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唁词(精选5篇)

文/ 耽写网 时间: 专题范文

吊唁词范文第1篇

丧葬仪式各国不尽相同。许多国家的葬礼活动还带有宗教的色彩。

人去世后,其家属或治丧机构要尽快“讣告”,将逝世的消息尽早通知死者的亲友、同事和商业上的合作者,并说明葬礼将于何时何地举行。“讣告”可以以信函的方式发出,也可以用电话电报传递;如需要通知社会上广泛的相识者,也可登报。“讣告”所用的信笺、信封,往往带有黑色的边框。

接到“讣告”的亲友熟人,可以写唁函、发唁电给死者的家属,以示哀悼。在许多国家都有为殡葬服务的殡仪馆、丧葬服务社等,承办丧葬的有关事宜,根据死者亲属的要求,协助安排后事。

西方国家,葬礼一般在教堂举行。葬礼前,灵柩停放在教堂中,由亲友轮流守灵。举行葬礼时,参加葬礼人员在教堂入座,通常是至亲好友在前面,一般亲友在后面。葬礼程序包括祷千、虽赞美诗和牧师致辞等。葬礼毕,人们向遗体告别,然后用灵车将遗体送去墓地安葬。去墓地一般只是主要送葬者出席,他们还象征性地为墓穴掩土。非宗教性的葬礼,常常就在公墓的礼堂或墓地举行。

葬礼应始终保持庄严肃穆的气氛。人们深思默祷,向死者沉痛志哀。在西方参加葬礼一般不嚎啕大哭。参加葬礼,不要穿色彩鲜艳的服装,应穿深色或其他颜色暗淡的衣服。男子系无花黑领带,左臂可戴黑纱(也可不戴)。女子的饰物应当简朴。寡妇通常愿穿黑色服装。每人胸前可戴一朵白花。

参加葬礼当然是一件很悲伤的事,但人们倾向于不要过分流露悲伤,因为那会增加死者亲属的悲痛。当然也不应强作笑容或谈笑。同死者家属握手时,可以不说话,也可以低声说一二名表示悼唁可慰问的话,如“接受我深切的哀悼”、“请节哀”、“多保重”等。在葬礼进行时,不要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哀伤的死者亲属。

给葬礼送花,可在葬礼举行前,通过葬礼承办人或花店办理。如讣告上写明“敬辞鲜花”(noflower),则应当遵从,不必送花。送花时,应附上写有悼

唁字句或“献给xxx”字样的飘带,并附有赠花者的姓名。外国习惯不用纸花。也有的人写挽联、诗或文章以纪念死者。很亲近的亲友可以登门吊唁,并帮助家属治丧。但如死者的亲人哀伤不已,不愿接见亲友,则应当为他(她)着想,不去登门。对国家高级领导人去世,特别是对在职的主要领导人去世,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并下半旗志哀。有的国家还规定,志哀期内停止娱乐。在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遗体下葬时,停靠在车站码头的火车、轮船、军舰以及工厂等要鸣笛并挂半旗志哀。有的国家还要为国家领导人去世举行“国葬”。

在美国,总统、前总统、当选总统去世,或某些重要人物去世向遗体告别和葬礼等程序。总统去世的第二天中午12时以后,其遗体便安放在白宫或其他指定地点。举行安放仪式的当天中午12时,送葬行列从白宫或其他指定地点出发,乘汽车将装有灵柩的炮车护送到国会大厦。到达国会大厦后,三军警戒线哨兵和军人组成的护送队一齐立正,举枪致敬。乐队奏哀乐和圣歌,鸣礼炮志哀。灵柩从炮车上卸下,抬往国会中央大厅安放。遗体安放完毕后,三军仪仗队严整地守卫在周围。人们开始列队从遗体旁走过,向遗体告别。遗体告别仪式约持续24小时,最后一小时用于死者亲属向死者告别。第二天中午12时,死者遗体从国会大厦运到葬礼会场,举行葬礼仪式,然后送往墓地入葬。

1994年,当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逝世时,克林顿总统宣布葬礼的当天为全国志哀日。联邦政府停止办公,邮局停止投邮一天。葬礼在尼克松家乡约巴林达隆重举行。克林顿总统、共和党领袖多尔以及基辛格和加州州长先后致悼词。美国各界2000多人以及88个国家的400多名代表参加了葬礼。正在美国访问的邹家华副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参加了葬礼。主席、总理、朱镕基、钱其琛副总理发了唁电。

灵堂的布置各国不同。在我国,领导人去世,灵堂布置庄严肃穆。在入口处上方,悬挂黑底白字的横幅。门边放置签名簿,并为吊唁者准备白花。大厅内下面墙上悬挂死者遗像,镶以黑边或黑纱,上边悬挂黑底白字横幅。遗体置于遗像下大厅中间,周围拥以鲜花和常青树木。遗像两侧放置各界人士送的花圈置于遗体前。元首或政府首脑去世,常有许多国家派政府代表团或特使前往吊唁。

1989年,日本裕仁天皇的葬礼,美国总统布什、法国总统密特朗、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等53位国家元首、15位副总统和平共处2位总理等140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葬礼仪式。1992年老挝国家主席凯山·丰威汉的葬礼,我国派特使邹家华副总理前往万象参加。1994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逝世时,我国领导人发了唁电。邓小平、给平壤锦绣山议事堂金主席灵柩前送去了花圈。

等领导人去朝鲜驻华馆吊唁。沈阳、广州等市的领导和群众也向当地朝鲜总领馆或常驻机构吊唁。在追悼会当天,北京天安门、新华门与人民大会堂下半旗志哀,广播电视停止播放娱乐性节目。对于外国代表要求来我国参加领导人丧葬仪式的,我国做法均予以婉拒。元首或政府首脑去世,其驻外代表机关亦应向驻在国有关单位和外交团讣告,设置灵堂和签名簿(驻外机构的灵堂布置一般比较简单。

有的只挂遗像和设签名簿)。在规定时间内,接受驻在国官方代表、各界人士及外交团的吊唁。驻在国官方代表前来吊唁时,治丧国使节应亲自守灵,接受吊唁,并表示感谢。其他时间亦均应有人守灵迎候驻外使节,如遇驻在国领导人去世举行葬礼仪式,应遵从驻在国礼宾部门的通知,参加各种吊唁活动,并视情况送花圈,致唁函。对于宗教性的活动,可视情况回避,或参加而不履行某些纯宗教性的动作如下跪等。

驻在国停止娱乐活动期间,应停止举行一般交谊活动,并按规定下半旗志哀。长期在我国工作的外国专家或友好人士如在华逝世,我国有关单位可参照死者遗愿或其家属的意见为其举丧,并表示悼唁。其骨灰或遗体,可按死者或家属的愿望,送回本国或在中国安葬。新晨:

吊唁词范文第2篇

    唁慰信的格式同书信的格式一样,具体地讲由称谓、正文、结尾、落款几部分组成。(一)称谓    在第一行顶格写上对方的姓名称谓。如“××吾兄”。称谓后加冒号。(二)正文    正文一般要写明以下一些内容:    先写自己听到对方失去亲人后的难过心情,在此还可以写些自己对死者怀念的话,约略叙述自己同死者的一些交往,但文字不可太多。    接下来要写些劝慰对方的话,这是唁慰信的主要部分。要劝对方节哀自重,可以讲些诸如生老病死等皆是自然规律等一些大道理,也可以讲些逝者已逝,来者当化悲痛为力量,以工作为重的话。唁慰信的内容当以劝慰生者为目的。    最后说明自己不能前往吊唁特意书写信件以表哀思的情况。(三)结尾    唁慰信结尾一般写上“祝你健康”、“致以问候”、“望保重”等礼仪词语。

 

吊唁词范文第3篇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亲友: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在这里悼念离休干部***同志的逝世,****同志因病经医治无效,于XXXX年XX月XX日XX时XX分不幸逝世,享年XX岁。

前来吊唁和出席追悼大会的领导有:

祭悼并敬献花圈的单位有:

发来唁电的有:

在此,我代表--同志治丧领导小组向--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向前来悼念的领导、亲友和各单位表示诚挚的谢意;向为举办--同志丧事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有关单位,戚族亲友、乐队、全体工作人员表示由衷的感谢;向--同志的孝眷表示亲切的慰问,请孝眷节哀顺变。

二、默哀3分钟。(奏哀乐)

向--同志遗像默哀三分钟。

默哀毕。

三、致悼词

现在,请副局长--同志致悼词。

四、家属致答词

五、向遗像三鞠躬

现在,向--同志遗像三鞠躬。

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吊唁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颜氏家训 南北朝 丧葬风俗

中华民族以注重礼仪而著称于世,在丧葬风俗方面,数千年来形成了一整套复杂的礼仪规范。荀子曾指出:“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1]从丧亲之日开始,人们的动停行止、言谈服饰、时日安排等,都被纳入礼仪的规范之中。

南北朝时期著名思想家颜之推,生于乱世,播迁南北,历经四朝。颜氏作为当时的名门望族,为了将自己一生的经验和心得传继后世,教导训诫后世子孙,从北齐武平三年(572)起至去世,颜之推花费了近二十年时间著成《颜氏家训》一书。《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国历代家训无不强调丧葬之礼的重要性,《颜氏家训》也对当时的丧葬风俗作了详细的论述和对比,现撮其要者论述如下:

一、吊丧

吊丧是以客人身份前去慰问和哀悼。吊丧之俗,最早见于《仪礼》、《礼记》等周礼典籍。在《颜氏家训・风操》篇中:“南人冬至、岁首,不诣丧家;若不修书,则过节束带以申慰。北人至、岁之日,重行吊礼。”这是说南方人在冬至、岁首这两个节日,不到办丧事的人家去;如果不写信致哀,就等过了节再穿戴整齐亲自前往吊唁,以示慰问。而北方人则恰恰相反,在冬至、岁首这两个节日,人们特别重视吊唁活动,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南北方人在吊唁的时间上是相异的。

同篇又载:“江南凡遭重丧,若相知者,同在城邑,三日不吊则绝之;除丧,虽相遇则避之,怨其不己悯也。有故及道遥者,致书可也;无书亦如之。北俗则不尔。江南凡吊者,主人之外,不识者不执手;识轻服而不识主人,则不于会所而吊,他日修名诣其家。”此言意为江南地区凡遭重丧的人家,如果是与他家认识的人,又同住在一个城邑中,三天之内不去吊丧,丧家就会与他断绝交往。 其实人死如灯灭,纵然生者对死者千般孝敬,万般留恋,死者也浑然不知,如若因此而与亲朋结怨,实在没有必要。

二、哭丧

哭丧,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对此《颜氏家训》中也有论及。首先在哭的方式上,“《礼・间传》云:‘斩之哭,若往而不反;齐之哭,若往而反;大功之哭,三曲而茫恍缌麻,哀容可也,此哀之发于声音也。’《孝经》云:‘哭不谩!皆论哭有轻重质文之声也。礼以哭有言者为号;然则哭亦有辞也。江南丧哭,时有哀诉之言耳;山东重丧,则唯呼苍天,期功以下,则唯呼痛深,便是号而不哭。”

其次在哭的时间上,“阴阳说云:‘辰为水墓,又为土墓,故不得哭。’王充《论衡》云:‘辰日不哭,哭则重丧。’今无教者,辰日有丧,不问轻重,举家清谧,不敢发声,以辞吊客。道书又曰:‘晦歌朔哭,皆当有罪,天夺其算。’丧家朔望,哀感弥深,宁当惜寿,又不哭也?亦不谕。”这里说到辰日不能哭丧,否则会再死人,同时朔日哭泣也会缩短寿命。颜之推毫不留情地批判这种习俗,丧家在朔日和望日悲痛万分,难道为了爱惜寿命,就不哭泣了吗?简直是莫名其妙。

三、入殓

在《颜氏家训・终制》中,颜之推的遗嘱展现了当时的入殓习俗,包括沐浴、穿衣、棺材、陪葬品等。“一日放臂,沐浴而已,不劳复魄,殓以常衣。……棺器率薄,藏内无砖。吾当松棺二寸,衣帽已外,一不得自随,床上唯施七星板;至如蜡弩牙、玉豚、锡人之属,并须停省,粮罂明器,故不得营,碑志旒恚弥在言外。载以鳖甲车,衬土而下,平地无坟;若惧拜扫不知兆域,当筑一堵低墙于左右前后,随为私记耳。”

同时在祭祀时,“灵筵勿设枕几,朔望祥V,唯下白粥清水干枣,不得有酒肉饼果之祭。亲友来U酹者,一皆拒之。……其内典功德,随力所至,勿刳竭生资,使冻馁也。……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即灵床上不要设置枕几,每逢朔日望日祥V祭奠,只须用白粥、清水、干枣等物作祭品并谢绝亲友们来奠祭。至于念佛诵经等佛教功德,颜之推希望子孙们量力而行,不要因此耗尽资财而遭受冻馁之苦。同时在每年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子孙们可以举行祭祀活动。

四、避煞

人死后若十天,魂魄要返回故宅,并有凶煞相随。为避损害,丧家要“避煞”、“掩煞”。《颜氏家训・风操》云:“偏傍之书,死有归煞。子刊。逃窜,莫肯在家;画瓦书符,作诸厌胜;丧出之日,门前燃火,户外列灰,拔送家鬼,章断注连。凡如此比,不近有情,乃儒雅之罪人,弹议所当加也。”颜之推认为所谓“煞”,出自旁门左道之书,所有这类迷信恶俗做法,都是不近人情的陋习,应当弹劾检举。有的亡者死于传染病,即颜之推所谓的“注连”,古人将传染病视为恶鬼凶煞,大概也是“避煞”之说的来源之一。

五、禁忌

当时还有一种风俗,即人们每逢家人的忌日,不可以宴饮作乐,以表示对死者有着说不尽的感念思慕之情,俗称为“忌日”,或称“忌食”,这是古代普遍流行的禁忌习俗。“故不接外宾,不理众务耳。……世人或端坐奥室,不妨言笑,盛营甘美,厚供斋食;迫有急卒,密戚至交,尽无相见之理。”此乃礼仪与人伦之常,历代相沿成俗,今日仍然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特殊的思想文化环境和社会历史状况,使得当时的丧葬风俗也极富时代特色,主要表现为:

(一)地域差异性

《颜氏家训》中对南北朝丧葬风俗记载得最多的是南北风俗之异,颜之推充分认识到各个地方的丧葬风俗存在差异,尤其在吊丧、哭丧等方面,南方人在冬至、岁首这两个节日,不到办丧事的人家去;或等过了节再穿戴整齐亲自前往吊唁慰问,而北方人在冬至、岁首这两个节日,则特别重视吊唁活动。江南地区在丧事哭泣时,经常杂有哀诉的话语,哭声偏于柔美;北方人在哭泣时,只知呼叫苍天,在披戴齐、大功、小功以下丧服的丧事中哭泣时,也只是号而不哭,相对更加豪放。南北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丧葬风俗,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写下这些,为后人展现了一幅生动的风俗画卷。

(二)灵魂不灭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年不断,百姓或死于乱兵,或妻离子散。同时道教和佛教大行于世,灵魂不灭、鬼神显验等迷信观念成为极其普遍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其规模、声势和影响大大超过前代,灵魂不灭观念更是深入人心,人们坚信人有来世,世有鬼神。例如民间普遍流行的“避煞”这一习俗,人们就是因为相信死有鬼神,在特殊的日子回家告别,家人必须回避和举行特殊的仪式,才能平安度过。如果没有回避,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同时颜之推在其遗嘱中嘱咐子孙只须用白粥、清水、干枣等物作祭品,祭奠不用牲牢,也体现了当时佛教思想影响甚大。

(三)薄葬风气盛行

与之前的秦汉时期和之后的唐宋元明清相比,魏晋南北朝的丧葬风俗显得格外俭薄。在颜之推的遗嘱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棺制、陪葬品、祭祀之礼等一切从简。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长期的战乱和国家的分裂,社会经济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缺乏充实的物质基础,自然也就无法追求前代的厚葬之礼。另一方面也与一些封建统治者的倡导和模范行为有关。作为薄葬风俗的倡导者――曹操,历来提倡节俭治国。史载他“后宫衣不锦绣……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2]蜀汉名将诸葛亮也以廉俭著称,他“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馆,敛以时服,不须器物。”[3] 这些人生而节俭,死则薄葬,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死,是每个人无法逃避、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漫长的历史中,丧葬逐渐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大事,同时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丧葬风俗。《颜氏家训》作为一部有着丰富文化内蕴的作品,“其撮南北风土;俊俗具陈,是考世之资也。”在其质朴的言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价值,有助于后人进一步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文化状况,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

参考文献

[1] 颜之推.颜氏家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 秦元.颜之推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12.

[3] 徐吉军.中国丧葬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吊唁词范文第5篇

韩国媒体还披露了卢武铉当天清晨出门前留在电脑里的遗书内容。卢武铉在遗书中说:“给太多的人添了麻烦。很多人因为我承受了太大的痛苦。今后还会有数不清的痛苦。我的余生,只会成为别人的负担。”对于身后事,他写道:“火葬吧。就在家门口留一小小石碑吧。这是我很久以来的想法。”

韩国庆尚南道警察厅24日上午举行会,就卢武铉的死亡原因作出初步认定,认为卢武铉系自行跳崖,所留遗书无造假痕迹。

此间媒体认为,卢武铉的死与因涉嫌收受巨额贿赂接受检察机关调查的压力有关。韩国检察机关怀疑卢武铉在任期间收取贿赂,并高调要求他从家乡前来首尔接受调查。尽管卢武铉在调查中坚称自己对家人收受商人钱财并不知情,但他也表示因此感到愧对国民。

卢武铉突然去世的消息传出后,韩国各界感到震惊。韩国总统李明博对卢武铉去世表示“难以置信,令人悲痛”。他紧急召集秘书室长会议,并指示要按照前总统应有的规格,郑重处理卢武铉的后事。韩国各政党和多位前总统也对卢武铉的突然去世感到震惊和悲痛。韩国民众十分关注卢武铉的死亡原因和过程,许多网民在网上留言对卢武铉表示哀悼,还有人在网上发起在市中心祭奠卢武铉的活动。

卢武铉的遗体已从医院运回故乡庆尚南道金海市峰下村,他的灵堂设在村民会馆。

国务总理韩升洙等政府官员23日晚赴峰下村吊唁,但在村口处被“爱卢会”成员和村民拦下,未能如愿进入灵堂吊唁。吊唁受阻的还有自由先进党总裁李会昌。

据韩联社报道,国会议长金炯24日下午也在前往峰下村吊唁途中受阻。

总统李明博所送花圈也在峰下村遭破坏。灵堂布置完毕后,李明博重新送了花圈。

韩国政府和卢武铉的遗属24日达成一致,将为卢武铉举行国民葬。与此同时,韩国主要媒体纷纷发表社论,对卢武铉表示深切哀悼,同时也对这一事件留下的教训进行反思。

根据韩国国葬、国民葬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前总统的葬礼规格可以是国葬(以国家名义、国家出资为前总统或功勋人士举行的葬礼)或者国民葬(以全体国民的名义、为对国家和社会有巨大贡献的人士举行的葬礼)。据媒体报道,卢武铉夫人权良淑等家人曾一度考虑举行家族葬。

韩国各地及其海外使领馆25日纷纷设立灵堂等祭奠场所,悼念卢武铉。韩国国务总理韩升洙当天宣布,韩国政府成立了“前总统卢武铉国民葬”葬仪委员会。

5月29日,韩国各界在位于首都首尔市中心的景福宫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前总统卢武铉遗体告别仪式。李明博总统和金大中、金泳三等前总统,现任、前任政府高级官员,各国使节以及韩国各界代表等2000多人出席。

当地时间29日清晨5时,葬仪委员会在卢武铉的故乡庆尚南道金海市峰下村的村民会馆为卢武铉举行了庄重的出殡仪式。上午11时许,灵车缓缓驶入景福宫东门,遗体告别仪式正式开始。随后,葬仪委员会执行委员长、行政安全部长官李达坤宣读了卢武铉的生平简历,现任总理韩升洙和前总理韩明淑两位葬仪委员会共同委员长致悼词。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圆佛教人士等为卢武铉举行了宗教仪式。在仪仗队鸣枪21响后,为时一个多小时的遗体告别仪式宣布结束。

下午1时许,卢武铉的灵车缓缓驶入首尔市厅广场,拉开了民众路祭的序幕。当天,峰下村、首尔、水源等各地有数十万民众参加了葬礼活动,据韩国警方估计,仅在首尔市厅广场周围就有近20万民众参加路祭。

链接:令人反思的“前总统文化”

韩国联合通讯社5月23日发表评论说,前总统在检方调查之锋刃之前自绝生命,在韩国史上绝无仅有,也令“受难与厄运”交织的韩国前总统历史又添新的不幸。现在就应建立对策,以倡立正确的“前总统文化”,令不幸历史不再重演。

韩国《中央日报》发表《韩国第16任总统的逝去令人震惊》的社论说,卢武铉尽力追求一贯性,拒绝权威主义,保持平民型的言行。在他任总统期间,政经勾结大幅减少,选举之风得到很大改善。卢武铉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社论说,无论将对卢前总统的调查演变成对前政权的攻击,还是将悲剧的死亡扩大为对现政权的攻势,都是反对历史正常前进的行为。社会应该从中找到深刻的教训。现政权应该深刻感受到,总统的统治会受到多么冷酷的历史评价,总统的家人、亲戚和亲信在金钱的诱惑面前应该多么冷静。

《韩民族》报刊登社论说,卢武铉敢于以自身与韩国社会固定观念和禁忌作斗争,他为改变韩国社会不合理的既得利益层结构作了持续的斗争。有时一身光环,有时一身伤痕。作为总统,他有欠成熟,施政也有不少错误。但他要根本性改变韩国社会的想法和努力,给予再高评价也不为过。

社论说,卢武铉是韩国社会的非主流,他的悲剧正源于此。卢武铉任内任后,都遭到了保守势力和保守媒体的猛烈攻击。他在任内被剥夺过总统权力,卸任后又因涉嫌受贿被保守媒体搞得满身疮痍。卢武铉之死,再次证明了韩国社会主流的城墙是何等坚固。

资料:韩国历史上多名总统的结局

流亡:

1960年,反对派指责时任总统李承晚操纵副总统选举,青年学生发起的大规模抗议活动随即演变为流血事件。李承晚迫于压力,于当年4月26日宣布辞职,随后流亡海外。5年后,他突发中风,病死在美国夏威夷。

刺杀:

1979年10月26日,时任总统朴正熙在与韩国中央情报局局长金载圭共进晚餐时遭后者枪杀。朴正熙任内,韩国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但他独裁式统治手腕饱受批评。金载圭事后说,朴正熙已成为韩国民主“障碍”,刺杀他是“爱国行为”。

入狱:

1996年8月,韩国法院认定前总统卢泰愚和前任全斗焕犯有叛国、军事叛乱和受贿等罪名成立,判处全斗焕死刑,后改为终身监禁,判处卢泰愚22年半监禁。

全斗焕和卢泰愚均出身行伍。全斗焕1980年5月发动实质性,实行全国,解散国会,抓捕包括后来担任总统的金大中等大批反对派人士,引起民众游行抗议,酿成“光州惨案”。他于同年8月成为总统。

卢泰愚是全斗焕一手提拔的“接班人”。他担任总统期间,韩国成功主办198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外交政策较往届政府有重大突破。1993年,他的继任者金泳三着手调查全斗焕和卢泰愚腐败案。1995年12月18日,卢泰愚首次出庭受审,成为韩国历史上第一位公开受审的前总统。

全斗焕和卢泰愚1997年底得到时任总统金大赦,于1998年初获释。

逼宫:

1960年3月16日,时任总统尹谱善遭到掌握军权的朴正熙“逼宫”,外界视这一事件为实质性军事,朴正熙随后夺得国家实际控制权。尹谱善于1962年3月22日辞职。

1979年时任总统朴正熙遭刺杀后,时任总理崔圭夏继任总统,但由于全斗焕发动实质性军事,崔圭夏失去权力,于1980年8月辞职。

此外,前总统金泳三和金大中虽然政绩令人称道,本人在任内也没有出现污点,但均因儿子受贿获刑,个人名誉严重受损。

自杀:

吊唁词(精选5篇)相关文章:

各种协议书的格式(30篇)

协议书格式范本(通用53篇)

协议书模板(精选33篇)

协议书范本(通用19篇)

协议书范本(精选85篇)

协议书范本(精选50篇)

《吊唁词(精选5篇)》

吊唁词范文第1篇丧葬仪式各国不尽相同。许多国家的葬礼活动还带有宗教的色彩。人去世后,其家属或治丧机构要尽快“讣告”,将逝世的消息尽早通知死者的亲友、同事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