系统中运算量较大,需要如DSP等高价格的高速芯片。(2)小波分析有“边缘效应”,边界数据处理会占用较多时间,并带来一定误差。

3.3.5Prony分析法

Prony分析衰减的思想类似于小波。在该方法中,信号总是被认为可以由一系列的衰减的正弦波构成,这些衰减正弦波类似于小波函数。所以Prony分析方法和小波一样,可以做多尺度的信号分析。Prony分析的主要缺点是计算时间过长。

4电能质量的控制策略与技术

4.1几种电能质量控制策略

(1)PID控制:这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调节器控制规律,其结构简单、稳定性好、工作可靠、调整方便,易于在工程中实现。当被控对象的结构和参数不能完全掌握,或得不到精确的数学模型时,应用PID控制技术最为方便。其缺点是:响应有超调,对系统参数摄动和抗负载扰动能力较差。

(2)空间矢量控制:空间矢量控制也是一种较为常规的控制方法。其原理是:将基于三相静止坐标系(abc)的交流量经过派克变换得到基于旋转坐标系(dq)的直流量从而实现解耦控制。常规的矢量控制方法一般采用DSP进行处理,具有良好的稳态性能与暂态性能。也可采用简化算法以缩短实时运算时间。

(3)模糊逻辑控制:知道被控对象精确的数学模型是使用经典控制理论的"频域法"和现代控制理论的“时域法”设计控制器的前提条件。模糊控制作为一种新的智能控制方法,无需对系统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它通过模拟人的思维和语言中对模糊信息的表达和处理方式,对系统特征进行模糊描述,来降低获取系统动态和静态特征量付出的代价。

(4)非线性鲁棒控制:超导储能装置(SMES)实际运行时会受到各种不确定性的影响,因此可通过对SMES的确定性模型引入干扰,得到非线性二阶鲁棒模型。对此非线性模型,既可应用反馈线性化方法使之全局线性化,再利用所有线性系统的控制规律进行控制,也可直接采用鲁棒控制理论设计控制器。

4.2FACTS技术

FACTS,即基于电力电子控制技术的灵活交流输电,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美国电力研究院(EPRI)提出的。它通过控制电力系统的基本参数来灵活控制系统潮流,使输送容量更接近线路的热稳极限。采用FACTS技术的核心目的是加强交流输电系统的可控性和增大其电力传输能力。

目前有代表性的FACTS装置主要有:可控串联补偿电容器、静止无功补偿器、晶闸管控制的串联投切电容器、统一潮流控制器等。

4.3用户电力(CustomPower)技术

用户电力技术就是将电力电子技术、微处理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运用于中低压配电系统和用电系统中,其目的是加强配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并减小谐波畸变,改善电能质量。该技术的核心器件IGBT比GTO具有更快的开关频率,并且关断容量已达MVA级,因此DFACTS装置具有更快的响应特性。

用户电力技术概念的提出,有助于供电部门提供高可靠性和高质量的电力,也有助于满足各种新工艺用户对电力供应的更高要求。目前主要的DFACTS装置有:有源滤波器(APF)、动态电压恢复器(DVR)、配电系统用静止无功补偿器(D-STATCOM)、固态切换开关(SSTS)等。

5电能质量控制的发展方向

5.1研究电能质量分析控制领域的基础性工作

一方面要深入探索电能质量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包括电能质量的定义、评价标准与体系,电能质量问题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防治方法等。同时,积极研究电能质量控制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策略,将更为先进、科学的控制理念和控制思想借鉴到电能质量管理领域。

5.2推广使用数字化电能质量控制技术

以DSP为基础的实时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控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优点为:①可提高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和灵活性;②由程序控制,改变控制方法或算法时不必改变控制电路;③可重复性好,易调试和批量生产;④易实现并联运行和智能化控制。随着DSP性能的不断改善和价格的下降,电能质量控制装置将用DSP来实现实时信号处理从而取代模拟量控制。

5.3对电能质量检测技术的新要求

传统的检测仪器一般局限于持续性和稳定性指标的检测,而且仅测有效值已不能精确描述实际的电能质量问题,因此需要发展新的监测技术。具体要求包括:①能捕捉快速(ms级甚至ns级)瞬时干扰的波形;②需要测量各次谐波以及间谐波的幅值、相位;③需要有足够高的采样速率,以便能和得相当高次谐波的信息。④建立有效的分析和自动辩识系统,反映各种电能质量指标的特征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5.4大力发展应用新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电网的电能质量,FACTS、CusPow等新技术更是为解决电能质量问题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同时一些非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也很迅猛,将这些技术融合发展,并合理使用、大力推广,必然会逐步满足电力负荷对电能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DuganRC,MegranghanMF,BentyHW.E1ectricalpowersystemsquality[M].NewYork:McGrawHill,1996.

[2]DaubechiesI.Tenlecturesonwavelets[C].Philadelphia,Pennsylvania,SIAMMathematicalAnalysis,1992.

[3]ArumArora,etal.InnovativeSystemSolutionsforPowerQualityEnhancement[J].ABBReview,1998,(3):4-12.

质量分析范文第5篇

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先进科学技术和实验仪器的广泛使用,检验医学在临床诊断疾病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高的作用,尤其今年是医疗质量管理年,对检验质量的的管理和要求更加严格,更加规范和完善。就尿液标本的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与否来说,不单纯要注意分析中与分析后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可保证检验质量的规范性和可靠性,若忽略了这一细节,有可能出现检验结果的偏差,同时也就延误了临床诊断与治疗。

就上述情况,本人谈谈对尿液检测前的几点看法。

尿液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尿液标本收集的时间、保存、试剂带,质控品及仪器等几个方面。我们要购买和使用有三证的试剂带、质控产品要由质量控制中心提供,仪器校对由专业人员执行。

(1)收集尿液标本:必须在医护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由病人或协助病人留取。如女性病人一般应避免月经期采集尿标本,防止混入阴道分泌物。新生儿收集标本时应先冲洗会阴处或采取特殊留取的方式。男性病人则必须避免前列腺液和的污染,影响检验结果。不正确的标本采集,对全自动分析仪的干化学分析检测结果有直接影响,必须严格遵守。

(2)留取标本如不能及时送检,应按要求妥善保存,一般不超过2小时,特殊情况下在4℃条件下保留8小时。

(3)收集尿液标本的容器必须是一次性的,应清洁干燥,不应含有干扰检验结果的物质,最好由医护人员或实验室工作人员提供。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了解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尤其对全自动分析仪的干化学结果的检测至关重要。

(4)临床某些疾病的特殊标本留取,要了解是留取不定时的尿液,还是晨尿,餐后尿液,24小时尿液等,一定按照规范去指导采集,按检验要求操作完成,在操作前严格把关。

质量分析(精选5篇)相关文章:

各种协议书的格式(30篇)

协议书格式范本(通用53篇)

协议书模板(精选33篇)

协议书范本(通用19篇)

协议书范本(精选85篇)

协议书范本(精选50篇)

《质量分析(精选5篇)》

质量分析范文第1篇关键词 水质分析;质量控制;控制因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8-0111-02水资源是地球的生命之源。水的质量问题,对于人类乃至世界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