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读后感

文/ 散文网 时间: 读后感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创造了一个“世外桃源”。桃花源是一个不同与现实世界的世界,是一个自由而理想的世界。陶翁理想中的桃源世界诞生于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辞去县令归隐(405年)后的第16年。

桃花源的这一幕,或许是陶渊明隐逸生活的写照。其实,桃花源是当时人们逃避现实社会的“避难所”。诗人把它描述为一个自由而理想化的王国,形成一个与现实社会共存、与世界对立的理想天堂。

这并不是说这是陶渊明的伟大创造。诗人描绘了人类理想社会的雏形。它有点类似于英国作家莫尔笔下的“乌托邦”(莫尔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书》写于1515-1516出使欧洲时期),但要比“乌托邦”早一千多年。与作家的年龄相比,陶渊明是莫尔祖父的祖父,可以说陶渊明是人类理想王国的始祖。

“世外桃源”至今已流传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现在许多人向往不已。这样的艺术效果和社会作用,是陶翁当时创作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往往会大大地超越作家当时创作意图),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文学本身!这究意为何呢?

经过反复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首先,人的本性是向往平等和自由,追求和谐幸福的生活。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谛之所在!人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二,在人类社会,只要有私欲,就总会有剥削、压迫、侵略、强权、阴谋等背离人性的行为。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在所难免。“强者为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亡者不逃则死!俗话说:惹不起,躲不起;三十六计,上去。

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种意境、一种理想、一种梦想、一种精神乐园。未必要苦苦寻求!只要心中有“佛”,与世无争,天下为公,乐在其中!

人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当你对现实感到无助时,你会想跳出这个圈子,去寻找你自己的理想王国。这也许是桃花源的不朽魅力。我想,在实现共产主义之前,桃花源可能永远是追求正气和损失的!

《桃花源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除三害读后感(精选3篇)

《童年》读书笔记(精选29篇)

《童年》读书笔记(通用27篇)

《童年》读书笔记(精选12篇)

《童年》读书笔记(10篇)

《童年》读书笔记(通用44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创造了一个“世外桃源”。桃花源是一个不同与现实世界的世界,是一个自由而理想的世界。陶翁理想中的桃源世界诞生于公元421年,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