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读后感范文第1篇
如果喋喋不休的祥林嫂活到今天,她会怎样呢?
她也许会上网,在第一任老公去世后,她会在网上的聊天室诉说自己的苦闷。她不会让婆家把自己卖到大山深处去,她会在网上成为聊天室里的“白衣女侠”,弄不好还能当上个版主,搞出个专题:老公死了后,该不该找新人?什么时候找最好?找什么样的最好?是否应该做好婚前体检防止悲剧重演?是否应该公证双方财产?……网上的讨论热烈地进行着。说不好哪天,祥林嫂成了个社会学家,专门研究再婚妇女的心理健康问题。
但也许祥林嫂是从不进网吧的女人。也许祥林嫂真的被拐卖妇女儿童的人口贩子卖到乡下去了。也许她性格软弱,逆来顺受地接受了个贺老六式的乡下人。信息社会信息空前发达,那个贺老六式的乡下人娶了祥林嫂就进城打工了,留下一部手机,夫妻俩常通话,说说贴心事,喋喋不休的祥林嫂也得到了幸福。也许天天打电话实在太费钱了,于是祥林嫂学会了发短信。祥林嫂满肚子的情爱说不完,于是每天的短信喋喋不休。日复一日,春去秋来,祥林嫂的短信情书出了名。她也得了个雅号:情书圣手。这雅号让手机厂老板十分看好,千里迢迢请祥林嫂当女性手机的形象代言人。广告词都拟好了:把爱情握在手中――情书圣手爱用的手机!广告一出,引起了出版社的注意。于是把祥林嫂喋喋不休的情书短信,请来润色加工打磨,出了一本畅销的手机情书小说:感天动地祥林嫂世界首部手机情书小说――《我是你的女巫》。小说很畅销,于是祥林嫂把打工的男人找回家,替她当工头。管住几个文学青年,在号称“女巫文学工作室”中,对手机小说进行多方位的生产:手机侦探系列,手机夫妻互发共读系列,成人阅读儿童不宜系列……祥林嫂的喋喋不休开发得很得手,从此产业化经营。
也许祥林嫂被拐卖后什么也没有干,照样和贺老六过日子,照样生下个儿子,儿子长到六七岁,山里没有了狼,孩子也突然失踪了。于是祥林嫂四处寻子,见人就喋喋不休地说:“我以为山里的狼没了,孩子就不会丢了,那天我让阿毛在门口剥豆子,就那么一会儿,孩子就没有了。拐卖人口的家伙比狼还要坏呢……”谁听了祥林嫂的故事都要落泪。走一路说一路,日子就这么过去了,寻子的故事上了电视,观众说祥林嫂比当年的倪萍还要煽情,比男儿有泪天天弹的朱军还要催泪!屏幕一曝光,认母的电话不断,世上好人多,祥林嫂在一大堆候选儿子中,经过亲子鉴定,终于找到了儿子,大团圆的结局在电视中与广大观众见面,祥林嫂立马成了当年感动中华感动明天的名人!一出了名,祥林嫂更是喋喋不休了,为啥?广告商来了,保健品给儿子吃,美容化妆品让祥林嫂用。祥林嫂天天在电视上喋喋不休地说:“名气是大伙给的,我给大伙介绍这个品牌,好处嘛当然是谁用谁知道!”
(选自《中外期刊文萃》)
阅读思考:
1.文章标题是“祥林嫂活到今天”,可作者为什么不开门见山,直接写“活到现在的祥林嫂”呢?
2.文章第二自然段“喋喋不休的祥林嫂活到今天,她会怎样呢?”具有什么作用?其中作者为什么要在祥林嫂前加上“喋喋不休”这一修饰语?
3.文章第三至第五自然段中反复使用“也许”“但也许”等字样,作用是什么?
4.文章在展示“活到现在”的祥林嫂命运的同时,也幽默风趣地揭示了现代生活中的某些不正常现象,你能说出文章巧妙地影射了哪些社会现象吗?
5.如今,诸如本文的戏说类文章层出不穷,你如何评价这篇戏说类文章呢?请谈谈你的认识。
【孙芳/供稿】
参考答案
《祥林嫂活到今天》
1.首先,从文学形象入手,充分利用读者的已知,使文章入题显得自然,而不突兀。其次,与后文“活到今天”的祥林嫂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以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
2.承上启下作用。因为下文主要紧紧抓住了祥林嫂“喋喋不休”的特点,所以,加上此修饰语,使得后文线索清楚,不蔓不枝。
3.文章运用“也许”“但也许”目的是为了引出“活到今天”的祥林嫂的命运的诸多可能性,而且每种可能性对祥林嫂来说,都是幸运的,从而使文章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示“活到今天”的祥林嫂的戏剧性结局,使作者的观点阐释得更为有力。
祥林嫂读后感范文第2篇
再次备课《祝福》时,摒弃之前读到的关于《祝福》的一切文字,以一种初读的心态,逐字逐句地读,突然发现,《祝福》有不少蕴含对比关系的内容,在一番对比中品咂,竟然有不少的收获。姑且选取两处,做一番品咂。
一、两次讲述阿毛的故事的对比
阿毛的故事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点,以往的解读往往只是关注听众的反应,而忽略了对祥林嫂讲述阿毛的故事时话语的关注。为了使分析更清晰,我们将祥林嫂两次讲述阿毛的故事的原文摘录出来。
第一次讲述: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里,看见刺柴上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 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第二次讲述: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各处去一向,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祥林嫂第一次讲述阿毛的故事时,听众主要是四婶、四叔与卫老婆子,第二次则是镇上的男人们与女人们。两次讲述,第二次应该是解读的重点,认真比对祥林嫂两次讲述阿毛的故事时的话语,我们可以找出以下几处非常有价值的不同:①“他是很听话的孩子”②“我叫,‘阿毛!’”③“没有应。”④“完了”⑤“可怜他”。
先说第一处不同。第一次讲述只说“他是很听话的”,没有加上“孩子”一词,这说明随着时日的延长,阿毛的死在祥林嫂的内心留下了越来越深的伤痛,到第二次讲述时,自然就说出“孩子”一词,我们可以想见,祥林嫂说出“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时,内心正承受着巨大伤痛的折磨。第二次讲述是祥林嫂主动“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日夜不忘”正是日夜受着折磨,而主动讲,则意味着伤痛的折磨已迫使祥林嫂希望通过讲述故事来宣泄内心的伤痛。试想,当一个人要通过讲述自己的不幸来宣泄伤痛时,她已陷入了多么悲凉的人生境地。
再说第二处不同。第二次讲述时,“我叫”后面有逗号,“阿毛”后面有感叹号,并且用了引号。为什么第一次讲述时没有这些标点符号?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第一次是祥林嫂第二次到四叔家求取佣工时的陈述,刚到鲁镇,又希望老东家能够收留,此情此境,祥林嫂只能是基本的陈述,语速是平缓的,内心是平静的,因此,才会完整的、较为平淡地说“我叫阿毛”。到第二次讲述时,情形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身的不幸,对于常人来说,自然会选择不讲;但对于祥林嫂来说,讲是必然的选择。面对鲁镇的听众们,讲述阿毛的故事时,祥林嫂的内心是痛苦的,情绪是激烈的,语言也就随之在发生着变化。“我叫”后面的逗号,表明祥林嫂略有停顿;双引号则表明祥林嫂是在真正的“叫”――呼喊,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爱子的呼喊;感叹号,正是祥林嫂对爱子呼而不得的、痛失爱子的无限悲痛之情的真实流露!怎样体会祥林嫂的呼喊及呼喊所流露出的悲痛之情?我们可以通过诵读,通过表演式的诵读来体会,课堂上笔者以哭腔式的诵读,放慢语速,逐字读出:“我――叫――阿――毛……”话音落下,学生无不为之动容。闭上眼,祥林嫂的声声哀嚎,在我的耳畔不绝回响!
再说第三处不同。第一次讲述时,“没有应”后面是逗号,而第二次讲述时则改成了句号,句号表示的是停顿时间较长,句义独立。祥林嫂为什么要停顿更长的时间?正是因为祥林嫂真正在“叫”,悲伤之情正随着呼喊自然流出,因此,在说完“没有应”之后,痛苦的内心还没有完全平静,需要通过停顿来调整心情,从而接着讲述下面的内容。如果还如第一次那样使用逗号,则完全不符合特定的情境。
再说第四处不同。第一次讲述用的是“糟了”一词,第二次用的是“完了”一词。显然,“完了”一词要比“糟了”一词更直接地表明阿毛已遭厄运,祥林嫂第二次讲述时,为什么会用这样一个包含更悲痛感情的词语呢?合理的解释应该是,祥林嫂已痛彻心扉,下意识地把自身的不幸直接表达出来。
最后说第五处不同。第一次讲述时没有“可怜他”三个字,因为当时祥林嫂需要四婶同意收留,讲述时情绪不能太激烈。第二次讲述时,心情已非常悲痛,在讲到“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时,不由自主地直接表明了对爱子的厄运的无限伤痛。
细读这五处不同,我们不由得深深折服于鲁迅对语言文字包括标点符号的出神入化的使用。但,我们更应该懂得,语言文字包括标点符号是为着主旨服务的。论常情常理,听着别人主动讲述不幸,应该表达同情,而鲁镇的男人们与女人们的表现却完全地背离了常情常理,这正见出作者的深刻用意。祥林嫂的悲情讲述与鲁镇男人们与女人们的冷漠无情之间的对比,有力地突显了文章主旨。
二、“念书人家”与“山村里”的对比
有句话叫“知识改变命运”,说的是知识的巨大作用。然而知识对人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却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具体到祥林嫂这里,知识似乎还真起着不小的作用。
祥林嫂被迫改嫁贺老六,拜堂成亲时闹得特别厉害,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卫老婆子在四婶家说到此事时,用语特别丰富,其中有一句话不能忽视:“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利害,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这里有几处需特别加以注意。
一是祥林嫂闹得实在利害,这得到了贺家的公认。贺家里也会有再嫁的女人,但如祥林嫂那般闹的女人,肯定是很少的,因为“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卫老婆子说的“总要闹一闹”,其实是很有意思的,“总要”说明不闹是不行的,可能会被人看扁的,“闹一闹”说明闹的时间不会很长、程度不会很剧烈,因此,祥林嫂的“闹”的确很让贺家的男人女人们开了眼界,因此就特别得引人注意。
二是祥林嫂闹得如此利害的原因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此处的“大家”显然是指贺家的人们,根据以往贺家的再嫁女人们的反应,贺家里的男人女人们一时还无法找到合适的解释和真正的原因,因此,只能是推断,因此大家还都只能“说大约因为”。
三是在“大家”看来,祥林嫂之所以闹得如此利害是“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虽说是“大约因为”,但在贺家人的推断水平允许范围内,“大约”即可视为“一定”。显然,贺家人对于“念书”一事是知道的,只是无人念书或念书人少而已,在贺家,没有“念书”的女人,甚至没有“在念书人家做过事”的女人,因此,当祥林嫂这个“在念书人家做过事”的“回头人出嫁”到贺家时,她那“与众不同”的“闹”,便给了贺家人全新的印象。在贺家人的眼里,是否“念书”或者是否“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是衡量一个再嫁女人闹得“利害”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尺。虽然文章没有明确写出贺家人对祥林嫂闹得如此利害的评价,也没有写贺家的女人们面对这位“在念书人家做过事”的“回头人”如此利害地闹时内心有着怎样的复杂感受,但推断贺家人认可甚至赞赏祥林嫂的“闹”,应该是没有错的。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贺家人的认知世界里,“念书”所得的知识或者因“在念书人家做过事”而得到知识的熏陶,所能给女人的作用即是让她们在再嫁时应该比那些没有“在念书人家做过事”的女人闹得更加利害,唯有这样,才符合“在念书人家做过事”的经历。换言之,“念书”这件原本很崇高、对人很有积极作用的事,在贺家那里,所起的作用竟然只能是让女人们更懂得妇道的重要意义,从而在再嫁时不惜以死相拼。
悲乎,“念书”在乡民观念中竟沦落到如此境地!
而四叔家这个“念书人家”究竟念的是什么书,这样的人家究竟给了祥林嫂这个“回头人”怎样的熏陶呢?从文章中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得到答案。四叔这封建卫道士满脑子的都是封建迷信思想,他的家庭氛围所能给祥林嫂的熏陶只会是对妇道的坚守。一个让女人不惜以死相拼的“念书人家”, 成了贺家人对祥林嫂闹得利害的最好解释。
此时,我们应该探讨贺家这个“山村”究竟是一个具有怎样象征含义的地方。
祥林嫂读后感范文第3篇
一词立骨教《祝福》
在教学《祝福》时,笔者采用“一词立骨”的方法,以“祝福”为总纲,纲举目张,展示祥林嫂的一生。祥林嫂祈求幸福一共四步,分别是“逃”“撞”“捐”“问”。
“逃”。在祥林去世后,祥林嫂为了逃避严厉的婆婆,独自来鲁镇做工。可见祥林嫂的本能是追求自由幸福的。这在鲁迅写作这篇小说以前的社会里,是难以想象的。鲁迅曾作过《娜拉逃后怎样》的演讲,认为娜拉逃后,要么回来,要么沦落。而祥林嫂却凭借自己的力气,在鲁镇安稳地生活了下来,似乎她已经找到自己的幸福了,然而,追求到的幸福很短暂,她被婆婆带人捉了回去。
“撞”。祥林嫂不愿改嫁贺老六,而且反抗得“异乎寻常”:“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可见祥林嫂的确在寻死。那么是什么让她死了也不愿意改嫁呢?这应该是在祥林嫂本能当中的封建礼教意识:好马不配两鞍,好女不事二夫。这同时也是她对于自己的“幸福”的理解。可是,她的第二个男人贺老六也染了伤寒死了。“交了好运”的祥林嫂,再次失去了自己的“幸福”。
“捐”。在自己的悲惨命运被鲁镇的人“消费”过了以后,祥林嫂失去了倾诉的权力。柳妈的“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的话又使她陷入了困境。于是祥林嫂再次有了生活的目标:为自己捐门槛。而这一切,也因“你放着吧,祥林嫂”而瞬间土崩瓦解。奋尽全力,反抗虚无的命运,得来的只是一片虚空。
“问”。祥林嫂山穷水尽,抱着一丝丝的希望,问“我”“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地狱的”,而“我”的表现却让她“发光的眼睛”黯淡了,最后一丝希望瞬间破灭,人已经没有支持活下去的支点了,所以,祥林嫂陷于必死之地。
以线带面教《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有记事,有抒情,有议论,涉及的对象有自己,有刘和珍,有执政府,有帮闲文人,有“中国人”,可谓错综复杂。大多数老师在处理这篇文章的时候,也就顺着文章的思路,将七个部分一一解读,学生收获一盘零散的珍珠。我在教这一课时,经过几次研读、思考,找到了“以线带面”这种处理方法。
文章主要的写作对象是刘和珍,要表达的主要感情是“刘和珍是一个好姑娘,却被无端地残害”。接下来,从“好”和“残害”这样的落差来切入文本。
刘和珍的“好”,除了表现在她的“微笑”“温和”,还表现在她是学生自治会的职员,有责任心,有上进心;在宗帽胡同赁屋授课,表明爱学习;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明对学校有着深厚的感情;忧心国事,向执政府请愿,表明她对家国有赤烈情怀。这就是鲁迅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刘和珍,这样的学生,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应当是优秀的学生,应该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然而,她的结果是被“残害”。首先是执政府枪击和棍棒的虐杀,接着是污蔑她们是“暴徒”,接着是帮闲文人散布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接着就是人们会将她们遗忘。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鲁迅的态度,对于刘和珍的死,他已经“出离愤怒”,具有“最大的悲哀”,然而不赞成学生徒手请愿,但相信她们的血不会白流,总会有人记得她们,记得中国女子的“勇毅”。
祥林嫂读后感范文第4篇
当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现象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越来越疏远语文课。不断有学生质问:语文到底有什么用?我们教师可以不予理会,把责任推向其它,但仔细想想:我们到底用教材给了学生什么?是不是学生知道的我们仍滔滔不绝,学生困惑的我们却视而不见,学生需要的我们又无法给予。笔者在教授《祝福》一文时,围绕“祥林嫂为何不出走鲁镇”这个问题一一展开,感觉既深入文本,使学生感受到了悲剧人物祥林嫂的典型性,又走出文本探究了经典作品的当下价值,自我启发较深。笔者愿用本文来与广大同行一起来试探破解当前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难题。
鲁镇:一张无形的网
要追问“祥林嫂为何不出走鲁镇”这个问题,就必须首先回答:祥林嫂为何要走出鲁镇?即要探究鲁镇的环境。可以作为对鲁镇环境探究的依据的文字主要集中在开篇几段,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四点:鲁镇的爆竹声;鲁四老爷大骂康有为;年终大典---祝福景象;四叔家书房的摆设。
鲁镇的爆竹声尽管响亮,但却是“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的一声“钝响”,热闹之余,又是如此的沉闷,令人在欢快的同时不免有几分压抑。鲁四老爷大骂康有为是假,其骨子里思想的保守却是真,他不希望这个社会变革,他有他的既得利益。鲁镇的新年的“祝福”“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如此”中包含的有在这一年最隆重的大典上,拜神的仅限男性。至于四叔的书房,则不过是四叔保守思想的具体体现罢了。由此可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鲁镇呢?鲁镇的新年的热闹是表面,阴冷却是隐藏于其中的;鲁镇的新年是平和的,但保守和变革的斗争却无处不在,男尊女卑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如果要用一个字概括鲁镇的总体环境,就是”冷”;天气冷,社会氛围冷。
这样的一个鲁镇,祥林嫂要不要离开?要!但祥林嫂为何不出走呢?笔者认为这就是鲁迅先生塑造悲剧人物祥林嫂的典型性的第一重价值:鲁镇的环境其实是当时整个中国农村的集中体现,它是当时整个中国现实的典型代表,祥林嫂即使走出这一个“鲁镇”,也走不出那一个“鲁镇”。不是她不想,而是她不能,应该受到抛弃的应是千千万万个“鲁镇”,而不是千千万万个“祥林嫂”。悲剧之悲正是该被抛弃的却存在,不该抛弃的却灭亡。至此,祥林嫂走不出鲁镇第一点原因其实就是作者想告诉读者祥林嫂走不出这张无形的时代大网,让我们反思当时中国的时代之困。而经典的价值也就在此:悲剧之悲体现在人是受制于环境的,时至今日,这种悲剧的影子还在深刻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甚至自身,再这一点上,我们的课堂教学探究之处应在于此,有时我们耻笑祥林嫂的唠叨,质问祥林嫂为何不出走鲁镇,其实我们反观自身的处境,又有何感想呢?而这,不正是语文能给学生的最大价值吗?
鲁镇的人:一张有形的网
如果说无形的环境是居于其中的人物难以摆脱的,那么居于其中的人总可以远离身边那些给自己带来痛苦的人吧。即,祥林嫂无法离开鲁镇,总可以离开整天都给她带来伤害的周围人吧。但事实却是,祥林嫂无法离开这些人。
祥林嫂无法离开鲁四老爷家,因为这儿有她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死了第一任丈夫,来到鲁四老爷家,她不计较工钱,只要有活干,只要有口饭吃;死了第二任丈夫,她又一次来到了鲁四老爷家。为什么祥林嫂两次都来到了鲁四老爷家呢?最直接的原因莫过于生存的需要,祥林嫂需要的只是作为人的最低要求。
祥林嫂无法离开“柳妈”们,因为她们是她痛苦内心的宣泄者。死了两任丈夫,死了心爱的儿子,还有什么比这打击更大呢?这么大的打击,对于祥林嫂来说内心的痛苦如何摆脱呢?试想,如果没有“柳妈”们,祥林嫂还能和谁说说内心的无尽伤痛呢?她们会嘲笑她,但祥林嫂需要的只是有个人倾诉而已!
生命的尽头,祥林嫂把“我”当成了她生命的最后稻草,因为“我”是见过世面的人,知道”灵魂”的有无。在活者不能得到幸福后,她希望“我”能告诉她死后如何得到幸福,她希望“我”能在精神上给予她确认,进而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
祥林嫂离不开鲁镇,因为这里有她作为一个社会底层人所需要的东西:鲁四老爷能给她物质,“柳妈”们能给空虚的祥林嫂以倾诉,“我”能给祥林嫂以精神的求助。但,如果离开鲁镇的这些人们,哪怕是那么低的生活要求,有谁去满足她呢?这一点可以说是祥林嫂不出走鲁镇的最直接原因。
作为典型悲剧人物的祥林嫂仅止于此吗?显然不是!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它能穿越时空。祥林嫂生活诉求可谓极低,但“鲁镇”的人们面对生活要求如此之低的“祥林嫂”们却是如此冷漠!祥林嫂悲剧的典型性的第二重价值正在于此。祥林嫂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由冷漠编织的人际网里,在鲁四老爷家的祥林嫂是没有尊严的;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柳妈”们也在一次又一次地揭她的伤疤来作为无聊生活的谈资;而“我”——一个见过世面的人呢?在祥林嫂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却以一句“说不清”搪塞过去,逃脱责任。如果说作为富人代表的“鲁四老爷”们无法理解下层人民的生存的艰辛也就算了,为什么同时下层人的“柳妈”们却也如此冷漠呢?如果说“柳妈”们因无知而冷漠的话,为什么“我”们——一定程度的觉醒者却也如此冷漠呢?这是一个由什么人组成的社会呢?为什么我们怕读鲁迅?不是因为他的思想难懂,而是他的思想直指我们民族的劣根性,直指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而这种冷漠在“小悦悦事件”中再一次让我们难堪!鲁迅就是冷峻,他没有给我们“大团圆式”的结局,而是让我们去反思当下,反思自己。而这,不就是语文的“无用之用”吗?
祥林嫂:一个落后的抗争者
鲁镇的环境是一张无形的网,让祥林嫂无法不受制于这个环境而无法逃离,鲁镇的人编织的有形的人际网让祥林嫂满足了最低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让她感觉没有迫切的需求出走鲁镇。如果说前两者都是客观使然的话,那么我们会问:作为一个能动的人,祥林嫂为何不主动抗争出走呢?细看文本,祥林嫂是不是没有抗争过呢?不是!为了不改嫁她曾宁愿去死,为了避免别人的嘲笑她曾不理柳妈,为了死后能减轻罪行她曾主动向我求助。祥林嫂不是没有抗争过,只是她的每一次抗争都充满着被迫性和落后性:不改嫁宁愿死是为了守贞洁,只有在别人一再嘲笑她时她才意识到远离,她减轻罪行的方式是捐门槛。她的每一次反抗都是用一种落后的方式来进行的,她的每一次抗争都是为短暂的解脱而进行的,她的反抗都不是以离开鲁镇为出发点的。
基于此,祥林嫂悲剧典型性的第三重价值就是:祥林嫂反抗了,而她的反抗却又注定要失败的,不是因为她不够善良,而是因为她的无知。也许我们这样评价过于残酷,但我们应该知道“善”不应该成为我们评判人物的唯一标尺,理智也应该成为我们鉴赏的基石,这样我们才能接近真实。英雄的反抗是主动的和彻底的,而凡人的反抗则是被动的和一时的。鲁迅先生并非想叙述一个悲惨事件,他是想塑造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其目的就是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曾经指出的他弃医从文的原因:“揭出病痛,以引起疗救的希望”。一个好人为何在反抗中逐渐走向灭亡?这是鲁迅先生留给当代读者的问题。
祥林嫂读后感范文第5篇
但是,我们只要仔细看看鲁迅先生的原著,就不难发现祥林嫂是在“祝福”的前一天就死去了。
“我”回到故乡鲁镇是在“送灶”这一日的夜晚,如果“送灶”是在腊月二十三日的话,那么,“我”遇见祥林嫂问魂灵的有无是“第二天”下午,即二十四日下午;“我”从短工那里得到祥林嫂的死讯是第三天即二十五日的“晚饭前”,而祥林嫂死去的时间,据短工当时说,是“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吧”。昨天夜里,即二十四日夜里;今天,自然是二十五日了。由此可知,祥林嫂之死,早则在二十四日深夜,迟则在二十五日凌晨。此时,鲁四老爷家和整个鲁镇并未“祝福”。“祝福”的大典是在第四日的清晨举行的,作品中是这样描写的:“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这些描写说明,鲁镇的“祝福”的时间既不在除夕,也不在新年,而是在二十六日的清晨。同时说明祥林嫂之死与鲁镇阔人们“祝福”,其间已隔了一昼夜的时间。
祥林嫂之死不仅不在“祝福”之时,而且其实根本未下雪。“我”回到鲁镇的第三天,“下午竟下起雪来……”,四叔骂祥林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晚饭前”短工说祥林嫂死于“昨天夜里或者今天早上。”不论祥林嫂是死在“昨天夜里”,还是死在“今天”,反正她是死在“下雪”之前,可见祥林嫂倒在雪地里死去的说法是与原著不符的。
祥林嫂既不是死在“祝福”之时,又不是倒在风雪中,这不仅不影响作品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还能加强作品思想的深度和广度。《祝福》正是通过这种现实主义的描写,通过生活本身的逻辑力量,而使祥林嫂的悲剧社会化、必然化的。
祥林嫂读后感(精选5篇)相关文章:
《祥林嫂读后感(精选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