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分析篇1
关键词:文化创意;现状;措施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目前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之一,在我国国内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发展态势不稳,市场把握不到位都是该产业面临的问题。怎样推进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需要国家和企业共同思考的问题。文化创意发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国家文化氛围的形成,更加体现着国家的文化建设。因此,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十分必要。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
第一,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形成,缺少创造力。我国大部分的文化创意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没有注重对公司核心创造力的重视,在进行业务发展以及市场拓展前,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导致国内文化创意产业整体的发展较为滞后。第二,文化创意产业公司在进行公司的业务经营时,并没有形成对文化创意的清晰认识,大部分时候将文化创意与文化事业混为一谈。国内的文化创意公司在进行自己的业务经营时,没有很好的进行业务发展定位,从而导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缓慢。同时,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国内这方面的理论知识较少。第三,国内的文化创意公司大多以国有资本为主,民营企业的发展规模较小。民营企业在进入文化创意市场时,由于资金以及相关国家政策的问题,导致民营公司大多发展规模较小,在面对市场竞争时,也不能较好的进行企业内部调整。
综上所述,我国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不平稳,大部分创意产业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例如在大型综艺节目的录制以及相关文化活动的开展时,文化创意公司大多直接引进国外的优秀栏目以及优秀创意,本土性的创意较少甚至没有。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
从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国内的文化创意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较多。
第一,国家没有相应的完备的政策的引导,法律法规也尚不健全。国家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时,需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有利于企业文化创意发展的政策条文来促进各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完善立法。通过这些手段,各企业能够拥有良好的市场文化环境,另外,这对推进企业的发展十分有利。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的相关政策法规并不完善,另外,国内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政策虽然得到出台,但其侧重点在于市场的规范以及企业经营的管理层面,而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内容等层面上,国家没有进行适当的引导。第二,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大多起步较晚,因此,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创造力,对新技术的利用也有所欠缺。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形成自己的创造力,同时,要加强对新技术的利用力度。但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大部分文化创意公司没有对新技术的应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资金投入、人才引进方面相对滞后,进而导致后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落后。第三,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人才较少。我国国内在创意这方面的发展较为落后,一方面,国家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另一方面,人才培养也相对较弱。创意产业的专业人才在我国是比较稀少的,这不仅由于国家培养机制的不完善,也有多方面的原因。由于人才资源匮乏,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较难形成自己的竞争力,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十分不利。第四,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市场预估能力较弱。从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在发展业务时,并没有对文化创意市场做全面的研究,因此,导致部分市场中文化创意产业的收益较少。另外,市场中的项目建设也会由于企业分析不到位而造成资源浪费。
三、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需要国家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一)政策法规的支持
国家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政策法规的制定不仅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更加能够推动企业业务的开展。国家需要结合国内文化创业的发展情况具体的分析各政策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分析找出政策层面的问题,并进行新政策的制定以及原有政策的完善。在进行法律法规的完善时,国家要对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全面的统计,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以及各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来推动法律法规的完善。
(二)市场环境的分析
良好的市场环境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做好市场环境的分析工作是进行企业经营活动的前提。我国的文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能够结合市场的情况进行业务的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要能够对顾客的心理进行分析,统计不同年龄段顾客的心理诉求,针对不同的需求开展不同的业务。市场分析不仅需要企业能够结合企业的发展状况,更加需要企业将竞争对手的业务发展状况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三)人才的培养
人才培养是保障企业稳定发展的因素之一。在我国,文化创意方面的人才培养机制并不完善,国内的理论知识体系也还没有得到更深入的发展,这就要求国家加强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和加强对这方面理论研究的投入,最终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培养人才一方面需要各大教育机构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要各企业积极的引进优秀的人才,并且通过完善公司内部的各种制度来减少人才的流失。
四、结束语
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还有所欠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进行政策引导,各大企业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创意建设,一方面,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借鉴西方优秀的文化创意范例,并结合国内市场状况进行创新,从而建立自己的文化创意品牌,推动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菁.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及措施[J].中国食品,2011(16)
[2]王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与发展[J].魅力中国,2010(13)
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 文化产业集群 动因 评述
在当代社会,至少是在高收入国家,在经济和文化之间有一个明显的收敛趋势,也就是经济与文化的融合(Scott,2005)。现代经济中存在巨大的文化内容,文化本身也在以各种形式和服务被公司生产和市场交换以创造价值,这种趋势可以被描述成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当代人类社会新的财富创造形态,文化产业可以创造大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日益扩大的文化市场,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还可以利用大量的文化智力资源,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增加可观的附加值,并在国际市场上传播自己的价值观,争取广泛的国际认同和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文化经济和文化贸易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经济形态,对世界市场格局、经济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培育创新能力、增强地区、国家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现代文化产业的主要部分集中在像洛杉矶、纽约、巴黎、米兰或者东京的国际化城市(Scott)。发达国家全球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如影视业、出版业、印刷业、业、网络业等,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群。比如美国以洛杉矶为代表的西部城集中了全国电影业生产能力的70%;日本的东京都城市群,集中了全国电业的60%、出版产业的35%、印刷产业的40%。由于地理靠近可以获得一系列优势,波特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集群是国家竞争优势的源泉。
目前我国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持积极态度,而且文化产业集群在我国仍处于萌芽时期,所以各级政府、地区都了与产业集群相关的政策和规划并积极建立建设文化产业区,其中北京、青岛和湖南等地的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区已经初具规模。但从目前的对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看,多数研究多侧重于一般制造业的集群,对文化产业集群的研究较少。总体上看,交易成本、规模经济、竞争知识溢出等是传统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而关于文化产业集群,是不是样存在这样的规律呢?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是和传统产业集群一样吗?如果一样,政府在这方面的主导政策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呢?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作者拟将研究文化产业集群的理论成果进行整理,分析和探讨文化产业集群形成机制,从而为建设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并以此促进国内学术界的重视和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
一、文化产业与地理的相关关系
很多学者注意到了文化产业和地理位置的相关关系,都强调了地理层面对分析文化产业的重要性。Scott认为特定地理位置具有提高文化产业集群内创意行为的功能,并指出现代文化产业的主要部分集中在像洛杉矶、纽约、巴黎、米兰或者东京这样的国际化城市。这些城市的鲜明特点就是城市的形象和文化生产是共生的关系,也就是城市是文化产品的信誉保证。Justin O'connor也认为在围绕文化产业的讨论中,地方层面是十分重要的。Graham Drake则分析了中小企业内部个人创意与地理位置的关系,认为区位的特殊属性能够给创意过程提供灵感。
Andy C. Pratt对什么是文化产业集群进行了界定,并认为集群不是一个分析文化产业的有力的工具,因为集群概念会把文化产业集群归属到一般集群研究的理论框架中,也就是说会过多关注集群内单个公司的表现,而忽视对非经济、位置(短期的和空间上)变量的分析,缺乏对参与者和相关规则制定者的特殊性的关注。因此集群不是一个好的分析文化产业的理论框架,而提出了创意产业生产体系的分析框架。
二、国外文化产业集群的经验描述
斯科特是对文化产业集群进行研究较早也较为深入的学者。斯科特认为文化产业的生产具有五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文化产业的技术和劳动分工过程使得文化产业需要大量的能灵活操作计算机的技术工人。二是,文化产品的生产往往是有相互依赖的中小企业组成的网络来组织的。三是,这样密集的网络组成的多面的产业综合体对本地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并对劳动技术具有多样化的需求。四是,这样的产业综合体产生了巨大的外部效应。五是,这样的综合体也依赖于网络间的信息交流、技术交流和生产商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作为强大的相互合作和外部经济的结果,集聚的趋势十分强烈,所以文化产品的生产往往被发现在地理空间上是集聚的,而且往往集聚在城市中心。此外,他测算了影视业、多媒体等在洛杉矶的集聚度,认为洛杉矶和纽约是美国文化产业的集聚区。分析了多个大城市的文化经济,特别对洛杉矶和巴黎的影视业进行了对比。斯科特在许多方面讨论了集群中学习、创意和创新等经济行为。他指出文化产业能够从当地社会团体的特征风格、敏感性和论坛中受益。而对于文化产品的发行,斯科特认为当地的中小企业网络往往是根植于全球发行网络的,而全球发行网络又由几个大的文化和媒体巨头所主导。所以,文化产业横跨全球和地方。文化产品的生产越来越具有集聚的倾向,而发行和消费则是面向全球市场。
Lilach Nachum和David Keeble分析了伦敦的文化产业集群,也分析了跨国公司子公司与本土公司在伦敦文化产业集群中的异同表现,包括跨国公司子公司与本土公司进入集群的原因的异同,和对集群的根植性等。使用的仍然是案例分析的方法,而且多是通过访谈和问卷得出统计数据进行分析。Galina Gornostaeva,Paul Cheshire通过计算欧洲各国大都市文化产业的区位商来判定欧洲各国文化产业的集聚趋势,此外,他们还测算了文化产业子产业的集聚程度和集群在伦敦的地理分布,并认为文化产业公司间的地理接近是受外部经济的驱动。而一旦集群成立,则会产生积累效应,从而会吸引更多的公司进入,集中在一起的公司所形成的某些特征会吸引同部门的其他公司。他们认为文化产业中主要的外部经济包括劳动市场的互动、外部供应商及时供应、分包安排、顾客的互动、公司网络、合作和竞争、集体学习和创新。
Nachum和Keeble深入研究了伦敦中心区的媒体集群,他们发现了地方化集群学习过程作为媒体集群创新和活力主要源泉的有力证据。Harald Bathelt分析了德国莱比锡文化产业集群的再次兴起。首先他对文化产业集群进行了界定,并建立一个包括五个维度(水平关系、垂直关系、制度维度、外部集群维度和权力关系)的分析框架,并在对莱比锡发展历史的描述和经验数据的基础上,认为莱比锡文化集群是作为一个独立现象出现的,不是政府政策的结果,也不仅仅是商业惯例的持续,而是莱比锡的文化公司自发形成的。他提供的证据证明莱比锡的文化产业集群表现出和洛杉矶、旧金山和多伦多等其他多媒体和文化产业集群类似的趋势和特征。Harald Bathelt则分析了莱比锡文化产业的经济关系,认为对文化产业集群的分析不能仅仅集中在对内部关系的考察,还要分析文化产业集群与外界的关系。通过分析,他认为莱比锡的文化产业由几个较大的当地公司所控制,虽然还是与外界保持着松散的联系,但还是存在过渡根植的缺陷,这对集群的发展是不利的。
Lisa Mills和Shauna G Brail分析了多伦多多媒体集群在全球化时代的转变,指出了集群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提供了应对全球化的政策建议。Pim den Hertog,Erik Brouwer和Sven Maltha对荷兰的多媒体集群基本特征、集群动力机制和创新体系,以及绩效进行了分析。Pedro Costa在分析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葡萄牙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指出了文化产业集群对葡萄牙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性。No Mossig以科隆文化产业集群中的电视节目制作的生产网络为例子,深入分析地方化的网络如何出现,以及它们是如何运行的,并着重分析了地方网络中的决策结构,得出了网络中各企业拥有不平衡的决策能力的结论。
三、对我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
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有很多学者对文化产业集聚进行了初步研究。陈倩倩、王缉慈以音乐产业为例讨论了创意产业及其集群的发展环境;刘丽、张焕波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王树雄、于正东初步探讨了湖南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张斯龙、沈惠云、何小军、邵菊芳描述了长三角报刊产业集群的现状;李蕾蕾、张晓东、胡灵玲以深圳为例讨论了城市广告业集群分布模式;厉无畏、于雪梅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进行了思考;周灵雁、褚劲风、李萍萍从地理学角度对上海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进行探讨,根据行业类型的不同对上海的创意产业集聚区进行分类,认为上海的创意产业中设计类行业空间集聚最明显。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影响文化产业集聚或集群形成的因素。张纯、王敬甯、陈平、王缉慈、吕斌以北京南锣鼓巷的案例,展示了自发形成的地方创意环境和实体空间对城市文化创意活动的影响,并认为能否吸引具有创意潜质的人才,将其有机地组织并提升集体创造力,进而促进创意活动更密集地发生才是关键;周冰以西安曲江新区文化产业集群为例,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决定了文化产业的投资特点,应遵循文化产业自身的内在规律;罗佳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四大要素和影响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外在动力,还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的要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符韶英、徐碧祥分析创意产业的要素条件,指出中小型创意企业存在的发展障碍,初步探讨了创意产业的集群化;康小明、向勇讨论了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相关关系;王伟年运用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城市文化产业的区位因素地域文化因素、资本因素、制度因素、人力资源因素、技术因素、市场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讨了城市文化产业的地域组织问题;刘蔚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全球化和产业集聚并存的两种趋势。在此过程中,文化产业跨国公司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文化产业跨国公司通过总部模式、卫星平台模式和价值链外包模式将生产的各个环节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特点配置到不同文化产业集群中,从而使产业集群被纳入到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中,同时,跨国公司从产业集群中获得柔性生产优势、社会关系网络优势和区域创新优势;陈祝萍、黄艳麟应用产业竞争模型、产业创新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证明:创意产业集聚区之所以形成,除了因为它具有外部性规模经济的优势外,还因为它促进内部的竞争,推动创新和节约交易成本,并认为竞争、创新和节约也是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的3个重要机理;刘蔚应用有关产业集群的理论系统分析了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重点分析了文化产业的集聚格局、文化产业集群的生产组织网络、社会网络,以及跨国公司与文化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刘蔚、郭萍认为集群政策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工具,因此需要针对文化产业的特征和我国文化产业集群政策的实际,设计系统的文化产业集群政策。
四、评述与启示
从目前国内外对文化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看,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对某一城市或地区文化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和实证,从中可以总结出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因:首先是与自然区位相关的原因,这是跟其他产业集群形成动因类似的方面,由于文化本身的特点,历史方面的原因往往成为主导;其次就是文化产业中外部经济的作用对于文化产业集群形成至关重要,包括劳动市场的互动、外部供应商及时供应、分包安排、顾客的互动、公司网络、合作和竞争、集体学习和创新。此外,政策驱动和跨国公司的推动被认为是文化产业集群形成中颇具影响的动因。
但整体来看,学者并没有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动因进行系统性研究。而从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现状来看,理论成果十分丰富,包括文化产业集群推动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及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由此可见,研究文化产业集聚的动因是当前相当迫切的理论需求,同时国内外环境迥异,因此结合我国国情研究文化产业集聚动因是一个富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参考文献:
[1]Scott.A.J.The Craft Fashion and Cultural-Products Industries of Los Angeles:Competitive Dynamics and Policy Dilemmas In a Multisectoral Image-Producing Complex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American Geographers,1996,86(2):306~323
[2]Scott.A.J.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Blackwell Publishers,1997
[3]Scott.A.J.The Cultural Economy of Pari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00:24(3)
[4]Scott.A.J.Cultural-Products Industries and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Prospects For Growth and Market Contestation In Global Context Urban.fairs Review ,2004,39(4)
[5]Nachum,Lilach&Keeble,David.Foreign and Indigenous Firms In The Media Cluster of Central London.ESRC Centre For Business Research,University of Cambridge Working
[6]Mills, Lisa&Brail, Shauna G.,New Media In The New Millennium: The Toronto Cluster In Transition,Working Paper
[7]Bassett ,Keith,Ron Griffiths&Ian Smith(2002),Cultural Industries. Cultural Clusters and The City: The Example of Natural History Film-Making In Bristol,Geoforum 33 Pp65~177
[8]罗 佳:文化产业机群的发展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浙江大学,2006
[9]符韶英 徐碧祥:创意产业集群化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6(5):54~56
[10]康小明 向 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6~19
[11]王伟年: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及地域组织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7
[12]刘 蔚:跨国公司与文化产业集群的互动模式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8(3):66~70
[13]陈祝萍 黄艳麟: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形成机理[J].国际商务研究,2006(4):1~6
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分析篇3
为一个新兴产业,创意产业已经在众多国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创意产品和服务也早已在世界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较多学者在创意产业领域展开了广泛的研究,特别是在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创意产业方面论述较多,少数学者通过重新构建创意产业的竞争力评价体系来比较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创意产业大国的创意经济发展状况。本文在阐述中国创意产业的国内发展状况和国际贸易表现的基础上,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贸易竞争力(TC)指数,比较分析了中国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剖析了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结果表明,中国创意产品贸易发展迅速,国际竞争力很强,但创意服务竞争力水平较低,资源优势有待于进一步发挥。最后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指出了提升中国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和建议。
【关键词】
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贸易不平衡
0 引言
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国际经济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第五产业”之称。近年来,围绕创意产业展开论述的学者甚多,成果甚丰。聂聆(2012)研究了全球创意产业贸易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拓展我国创意产业贸易,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尚涛(2010)通过分析1996~2006年的创意商品和1997~2005创意服务贸易数据认为,我国创意商品表现出很强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并且其优势进一步增强,而创意服务则整体处于比较劣势和较弱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劣势进一步增加。在已有的研究文献基础之上,笔者拟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国内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并结合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贸易竞争力(TC)指数,来和主要创意产业大国比较分析了中国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然后剖析中国创意产品和创意服务领域之于其他国家的优、劣势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升中国创意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1 中国创意产品出口贸易发展概况
创意产业对一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往往是在国内发展壮大并带动相关产业共同成长的同时,也在国际贸易市场上承担重要角色。特别是创意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已经取代传统的制造业产品成为世界贸易中重要的出口产品。很多国家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创造良好的国内环境积极扶持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在世界创意产业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大潜力。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国内国际两个视角来察看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
1.1 基于区域比较的国内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1.1.1创意产业的界定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有广义和狭义之分。UNCTAD从广义上将创意产业分为四大组,并依据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将其分为创意产品及创意服务两部分。UNCTAD所统计的创意产品部门包括手工艺品、视听商品、设计、音乐、新媒体、视觉艺术等7大类、25个小类。
创意服务包括版税和许可费,广告、市场调研和民意测验费服务,建筑、工程和其他技术服务,视听及相关服务,研发服务,个人文化和休闲服务,其他文化和休闲服务等7类。狭义的创意产业指运用创造性智慧进行研究、开发、生产、交易的各种行业和环节的总和(尚涛、陶蕴芳,2011)。
1.1.2基于城市分部格局的国内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的2011年《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显示,近年我国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众多大中城市相继将创意产业纳入当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各地亮点纷呈,我国创意城市的分布出现新格局。胡林荣、李双宁(2011)认为国创意产业只要找到适合它生长的土地就会以爆发的速度成长。笔者选取其中部分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同类型城市,同梯队城市两种视角来考察我国创意经济的地域发展概况。根据2011年《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在4个直辖市中,北京创意产业发展状况位列第一,表明在创意产业所包含的影视文化、电信软件、工艺时尚等部门中,北京都具有很大优势;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广州、深圳和杭州位居前三,中部城市武汉和西部城市成都紧随其后;福州和苏州分别在省会城市和其他城市中排名第一,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由上表还可以看出,各类型城市创意经济中排名第一的都是东部城市;在所选取的城市中,除省会城市和重要的副省级城市如杭州、武汉以外,创意经济排名位列前五名的都是东部城市;西部城市仅有重庆、成都、昆明榜上有名。可见,我国创意经济的发展状况呈现出较明显的大城市占主导,中等城市起到重要作用,新兴城市发展迅速以及东部、中部、西部阶梯型的分部格局。
1.2 基于国际比较的中国创意产品出口贸易状况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可用来衡量一国某类产品的出口量占世界该类产品出口量的比重;将其用于创意产业贸易,则反映一国创意产业出口量占世界创意产业出口总量的比重,表明一国创意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它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较好地反映了生产该产品产业的相对优势。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见式(1)所示:
(1)
式(1)中Xij为i国第j类产品出口额,Xit为i国出口总额;Xwj为世界j类产品出口额,Xwt为世界出口总额。其中:RCA>2.5,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极强国际竞争力;1.25
就创意商品贸易来说,笔者选取了中国、意大利、中国香港、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国部分年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横向对比。1996-2006年间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创意产品的RCA指数的数值均在2.5以上,部分年份数值大于3,表明二者的创意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意大利和英国创意产品的RCA指数除个别年份外,均大于1.25,表明二者的创意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法国创意产品的RCA指数除2006年外,均处于0.8-1.25之间,其创意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创意产品的RCA指数总体较小,其创意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但呈现逐步增大趋势,RCA数值在2006年大于1;德国创意产品的RCA指数除2005和2006年外,均小于0.8,其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2 中国创意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的问题
由中国创意产业现状分析可将我国创意产业国际贸易总体状况总结为三个不平衡:创意产品与创意服务发展的不平衡,其中创意产品一头独大;创意产业贸易进出口不平衡,其中创意产业出口一头独大;创意产品贸易部门结构不平衡,其中设计产品一头独大。通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贸易竞争力指数(TC)的分析得出了中国创意产业在国际上竞争力的一般结论。其中中国在创意产品领域有着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在创意服务领域竞争力较弱。针对这一基本现状,笔者拟借助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来探究其优劣势成因,并剖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相关问题。
2.1 关于“钻石”模型
“钻石”模型理论是国际贸易领域中继要素禀赋理论之后的又一新兴成果,在阐述竞争优势方面有着较为普遍的应用。该模型体系包括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柱产业和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状况4个主要因素及对产业竞争优势产生重要影响的两大变数――政府和机会。其完整体系见图1所示。
注:相关资料来源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生产要素:可分为初级要素(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气候、非熟练劳动力等)和高级要素(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等);需求条件:指本国市场对该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如何;相关及支柱产业:主要是指原材料、零部件等上游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状况:指企业建立、组织和管理的环境及国内竞争的性质;机会:指企业能否借助偶发事件形成和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政府:指政府政策与其他各因素的相互影响关系。
2.2 中国创意产品出口的相关问题
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创意产品出口贸易所面临的问题:
2.2.1生产要素方面
中国初级生产要素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且高级生产要素较为匮乏。我国劳动力和天然资源等创意产业的初级生产要素充裕,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低成本优势,所以在设计、庆祝用品、纸制品、时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部门竞争优势明显。然而初级生产要素的分部不均也导致了产业合力难以形成和“集群效应”的弱化,继而使得中国创意产业形成了典型的不同城市间集团梯队分部状况。但随着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我国出版类创意产品及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等包含高智力的部门竞争力提高较快,这与中国不断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创意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不断优化有密切关系。从《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中可以看到,中国创意企业大专学历以上员工占总数的比率由 2004 年的37.05%增加到2008年的51.88%,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达到50.9万人,反映了中国创意产业有向知识密集型发展的趋势。
2.2.2国内需求方面
国内需求拉动了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但服务领域需求不足。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于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国内市场的客户需求,这是国外竞争对手所不及的。近年来,中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支出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显示,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109.4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也达到5919元,与上年相比都有较大涨幅。这反映出了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明显的优化升级,成为拉动创意产品和服务销售收入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同时由于中国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在诸如医疗保健、居住、交通和休闲文化等享受型消费方面显得不足,影响了创意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和“走出去”,这也是中国在创意服务领域竞争力不强的部分原因所在。
2.2.3相关产业方面
中国创意经济相关产业趋于完善但仍欠发达,特别是资本市场发展不足。波特的“产业集群”[ 出自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 关的各种行为主体之间形成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现象认为,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国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的。创意服务的主要关联产业有信息技术产业、旅游产业和教育产业等,在这些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具备优势,同产业内的企业难以在资源共享、创意激发、创意服务开发等方面进行充分交流,相互推动,进而对其他产业的“拉升效应”也不明显。
2.2.4国际市场方面
中国创意企业规模小,国际竞争力不强,国际市场有待于进一步开拓。中国创意企业数量从2004年的385915个增长到2008年的699608个,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6.03%;从社会全行业来看,同期企业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1.15%,远低于创意产业。这表明,近几年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发展迅速。同时,由于中国在创意产品贸易方面与发展中国家间有着一定的替代性,因此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在所难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创意产业国际市场的开拓。
2.2.5发展机遇方面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与国内各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也深受国际因素的影响。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和目前的欧美国家债务危机,严重破坏了经济增长,影响了人民的就业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各国需要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在此背景下创意经济已被证明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发展选择,成为近年来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但由于受到美国债务危机的影响,国内需求有可能减弱,同时也容易受到其他国家显性和隐性贸易壁垒的限制,不仅对发达国家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发展不利,还会影响到中国相关产品的出口。
3 中国创意产品出口贸易对策
通过本文分析发现,中国创意产业及其国际贸易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我国产业结构及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为维持和强化中国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创意产品和创意服务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从政府角度看,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科研的投资力度。中国在创意产业方面缺乏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等高级生产要素,进而导致在创意服务方面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因此加大对教育科研的投资力度,培养出更多有创新能力,能适应新环境,有国际视野的创意人才是当务之急。其次,要推动创意经济企业的上市和重组与并购。培养一批组织结构强,资本力量雄厚,在国际上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意企业。最后,重视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及贸易区域合作。基于在要素禀赋方面的相似性和国际创意产业分工的格局,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在创意产业国际贸易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因此中国应该不断地调整创意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定位,实现创意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从企业角度看,首先,企业应向集群化方向发展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状况呈现出典型的大城市,中等城市,新兴城市梯队集团以及东部、中部、西部阶梯型的分部格局。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创意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相关企业应该在可行的范围内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发挥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其次,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创意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相关,往往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其创意产业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将其运用到创意产业,使得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工艺美术品。最后,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应加强创意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运用高新技术,提升创意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创造创意产品的持续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尚加力.我国创意经济资本市场发展问题研究.新疆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1:350-354.
[2]邵汝军.发展我国创意产业的策略研究.特区经济,2007,2007(7):189-191.
[3]尚涛.我国创意产业国际贸易结构与竞争力演进分析.财贸经济,2010,2010(8):42-43.
[4]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79-89.
[5]张欣,高长春.中日创意产业发展比较分析.现代日本经济,2010,2010(3):35-39.
[6]朱怡洁.我国创意经济产业的发展探究.中国商界,2010,2010(7):75-81.
[7]Michael E.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Second Edition.Washington: Free Press,1998: 33-50.
[8]Lily Kong,Chris Gibson. Knowledges of the creative economy: Towards a relational geography of diffusion and adaptation in Asia.First Edition.2006: 173-194.
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辽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路;对策
辽宁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稳定,但是研究发现,辽宁的文化创意产业从科学技术支持、资金来源支持、人才培养以及社会合作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因此,要想将辽宁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扬光大,首先需要对现有政策进行归纳与总结,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发现现状,对文化产业从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相关建议思路进行梳理。
一、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特征分析
1.文化特征
(1)需求动荡
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是一带有风险性的产业,而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无疑是一种风险投资。文化创意产业主要以知识科技创新作为支持,有可能带来高收益成果,也有可能带来高风险。例如在影视产业中,即使是著名导演的电影,也不能完全保证每一部都能够成功。收益与风险并存,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魅力所在。
(2)精神象征
文化创意产业的精神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创意为王”。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组织结构与运转过程十分复杂,但是创意依然产业的核心部分。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创意产生的过程中,产业能够以现代的水平超越过去产业模式,并开辟更高的层次。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对现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经济特征
(1)人本特色
与传统的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很多的差异性,生产者更加关注的是自己的品牌效应,而普通的生产者只是看中经济效益。文化创意能够以艺术为创造根基,以消费者的角度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还实现了体验式的经济。在此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人本特色,增加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交流。
(2)经济收入弹性大
文化创意产业服务的终端是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娱乐消费,在能够实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服务需求之外,能够提供一种更高层次的服务。文化消费大幅度的带动了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增长也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发展弹性空间很大,所以,产业发展也会因为经济发展而产生一定的地区差异。随着文化产业的利润空间增大,其产业中的不确定性也增加。
(3)内生型经济增长
国家能够保持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就是国家内部的技术创新,国家对于科技教育的支持与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是形成内在技术创新机制的基础。这种理论被称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从工业国家的经济增长事实中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取代了单一的GDP经济增长模式。人性化的经济增长使得人们意识到技术创新需要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由此可以说,以科技为核心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式需要文化创意产业的补充。
二、促进辽宁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因素分析
1.资本因素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受到了文化投融资体制的影响,并在投资渠道、融资方式、投资主体方向上相互制约。政府与社会投资相结合方面的多渠道机制方面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十一五”期间,在国家制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中指出,但凡是国家没有命令禁止文化领域,非公有资本可以进入,并在项目审批、融资等方面实现与国有文化企业待遇同等。并对民间剧团、小型文化企业进行支持,鼓励在文化产业中形成活力的优势群体,引导公民以知识产权形式出资,依法成立文化企业。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文件中指出,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允许文化领域中引入外资,加大对引进文化产品的监管,有效提高外资文化质量。
2.人才因素
辽宁地区中沈阳、大连等城市的高校众多,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人才资源丰厚。但是在丹东、葫芦岛以及铁岭等地的大学在校生比较少,因此会出现文化创意人才的稀缺现象。而文化产业发展首先是要对当地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人才的利用首先是文化创新的附加因素。近年来,随着辽宁地区人事制度的不断改革,文化单位的用人自逐渐增强,在各个文化产业中试行期权分配制度、并鼓励文化品牌的创造等。创意产业发展要想实现与人才建设队伍的结合,首先需要对人才的作用高度重视。在产业中树立人才为重的观念,积极利用国内外人才资源市场,建立创意产业人才柔性机制,营造良好人才培养环境。
三、发展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
1.广播影视业方面对策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产促进辽宁地区的广播影视业逐步走向市场化和企业化。广播影视业的创意来源于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对社会资源进行吸收,不断壮大产业实力。从影视内容上分析,首先要充分分析市场资源的优势,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开拓高新技术,实现内容产业发展,全面提高影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从影视节目策划方面分析,要不断鼓励影视节目策划的创新,致力于推出精致的品牌栏目。使得影视产业在市场中形成规模宏大、面向市场、多种经济并存且完善的电视剧节目,提升广播电视业的整体水平。为了加快广播电视产业的市场服务,首先需要加快数字电视服务网络的建立,实现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模式,并推动网络产业的发展,积极开发新媒体等业务。在电视网络增值业务中建立以广播电视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积极培育大型广播影视企业,帮助企业实现经营公司化。
2.工艺美术业发展方面对策
对于工艺美术方面,辽宁省诸多地区发展良好。其中重点发展的相关产业有岫岩玉石、阜新玛瑙、喀左紫砂等文化艺术产品。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在民间为艺术产品的发掘、创造、生产以及走向生产等环节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帮助艺术产品走向多样化。对民间各类艺术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加强文化艺术产品从业人员的培训,扩大艺术品生产规模,并与国外企业构建联系,实现艺术品精致化管理。对于工艺美术业发展对策如下:
(1)在岫岩、阜新等地区,实行玛瑙资源的有计划开采,并对有特殊珍藏价值的玉石实行保护,并停止开采。同时要不断扩大市场营销力度,严禁破坏性开采,以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在辽宁地区建立面向国际市场的玉石原料市场,对本地玉石资源进行加工,实现资源的外推,以发展多种玉石加工模式为目标。在本地玉石交易市场中建立公开透明的玉石原料教师机制,各类玉石材料需要在市场中进行交易,不能私下进行玉石买卖。在玉石原料方面,要采取统一调配的方式,规范原材料的渠道清晰。
3.文化会展发展建议
文化会展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宣传途径,适当的会展政策能够在市场中营造开放、有序的环境,能够保护会展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文化会展产业政策的制定,细则如下:
(1)成立专门机制加强会展业的规划,使得会展产业的发展规模能够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国家总统规划基础上,进行市场调研,充分考虑辽宁省各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并以互联网形式建立虚拟展馆,不仅能够在形式上节约时间,还能提高会展的经济效益。
(2)强化会展业务培训。建立社会会展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在高校中开设与文化展览相关的专业,大力培养会展方面的专业人才,积极做好专业人才储备。借鉴国外会展经营,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管理技能。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发展辽宁文化创意产业是推动地区文化进步的有效策略。由于地域差异、人才因素以及政治等方面的约束,使得辽宁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缓慢。为此,本文从文化特征和经济特征两方面对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特征分析,研究促进辽宁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因素,并提出发展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如忠.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对策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7,10:76-83.
[2]陈晓颖.辽宁发展文化产业的区域优势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3]陈亚鸥,杨再高,陈来卿.加快广州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8,01:37-39.
[4]彭坚,敖琴.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0,06:173-174.
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文化产业化治理;“淮南子”文化;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3-0007-05
Abstract: “Huai Nan Zi”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 and potentially abundant wealth of Huainan city, which awaits further exploration. How to explore its rich cultural essence and introduce it to the market so as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uaina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roject for the 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of Huaina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evant academic studies on 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alyzes and explores the major achievements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tools of problem analysi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roblem solving mechanism. Then the SWOT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threat tendencies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of “Huai Nan Zi”. Finally, some measures are recommended for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management of “Huain Nan Zi”.
Key words: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management; “Huai Nan Zi” culture; SWOT analysis
一、文献回顾与议题提出
最早提出文化产业概念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他们把由传播媒介的技术化和商品化推动的主要面向大众消费的文化生产称为“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邢启顺认为,在“四化”背景下,使传统文化的经济理性和市场导向在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发展战略下显得尤为突出[1]116。郑羽洛提出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还需要注重文学资产向文化产业化资本转化、文化产业化附加值创造和文化产业化的地方特色打造[2]69。郭占锋在其学术论文中得出这样的观点,即在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往往存在政府引导政策和扶持资金缺位,私人或企业资金注入缺乏连续性,政府、企业和社区居民在文化产业化发展中很难实现良好互动[3]。
李书文认为,文化产业化的战略思考,不仅仅涉及文化的经济利益和市场走向,而且关系到未来的文化生存和发展空间[4]28。按曾振宇的观点,文化产业化必须对“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的“文化治理理念”理念拥有足够的尊重,对传统核心文化体系建构足够的“文化认同”。否则其产业化只会走向助纣为虐的文化自残,甚至走向毁灭与消亡[5]22。晏雄提出,传统文化产业化是传统文化主体共同选择的结果,这个过程应该是传统文化各主体的积极参与过程,而不仅仅是政府或投资者一维主导的管制或开发过程[6]30。
谢莉莉等提出,文化产业化开发是一种整合性、多领域、立体式的发展体系[7]44。王淑娟认为,完善管理制度、搭建融资平台、促进信息流动及重视文化人才培育是实现传统文化产业化模式整合创新的重要手段[8]220。王瑞龙认为,传统文化产业化的法律体系完善可以避免其在发展中遭到丑化和淡化、确保传统文化来源地的民众可以从其发展中分享产业化收益[9]69。顾钰民分析,文化产业化就是文化市场化,就是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提升文化消费需求的满足能力,开拓文化的消费意识[10]。李书文等提出,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与方式,是人类的自我实现[4]28。
总之,通过当下文化产业化的文献梳理,我们发现文化产业化发展是时代的产物,具有特定价值与功用,然要发挥其价值与功用需要科学的问题分析工具与具体的发展策略建构。而就当前文化产业化问题的分析工具适用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缺乏理性工具的适用。本文主要适用SWOT分析模型作为主要分析工具,以期提高分析工具的科学性与可控性。SWOT分析模型是美国管理学家钱德勒在《战略与结构》中初次提及的企业战略模型,其研究成果成为组织战略经营的重要理论来源。安德鲁斯对之进行继承改进,于《企业战略概念》中提出了战略理论及剖析架构,进一步总结了SWOT分析方法。由于SWOT分析方法便捷易行,实用性强,优势突出,因而被组织广泛应用[11]。因此,探讨“淮南子”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战略和策略问题,引入SWOT模型分析方法是可能的,亦是必要的。
我们知道,旷世奇作《淮南子》体系庞大、结构严谨,是我国文化史上划时代的巨著,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市场效应,因而在淮南市众多产业中,“淮南子”文化产业当推第一。作为淮南文化的灵魂,“淮南子”文化可谓淮南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潜在丰富财富,具有不可估量的开发价值。如何将文化推向市场,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底蕴,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开发系列文化产品、开拓旅游市场,提高服务业需求,更好地推进淮南经济的增长,已成为淮南市文化产业化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研究“淮南子”的思想当代价值、探讨“淮南子”文化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等对于“淮南子”文化产业化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就是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淮南子”文化产业化内外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明确生存发展中存在的长处与不足,充分整合内外资源,改善相关环境,有益于“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经营调整和战略发展,也有益于选择合适的经营领域及其产品与服务、为“淮南子”文化产业化新发展廓清框架。
二、“淮南子”文化产业化治理的SWOT模型分析
“淮南子”文化产业化治理的SWOT模型分析就是运用SWOT模型分析方法,针对“淮南子”文化产业化既定的内外影响因子进行分析,讨论其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寻求核心突破点所在,为探讨“淮南子”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助力。
(一)“淮南子”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分析
1.“淮南子”文化资源丰富。
文化名典《淮南子》内容丰富、恢宏壮阔,历代学者都对其展开了不同层次的研究,成果颇丰。其中保存了大量的寓言、神话传说、成语俗语,文化资源丰厚,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创意源泉。“淮南子”文化作为淮南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潜在丰富财富,具有极大开发价值。其所依托的地域――淮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淮南的豆腐文化发源地八公山已成为著名景点,淮南豆腐也已形成较大品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另外,淮南王刘安的相关历史文化典故也可研发系列产品带动当地文化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
2.政府政策指导与资金扶持。
近年来,当地政府为推动文化产业化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范,进一步加大了政策、财政方面的支持力度,为“淮南子”文化产业化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淮南市政府充分发挥当局的政策指导作用,对“淮南子”文化产业进行统一的规划与布局,投入重金打造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同时加快“淮南子”文化产业体制的变革创新,促成文化产业的强盛繁荣。另一方面,“淮南子”文化产业化发展得到了淮南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优惠的文化产业创意政策、财政政策给淮南市文化产业提供了较为宽松的运营环境和制度保障,为“淮南子”文化产业化发展造就了广阔的成长空间。另外,通过几年的努力,淮南市基础设施、交通环境日益改善,旅游服务设施日益完善,逐步形成一个良性的政府引导公民参与的投资情景和开发环境。
(二)“淮南子”文化发展的劣势分析
1.文化经营方式较为落后、结构单一。“淮南子”文化产业经营方面,文化产业的经营多处于零碎加工、小规模分散独立经营阶段,相关文化产业经营也多低俗化、单一化,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经营模式。其中“淮南子”文化品牌产业链不健全,产品生产大多依靠手工工艺,市场经济导向的加工制造形态未形成规模,且引入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企业化生产较少,包装力度亦相对较弱。致使产品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科技含量偏低、产品缺乏创意性与趣味性,缺乏核心竞争力和产品依附力。“淮南子”文化的发源地八公山作为淮南重要旅游景点,旅游业一直是淮南文化产业的支柱,因而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但政府只是重视该地的旅游业及其紧密辅助产业的建设开发,其他相关文化产业却成长迟缓,起色不大。
2.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缺失。
人才对于文化产业化经营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具有相关文化背景与扎实产研功底的文化开发人才,以及文化产业化经营管理人才。然而,从对近年来淮南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数据统计来看,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大多学历不高,科研人才、产业设计人才、擅长经营管理的人才更是寥寥无几,不能适应文化产业化的需求[8]220。这些人才的匮乏致使“淮南子”文化产品生产只能依靠掌握传统手工工艺的“艺人”,营销只能依靠一些有相关买卖背景,或为生活所迫的“商人”,从而很难形成具有经济理性和市场导向的“淮南子”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运营企业。
(三)“淮南子”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机会分析
1.政府积极建设“淮南子”文化品牌。
广告专家约翰・菲利普・琼斯认为:品牌是指能为顾客提供其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及附加价值的产品[12]。“淮南子”文化品牌则是指“淮南子”文化产品和服务能为顾客提供其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及附加价值。随着文化产业化的深入,文化产业化效应带来的影响力日趋明显。例如旅游人次的增多,旅游收入的增长,地区软实力的不断提升使淮南市重点打造“淮南子”特色文化品牌,提高文化产业影响力。政府大力发展“淮南子”特色文化品牌,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开展多项增值服务,为“淮南子”特色文化品牌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政府也鼓励企业间互补合作,通过产业集聚建立统一的市场网络,重点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文化品牌,逐步提高“淮南子”特色文化品牌的市场吸引力。
2.文化产业规模有所扩大。
按照有关学者的观点,文化产业化开发是一种整合性、多领域、立体式的发展体系,更是一种传统文化产业化区域化发展、数字化创意产业链化发展、产业整合升级化发展[7]44。近几年,淮南市大力发展旅游业,努力挖掘当地旅游文化资源,加快景区建设、扩大旅游市场规模,同时也进一步完善“淮南子”文化市场,培育文化产业集群逐步形成规模优势。文化市场的发展壮大、消费者文化品位的提升带来了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对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创意、技术等因素要求的同步增长,这给“淮南子”文化产业化创造了发展机遇。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努力发展当地的文化产业,势必会促进“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的深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巨大飞跃。
(四)“淮南子”文化发展的威胁分析
1.缺乏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及衍生产品。
对于文化产业而言,除了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景区建设之外,还需要重点打造本区域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时下,“淮南子”文化比较被众人所熟知的便是文学经典《淮南子》与“八公山豆腐”,但更具特色的相关文化符号及文化衍生产品与服务却有待开发。“八公山豆腐”目前已成为淮南独特的大型宴会,举办了近20年的“淮南市豆腐文化节”也取得了颇多成效,提高了知名度,但与“八公山豆腐”相关的豆制品加工业制造业却未形成规模,豆制品大多低端化、单一化,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集群,产品缺乏竞争力很容易被其他地区的豆制品所取代。
2.产业拓展和资源整合未形成规模效应。
“淮南子”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淮南子”文化产业的发展重心过多集中在旅游业,其他相关产业资源未得到合理有效整合。“淮南子”文化产业缺乏经营意识和市场观念。未能概念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未形成独特的文化产业化范式,行业之间缺少联系和合作。文化产业多处于粗放型经营,规模小、效益低,缺少正规大型产业集团,难以形成较大的市场网络。另外,政府缺少产业化观念、缺乏对“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的整体规划,没有充分处理好该地区其他文化资源整合协调、互补合作,难形成文化产业化效应。
三、“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的治理策略建构
“淮南子”文化资源丰富,人文荟萃,“淮南子”文化产业作为淮南文化产业的龙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虽然近些年“淮南子”文化产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劣势与威胁,针对“淮南子”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劣势与威胁,提出以下治理构想。
(一)强化“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理念,树立市场化导向
文化产业化理念是经济与市场全球化、现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产物,更是城镇化重要体现,它的强化需要一套应对策略[1]120。首先“淮南子”文化发展要形成产业化,形成统一的市场网络,发展成一批具有规模效应的领军产品与服务,这一意图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统一规划与布局,更需要私人或私人企业与民众协同参与,共同探索适宜“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其次,引进人才、建立多领域多样化文化企业、构建产业集群,加强企业间的沟通合作,寻求规模效益,形成具有较大优势的文化产业群,培养一批文化项目与龙头文化企业。再次,充分鼓励“淮南子”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开拓商业市场,推动当地经济健康长远发展。最后加大建设“淮南子”相关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集聚区,使之作为“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的辐射带动其他文化产业,促进“淮南子”产业产业化的合理快速发展。
(二)明确“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的价值定位,凸显符号价值
“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的价值定位,不仅仅涉及其经济利益和市场走向,更关系其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不仅仅对淮南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有影响,更涉及淮南地区自信心塑造。因此必须从 “文化认同”这一文化高度对其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有所引领,从而避免其走向文化自残,甚至是毁灭与消亡[5]23。所以,将“淮南子”文化推向市场,先要明确“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的价值定位。“淮南子”文化资源作为淮南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具有不可估量的开发价值。但在文化市场激烈竞争、同质化突出的形势下,“淮南子”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文学资产向文化产业化资本转化,探索《淮南子》巨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归纳文化作品的经济理性和市场价值;文化产业化相关扩张研究,“淮南子”文化产品与服务不仅仅是文化的需求满足与自我实现,更应该开发其相关产品,如淮南豆腐文化、草莓文化和“五彩”淮南文化等产品与服务;文化产业化附加值创造,“淮南子”文化产品与服务虽然丰富,但总体来说附加值不高,这就需要使这些文化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打造延伸,挖掘其更高的附加值;最后文化产业化的地方特色打造,使淮南因该文化产业化符号而获得更多关注,分享其经济和文化收益[2]69。
(三) 细化“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的市场定位,追求规模效应
按照业内学术观点,文化产业化就是文化市场化,是现代化生产方式在特定范围内的一种制度安排,更是一种物质生产层面与精神消费层面在相应领域的行动网络的逻辑演绎[13]。那么这种市场化、制度安排和行动网络逻辑演绎需要了解文化市场总量和容量,并对文化市场进行合理定位,这也是“淮南子”文化产业化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就需要政府、企业和淮南市民众共同对“淮南子”文化市场充分调研,分析客源市场与潜在消费者,并对顾客的消费类型、层次、需求等方面进行考察,了解消费者真实需求、把握消费者水平、消费能力。同时分析产业自身优劣、行业竞争对手、内外部环境等因素,并据此进行灵活的市场定位。切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开发特色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淮南子”特色文化产业生产价值链,以不断适应消费者多样性、多层次的文化需要。另外,政府还应放宽市场准入,不断扩大市场文化产业份额、培育文化产业多元化经营主体,加快推进产业化发展步伐。
(四)完善“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的人才管理,塑造专业队伍
晏雄认为文化产业化是文化主体共同选择、协同治理的结果。因此,这个过程应该是文化各主体的积极参与、协同治理、各司其职和各有所得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政府或投资者或者消费者一维主导的管制过程[6]30。基于此,在“淮南子”文化产业化过程中,需要完善主体管理和关系协调。而完善主体管理和关系协调一定程度上就必须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强化“淮南子”文化产业化人才管理的法律体系,只有如此才可以确保文化来源地的文化主体可以从其发展中分享产业化收益[9]69。具体表现在,制定切合本地实际且具有竞争力的人才管理政策,鼓励文化艺术创作、奖励技艺创新与升级、维护知识产权;建立引进人才制度,引入艺术创作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科研人才等;完善人才开发机制,定期对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协调其相应关系,增强文化主体的“文化认同”;健全文化产业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一步培养“淮南子”高端文化产业化人才。另外,完善人才管理的保障制度,加大相关保障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门文化产业培训机构和矛盾协同机关,建立创意产业园区等人才培养和研发基地,优先发展高等学府并使其具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从而优化人文氛围、提升人文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邢启顺.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城市文化产业化转型再构――以贵州凯里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16-120.
[2] 郑羽洛.韩国古代文学的文化产业化方向[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69-74.
[3] 郭占锋,罗树杰.发展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9-88.
[4] 李书文.文化产业化的战略问题[J].软科学,2004(2):28-30.
[5] 曾振宇.“文化认同”与文化产业化[J]. 山东社会科学,2010(10):22-24+39.
[6] 晏雄.基于文化选择理论视角的民族文化产业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30-35.
[7] 谢莉莉.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4-50.
[8] 王淑娟.中国民族文化产业化模式的整合与创新[J].学术交流,2014(8):220-224.
[9] 王瑞龙.文化产业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法律保护[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69-72.
[10] 顾钰民.论文化产业化与市场化发展道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2(3):15-19.
[11] 张继刚.中国建设银行核心竞争力SWOT分析及策略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4(25):108-111.
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创意城市;创意产业;主成分分析;Relief模型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039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创意”这一概念在全球社会与经济发展中已经被当作热议话题。英国政府最早把创意产业明确定义为:源于个人创造性、技能与才干,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1]目前,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我国很多城市的发展面临瓶颈,而创意产业的出现恰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新机遇、新活力,使城市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得以跳出红海,走进蓝海。当今世界经济在根本上是一种创意经济,发达国家在迈向以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同时,伴随着创意阶层的迅速兴起,城市的发展水平也越来越体现在高度依赖创造力的创意产业活动上。[2]本文以辽宁省为例,基于3T理论构建创意城市指标评估体系,旨在寻绎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创意城市转型的可行路径。
2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2002)在其《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提出了创意经济发展的“3T”理论:技术(Technology)、创意人才(Talent)和包容(Tolerance)。其中,创意人才(Talent)是高质量人才资本的载体,包容(Tolerance)是高|量人力资源产业的前提,技术(Technology)是高质量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工具。其逻辑为宽容吸引人才,人才创造科技。他认为创意阶层不同于一般人“谋求生存”,而已进入“表达自我”的新价值体系,具有认同多样性、包容性、能者为王的价值观,包容是创意阶层的特征也是其向往地区的最核心特征。[3]理查德(Richard)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创意中心必须同时具备这三点要素。正如英国经济学家汤姆・坎农(Tom Cannon)提出,“创意城市”就是创造性的城市,就是在大城市的发展中必须注重人的创造力,依靠人的力量提高城市竞争力。Ron Boschma和Michaels Fritsch(2009)的研究证明了一个地区的包容和开放氛围对该地的创意阶层的规模有积极的影响,创意阶层的规模还受就业机会的影响。而Michele Hoyman和 Christopher(2009)的实证研究则证明:创意阶层与城市经济增长无关。当代“创意城市”研究的代表人物英国学者Landry认为,创意城市是解决都市问题的新途径,任何城市都可以成为创意城市,或者在某一方面具有创意。人的智慧、创意、想象力正在取代地点、天然资源与市场通路,成为都市的资源。[4]Hospers(2003)则认为,创意的本质就是利用原创方法去解决每天出现的问题与挑战的能力,且根据历史进程将创意城市分为技术创新型城市、文化智力型城市、文化技术型城市以及技术组织型城市。[5]Florida(2003)则在 “3T”要素基础上,提出了“3Ts”创意城市评价指数。其研究对象主要是美国的各大城市,反映美国各大城市的创意能力,因此又称为“美国创意城市评价指数”。在他的“3T”构成要素理论基础上的,相应派生出 3 个子评价系统。2004 年,Florida 和 Tinagli 合作,将 “3Ts” 评价指数进一步运用到欧洲,提出了欧洲创意指数(ECI)。欧洲创意指数以 “3Ts”指数为基础,但又做了进一步补充和改造,主要包括:欧洲创意人才指数(包括创意阶层指数、人力资本指数、科技人才指数); 欧洲技术指数(包括研发指数、创新指数、高科技创新指数); 欧洲包容性指数(包括态度指数、价值指数、自我体现指数)。[6]国外有关创意城市的理论对我国创意城市研究和实践具有重大影响,为测度辽宁省创意城市发展水平提供了借鉴。
3创意城市指标评估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31创意城市指标评估体系
构建创意城市指标评估体系,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操作性原则。基于3T理论,本文确立了三级指标体系。如表1至表4所示。
32创意城市发展水平评估:聚类分析
321创意城市发展水平相关性检验
在进行因子分析时,前提条件是所有变量必须具有较高相关性,才能提炼出因子。因子需要首先对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然后,根据所得到的相关系数矩阵,通过观察相关系数矩阵结果,将相关系数值小于03的变量做删除处理。这是因为相关系数如果小于03则表明各个变量多为弱相关性,是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的。本文对文化城市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后,删除相关系数小于03的A1、B4、C3、D6。删除处理后再次检验各变量的相关性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的。本文对文化城市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后,删除相关系数小于03的A1、B4、C3、D6。再次检验各变量的相关性,变量相关系数均大于03,这表明可以从中提取公共因子,适合接下来进行因子分析。
对上述相关性较强的各变量进行巴特利特球度(Bartlett)检验与KMO检验,所得的结果如表5所示,巴特利特球度(Bartlett)检验观测值结果显示为575857,概率p为0。显著性水平α以005作为标准,显然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故而应拒绝零假设,可以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呈现显著的差异。KMO的检验结果为0779,由巴特利特球度(Bartlett)检验与KMO检验两项检验结果可知,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322创意城市发展水平方差检验
因子分析的初始解能够显示所有变量共同方差数据。“初始”列是因子分析初始解下的变量共同方差,表示的是如果对原有24个变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特征值,共14个,则原有变量所有方差均能够被解释,变量共同方差初始值均为1,限于篇幅,所有变量的初始值因一致为1,故略去,下文均同。原有变量标准化后方差也为1。提取值表示的是按指定提取条件提取特征值时的共同方差。由表6可知,大部分变量大部分信息大于81%,这表明各变量可以为因子解释,信息丢失比较少。但是,A2、A4、A6、B2、B6、C4、C6、C9、D2、D4变量的共同方差信息丢失较多,本次提取因子分析总体效果比较好。
323创意城市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
在聚类分析时,既可由系统选择k个(聚类的类数)观测量,也可由使用者指定作为聚类的种子。这里,我们最大迭代次数选择10次,对于缺失值的处理选择按对排除个案,关于其他创意城市指标也均采用这种处理。确定初始聚类各变量中心点数据见表7。
未经K-means算法迭代,其类别间距离并非最优,因此需要进行迭代。在迭代过程中,完成第一次迭代后形成的两个新类中心点距初始类中心点的欧氏距离分别为8043085106和4202736593(见表8)。第二次迭代后形成的三个新类中心点几乎与上次确定的中心点无差别,表明经过二次迭代,完成了快速聚类。
200000000注:由于聚类中心内没有改动或改动较小而达到收敛,任何中心的最大绝对坐标更改为0000。当前迭代为2,初始中心间的最小距离为25048385935。
经迭代运算后类别间各变量中心值得到修正,数据结果如表9所示。
依据相关数据,对31个省(区、市)创意城市发展水平进行聚类,有效样本为31个省(区、市),进行2类聚合,结果如表10所示,第一类创意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省区共有4个,分别为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第二类创意城市发展水平较弱的省区有27个,即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据此可知,辽宁省创意城市指数位居第二类。虽然辽宁省创意城市指数居全国第9位,但是相比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创意城市还有差距,并非一个类别。
33创意城市影响因素的Relief分析
本文采用Relief算法来计算各个特征的权重,权重小于某个阈值的特征将被移除,针对本文的实际情况,将对权重最小的2~3种剔除。由于算法在运行过程中,会选择随机样本R,随机数的不同将导致结果权重有一定的出入,因此本文采取平均的方法,将主程序运行20次,然后将结果汇总求出每种权重的平均值。如表11所示,列为变量和权值,行为每一次的权值计算结果。
由表11可以看出,影响全国创意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权值相对较大的:省级以上专利成果数(B5)、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数量(C5)、互联网覆盖率(C7)、政府颁布的创意产业文件法规数量(C8)、知识产权年诉讼数量(C10)、创意产业产值的增长率(D1)、高校和研发机构的数量(D3)、人才净流入率(D5)。比较A、B、C、D四种二级指标的综合情况可以看出,C类即创意生活丰裕度和D类创意发展潜力对辽宁省创意城市的发展起主导作用,A类和B类中个别指标对创意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
4辽宁省创意城市发展的对策建议
41激发创意经济活力,提高产业创意能力
创意产业集群是增强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组织形式。正如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在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中提到,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洼地,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7]创意产业集群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地理条件和文化基础。而辽宁是东北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关口,独特的地缘优势,使得辽宁不仅能够承接京津冀经济圈的技术和经济辐射,还承担起东北亚经济圈战略转移的物流通道的重要角色,为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地理基础和经济基础。同时,辽宁的工业文化源远流长,以沈阳、鞍山为代表的工业基地具有很大的工业文化开发潜力;辽宁的抚顺、本溪、沈阳保存着大部分满清文化,在创意文化竞争中凸显优势。
因此,我们应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培育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利用文化资源可以重复利用的非消耗性经济特征,在产业链上与一些相关文化创意企业进行组合、互补与合作,通过空间上的聚集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龙头创意产业与企业,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和带头作用,实现产业集群共同发展,此外,还应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政府支持成立中介机构、服务中心,进行宣传和推广创意理念或产品,为创意产业的形成创造机遇。优化产业环境,完善产业组织,构建完整的、通畅的市场关系和生产经营关系,基于价值链推动创意产业集群式发展。
42依托高校联动优势,培养创意科技人才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被认为处于社会经济系统的核心,其他社会主体高度依赖其提供的专门知识。[8]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城市社会学洛杉矶学派的城市便利论(Urban Amenity Theory)中研究者认为,城市发展的推动力在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有向便利性高的城市――富于多样性、市民态度宽容、有多种生活方式可供选择的城市集中的趋势。[9]辽宁省内高校资源丰富度处于中等偏上,以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成果颇丰。在此基础上,辽宁省应充分发挥良好的学术优势,全面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机制。
基于辽宁省的实际情况,应采取大学城、企业、科技园区三位一体,互促互融的发展模式。企业为创意的孵化提供经济支持,并且促进科技成果走入市场,科技园区承担科技孵化、技术创新和创意产业产品生产的职能,成为“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场所、大学师生创新创业的基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所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一是要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好城市大学和大学城,建立高校依托型 “创意人才培养基地”,以大学城为中心,辐射更多经济区,发挥高校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文化创意人才;二要坚持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依托高校先进文化科技成果,加快成果转化,将科技因素植入文化产品,打造城市品牌。
43重视城市文化资本,培育包容文化氛围
地方文化可以为创意经济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搭建广阔的展示平台,要坚持将创意经济与地方文化相融合,赋予城市文化以时代精神,培育包容治理创新活动的文化氛围,加大社会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之间的互动,创造兼容并包的社会环境。正如佛罗里达对创意经济“包容性”的论述,城市要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一个宽容的创意环境,从而带动整个地区技术、文化与经济的繁荣与发展。[10]辽宁省具有丰富的政策倾斜资源、雄厚的企业研发力量,但是却发生人才流失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缺乏培育人才的土壤。因此辽宁省各城市要变革经济社会风气,营造创意人才所需要的兼容并包的人文大环境,从根本上“留住本地、吸引外地”高素质人才,让不同领域的创意族群都能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Howkins JohnThe Creative Economy: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M].London:Allen Lane,2001
[2]⒂薪穑胡黎明,赵瑞霞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耦合演化过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1):151-158
[3][美]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M].司徒爱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4][英]查尔斯・兰德利创意城市: 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Hospers GJCreative Cities: Breeding Places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J].Knowledge,Echnology&Policy2003(3):143-162
[6]Florida RTinagli IEurope in the Creative Age[R].Pittsburgh: Carnegie Mellon Software Industry Center,2004
[7]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力理论[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8]Godin B,Gingras YThe Place of Universities in the System of Knowledge Production[J].Research Policy,2000,29(2):273 - 278
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投资 报业集团 媒体
1. 目前报业集团现状
①报业在媒体中的地位及衰退的现实
近年以来美国,英国等主要西方发达国家的报纸发行量下降,盈利减少。1995-2003年间美国的报纸发行量下降了5%,报纸已经逐渐在我们的生活中减少。
在国内市场,报业曾经位于第二大广告媒体的位置。经过了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进入近几年来,也出现一些下滑的趋势。特别是近几年,国内报业集团上半年广告实际收入平均下跌10%左右,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移动媒体,互联网媒体,电子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必须品。
②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产品或者一个行业从进入市场到完全退出市场分成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对于中国的报业市场,如果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报业现在所具有的千人日报拥有量和发达国家或者是和中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相比,还是很低的。如果只从数据上来看,中国报业现在的状况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成长期。但是还应考虑到新媒体信息技术不分国界,在世界范围内互通互用。所以,在市场上留给报业的已经没有多少空间。考虑到新媒体提早瓜分了市场份额,中国的报业应该提早进入了成熟期。
2. 对现行状况的优劣分析
2.1 报业优势
①报纸具有一定的公众信服力。与其他的媒体比较,报纸的形象往往是权威,是官方的喉舌。比如人民日报的社论。与网络媒体相比,人们更相信报纸的真实。
②品牌,在传媒市场上,报业集团经营过程中积累的品牌价值是一个很大的无形资产。品牌的价值是无法模仿和短时间积累的,一个良好的品牌,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③媒体行业拥有从业经验和高素质的采编人才。报业集团拥有着许多路径依赖性资源和时间依赖性资源,这些都是无可比拟的。
2.2 报业的劣势
①报纸媒体对于新闻的及时性较差。对于突发事件,不能第一时间给读者讯息,从记者现场采访到读者手中,这个过程往往要经过大半天的时间。
②报纸的大众化传播方式无法给受众进行分类。没有针对性的受众,这时的报纸无法配合现行的宣传方式和广告定位。
③赢利模式较单一,针对盈利性来说报业已经发展成靠广告广告生存的模式了。对广告市场的依赖性太高,导致了经营的高风险。
3. 针对现行的情况报业集团的投资方向
3.1投资文化创意产业
针对目前报业面临的情况,以上作了简要的分析,笔者提出针对报业想在的情况可以投资文化创意产业。报业集团需要升级,其产业结构的发展要多元化,实现报业的综合品牌传媒企业,就是要引用市场化资本运营等方式,积极寻求跨领域、跨行业,甚至跨地区的投资、经营和融资渠道,综合经营运转,从而解决产业的弊端,实现多元化运营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必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应景。对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报业拥有自身的优势条件。一方面,有内容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而这一条件正是报业的优势。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在市场发展中需要宣传和推广,而传媒具备这一能力,报业向产业领域推进的进程将会加快。
文化产业的内涵应是丰富的,既包括传统的广电业、报业,也包括新兴传媒业,还应该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等多形态的资产,这一认识是制定报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也应该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选项。报业要想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改革,要适应当今快速的生活方式,以及新科技带来的发展。
3.2 投资建立现代传媒体系
“对于现阶段报业发展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息,以更强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去创新和实践,去布局和突破。投资建立现代化传媒体系,有利于适应现行的科技的发展、市场的变化,传播环境的变化,可以更好地形成主流宣传格局,更高速的传播文化,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任务。与此同时也做到了增强传播力、提高引导力的产业发展需要。更好的完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市场上的统一,这种统一最终实现引导力的提升。此外,打造现代传媒产业,充分发挥主业优势,为投资文化创意产业做出了更大的支持。
同时报业发展要遵循现代企业标准,进行必要的判断,保障企业的业务正常运行。作为现代传媒企业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水平,要积极地研究新业务,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也要重视已有的项目,设立保障机制,扶持新项目,稳抓稳打。并且,注重和关注人才,实施人才战略,基于事业体制由于自身原因,难以在市场中选择优秀的经营人才,需要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学习并引入现代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慢慢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传媒体系。
4. 有关投资的风险防范
①要选择准确、合理、科学的风险应对方案
在投资工作的过程中,各类投资带来的风险是不同的,所以投资者在风险防范这一环节,要做好防范。投资者可以选择风险保留、风险转移、风险消除、损失控制等来防范风险。风险保留是一种较为经济的方式,即投资者自己支付资金;风险消除这一方式较为困难,是指通过预测分析技术,来得到预期的投资后果,如果投资后果不理想则将风险化解;损失控制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以及计划来尽可能的减少损失。
②逐步完善投资风险预防的管理制度。
在进行投资时,从可行性分析研究到决策,都要充分考虑风险的影响,将风险防范的管理制度融入到整个的投资过程,特别是财务风险,更要细微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风险防范的作用,从根源上减少风险的发生。
③将多元化思维融入投资工作中。
多元化投资是一种新型的投资模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是将风险分散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中多元化的投资是指投资主体在充分了解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投资最终将风险分散。
5. 总结
随着报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报业决策者的经营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考验。新媒体的发展带来给报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我们应该采取积极应对战略来保持报业集团的发展。本文针对报业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根据报业存在的优劣势,以及发展机会和可能遇到的苦难,逐一分析,提出报业投资方向应向文化创意产业和建立现代传媒体系发展,对报业集团的架构,业务进行改革,进行多元化发展,积极进军传媒其他领域。实现我国报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昆,报业集团与资本市场如何对接,新闻前哨,2011(8)
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分析篇8
戏剧文化产业项目开发
戏剧文化市场是连接戏剧文化生产与戏剧文化消费的纽带,无论是发展戏剧文化生产,还是扩大文化消费,都能促使文化市场的扩展。所以,戏剧文化企业积极开发戏剧文化产业项目,既有利于戏剧文化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能增加戏剧文化市场的有效供给,从而满足戏剧文化消费者不断增长和变化着的需求。
戏剧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类型
戏剧文化产业开发项目按是否具有创新性划分,可以分为产业创新项目和产业推广项目两大类。
戏剧产业创新项目产业创新项目是指文化企业运用艺术创作、科学普及、技术发明、表现形式等手段生产出具有一定思想内容的戏剧产品。产业创新项目包括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两大类:①内容创新,即创造性生产具有一定思想内容,通过某种载体形式表现出来或进行传播的戏剧产品。②形式创新,即应用现代化的艺术手段、大众传播技术生产出来新的戏剧产品,以及利用特定地域的人文资源编排出来新的戏剧剧目。
戏剧产业推广项目戏剧产业推广项目是指戏剧文化企业安排生产本地市场或本国演出市场短缺或紧缺的、具有市场推广价值和发展前景的优秀剧目。
收集作品创意确定作品开发目标之后,就需要收集有关作品方面的创意。所谓创意,就是开发作品的设想和构思,它既包括新作品创意,也包括引进作品创意。创意信息来源主要有以下渠道:观众。观众需求是寻求创意的基本源泉,因为只有适合观众需要的新作品才会有市场。从顾客那里获取创意的最佳方法,就是调查和收集观众对现有作品的印象和意见;专家学者。在知识经济时代专家学者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迅速升值,并且成为创意的重要源泉。他们能对文化产品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局部改进、引进改良等提供最有价值的创意,所以咨询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是非常必要的;竞争对手。分析同业以及关联竞争者作品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往往可以发现新的创意。戏剧表演团体必须随时注意同业以及关联竞争者开发的新作品,了解其作品的演出市场情况以及观众对他们的反映和评价;推销人员。他们经常与观众打交道,最了解观众的需求欲望和观赏动机,也最清楚竞争对手的作品优势。所以,从他们那里获得的作品创意往往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演出市场调查公司。戏剧表演团体可以委托演出市场调查公司对观众需求偏好的发展趋势进行专题调研。此外,还可以通过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大众传媒等渠道收集有价值的作品创意。
筛选优化创意戏剧表演团体应在所收集的足够多的创意基础上进行筛选、归类和整合优化。首先将不可行或可行性低的创意予以淘汰;其次将可行性较高、方案相近的创意进行归类;再次将若干类创意方案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形成若干个具有可操作性的作品排演项目方案。
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分析篇9
关键词:旅游演艺;产品创新;比较分析;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6007401
1 问题的提出
在文化旅游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演艺项目成为景区开发者的优质选择,然而在景区开发者追逐旅游演艺带来的高回报的同时,旅游演艺产品在具体的开发实施过程之中也面临着种种阻碍和难题(汪克会,2010)。国外对旅游演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节事活动管理、旅游目的地开发等对象等。其中,R.Prentice(2003)和V.Andersen(2003)等认为节庆类演艺产品可以体现旅游演艺产品的创意性;R L.Aniskee(2006)把旅游演艺纳入事件旅游,并分析了其重要性。也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对演艺活动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如弗朗索瓦科尔伯特(2002)在《文化产业营销与管理》中对娱乐和演出市场及其营销管理进行了关注;Hughes(2002)对艺术,娱乐和旅游的关系进行了一般探讨等。国内对旅游演艺产业的研究起步较晚。总的来说,国内的研究主要从包括以下两大类:第一,针对某一演艺个案展开分析。提出产品创意、市场开发和营销措施等方面的建议。如刘艳兰(2009)等对《印象?刘三姐》、唐治元(2009)等对张家界演艺项目进行的研究等;第二,着力于演艺产业与旅游业的对接。如覃振锋(2007)、徐世丕(2008)等。本文从《天门狐仙》与《魅力湘西》两个案例的对比入手,探索旅游产品创新的策略。
2 案例研究:《魅力湘西》与《天门狐仙》分析与比较
张家界的旅游演艺发展迅速,其中,《魅力湘西》2008年成为第三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是当前中南旅游市场上规模最大的民营演出团体;《天门狐仙》2010年荣获“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旅游贡献奖”。2011年,二者同时被列入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本文通过对《魅力湘西》与《天门狐仙》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轨迹进行比较,认为两个案例的成功因素主要有:
2.1 紧抓内部资源优势,借力旅游目的地提质开发
张家界优质的民俗文化资源为演艺产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梁永康(2011)等认为旅游演出活动本质上是对文化的展示,文化需求是旅游演出活动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魅力湘西》以张家界本土特色文化为主要表达内涵,生动的展现了湘西的历史人文精神。《天门狐仙》以湖湘文化中的“刘海砍樵”为主要故事脉络,结合当地民歌等本土文化资源,把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进行有效融合,是其产品创新的亮点。
2.2 集结专业创作团队,提升产品可观赏性
《魅力湘西》与《天门狐仙》在创作团队上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邀请国内顶尖级团队加盟创作的方式。《魅力湘西》在发展初期仅仅是一个租用场提供娱乐服务的演艺场所,因创作团队经验等各方面条件限制,上座率并不高。而后,创始人杨吉红重金聘请国内顶尖专家做总策划和导演。黄永玉先生题写“魅力湘西”墨宝,宋祖英演唱《张家界?魅力湘西》主题歌,成功打造了一台全国三甲水平的旅游文艺演出节目。而《天门狐仙》由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任总策划和总导演。专门邀请世界级湘籍音乐大师谭盾担任音乐总监。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演出专家组的骨干成员设计和安装灯光、音响设备等并由该专家组执行编导之一的闵锐任执行导演。基于专业的创作团队打造的优质演艺产品,与观众产生了深深的情感共鸣,赢得了市场认可。
2.3 市场化的产品创作机制,有效的管理运作模式
《魅力湘西》诞生初期以创始人自筹资金为主并尽量争取外部融资,董事长杨吉红先后与凤凰县阳戏剧团和省民族歌舞团签订了投资合作协约,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双方的优势互补。《魅力湘西》第一年付给凤凰县阳戏剧团的佣金是40万元,第二年达到了80万元。2006年,《魅力湘西》与实力更强的省民族歌舞团合作后,节目质量提升了一个新层次,观众反响热烈。而梅帅元,谢国权等联合天门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天门狐仙》的投资并注册成立张家界天元山水旅游公司,投资3亿元人民币专项支持项目的运作。事实证明,成功的商业运作模式,使剧院与投资方的合作实现了双赢。
3 创新模式内涵:创新环境,创作团队,运作模式的强强联合
以上案例分析表明,良好创新环境、高水平创作团队、
专业化运作模式的强强联合,促成了旅游演艺产品的成功创新。以下本文将从理论层面对个案分析进行高度总结概括,阐释创新模式的内涵与外延。
3.1 充分利用内外部创新环境
本文所认为的创新环境包括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内部主要包括资源的获取和提炼,消化优势的核心资源;外部包括已有的旅游地基础和景区开发机遇等。在文化旅游持续升温的背景下,《魅力湘西》与《天门狐仙》顺势而生。不同的是,魅力湘西是张家界发展文化演艺产品的探索之作。而天门狐仙诞生在旅游演艺市场发展较为成熟的2008年,丰富的发展经验,政府的相关配套支持,为天门狐仙的诞生创造了更良好的环境。综合二者的发展历程,优势的创新环境更有利于演艺产品的健康发展。
3.2 集结高水平的创作团队
创作团队是演出最核心的部分,优质的演艺产品能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得到市场认可。无论是从《魅力湘西》还是《天门狐仙》来看,高水平创作团队的加盟对产品本身发展影响巨大,包括对产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和保障产品的较高艺术价值等,而市场回报也证明了人才、创意的价值。
3.3 采取专业化运作模式
专业运作模式包括产品的诞生机制、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等。随着旅游演艺产品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专业化市场化运作乃大势所趋。如《魅力湘西》的剧院加专业剧团的合作方式,《天门狐仙》的项目公司形式。专业化的市场运作在弥补完全依赖主创者个人能力的相关不足的同时将给旅游演艺产品带来新的市场机遇。
参考文献
[1]Donald Getz.special events Defining the product[J].Tourism Management,1989,(10):12513.
[2]H..Arts,entertainment and tourism[M].Oxford;Butterworth2Heinemann,2000:111.
[3]Robert L.Janiskee.Event Management and Event Tourism[J].Anri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33).
[4]刘晓璐.旅游演艺产业营销战略研究——以世博演艺中心为例展望上海演艺产业[Z].2009.
[5]徐世丕.异军突起:勃兴的旅游演艺市场[J].中外文化交流,2006,(03).
[6]王鹏.知名旅游演艺大盘点[J].旅游时代,2009,(01).
[7]宋飞.大型实景演出的现状与分析[J].才智,2010,(08).
[8]谢伦灿.文化产业繁荣背景下演艺产业发展之路[J].求索,2010,(05).
[9]唐治元.张家界旅游演艺项目现状及开发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6).
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分析篇10
常州文化创意产业成长机制分析研究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机制可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入手,结合影响因素,分析创意产业的各个发展阶段和选择模式。文化创意产业成长因素分析朱晓青研究分析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是生产要素、市场要素、个人和企业战略、相关和支持产业、政府、机遇6大因素,其中前4个因素是主要因素,后2个因素是辅助的。课题组通过调研分析认为,影响文化创意产业成长的主要因素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5]。外部因素包括行业总体总况,市场需求,相关配套产业,政府态度,行业发展商机。内部因素自身的素质。具体来说,行业总体总况:反映本地区整个经济社会系统中,用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和技术的基础设施、专业人才、技术实力、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市场需求: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状况,本地区人均收入水平、闲暇时间、文化消费偏好及其可利用渠道,对文化创意产品需求的精致化和差异化的程度。相关配套产业:本地区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其他产业,指对文化创意产业支持力度的情况。政府态度:反映本地区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态度、法规和制度的安排、市场监管效率、政策导向、投资力度及其挤入效应等方面的情况。行业发展商机:本地区社会经环境的变迁和开展文化创意活动的商机等方面的情况。自身素质:指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在创意动机、创新和研发能力、组织管理水平、生产方式、营销网络、同业竞争等方面的情况。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看,在初步发展阶段,外部因素是主要的,通过外部因素的作用,创造文化创意的氛围与环境,促进了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而文化创意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推动整个社会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又会带动社会的文化创意氛围的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内部因素企业自身的素质决定了文化创意企业创意的内在状况,是企业先天的素质,是企业的发展内部因素,自身素质随着文化创意企业发展而出现变化,创意企业的发展与其自身素质作用也是相互的。因此,在初步发展阶段,影响文化创意的外部因素是主要的,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内部和外部因素都起到主要作用,外部因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能促进创意主体不断发展,创意主体在发展中又促进整个社会的创意氛围的提高。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如下图表示:(图略)文化创意产业成长阶段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阶段,可分成生产要素导向、投资导向、创新导向、富裕导向4个阶段,这4个阶段是依次导向,也可能发生折返,并以创新导向阶段为最佳阶段。生产要素导向阶段,主要是指本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分的依赖于现有行业的总体状况的竞争力优势,其他决定因素的竞争力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投资导向阶段,主要是指本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充分利用6大决定因素,着眼于国内市场,在国内求得大发展。创新导向阶段,主要是指本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全面走向国际化。富裕导向阶段,主要是指本地区文化创意发展正处于国际化“巅峰”中维持或下滑状态[6]。根据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决定因素及其成长阶段的理论分析,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结论:(1)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实际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要有效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就必须着眼于多因素的通盘考虑,并要注重抓住主要因素。(2)文化创意产业成长阶段性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实际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做扎实工作逐步推进,如果哪个阶段工作做得不好,将导致“折返”的后果。
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分析十篇相关文章:
《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分析十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