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守则篇1
二、会用礼貌用语,尊敬师长懂礼貌,友爱同学,不欺负弱小。
三、遵守学校纪律,按时到校,不无故缺席,有事请假。
四、热爱科学,认真学习,开动脑筋,主动寻找答案。
五、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认真做好预复习。
六、诚实勇敢,不说谎话,答应别人的事努力做到。
七、坚持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热爱劳动,服装整洁。
八、遵守活动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给老弱病残让座。
小学生守则篇2
美国:
1.总是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
2.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
3.提问时举手。
4.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
5.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课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6.如果因紧急事情离开学校,事先告诉你的老师并索取耽误的功课。
7.交的所有作业必须是你自己完成的。
8.考试不许作弊。
9.如果你上课有困难,约见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会高兴帮助你。
10.任何缺勤或迟到,需要出示家长写的请假条。
11.唯一可以允许的缺勤理由是个人生病、家人亡故或宗教节日。其他原因在家里不上学都违规。
12.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指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
中国: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如何制定规章制度,体现了国家的法制观念和教育理念。
小学生守则篇3
大家好!我叫xxx,是一年级一班的学生,此时此刻,我能代表我们班参加这次,感到十分荣幸,也感到十分自豪。我今天为大家的题目是《学守则 守规范 好习惯益终生》。
“良好的习惯和修养是人的第二身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老师的教导,同学的帮助,更需要我们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我们的行为准则,但它们不仅是纸上条文,我们不但要记住它们,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我们的行动上。
小学时期是我们一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尤其是对我们这些还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小同学来说,更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我们应该给自己(或者让家长帮助我们)制订一些学习的规章制度,如上学不迟到、上课认真听讲,独立完成并按时交纳作业、有节制的看电视和文明上网等;针对自己明显不足的行为习惯订好明确的整改要求,如见到老师行礼问好、自觉维护校园的整洁美观和良好的学习氛围等等。然后努力使自己自始至终、一丝不苟地去贯彻执行,直至形成一种自觉行为,那我们就可以高兴地说:我们有了一些好习惯了。
小学生守则篇4
关键词:《中小学生守则》;教育差异;中国;美国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194-03
一、引言
守则,简而言之,是为某一社会组织或行业成员制定的行为准则。小学生守则是学校里所有小学生需要共同遵循的规则。中、美两个国家的中小学生守则,由于两国文化背景、文化影响教育的深浅、教育侧重点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两国的学生守则的规范范围不同。本文将从教育理念、教育侧重、培养目标及语言表述四个层面对比中美《中小学生守则》,以期加深人们对中美教育差异的认识,从中汲取对我国中小学生守则进一步完善的可借鉴之处。
二、中西教育差异在中小学生守则上的具体体现
(一)外在对比
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共颁布了四个中小学生守则。本文选用的则是教育部最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它于2004年颁布并实施。而美国的小学生守则有着与中国小学生守则一样的名字,也被称作《中小学生守则》。以下则是两国《中小学生守则》的具体条文:
中国版《中小学生守则》(下文简称《守则》):(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有益活动。(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Regulations for American Pupils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1)Always refer to a teacher by title and last name.(2)Get to class on time or a little earlier.(3)Raise your hand when you want to ask a question.(4)You may speak to the teacher from your desk while you are seated.(5)When you are absent,you must make up the work you have missed. Ask either the teacher or a classmate for the work.(6)If you expect to be away from school because of an emergency,tell your teacher in advance and ask for the work you will miss.(7)All assignments you hand in must be your own work.(8)Never cheat on a test.(9)If you are having difficulty with a class,schedule an appointment to see the teacher for help. The teacher will be glad to help you.(10)Students must bring a note for a parent explaining any absence or tardiness.(11)The only acceptable excuse for absence is personal illness,a death in the family,or a religious holiday. It is illegal to stay home from school for any other.(12)When a teacher asks a question and does not name a particular student to answer it,anyone who knows the answer should raise one hand.
(二)内在对比
1.教育理念之对比。我国的教育理念体现着“社会本位论”与“伦理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的基本主张是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置于教育的首要位置,社会的要求才是教育目的设置的主要依据。持社会本位论的教育者认为教育能否有助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衡量教育质量优劣的最高准绳。教育目的一旦脱离了社会要求,将是毫无意义可言的。“社会本位论”十分强调社会与个人以及社会与教育均是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在我国的学生守则里,绝大部分都是以社会发展与进步为考量,并以此对学生的行为提出规范和要求,例如爱国爱民教育、纪律遵守教育、社会公德教育、集体观念教育和互帮互助教育等。这些教育在我国《守则》中集中体现在第一条、第二条及第八条规定。从这三条条文看来,以社会本位为目的的教育观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政治社会化的职能也一直是我国教育功能中的一部分。这一点体现在“热爱祖国”是学生守则开篇的第一条规定。我们不难看出爱国主义教育在我国教育中的突出性地位。而以伦理本位为目的的教育观则源于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中。中国在由原始社会转入奴隶社会时,社会形态主要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此后,这种社会形态就被保留下来并且成为了后来的宗法等级制度的先决条件。随后,封建专制制度又和这种以父子关系为主的社会组织形式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人伦”观。所谓“人伦”,指的就是父与子、君与臣、丈夫与妻子、长辈与晚辈以及朋友与朋友这五种人际关系。而在这些关系中,除了朋友间的关系,其余四种关系均与封建等级制度相关联。而为了调和这些昭显等级制度的人际往来,儒家便产生了忠、孝、义等一系列的道德行为准则。为此,中国历代君主帝王都十分推崇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忠诚、孝悌、仁爱、礼仪、守信等伦理观。所以,“人伦”占据我国传统教育首要位置,而学生也就理所应当地要学习这些人伦纲常并将此贯彻于他们的实际行为举止当中。在中国的《守则》里,一个“爱”字就出现在六条规则中,并且在同一条条文中多次出现,例如第一条和第十条。不难看出仁爱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重中之重。此外,在《守则》里,我们还可以看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及信守承诺等人伦观,他们分别出现在学生守则的第七、八、九条规定中。
相比之下,美国的学生守则体现的则是极具个人主义色彩的“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的核心思想是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在西方的传统与文明之下,人们普遍认为每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相互联系构成了整个社会。社会不能忽视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并且,每个个体都理应得到社会及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因此,以个人本位为出发点的教育观认为社会的价值低于个人的价值,个体的本性及个人的进步发展是教育者在编撰教育目的时应着重考量的标准与依据。与此同时,尊重他人、个性的解放及独立性培养等价值观也同样为个人本位论者所重视与提倡。这些观念体现在美版《守则》中第一条:总是要称呼老师的头衔与姓名;第四条:在与老师谈话时,可以不必站立;第七条:所有的作业必须独立完成。
2.教育侧重之对比。从中美两国学生守则的内容上看,我国《守则》主要针对中小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因此,守则条文均是对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与规范养成提出宏观上的要求。这是由于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道德的完善一直比知识的学习显得更为重要。我国历代君主为了能培养效忠于自己的能人干将,都将品德教育视作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早在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时期,品德教育就占据着教育的首要位置。这点可以体现在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首是“礼”教。此外,《论语・学而》中“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体现孔子对弟子行为的具体要求。即孔子要求弟子首先要注重道德行为的修炼与培养,然后才是书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中国教育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德育,教育的第一步是教会学生做人,接着是报效国家,敬养父母。因而造就我国“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这一教育理念也集中体现在现行的中小学生守则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版《守则》中,除了第三条条文,是关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外,其余规则几乎都与学生的道德思想与行为的培养相关。这点足以看出德育在我国教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与中国学生《守则》不同,美国学生《守则》主要是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中心围绕的是师生关系的处理、学习态度、师生交往及家长参与式管理。我们不难发现美版中小学生守则更倾向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运用浅显易懂的话语向小学生提出细致而具体的行为规范。这样的条文便于学生理解并将其实施,也助于老师监督管理。例如第五条:当你缺课,必须补上作业。你可以向老师或其他同学求教;第七条:所有作业必须独立完成;第八条:严禁作弊;第九条:如对课程有不解,可以预约老师求教,老师将乐于帮助;第十条:对于迟到及旷课,父母须作出书面解释;第十一条:可接受的缺席理由是生病、家人亡故或是节假日,此外的缺席均不被允许。
3.培养目标之对比。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中中庸之道及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治的影响,人们趋向安于现状、乐于求稳、追求和谐。而西方文化鼓励人们开拓创新,保持变革的精神品质,勇于改变与征服。在各自的文化背影下,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培养目标。中国小学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德、智体等方面都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强调学生的身心健康。而西方则更注重如何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竞争意识,如何凭借个人努力及运用周围可利用的资源获得成功,如何建立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等。这种差异可从中美两国学生守则的全部条款中体现出来。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4.语言表述之对比。我国的学生守则倾向于一种标准性及原则性的大纲文件,所列举的条文体现的是对整个中小学生群体的行为规范和个人修养的宏观要求。相比之下,美国的学生守则则倾向于法律条文,许多项规定都充满着命令的口吻。言下之意,学生必须做到,否则会受到相应惩罚。比如第二条:准时或提前到校;第三条:提问时要举手;第五条:当你缺课,必须补上作业。你可以向老师或其他同学求教;第六条:因紧急情况离校,须提前告知老师并补上所缺课程;第七条:所有作业必须独立完成;第八条:严禁作弊;第十条:对于迟到及旷课,父母须作出书面解释;第十一条:可接受的缺席理由是生病、家人亡故或是节假日,此外的缺席均不被允许。而从语言表述深刻程度来看,我国《守则》每一条规定所涉及方面都很宽泛,略显高深抽象、教条刻板;而美版学生守则的叙述在言语上简单浅显的,利于中小学生理解,其口吻是循循善诱,且所涉及的方面也是细小甚微而又十分具体的。
再从措辞手段来看,美版学生守则中运用的语言尤显简洁而有力,许多规定采用的口吻趋于命令化,强调学生必须做到。因而,在许多规定中出现“应当”(should)、“必须”(must)等词,可参见第五、第七及第十条规定。同时,美国的学生《守则》所列条文多用命令性意味极浓的祈使句式,给学生一种不容违反之感。由此可见,美版学生守则着重规则的强制性,明文规定学生“应该怎样做,必须那样做”。对比之下,我国的学生《守则》则毫无强硬语气,更多像是一种耳提面命式的条文。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的中小学生守则不论从外在形式上还是内在本质上都各有不同。我国《守则》注重培养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及行为规范的养成,把教育视作教导学生思想和举止的手段与工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生活习惯及公民意识。而美版《守则》则注重教育的约束和管理职能,因而,对学生的行为举止做出严格而具体的要求,以期形成优良的学习氛围。
因此,中西方教育不能简单地说孰是孰非,二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在许多方面,中美两国的《守则》可进行互补,扬对方所长而避对方所短。透过《中小学生守则》,我们要吸取和借鉴西方教育之优良,以弥补我国教育之不足。不断革新教育理念及教育思想,以加快步伐顺应当代教育发展潮流,只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国之“幼苗”。
参考文献:
[1]扈守华.浅析中西方教育的差异[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2).
[2]王东山.从文化视角谈中美学生守则[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01).
[3]王晓慧.我国中小学生守则之传统文化涵义透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8,(4).
[4]王晓慧.从中美《中小学生守则》的内容看教育观念的差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4).
小学生守则篇5
“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
“要有10小时的睡眠,以保证精力充沛”,“上课时,可以坐着和老师讲话”……
这是“各国小学生守则”―网上流传的。相比我们从小背诵的小学生守则―“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人家”的小学生守则,看起来更容易让人看懂。
但是,这些“规矩”是真的吗?
答案是:No!
壹读iRead记者采访发现,许多国家并没有统一的“小学生守则”。不过,人家照样能天天向上。 不能带弹弓、指甲刀,这是“规矩”
国外许多学生和老师,根本就不知道“守则”是什么意思。
在壹读iRead记者的采访中,美国老师就错把“守则”当成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学习要求”。这是因为,美国的教育非常分散,联邦政府没有权力告诉学校什么该教、什么不该教。
当然,每个州都会颁布一些基本学习要求,地方政府也会纪律文件,如纽约市教育局就颁布有《全市干预及纪律措施标准》,从幼儿园,一直管到12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三)。
这个标准管什么?管学生上学不能带指甲刀、剪刀、链条以及弹弓,违反的话可能会面临停学处理。
而且,他们不仅让孩子知道要遵守什么,还让孩子知道自己能得到什么服务。比如:老师不能随便把学生赶出教室;逐出教室的条件,必须是“学生发生严重扰乱教学秩序或严重影响教师的课堂权威的行为”。赶出去的时间也有规定:1至4天。
这些“嗦”的规定,似乎跟中国人概念里的“小学生守则”相去甚远。
此外,日本学生和德国学生则都把概念化的守则,理解为“规章制度”。
只有马来西亚人民能理解守则是什么:“我们国家也会规定一门《道德教育》课程让所有小学生上,教导他们诸如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重师长、忠于君国等准则。” 真实存在的校规比文件还厚
没有政府层面的文件,不少国外小学还是有自己的条例―不过,与其说是“守则”,不如说是“须知”。而且,交代的事项特别多。
“7:55准时开始上课”,“在指定场地玩球”,“听到警报所有学生与教职工按照警报规则行事”,“教室内穿便鞋”―德国J.H. Pestalozzi Burg小学对学生有11条要求,这里提到的是其中一部分。
英国德文郡的West Hill小学网站上,公布有这所学校的17条校规。比如“不准在校园建筑物内奔跑”,“看到可疑人物要报告”,“迟到、早退或者请假的操作办法”。这些内容还会出现在家长手册上,就像说明书。
小学生守则篇6
学生守则是一个民族接人待物和思想方式的体现,是造就未来人才的行动指南。这些看似简单的思想线条塑造着未来青年们的精神世界。读罢四个国家的小学生守则,可谓“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教育是生长指导,对于一个睁大了眼睛看世界而不知道该如何生活的人,应该教给他们什么?
以现实生活为起点,给他一个自己能预见的奋斗目标,逐步增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使他成为生活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这样才能培养出积极的建设者而不是麻木的看客。一个遥不可及、完全展开的目标与儿童的直接经验和知觉没有关系,它只是一种模糊的情感渴望,不能产生关于当下行动的清晰蓝图。如果把这种抽象、模糊的目标强加给天真活泼的儿童,他们不理解,也不喜欢,更不会产生为之努力的内在力量。
领会自己与周遭世界的正确关系是一个人精进的前提,勤奋与敏感也由此而生。对现实关系的无知与掩盖会导致思想麻木,懒惰懈怠。通过机械的重复和灌输,让儿童依附或屈从于那渺茫的目标,无异于把他们捆缚在对他们毫无意义的链条上进行折磨。长此以往,那些鲜活生动的儿童就会失去敏锐的心灵,对事物的精细变化熟视无睹,对世事人情日趋冷漠。一个人只有专注于正在发生的事情,才会有对事物深刻、清晰、敏锐的感知。人类智慧最巧妙、最狡猾的一招是把实现人的希望挪到一个不能明确表态、不可捉摸的境界里。这实际上是对现实挑战的回避,是懦弱的表现。能够直面正在发生的事情,表达自己的判断,迅速地行动即是勇敢,面对外部的诱惑能拒绝亦是大勇。对于儿童来说,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就是克服物质诱惑;不保守坏人的秘密,不与陌生人说话,需要克服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和孤独感,这也是生命的凯旋。学生守则看似微末,实是一民族气质禀性,理想追求之表征,不可小觑。
社会生活的经久不衰需要教育和学习,把最有价值的东西,在最恰当的时机教给最有希望的人,成为一切教育的理想。
什么是最有价值的?如何把握时机?谁是最有希望的人?时代格局、社会风气皆由人造,什么样的教育造就什么样的国民,什么样的国民造就什么样的国家。一国之民依据怎样的原则成己待人,决定了他们当下的生活和未来的命运。
最简单、最有用的应该先教,这样才能使一个生命得以生存和发展,所以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生存不是苟活,发展不是放纵。生活是按照一定的节律,通过对环境的行动,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对于任何一种生物而言,如果不能控制环境施与它的各种力量,它就会消耗殆尽。没有比按时吃饭、按时作息更基本的常识了,这不是人为的规则,而是天然秩序。秩序是事物的灵魂,没有秩序也就没有自由。学校之所以神圣,就在于它是展示秩序与和谐之所,是培育自由与平和之地。宁静的心境,洁净的心田,清晰的目标是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理一生事业的基础,对一个人的成长最有价值,真有智慧的人拒绝用它与貌似美好实则虚妄的善去交换。
生活的世界变动不居,学习是没有固定点的持续运动。学习意味着注意,意味着倾听,注意变化的细节,倾听万有的合声。真正的学习没有过去和未来,只有当下。能够随机点化是教育最高的境界,也是教育的困难所在。教育是要让真正的学习发生。任何事件都发生在特定的环境中,都有发动的时机,唯有敏感的心灵才会捕捉到这个转瞬即逝的机会。说惯了抽象话语,面对现实生活无所用其心的人,从来都没有真正学习过。
对于教育者来说,最可悲的莫过于一辈子站在教育的门外“喊教”,而从来没有做过一件真正与教育有关的事。教育是具体的,学习也是具体的。没有真正的学习,就没有真正的精神成长。
精神上的造诣与个性的形成是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完成的。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个世界就会归于死寂。学习首先是一种沟通。尊敬师长、按时到课、举手提问、缺课请假都是沟通的必要准备,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因为你心诚意笃,整装待发,万物才会皆备于你。精神振作、毫不懈怠、全心全意学习的人,缺课了一定会补上所缺的课业。因急事离校,必定会向老师索要所误功课的相关资料,全部的作业他一定会自己完成,听课有困难一定会向老师请教,因为他不放弃任何一个成就自我的机会。这种“待机”状态是人鲜活生动的体现,与之接触者看到他生命的跃动,也就欢欣鼓舞地予他帮助,予他鼓励,这样的人是最有希望成就自己的人。
思想和行为的习惯是一种保守的力量,维持着社会的结构。教育是对经验的改造而不是通过规则养成习惯。如果学生被训练成“一团行动着的习惯”,我们就找不到生动活泼、当机立断的个体,只能见到按部就班、遵照指令运行的机器。学习不是对过去的重演,不是遥远将来的预备,而是对当下发生事实的决断。教育应给“学生”一种开放、清晰、具体的指引,使之建立起有限范围内的和谐,在振奋和努力中扩大自己经验的深度和广度,留下自己可以辨识的行动轨迹。
教育的节奏要与生命的节奏相合。浪漫的故事、悦耳的声音、具体的方法是儿童最好的精神滋养。生动的事例胜过抽象的理论。教育者应该依着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点他们、召唤他们,而不是把自己都没有实现的内心渴望强加于他们,这是一种无形的戕害和生命的浪费。
通过不同国家的学生守则,审视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我们不但可以找到社会问题的症结与根源,而且能看到通向未来的路。蒙台梭利所说的“儿童生活在成人的暴力世界里”对教育永远是一种有力的警示。(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延伸阅读
中国小学生10条守则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自然环境。
英国小学生10条守则
1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2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
3生命第一,财产第二。
4小秘密要告诉妈妈。
5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
6不与陌生人说话。
7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
8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
9不保守坏人的秘密。
10坏人可以骗。
日本小学生7条守则
1不迟到;进校后不随便外出。
2听到集合信号时,迅速在指定场所列队;进教室开门窗要轻;在走廊和楼梯上保持安静,靠右行。
3上课铃一响即坐好,静等老师来;听课时姿势端正,不讲闲话,勤奋学习。
4遇迟到、早退、因故未到等情况,必须向老师申明理由,有事先请假。
5严格遵守规定的放学时间,延长留校时间要经老师许可。
6上学放学时走规定的路线,靠右行,不要绕道和买零食。
7遇地震、火灾等紧急情况时不惊慌,按老师指示迅速行动。
美国小学生12条守则
1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
2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
3提问时举手。
4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
5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的课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6如果因紧急事情离开学校,事先告诉你的老师并索取耽误功课的相关资料。
7所有作业必须是你自己完成的。
8考试不许作弊。
9如果你听课有困难,可以约见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会高兴地帮你。
10任何缺勤或迟到,需出示家长请假条。
11唯一可以允许的缺勤理由是个人生病、家人亡故或宗教节日,其他原因呆在家里不上课都是违规。
小学生守则篇7
(本版照片今天早上7点30分摄于阳店镇中心小学)
肃立国旗下 学《守册》
学《规范》讲安全
欢欣鼓舞
小学生守则篇8
调查目的: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而学生的很多习惯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学习不认真,上课时不专心听讲,不能带齐学习用品来校,丢三落四;作业自觉性差,作业不认真或不能完成;作业后不检查,不能及时订正,书写潦草,做事不踏实,说话粗鲁,不讲卫生,上下楼梯不靠右通行,更有甚者滑楼梯扶手等等;如不加强教育,这种道德上的缺陷会伴随孩子进入高一级学校。
我校现有学生223名,留守儿童高达82。3%,这些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看,爷爷奶奶主要关注的是孩子身体的成长,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或是有想法,但由于方法欠妥,效果不佳;部分年轻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存在误区,有的甚至认为做人就该强势才不会吃亏,一些小毛病根本算不了什么,自己不能正确的言传身教。再加上社会不良的负面影响(部分农村封建迷信、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和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之间存在着严重反差,使学生的思维结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产生裂痕,带来困惑,步入误区。所以,我们认为,对这种本末倒置的教育理念必须进行纠正,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已迫在眉睫。少年儿童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可接受性强。教育者若能给予恰当的带有启蒙性、准备性、基础性的引导和帮助,少年儿童的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乃至影响其一生。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调查对象:本次重点调查本校全部学生。各班级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制定调查问卷,由班主任对本班学生进行调查。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法。分为学生行为习惯调查问卷和学习习惯调查问卷。
三、调查结果
针对各班级对学生的调查,统计大致如下:
1、礼仪方面:
低年级79%的学生能做到上学和家人说再见、放学回家主动给家人打招呼、见到教师主动问好。64%的学生进老师办公室先打报告待老师同意之后再进去。50%的学生在与人交谈时能运用上礼貌用语,82%的学生尊敬长辈关心幼小。但学生爱国思想意识淡,中年级50%及其以上的同学可以做到尊敬、体贴自己的父母、老师,帮忙干家务、自觉排队,不撒谎、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平等待人。只有25%左右的同学在进入其他班级或者办公室时,没有做到是经过他人允许之后进入的。85%左右的同学在与人交谈时能运用上礼貌用语。高年级70%的同学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在与人交谈时能运用上礼貌用语,不给同学起绰号,不歧视身体残疾的同学,微笑着向别人致谢等。80%的学生能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
2、学习方面
低年级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占全班人数的60%,每天晚上按时睡觉,早上按时起床、上学占全班人数30%,中年级50%及其以上的同学可以做到爱惜学习用品、按时完成作业、虚心向他人请教、考试不作弊;有33%左右的同学有课前预习、课后认真复习的习惯,高年级有34.12﹪的同学能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审题以及合作学习方面的行为习惯。
3、卫生方面
低年级能养成了每天早晚刷牙,饭前便后先洗手,做到不随便丢弃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惯,在校园内发现有赃物,会主动捡起的学生占86.6%,中年级33%的同学能够做到衣着干净整洁、勤洗头洗澡、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高年级72.1%的学生能做到勤洗头洗澡,勤剪指甲,勤换衣服,睡前刷牙,洗脸,看见操场的地上有垃圾,能主动捡起,的同学在寝室、教室或在家中是主动打扫卫生。
4、感恩方面
低年级有63.3%的同学把好吃的东西先拿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吃,不随便倒饭。能主动给爷爷奶奶捶背,揉肩,盛饭。中年级尊老爱幼做得很差。只有30%的同学能做到尊老爱幼,关心帮助小同学、老人。高年级只有40%说话轻声细语,走路轻盈漫步,不打扰他人的工作。能做力所能及的事,如:帮爸爸妈妈刷洗锅盆碗筷、扫地、洗衣、做饭等。
5、安全方面
低年级86.6%的同学知道洪水天不能冒险越沟、过河。知道在打雷时,要切断电源,能做到遵守交通规则、不玩火、不买带刺激性气味的食物等等。中年级90%及其以上的同学会识别“三无”食品、能做到遵守交通规则、不玩火、不到沟河里游泳、摸鱼等等。高年级95.48﹪的学生对在校内外的安全做得比较好,如课间活动不追逐、打斗、玩有危险的游戏,不坐在楼梯走廊的栏杆和骑在楼梯扶手向下滑,不在走廊楼梯等处追逐打闹,不爬篮球架,懂得辨别“三无”产品,过期变质食物等等。
四、采取措施
(一)各班级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学生常规管理计划,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利用“国旗下的讲话”进行规范教育。
国旗下的讲话,内容丰富多彩,能紧跟目前的形式或有关节日,纪念日,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话。有爱的教育,有英雄人物的故事,有纪律法制教育,有道德教育,有心里健康教育,有保护环境卫生教育……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接受教育。
(三)召开家长会,形成家校合一,其同管理学生。
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一些家庭教育知识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听取家长的建议和要求,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共同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矫正,让孩子从小养成讲文明,懂礼貌。
(四)积极开展各类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
1、在班上成立文明监督岗,以小组为单位,实行小组长负责制,稽查班上其他同学的不良行为,及时纠正,养成互帮互查的习惯。
2、开展各类实践活动,讲故事比赛、文明礼仪有奖竞猜或知识竞答比赛、争做XX小标兵”主题教育等,让学生在快乐比赛中将文明礼仪等养成习惯铭记于心。让学生从“小故事”中明白“大道理”,使学生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守则篇9
新学年伊始,教育部了2015年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相比于一年前征求意见稿后所引发的关注和热议,正式版《守则》所引起的讨论,明显要少很多。
这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既成事实,那就随它去吧。”而更为深层的原因,则是人们对《守则》的意义与价值的怀疑。“9条282字的小守则,能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多大作用呢?”
如果大家只是把守则看成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口号,那自然不愿意花更多精力去研究它,更不愿意用行动去落实它,将其转化为学生自觉遵守的观念和准则。但实际上,新版守则的价值却不能用短短的282字来概括。
守则的出台,历时三年之久,是经过慎重研究的结果,凝聚了社会各界的智慧。早在2012年,教育部便启动了守则的修订工作,将2004年版守则和与之配套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合而为一,将原本70条2000多字,浓缩成9大准则300多字的征求意见稿。又经过一年的修订,才有了现在的版本。
从宏大的时代背景来看,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所说:“修订《中小学生守则》,是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具体举措,也是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具体体现。”
从微观的守则内容来看,新版守则去掉了很多口号化、“高大全”的说法,既体现了传承性,又增加了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实际的表述,简单明了,易记易行,更加具有指引性和操作性。修订专家组组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邓友超表示:“让守则的内容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最好办法,就是以核心素养来反观学生守则,从而还原学生守则的本来面目,使规则像规则,学生看得懂、记得牢、做得到、守得住。”
从守则修订的过程来看,之所以把守则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合而为一,简化为对学生价值、言行的基本要求,实质就是凸显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给予各地、各校、各师更多的创造空间,制定符合实际的学生管理规定或行为规范,进而探索中小学教育立德树人的新范式。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曾宁波指出,新版《守则》主要亮点体现在三个方面:突出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体现问题导向,提出“文明绿色上网”“低碳环保生活”等时尚理念;强调行为实践,道德行为必须在实践中体现,也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锻炼和巩固,才能使道德行为成为自然、一贯、稳定的习惯。
《守则》的出台,不仅是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更为学校、教师变革育人模式和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契机。从守则到行动,既远又近,既是当下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需要持之以恒坚持的事业。
小学生守则篇10
如今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大多还能背出几条他们当年遵守的《中(小)学生守则》,“尊敬师长,热爱集体,团结同学”,这些简单、朴素的条文,曾在无数人的学生时挥了重要作用。从今年秋季开学,“老”《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完成了多年的历史使命后,首次被“刷新”了。在新的《守则》和《规范》中,增加了许多新鲜词汇,体现了与时俱进。 缘何“更新” 从新的《守则》和《规范》中,我们突出感受到的是以孩子为本,是与时俱进,是切实可行。比如,由于让学生自尊自爱,很重要的一点是珍爱自己的生命,使自己的身体健康并不被伤害,因此《守则》中有了“珍爱生命”的要求;鉴于网络飞速发展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规范》中添加了“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的内容;考虑到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学生的一些作业可以由几个同学一起研究讨论完成,因此,《规范》中在完成作业的条款中删掉了“独立完成”的要求,等等。这些修改贴近了学生实际,顺应了时展。 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守>文秘站: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条款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情况,需要修改;有的则需要根据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补充新的条款。此次对《守则》和《规范》的修订,就是为了适应新形势对中小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在修订过程中,教育部先后组织北京、上海、河北、福建等地的校长和专家进行了研讨,并分别召开了各年级的学生座谈会。 新《守则》之所以将原《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合二为一,记者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了解到,主要是由于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这一阶段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比较相似,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学生行为的要求在方向上是一致的,也是较为全面的、原则的、基本的和切实可行的要求。因此,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中小学生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角度考虑,颁布一个《守则》对工作更有利。 为什么有了《守则》还需要《规范》配套?记者了解到,《守则》从大处着眼,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提出了基本要求;《规范》从小处着眼,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提出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要求。《规范》是对《守则》的细化,两者应结合使用。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差异和学习、生活环境的不同,《规范》仍保持两个。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20条要求比较基础,第1条对学生如何对待国家、人民、党和社会方面提出要求;第2条至第7条主要是对学生社会交往方面的基本要求;第8条至第14、19、20条主要是对学生行为养成方面的具体要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仍为5个部分共40条,基本概括了中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一部分是针对学生自身提出要求;第二部分是对学生善待他人提出要求;第三部分是对学生在学校中遵规守纪、勤奋学习提出要求;第四部分是对学生在家庭的行为提出要求;第五部分是对学生在社会上如何遵纪守法提出要求。 新在哪里? 记者了解到,新《守则》和现行的《守则》相比,有如下变化: 保留的内容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锻炼身体,讲究卫生,尊敬师长,热爱集体,团结同学,知错就改,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积极参加劳动”等。 调整的内容有:将“勤于思考”改为“勤思好问”,将“遵守国家法令”改为“遵守法律法规”,将“遵守学校纪律”改为“遵守校规校纪”,将“遵守公共秩序”改为“遵守社会公德”,将“诚实谦虚”改为“诚实守信”,将“对人有礼貌”改为“礼貌待人”,将“生活简朴”改为“勤俭朴素”等。 增加的内容有:“增强法律意识,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珍爱生命,注意安全,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言行一致,生活习惯文明健康,孝敬父母,互相帮助,关心他人,有责任心,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等。 新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变化主要有: 删除的内容有:“要用尊称,不直呼姓名”、“对外宾有礼貌、热情大方、不围观尾随”;在完成作业的条款中删掉了“独立完成”等。 调整的内容有:将“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和残疾人”改为“尊重残疾人”;“大胆发言,不懂就问”改为“积极思考,大胆提问”;“课间做有益的游戏”改为“课间活动有秩序”;“不乱扔果皮纸屑”改为“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等。 增加的内容有:“接受老师的教导,与老师交流”;“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欺负弱小,不讥笑、戏弄他人”;“不随意翻动别人的物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不嫉妒别人”;“遇到挫折和失败不灰心,不气馁,遇到困难努力克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少先队员服从队的决议,不做有损集体荣誉的事,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学会合作”;“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防火、防溺水、防触电、防盗、防中毒,不做有危险的游戏”;“阅读、观看健康有益的图书、报刊、音像和网上信息”,“不进入网吧等未成年人不宜入内的场所”,“远离”等。 新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变化体现在: 删除的内容:为避免重复,删掉“不叫侮辱性绰号,不欺侮同学”;“尊重外地人,遇有问路,认真指引”,“遇见外宾,以礼相待,不卑不亢”;“购票购物按顺序,对营业人员有礼貌”等。 调整的内容:将“不进营业性舞厅、营业性电子游戏厅、酒吧和音乐茶座等不适宜中学生活动的场所”改为“不涉足未成年人不宜的活动及场所”。将“不受利诱”改为“抵制不良诱惑”;将“惜时守信”改为“诚实守信”;将“答应别人的事按时做到”改为“言行一致”;将“不摆阔气”改为“不互相攀比”;将“保持图书馆、阅览室的安静。不在教室和楼道追逐喧哗”改为“不在教室和校园内追逐打闹喧哗”;将“保护有益动物和生态环境”改为“爱护有益动物和生态环境”等。 增加的内容:“不染发”,“注意安全,防火灾、防溺水、防触电、防盗、防中毒等”,“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勤于思考,积极参加讨论”,“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不自卑,不嫉妒,不偏激,保持心理健康”,“未经家长同意,不得在外住宿或留宿他人”,“待客热情,起立迎送。不影响邻里正常生活,邻里有困难时主动关心帮助”,“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慎交网友,不进入营业性网吧”,“珍爱生命,不吸烟,不喝酒,不滥用药物,拒绝。不参加各种名目的非法组织,不参加非法活动”等。
小学生守则十篇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