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读后感范例6篇

文/ 阿财 时间: 读后感
祥林嫂读后感范文1

学生初读《祝福》,感到很不好懂。我没有忙着讲解文本,也没有立即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而是引导他们反复阅读文本,进行个性化感悟,提出疑难问题,并共同探讨征求答案。他们钻研得很投入,提出的问题方方面面:有关于主人公祥林嫂的,有关于线索人物“我”的,也有关于鲁四老爷、四婶、卫老婆子、祥林嫂的婆婆的,还有关于柳妈、短工、专爱听讲故事的鲁镇上的男人们女人们的,甚至还有关于庙祝的,当然也有不少关于小说的构思、选材、语言等艺术创作方面的,他们或十五、二十,或三十、五十,共提了一千多个问题,固然有不少是重合的,但对学生个体来说又是独一无二的。令人欣喜的是,好多问题过去是由老师精心设计现在学生自己却提出来了,而且有些问题是我多年教学《祝福》从未引起足够注意甚至是从未发现的。例如:1.祥林嫂有没有名字?2.祥林嫂是“逃”出来的吗?3.祥林嫂这么一个既没有文化又十分迷信的女人,怎么可能会对“魂灵的有无”产生疑惑呢?4.祥林嫂是怎么死的?5.小说写祥林嫂“手脚都壮大”,难道祥林嫂不裹脚吗?6.嫁过两次的祥林嫂幸福过吗?7.祥林嫂一生中最可悲的是什么?8.如果阿毛不死,祥林嫂也熬成了婆婆,她将怎样对待阿毛的媳妇?9.文中写到鲁四老爷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难道祥林嫂不可怜吗?她到底败坏了什么风俗?祭祀的时候为什么不允许她沾手?祖宗为什么不吃她沾手的饭菜?10.“我”为什么就不帮帮祥林嫂呢?11.“我”为什么特别关注祥林嫂死亡的时间与方式?12.小说为什么要写“福兴楼的鱼翅,一元一大盘,物美价廉,现在不知增价了否”?13.卫老婆子、柳妈、鲁镇上的老女人们,为什么不同情帮助祥林嫂呢?14.作者对祥林嫂仅仅是同情吗?15.文中有些像“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之类的语句,看似语意不通,该如何理解?16.小说写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为什么重复两次,而且几乎是一字不差?等等。

对上述所提问题,学生们经过合作研讨,大部分能够解决。对不能够解决或者只停留在浅表层次并且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我给予必要的引导、点拨。下面仅举两例。

一、祥林嫂有没有名字?

对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的看法是:祥林嫂应该有名字,出嫁前肯定有名字,虽然不一定有大号,但至少该有“大妮”“二妮”之类的乳名;出嫁后人们就冠之以丈夫之名,这足以看出中国的女性出嫁后便成为男人的附属品。对此,有学生质疑:既然祥林嫂已经成为丈夫的附属品,嫁给贺老六之后,为什么人们不称她为“老六嫂”而如文中所说“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问题提出后,同学们都陷入沉思并露出茫然的神色。愤悱之际,我做了这样的引导:请同学们思考三个问题:1.婆婆逼她改嫁时她为什么“异乎寻常”地嚎、骂,并以死抗争?2.祥林嫂以寡妇的身份出现在鲁镇,鲁四老爷一家以及鲁镇的人们对她的态度前后两次为什么迥然不同?3.祥林嫂为什么要捐门槛?学生再次阅读文本,思考、讨论,陆续发表看法。不少同学的理解肤浅、偏执,甚至不着边际,但他们能够认识到上述问题都与“回头人出嫁”有关。我便因势利导,先讲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由此导致的价值取向等背景知识,学生豁然开朗,随后的发言表明,他们知道祥林嫂改嫁时“出格”的哭闹是为了维护自己“从一而终”的贞节,用整整两年的血汗钱去捐一个门槛,让千人踏万人跨,是为自己的改嫁而赎罪,而鲁四老爷等人对她的态度变化也是因为她乱了血缘,不干不净,败坏了风俗。因此,祥林嫂对自己的改嫁不认可,周围的人更是不认可,她既然嫁给祥林,就应该生是祥林的人,死是祥林的鬼。那么,“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也就合情合理了。

二、祥林嫂曾在两个家庭中生活,她有过幸福的体验吗?

关于这个问题,学生普遍认为祥林嫂没有幸福,理由是经历丧夫失子的大悲痛,受到婆婆虐待,遭遇人们的冷漠。但我认为,仅有这些依然领略不到作品的构思之妙,于是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重读文本,深入思考。我首先提出:祥林在世时,祥林嫂有过幸福吗?学生依然说没有,因为她有个严厉的婆婆。我又问,尽管有严厉的婆婆,可她有丈夫,难道没有来自夫妻感情的幸福吗?学生从夫妻年龄的差距上感悟到,祥林在世时,祥林嫂对祥林来说只是一个保姆,对家庭来说只是一个廉价的劳动力:她是没有幸福可言的。按照这样的方式,我让学生细读文本,将两个家庭进行比较,看祥林嫂是否拥有过幸福的生活。学生的理解不再止于表面,而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和发现。在贺老六家,她没有婆婆,相对来说便拥有了许多的自由,而且贺老六有的是力气,会做活,还有自己的房子,尤其是她还生了一个能够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男孩,她获得了一个正常女人做妻子做母亲的幸福感,也许正是这种幸福感,将改嫁的痛苦挤压到心灵的角落。但是这种算不上奢侈的平淡的生活对祥林嫂来说实在是太短暂了,尽管再次丧夫是她的又一次不幸,但她有自己的房子,用不着寄人篱下,又凭一双勤劳的手,完全能够将阿毛抚养成人,过她这种虽然艰难毕竟还能过下去的生活。但是,更大的不幸又降临到了她的头上,阿毛的惨死使她失去了精神上的寄托,她连继续守寡的资格都丧失了,因为她虽然没有了逼她改嫁的严厉的婆婆,却有有权立即收回房产的无情的大伯。因此,尽管两个家庭的构成不同,属于祥林嫂的只有痛苦与不幸。作者将极其短暂的相对的一点幸福放置在祥林嫂的一生中,更加重了作品的悲剧意味。

祥林嫂读后感范文2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阅读了小说《祝福》,书中主人公祥林嫂以一种别样坎坷的命运走进了我们的视线,触动了我们的心灵。她和我们一样,从童真的少年走来,从亮丽的青春走过,饱满的生命却在一个本该收获的年岁里戛然而止。鲁迅先生用自己的小说向我们展示了祥林嫂这个悲剧的形象,更用他的思想向我们揭示着深刻的思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板书课题:祝福。)

鲁迅先生曾说:“书籍的插图,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大家先来看这幅插图,这是赵延年先生的为课文配的插图,这幅图形象地再现了祥林嫂沦为乞丐的形象。

【屏幕显示】

同学们,我们来观察插图(展示范曾《鲁迅小说插图集》中的祥林嫂图片),谈谈这幅图中哪一点给了你最深的触动?

(师生静静地观察图片)

生:鲁迅先生在文中提到祥林嫂是一个不到四十岁的人,头发已经全白,这让我觉得震撼。而这副图中更着力表现了她苍白的头发被寒风撩起,更让人体会到主人公的凄苦。

生:祥林嫂一手提着竹篮,里面有一个空的破碗,显然她什么都没有讨到。

师:古元先生也画过一张祥林嫂沦为乞丐的肖像插图,其中祥林嫂是挎着竹篮,你觉得哪一种方式更能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

生:“提”更能表现祥林嫂乞讨的艰难和无力。

师:说得对!另外,原文中说“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表达效果有什么特点?

生:强调祥林嫂沦为乞丐之后已经乞讨无门,面临绝境。

生:我注意到那根竹竿,很长,支撑着祥林嫂的身体,已不堪重负而变得弯曲,从此处可以看出祥林嫂的悲惨处境。

师:鲁迅先生的文字是如何描述这个细节的呢?

生:“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插图中没有表现出竹竿“下端开了裂”,但文字更延伸了文学的想象力。

师:大家的观察很细致。文字中有细致的描述,但配上直观的图画,我们更能够体会祥林嫂在风雪中行将就毙而又苦苦挣扎着的凄苦形象。同学们,祥林嫂的死是个人的悲剧还是时代的悲剧?

生:时代的悲剧,是封建礼教害死了祥林嫂。

师:为什么不是个人的悲剧?

生:祥林嫂如果活在今天,即使当保姆,她也能活得很好。

师: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回归到课文中去体会“礼教”何以能够“杀人”。老师注意到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均出自范曾先生的作品。据说,范曾先生是患病之时在医院的病床上,“每日以意志驱痛苦”,全以白描之笔绘出这本《鲁迅小说插图集》的,足见其意志之坚和用心之深。我们试着来读读这两幅插图。

【屏幕显示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第21页插图】

师:这幅插图描绘的是祥林嫂向鲁镇人讲述阿毛被狼叼走的场景,图中哪些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祥林嫂坐在众人中间,神情淡然,似乎沉浸在自己的回忆中。原文中写祥林嫂“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生:环绕在祥林嫂周围的男人们和女人们,举止、神情各异。

师:大家再看看小说中有关这幅插图的文字描绘,体会文字中有哪些意蕴是插图中没有表现出来的?

生:男人正“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有的挂着“鄙薄的神气”,我们仿佛可以看见人们的“叹息”、“满足”和“评论”。

师:小说中有哪些语言值得我们咀嚼?

生:“停”这个字把人们那虚假的同情描绘得淋漓尽致,此处有鲜明的讽刺意味。

生:“满足”这个词可见鲁镇的人们只是把别人的不幸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当我们面对不幸的人时,善良的人应该是真正的关怀与安慰。

师:你能从这幅插图中感悟到什么吗?

生:我读到了鲁镇人的冷漠,人们的同情像纸一样的薄,祥林嫂的自责让同样处于底层的人们都烦腻了。

师:范曾先生为什么要给这幅画配上文字“我真傻,真的”呢?

生:这句话在小说中也一再重复,祥林嫂的精神似乎失常了。她希望可以在别人那里讨回一些安慰,希望有一个人能告诉自己阿毛的死不是她的错,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祥林嫂浓浓的自责。

生:这是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痛,鲁迅先生把祥林嫂在痛苦中想念儿子悲哀和眷念写得字字血泪。

师:同学们,这个故事给人的氛围是悲哀而且荒凉的。小说写于1924年,鲁迅的这篇小说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以鲁镇为代表的广大农村的现状。人们宁愿对天上的神灵祝福,却对身边的人充满冷漠,这是鲁迅深恶痛绝的国民劣根性。人性中冷漠无情的弱点,也开始成为祥林嫂悲剧的推波助澜者。

【屏幕显示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第23页插图】

师:我们来看看这幅插图,它描绘的是祥林嫂到土地庙捐门槛后想要再次参与祭祀活动而被严厉制止的场景。画面右边靠前的是四婶,左手捻佛珠,四婶右手前伸,神情紧张惶急,仿佛急着要说什么话。

师:阅读原文我们会知道四婶说“你放着罢,祥林嫂!插图配的文字也是这句话。相似的话语在文中前后出现两次,大家找出来看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呢?

生:前后两次的语言只是调换了一下语序。第一次鲁四老爷认为她“伤风败俗”不准她碰祭祀的东西,由于祥林嫂刚来不久,四婶语气还是客气的。祥林嫂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以后认为自己“赎了罪”,但四婶依然认为她克夫命贱并强行制止。第二次的语气更强烈!

师:这句话对祥林嫂造成了什么影响呢?大家注意一下,祥林嫂去拿筷子和酒杯时的神情是怎样的?

生:“坦然”。听了四婶的话之后,祥林嫂的手像“受了炮烙似的”缩回,脸色“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站着。

师:那一刻,祥林嫂会想些什么呢?

生:她也许会想“我没有被原谅么?”可能还会想到阿毛,想到以前的种种,深切的自责和巨大的悲哀便又涌上心头。

师:多好!从“坦然”到“失神”,是从希望到绝望的过程,这个转变很明显,导致这个结果的直接原因是“捐门槛”事件。祥林嫂为什么要捐门槛?

生:是为了赎救她不能守节的罪过。但是她的婆婆把她卖进了深山。祥林嫂的第二任丈夫死后,又是他的族人把祥林嫂赶出来使她无家可归。

师: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生:婆婆迫使她不能守节,而柳妈用毫无根据的迷信,向祥林嫂宣扬生死轮回的思想将原来可以坚强生活下去的祥林嫂精神击垮。

师:插图中四婶后面是鲁四老爷,面容瘦削,身穿长衫,嘴唇、下巴上有几缕山羊胡须。小说中的文字是如何描写鲁四老爷的肖像的?

生:小说中说鲁四老爷“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

师:鲁迅先生小说的语言向来值得细细揣摩。既然鲁迅明确地写到了“但也还未留胡子”,那么范曾先生为什么要将他画成一位留着山羊胡须的年老者呢?(生讨论)

师:信仰伊斯兰教的男性穆斯林,老了多半要留胡须的,借此表明自己的虔诚,这是信仰和身份的象征。那鲁四老爷呢?大家看原文。

生:原文中说鲁四老爷是“监生”。“监生”在清王朝是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的,反映出人物的立场和政治态度。

生:“讲理学”暗示了人物维护封建道统,注重封建礼教的道德观念。

生:“大骂其新党”更暴露了鲁四老爷维护封建统治的顽固政治立场。

师:从这些细节我们就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封建礼教的忠实拥护者。鲁四老爷是鲁镇权势的代表。看来范曾先生这一细节的再创作也是经过细心考虑的,是恰当的。如此说来,倒是鲁迅先生的“但也还未留胡子”这句话多余了吗?

生:不!“还未留胡子”的四叔远比有胡须的鲁四老爷有着更落后的、更顽固的旧思想。

师:有道理。插图中的人物形象符合人们阅读小说后在心里勾勒的人物形象―鲁四老爷就该是这样一个老朽者!摆出一副维护风俗教化的虚伪面孔使一个清白无罪的妇女负上了沉重的罪恶感。鲁迅先生“但也还未留胡子”的文字更深刻、更耐人咀嚼。封建政权、夫权、神权、族权以及鲁镇的人们的冷漠,无不一步步地把祥林嫂推向绝境,这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

师:今天我们远离了封建时代。但是,回看这部小说却依然让我们震撼,原因何在?说明导致她悲惨命运的有恒久的东西。今天仍有无数冷漠的心灵,无视他人的生死,对别人的不幸评头论足却不施以援手。这一点,正是鲁迅深恶痛绝的国民的劣根性。请同学们再静静地看第一幅插图,让祥林嫂这个永恒的经典形象走进我们的内心深处。然后拿起笔写一段话,话题就是“祥林嫂,我想对你说”!

生:祥林嫂,我深深地理解你的悲哀与渴望!

生:祥林嫂,如果你生活在今天,一定会有和我们一样美好的青春!

……

师:我想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份深深地叹息与祝福。最后,老师也用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这堂课――愿人间不再有祥林嫂,愿人类都享受正当的幸福!

【执教感言】

祥林嫂读后感范文3

小说《祝福》的主题是反映“病态社会中病态现象”,要达到这个目的,作者需要选择载体,所以安排了一系列人物出场,有“鲁四老爷、祥林嫂、卫老婆子、短工、我、柳妈、听故事的鲁镇人”等,这些人每一个人都可以安排成叙述者,那么鲁迅为什么单独要选择“我”作为叙述者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看下,选择其他人的不合理性。

首先是祥林嫂,如果选择了祥林嫂,那么小说就会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出现。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这涉及鲁迅所特有的艺术构思,鲁迅要观察一个人,往往把他放到特定的关系中来表现。夏瑜置于茶馆,孔乙己置于酒馆,阿Q置于未庄等等,这种特定环境能把主人公置于众目睽睽之下,让人深思,所以第一人称自然不为作者所欣赏。再说,让祥林嫂来自述故事无异于讲阿毛的故事,读者看了一遍,这种嚼头就会消失殆尽。其实,以祥林嫂的认识程度之低,也是不能很好地去表现小说的主题的。那么为什么在《故乡》中选择了“我”作为叙述者呢?那是因为在《故乡》中要表现的主题是“通过‘我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的故乡’对比道出‘精神世界的失落’”,无须把“我”置于环境去观察。“我”的选择本身就是内心情感体验的需要。

那么“鲁四老爷”是不是合适的人选呢?因为祥林嫂的故事,鲁四老爷一直是比较清楚的旁观者,那么我们可不可以从他的眼去看祥林嫂,从而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呢?答案也是否定的。我们知道,鲁四老爷的书房里摆着“文房四宝”“《近思录》(朱程理学)”“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可以想象到,以他的眼光去看祥林嫂,自然只能看到一面,那就是祥林嫂的死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而且是一件早就该发生的事情。他的叙述就不能把祥林嫂所遭受的苦难很好地表现出来,就算能表现,也不会产生这种让读者产生“命运落差”的感觉。何况鲁四老爷本身就是作者要表现和揭露的人物呢?按鲁迅的小说模式——“看/被看”,鲁四老爷也是被看的对象,以被看的对象去看对象者是不恰当的。在这个意义上,短工、柳妈和卫老婆子等其他人都是不合适的。短工除了这一点外,他也没有了解祥林嫂的基础。

至于卫老婆子,她应该是对祥林嫂的故事最全面了解的人,在叙述故事这一点上,她是最为合适的,完全可以通过她的讲述来全面描述祥林嫂,而且在祥林嫂的命运道路上,她是一个很关键的人物。是她给了祥林嫂多次的“命运转机”,来到鲁镇打工也都是她极力促成的,祥林嫂被抓再嫁的故事也是从她那里得知的。那为什么作者还是放弃了她作为叙述者呢?我们不妨来作这样的一个想象——假如真的卫老婆子成了叙述者,那么,文章中就该省略去了:有无魂灵的对话,“我”跟鲁四老爷的对话。而这两段对话却恰恰是文章中较为重要的部分,我相信读者一定知道,不须赘述。

这样可以选择的余地就不多了。“我”自然是最佳的。在“我”的选择上,我觉得这几点是最为重要的。

一是,“我”的身份决定了“我”的选择。

“我”的身份是知识分子,也只有“我”这样的人才会去思考祥林嫂之死的真正原因。因为去思考这种问题在鲁镇的人们看来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我们可以从短工的态度上看出鲁镇人的态度。

……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时候?怎么死的?”短工的态度很明显:这也要关心?这也是值得关心的?所以“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卫老婆子说起祥林嫂故事时的漠然和淡定,鲁四老爷的皱眉,听故事的滑稽表演都展现了鲁镇社会对祥林嫂的生命的漠视。在这一点上,也只有“我”才是妥帖的。

二是,文章的主题决定了“我”的选择。

以往分析《祝福》,主题大多确定在“展现了封建社会中被压迫的妇女的命运的惨况”,这样的分析,“我”就只是一个“封建社会中被压迫的妇女的命运”的见证者和叙述者。我们说这样的分析是不完整的。最近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小说主题理解”的多元性解读的回归做了很恰当的表述,也逐渐还原了重视文本的本来面目。很多人指出,鲁迅的《祝福》是“另含深意的”(钱理群语)。《祝福》一文也是表现知识分子“我”灵魂深处的浅薄和软弱、无奈与逃避。“我”的存在,是病态社会中的病态表现之一,鲁迅企图通过解剖知识分子的灵魂,思考当时知识分子的出路与责任问题。当然更有人指出:《祝福》中当“我”面对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时,却以“说不清”即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作答,让我发现自认为与“鲁镇”社会(传统)绝对对立的“我”与传统精神的内在联系,最终只能选择“再度离去”。关于这一点,钱理群先生这样表述:祝福在“他人的故事”中,还有一个“我的故事”——“我”在与鲁镇社会的关系中,始终是一个“异己者”。“我”当年离去,自是对“家乡”的背弃,如今“我”归来,故乡“已没有家”,不再存有《故乡》里“我”那样“寻梦”的奢望,“我”只是于四处“漂泊”中在家乡暂作停留,发现家乡一切都没变,如祝福的祭祀活动等等。“我”注定与这停滞不前的鲁镇社会格格不入,表明了现代知识分子与传统社会的不相容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也是文章的一个主角,甚至有人说,“我”才是最终所要表现的主角,“关注内心世界精神状态才是作家的真正创作源头”(苏霍姆林斯基语)。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小说选择“我”作为叙述者是最为合适的,也是最为恰当的。

三是,故事本身叙述的需要决定了“我”的选择。

说故事也要考虑到故事的叙述方式。《祝福》采用插叙的方式展现了鲁迅小说风格的多变性,按时间顺序来讲述祥林嫂的故事不是鲁迅的“爱好”,这也是小说作者舍弃祥林嫂身边人特别是卫老婆子作为叙述者的原因。“我”这个角色的合适点在于:有些故事,“我”是知道的;有些事要听过来补充;有些事实直接发生在“我”的身上。这样,文章就会呈现三个层面的内容:有直接发生的(如有无魂灵的对话);有所见(如祥林嫂的外貌、在鲁镇生活的情况等);有是听来的(如阿毛故事等)。这样的不同类型的故事组合自然会采用“现实与过去,真与虚”的方式,使文章展现出多变的叙述方式,读起来富有跳跃感。这种效果正是作者想要的,类似的情况也多见于鲁迅的其他小说里。

至此,我们可以得到小说把“我”作为主人公的领悟:在小说中,祥林嫂和她生活的立体社会环境成了“我”关注的对象,自己也成了祥林嫂故事的一部分,成了拷问的对象,而读者在欣赏作品时,又形成了与小说人物、叙述者之间的互动。这样小说就呈现出了复杂性,显示了鲁迅非凡的小说写作艺术。

参考文献:

①钱理群著《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祥林嫂读后感范文4

关键词:小角色;小演员;柳妈

在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中,我们往往会在主角身上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却忽略了对配角的鉴赏,而在艺术创作当中,有一句话叫做“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任何角色我们都不能低估了它的分量。《祝福》中的配角柳妈,用的笔墨不多,但是写得非常精彩,我用一节课专门对柳妈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在分析中总结出配角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以期让学生在解读文学作品的时候能够给予配角足够的重视。

柳妈作为《祝福》中诸多配角中的一个,同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做了以下总结。

一、性格映衬

通过对柳妈性格的分析,有助于了解主人公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比如,柳妈问,“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问完后,祥林嫂没有回答她,鲁迅写的是“‘唔唔。’她含糊的回答。”可柳妈不会放过祥林嫂,步步紧逼,继续发问,“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可见她的一种冷漠、无聊、猎奇的心理。同样是仆人,为什么柳妈就可以去质问祥林嫂?为什么祭祀的时候,柳妈可以做帮手,祥林嫂除了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可做了?因为祥林嫂嫁过两个男人,并且两个男人都死了,在那个社会说明她克夫、晦气,面对祥林嫂的再嫁,柳妈有一种优越感和自豪感,所以她敢去质问祥林嫂。从柳妈问话的内容和态度上,可以映衬出当时社会上像祥林嫂一类人的悲剧命运。

柳妈说祥林嫂“依了”说了三次:“竟依了”“自己愿意”“自己肯了”,封建社会讲究“三从四德”,女人是万万不能主动的,当时说女人“自己肯”无异于说她不知羞耻、不要脸、下贱,而祥林嫂的反击是“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如果是别人听到这样的污蔑,动手都是有可能的,即便说“你倒自己试试看”语气也是强烈的,而祥林嫂说完“你……你倒自己试试看”之后又笑了,可见她憨厚、老实的本性。柳妈的冷漠、无聊、尖酸的个性,正好反衬出祥林嫂憨厚、老实的本性。

二、推动情节发展

试想,如果没有柳妈,也就不会有“捐门槛”的事情发生。柳妈诡秘地对祥林嫂说:“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这话对于祥林嫂无异于雪上加霜,“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以致她又用自己辛辛苦苦打工赚的钱去土地庙捐门槛,本以为可以为自己赎罪,谁知祭祀的时候四婶仍然不准她帮忙。“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作者通过两次描写祥林嫂的眼睛,让读者看到了捐门槛事件对祥林嫂影响之大,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以致最后使她丧失了劳动能力,被赶出了四叔家,并且成了乞丐,孤独、凄惨地死在了祭祀的鞭炮声中。可见,“捐门槛”事件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三、深化主题

从柳妈让祥林嫂捐门槛的事上,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柳妈的善良,往深层次挖掘是柳妈身上的“愚”,准确地说这是种“愚善”,以至于愚到自己吃了人,还全然不觉,以为自己做了善事。而鲁镇上不是只有一个柳妈,而是有千千万万个柳妈,揭示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我们也可以联想到当今社会,其实仍然不乏柳妈的形象。

祥林嫂读后感范文5

《祝福》通过讲述祥林嫂在封建社会神权、族权、夫权和政权四条绳索的扼窒下最终走向坟墓的悲剧,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戕害。《祝福》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完美的艺术性以及意蕴深厚的社会性,从中可见中国社会的影子,而且小说中的每个细节,甚至是毫不起眼的小细节,都具有解读不尽的深意,值得细细玩味揣摩,其中关于祥林嫂的多次“哭”的描写正可作为此种情况的明证。揭示小说中祥林嫂“哭”的意蕴,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看待祥林嫂的人生轨迹,同时又可看出《祝福》思想的深刻性。

祥林嫂只身逃到鲁镇,但行踪最终还是被婆婆发现了。于是婆婆找上门来,不仅领走了祥林嫂的工钱,而且还在祥林嫂河边淘米的时候,将她强行绑走。据报告的人说,祥林嫂被绑上船的时候,“还哭喊了几声”。这是祥林嫂在小说中的第一次“哭”。

祥林嫂的此次“哭”,表面上看,是出于猝不及防的恐惧以及下意识的挣扎;从深层次上看则是对生活的一种绝望。她逃到鲁镇,是为了避免被婆婆卖掉的命运,为前夫守节,做个“从一而终”的贞节烈女。然而两个山里的男人将其强行绑上白篷船的时候,她应当能够预料到自己的命运了:要么誓死捍卫守节权,追随前夫于地下;要么违心地嫁给其他男人,成为世人眼中违背“从一而终”封建教义的不齿之人。守节就只能求死,求生就只能遭人唾弃。“守节”“求生”这两条路,无论哪一条对祥林嫂都是无比残忍的。

求生避死,是人的本能,年轻守寡的祥林嫂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当被绑上船的时候,她明白自己必须要在“守节”与“求生”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了。她的“哭喊”,是对命运的绝望,是对鲁镇“幸福”生活(之所以说“幸福”,是因为祥林嫂在鲁镇能够捍卫自己为前夫守节的权利,哪怕这种“幸福”是以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为代价的)的诀别。

文中第二次说到祥林嫂的“哭”,是通过卫老婆子之口提及祥林嫂再嫁贺老六时的“嚎”。

祥林嫂被婆婆捉回,卖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拜堂成亲那天,祥林嫂被强行塞人花轿,“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了”。

“嚎”是比“哭”程度更深的“号啕”“嚎哭”,是一种歇斯底里、几近疯狂的哭喊。这也是《祝福》中祥林嫂程度最深的“哭”。

按照卫老婆子的说法,“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闹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祥林嫂闹得比这些“回头人”都厉害:她的“嚎”超过了一般“回头人”的“哭喊”;一般“回头人”再嫁,说要“寻死觅活”,但往往因对死亡的恐惧而没有付诸实施。而祥林嫂则是彻底寻死,撞在了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都止不住血”。要不是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恐怕祥林嫂早就魂归九泉了。

祥林嫂的“嚎”,等同于垂死挣扎,是对自己守节权利最强有力的维护,是对被迫改嫁的抗争。她当然明白,如果自己嫁给贺老六,不仅为前夫守节的愿望会成为泡影,而且会成为违背“从一而终”封建礼教的罪人。也就是说。,祥林嫂是由衷地赞同并竭力身体力行地践守“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的。然而,她的愿望不可能得到满足,她的“嚎”,正是因为自己的守节权利遭到践踏发出的痛苦悲鸣。

祥林嫂的“嚎”还进一步反衬出鲁府封建礼教思想的根深蒂固,顽固不化。就像卫老婆子所说的,祥林嫂所以闹得特别厉害,“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祥林嫂本就是抱着誓死守节的决心来到鲁镇的,到了封建气息极其浓厚的鲁府,耳濡目染,就会更进一步坚定自己的守节决心。换句话说,祥林嫂的“嚎”,个中原因,当然少不了鲁府浓厚封建气息的熏陶与浸染。

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是在夫死子丧后几近崩溃之时。她此时亮相,小说中明确说她“眼角上带些泪痕”;面对四婶与鲁镇人,她声泪俱下地反复讲述狼吃阿毛的凄惨故事时流露出极端痛苦的神情:“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祥林嫂被迫嫁给了贺老六,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这段屈辱的婚姻竟成了她暗淡人生中为数不多的亮点。贺老六的家庭条件不错,“房子是自家的”,并且老六还是做活的好手。令祥林嫂感到倾心的还有“上头又没有婆婆”,联系她之前提到婆婆不寒而栗的情景,可谓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随着阿毛的出世,祥林嫂似乎完全否极泰来了。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然而,苦命的女人终究苦命,幸福如同建立在沙滩上的高楼,顷刻轰然坍塌。老六辞世,阿毛被狼叼走,祥林嫂一下子失去了容身之地,房子也被大伯收走了。——祥林嫂变成了比以前更加苦命的众人眼里的“丧门星”,因为她不仅连克二夫,而且还因为看管不严失去了儿子。

无路可走的祥林嫂不得不第二次来鲁镇。她在鲁镇出现时,“眼角上带些泪痕”——她哭过。为何而哭?为流逝的幸福而哭,为怀念丈夫贺老六而哭,为思念儿子阿毛而哭,为自己没有尽到看护责任导致失去儿子而自责与痛悔而哭,为自己身无立锥之地而哭,为自己的命苦而哭……

紧接着就是祥林嫂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述阿毛的故事。笔者每次阅读阿毛的惨剧,总会生发阵阵酸涩。令人感到不解的是,祥林嫂在向四婶和鲁镇人讲述儿子悲惨遭遇时,为何要讲得如此细致入微,使人感到历历在目呢?

失去阿毛,是祥林嫂一生中最大的痛苦与灾难。母子连心哪,有谁能够体会到一个母亲亲眼看到自己的孩子五脏六腑被狼吃空,躺在草窠里,手里还紧紧捏着自己上午给他装豆的小篮时那种撕心裂肺、痛不欲生的感受呢?祥林嫂将阿毛的遭遇说得如此详尽,说明当时的惨状已经在她心里留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印记,这种印记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无时无刻不扎向她滴血的心。她不断地向鲁镇人哭述,“声音呜咽”,“淌下眼泪”,想借此博得人们的同情与安慰。

可是鲁镇人又是什么反应呢?时间久了,“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厌烦得头痛”。只要祥林嫂再说起阿毛的故事,他们就不再是同情,而是对她冷嘲热讽:“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吗?”这使得她不得不停止哭述,只能生活在自己无尽的孤独与黑暗之中,反复咀嚼着内心的苦痛。

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的“哭”,是对自身命运的深沉叹息。哭阿毛的惨死,哭自己的命苦,哭出自己的悔恨。同时,我们从她的“哭”中又可见出社会的无情与冷酷。

夫死子丧后,祥林嫂再来鲁镇,成为遭人唾弃的“丧门星”。柳妈告诉他,像她这样的罪人,生前在人间受苦,是罪有应得;死后在阴间也不得安宁,因为阎王老爷会用大锯把她分开,分给两个死鬼丈夫。这引起了祥林嫂的恐怖。于是柳妈给祥林嫂出了捐门槛的点子。

祥林嫂把自己后半生的希望全部寄托于捐门槛,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千人踩、万人踏,以此来赎自己的罪过。可是当她前往鲁镇西头的土地庙求捐门槛的时候,却遭到庙祝的反对,“直到她急得流泪”总算如愿。从祥林嫂的此次“流泪”,可以看出她想重新做个正常人的愿望是何等强烈,’因为她夫真地认为,捐了门槛,自己就可以成为初次来到鲁镇的那个祥林嫂,,人们就会忘记她的“丧门星”身份,自己也会逐渐从丧夫失子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久违的“笑影”就会重新回到自己脸上。然而,事实证明,祥林嫂想得实在是太天真了。

庙祝反对祥林嫂捐门槛,是很多同人在教授本课时容易疏忽的细节。然详加推敲,却大有深意。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在鲁镇落魄到何等程度,连看守庙宇的身份低下的庙祝都不屑理睬她重新做人的要求,在这样一个毫无温情的世界里,祥林嫂的人生还有“回光返照”的机会吗?另一方面,对祥林嫂来说,捐门槛虽然是一件无比羞耻的事情,却是赎罪之举。一个“罪人”真心愿意赎去自己的罪过(祥林嫂的罪过当然就是连嫁二夫,并因自己的疏忽失去了儿子),按理庙祝本应该成人之美,让祥林嫂无偿捐门槛才是。可是令人感到震惊的是,他竟然将祥林嫂捐门槛当作一次发笔小财的机会,收了祥林嫂“大钱十二千”。“大钱十二千”是什么概念?祥林嫂以“八十千”的价格卖给贺老六,被卫老婆子称为“多么好打算”的一笔买卖。由此可见,“大钱十二千”自然也是一笔较为可观的收入。祥林嫂身处社会的最下层,不仅遭受着鲁府剥削,而且连同样社会地位低下的庙祝都不放过敲诈她的机会。前人在解析祥林嫂形象的时候,重点是从社会意义与精神层面的角度加以拓展延伸,却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在众人眼里声名狼藉的她竟然也遭到双重剥削。

庙祝敲诈、剥削祥林嫂固然可恶可恨,然而在鲁镇这个小社会却是对待祥林嫂非常正常的举动。不妨设想一下,如果祥林嫂捐了门槛之后真的能够成为“正常人”,庙祝很可能不会与一个将要成为“正常人”的寡妇过不去而收受她的大钱,毕竟一条门槛值不了几个钱。庙祝的收钱举动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着祥林嫂最后不可能被宽恕的悲剧;同时,反映了鲁镇人对祥林嫂这个“罪人”肆无忌惮的压榨迫害。果不其然,祥林嫂并没有因捐门槛而脱胎换骨,她仍旧处在没有尽头的黑暗与唾弃中,最终爬向了坟墓。

祥林嫂捐门槛时的“流泪”,表面上看软化了庙祝的强硬态度,使祥林嫂实现了捐门槛的愿望;实际上,这没有也不可能改变鲁镇人对她的态度,庙祝对祥林嫂的借机敲诈可谓明证。违背“从一而终”封建礼教的祥林嫂绝没有重新做人的机会。

祥林嫂读后感范文6

小说中的“我”作为一个第一人称的叙事者,在不同的小说中,有着多种叙事功能。下面只就《一个人的遭遇》和《祝福》两篇小说谈一谈。

《一个人的遭遇》采用故事中套故事的叙述结构。小说分三部分,开头和结尾是“我”和索科洛夫的结识与分手,中间是索科洛夫的自述。小说中其实有两个“我”在叙述,一个是类似于作者的“我”,一个是小说主人公索科洛夫。索科洛夫的叙述低沉悲伤的语调中透露着感伤、朴实、坚韧,叙事的同时,穿插着抒情、议论,这些抒情和议论往往直抒胸臆,袒露了人物内心世界。“我”――索科洛夫的故事,具有了强烈的真实感,其抒情,有了动人心魄的力量。比如“我”去看已在战场上牺牲的小儿子,小说中这样写到:“我吻了吻他,走到一旁。中校讲了话。我的阿拿多里的同志们,朋友们,擦着眼泪,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的心才痛得那么厉害吧。”再比如小说的最后,这样写道:“奇怪得很,白天我总是表现得很坚强,从来不叹一口气,不叫一声‘喔唷’,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我们与其说是在听索科洛夫讲自己的故事,不如说是在听他的内心独白。

战争给普通人索科洛夫带来的心灵创伤,在第一人称独白式的叙述下,具有了动人心魄的效果。作者巧妙地运用第一人称叙述的真实性、抒情性,拉近小说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走进小说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相对于索科洛夫内心独白式的叙述,小说中另一个“我”的叙述,则起到旁白的作用。作者借用“我”的眼光,“我”的视角,对索科洛夫的不幸命运、心灵创伤进行了有力的刻划。“我”的旁白催人泪下,也暗示了作者对法西斯主义罪恶的愤怒谴责,道出了索科洛夫一个人的遭遇,也是饱受战争创伤的苏联人民的共同遭遇的命意,并表达了不要让下一代留下战争带来的伤害的愿望。

如果说“我”――索科洛夫沉浸于悲痛之中的独白叙述,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心灵震撼,另一个“我”――类似于作者的旁白性叙述,则推进了作品的悲剧气氛,并以其兼具抒情和议论的叙述语言,升华了主题。在作品结尾,两个“我”仿佛在泪花中化为一个人――一个共同遭遇了战争心灵创伤的人,一个有着坚韧品格的人――从而作品也完成了对卫国战争后一代苏联人的塑造。

我们再说一说小说《祝福》中的“我”。《祝福》中的“我”既是祥林嫂故事的叙述者(当然,祥林嫂的故事不完全由“我”叙述,嫁给贺老六一段故事由小说中人物卫老婆子叙述,阿毛的故事由祥林嫂自己叙述),又是这一故事的审视者。一方面,“我”在叙述祥林嫂的故事时,努力保持着克制、冷静的叙述格调,从而使祥林嫂的悲剧具备客观真实性。另一方面,作者又将祥林嫂的悲剧,纳入了“我”的审视领域,“我”的心理过程,使小说回荡着感伤的激情,使小说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有了主观的态度,从而完成了对祥林嫂悲剧根源的追问。具体地说,“我”的审视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故乡环境的审视。“我”作为一个离开了故乡的知识者,以一种陌生的眼光打量曾经熟悉的故乡。“我”发现故乡一切都没有变:“祝福”的祭祀活动,“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鲁四老爷照旧大骂业已成为保守派的康有为为“新党”,窗下的案头是一堆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几个本家和朋友“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通过“我”的眼光,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作为中国传统社会象征的鲁镇的社会风俗,通过“我”与“故乡”的格格不入,通过反复的“我决计要走了”的内心独白,引导读者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的鲁镇社会进行批判性思考。

二是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审视。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在鲁镇的人们――比如鲁四老爷家的短工――看来,是“穷死”的。鲁镇的人们并不深思祥林嫂的死亡,甚至连一点同情也没有,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鲁镇社会的“吃人”本质。对祥林嫂的悲剧的审视,是由“我”来引导的,小说中有“我”的一段心理活动:“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也都还不错。”在“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祥林嫂不过是一个“”而已,像祥林嫂这样的人死了,于“被吃”者祥林嫂而言,当是一种解脱,于“吃人”者而言,不过是厌弃了一件“”,这是多么冷漠的世界。并且,“吃人者”与“被吃者”对这一悲剧,都毫无自觉的希望,都已习惯于如此麻木地生存,这又是多么令人绝望的世界。“我”的这一段内心独白,点燃了我们对祥林嫂悲剧的深切忧愤之情。

三,“我”对自我的审视。著名鲁迅研究学者汪晖先生认为:“《祝福》的特点恰恰就在:它把祥林嫂的悲剧纳入叙述人同时并存的‘有罪’与‘无罪’的心理结构,非‘我’的、客观的、它者的故事和悲剧成为叙述者极力摆脱又无力摆脱的精神负担,故事的叙述过程成为叙述者企图摆脱的压力和道德责任的潜意识的活动过程,实际上,正是这种强烈的摆脱意识,证明了叙事人与悲剧的必然的精神联系。”(《反抗绝望》,河北出版社,P346)作者正是通过“我”对祥林嫂之死的心理过程――从自责、负疚到“轻松”“舒畅”的展示,表达了“我”对故乡鲁镇和自我的双重“绝望”。从而寄托了作者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深刻审视:在旧的社会秩序中,面对祥林嫂的死亡悲剧,假如“我”不作绝望的反抗,也只能成为旧社会秩序的同谋者而已。

祥林嫂读后感范例6篇相关文章:

除三害读后感(精选3篇)

《童年》读书笔记(精选29篇)

《童年》读书笔记(通用27篇)

《童年》读书笔记(精选12篇)

《童年》读书笔记(10篇)

《童年》读书笔记(通用44篇)

《祥林嫂读后感范例6篇》

祥林嫂读后感范文1学生初读《祝福》,感到很不好懂。我没有忙着讲解文本,也没有立即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而是引导他们反复阅读文本,进行个性化感悟,提出疑难问题,并共同探讨征求答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