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教案(精选6篇)
《关雎》教案(精选6篇)
篇1:《关雎》教案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形式。
三、检查预习
我们来了解一下《诗经》的相关知识。这里强调三点:
(一)《诗经》是我国的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 间 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二)《诗经》三种表现手法
赋 就是铺陈直叙。
比 就是比喻。
兴 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三)《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四、精讲点拨
1、一读,读准字音。
2、二读,注意停顿。
3、三读,把握文意。
请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一下诗的大意,然后思考这个问题。
本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
同学们在理解诗歌大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我把一些需要注意的字整理了一下,理解的时候可以借助一下。需要整理的记在课本上。
4、四读,读出感情。
既然有痛苦,有喜悦,那么我们在读的时候就不能一种语气读到底,我们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感情读进去。现在请大家自己尝试着带着感情读一遍诗歌。或喜悦,或悲伤,要把它读出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君子”见“淑女”,一见钟情,心中充满了喜悦和爱慕之情,心旷到难以自抑。(读出心旷、激动、难以自抑的情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d之”,反复咏唱,来说明淑女勤劳能干、心灵手巧。(读出淑女之美)
君子追求淑女时,特别是“求之不得”时,内心一定是焦虑、苦闷、失望的,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可以看出来。(读出长夜漫漫的那种坐立不安的焦虑、苦闷的心情)
一个人得不到的东西,总是想象着拥有。“君子”追求不到“淑女”,情极生幻,梦中出现了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情景,君子陶醉在愉悦中,沉浸在幸福里。 (读出君子的喜悦之情)
5、五读,读出韵味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提到了教书的老先生,: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个时候的老先生,一定是和文章融为一体了。要想乐在其中,首先要能感觉到诗歌的美。这首《关雎》美在哪里?
提示:可从内容、形式、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思考。
五、拓展延伸
雎鸠的阵阵鸣叫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千年后的今天,在空气中有着丁香花味的雨巷中,有一位诗人逢着了一个和丁香一样的女孩,清澈的双眸中含着淡淡愁怨,在擦肩而过的时候,驻足停留……他就是诗人戴望舒。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戴望舒的《雨巷》,不论是在内容,还是在表现形式上,这首《雨巷》都有《关雎》的影子。
《雨巷》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这一点对我们的写作也有一定的帮助,我们完全可以在写作文的时候模仿这种写法,首尾呼应,回环往复,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六、课堂总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开阔、丰盈;是初生天地的源泉,简单、洁净。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用情去诵读,用心去传唱,让这古老的歌谣在祖国的大地上生生不息,熠熠闪光。
篇2:《关雎》教案
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活动一:师生共飨话《诗经》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亦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和“颂”三个部分。“风”有十五国风,大都为各地民歌。“雅”分“大雅”和“小雅”;“大雅”多系西周五室贵族之作,大都是记述周历史,歌颂祖先功德,“小雅”除一部分班级:姓名:测试等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雎鸠()窈窕()()好逑()()......寤寐()()..荇菜().
2、填空题。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篇,包宴会乐歌外,其余多系政治讽喻,作者多属贵族文人。“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就是直接陈述铺叙;比,就是譬喻、打比方;兴,即托物起兴,借用别的事物来引发要歌咏的内容。《诗经》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它的艺术创作方面的成就,给予后世文学以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
《诗经》当堂达标测试题(3分钟)
括、、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B.“寤寐求之.
”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4、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关雌》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C.《关雌》《关雎》诗意地描绘了一个完整的爱情审美过程,即君子求淑女,由爱恋,到相思,最后梦想成真的过程。
篇3:《关雎》为《诗》始原因初探
关键词:《关雎》,《诗》始,人本文化,礼乐文化,审美情趣
《关雎》非《诗经》中创作年代最早的作品, 却居《诗经》之首, 原因何在, 历来聚讼不已。弄清这一问题至关重要, 这不仅仅是一个排序先后的问题。清楚《关雎》之始的原因, 对于我们透视周代社会状况, 人民生活状态和思想文化发展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进而有助于我们站在整个周代历史文化的宏观角度去审视整部《诗经》, 走进先民的内心世界, 揭示先民的生存智慧和审美情趣, 梳理古代精神文化演进的脉络。
一
《关雎》在创作时间上未必最早, 却得列三百篇之首, 首要原因在于夫妇人伦是周人的首重之情。“人之伦类肇自男女夫妇”, [1]“夫婚姻者, 万世之始也。” (《礼记·郊特牲》) 可见夫妇为人伦之首, 五伦之中, 感情最深厚者莫过于夫妇之情, 朱熹《语类·中庸》中有言曰:“夫妇者, 人伦中之至亲且密者。”《关雎》是一首描写“君子”追求“淑女”的诗歌, 所歌颂的正是周人所重视的男女、夫妇之情, 正是对周代社会重视夫妇之情的艺术实录, 将其置于三百篇之首, 也正是周人重视夫妇之伦的表现。而且, 《关雎》诗中体现的“琴瑟好合”的婚姻观念是周代人民以及后世人民的一种美好的理想和追求。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乐器, 传说由神农发明, 声音优美。瑟在春秋时已成为一种很流行的乐器。琴瑟的音质均很适合抒情, 两者的声音配在一起非常的和谐, 因此古代早就有以琴瑟好合代指夫妇好合的观念。《关雎》结尾“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正是白头偕老, 和谐美满之婚姻观念的体现, 为周代人民树立了一种美好的婚姻理想。《诗》三百篇中有很多诗从正面歌颂了这种琴瑟好合, 与子偕老的婚姻观念, 如《郑风·女曰鸡鸣》等。而《柏舟》《墙有茨》《氓》《谷风》等诗则通过讽刺从反面强化了这术家对概括的自然和特定的树木的新态度和观点。从19世纪早期的风景画中可以看到艺术家经常将情感迁移到单独的一棵树上, 这种移情作用是如此的强烈, 以至于毫无生气的风景画的各个组成部分突然间变得有感觉、有感情, 几乎就要变成人了。平常的事物在艺术家投注感情之后成为一个新的生命体。艺术家将树木视为个体化、类人化的生物并依照这样的体验来塑造。
一如梵高在谈到《根》时的言语, “它表现了沙土中的树根。我现在试着给予风景与人类同样的情感, 他们似乎以同样猛烈而又激情的方式依附于大地, 但却被大风拔起”。梵高对树的深切的同情使这个了无生机的生命有了悲怆的情感。同样这些言语也适合与早期蒙德里安对树所做的研究。
在蒙德里安一系列关于树的作品中, 无情物质开始向精神性转译, 这些树木为“移情”提供了一种富于激情的20世纪的陈述。在《红树》中, 在刚健且交叠的枝条中, 血样的激情使蒙德里安的树成为如梵高笔下的树木一样的富有人性化的戏剧主人公。而对一棵孤树的生命与情感的深切的同情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持续的出现在蒙德里安的画作中, 而且越来越趋向于非物质化。在1909-1910年的《蓝树》中, 躁狂的树枝, 狂放的生命一婚姻观念。
那么, 周人为什么如此重视夫妇之情呢?首先, 我认为是周代人民与自然作斗争的需要。《韩非子·五蠹》云:“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兽众, 人民不胜禽兽虫蛇。”[2]可见, 周代人民还面临着与自然作斗争的艰巨任务, 他们要不断的繁衍生息, 才能人丁兴旺, 不断的壮大自己, 以与野兽, 与自然作斗争, 战胜自然给人类带来的威胁, 以确保种族永久的生存发展下去。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 繁衍后代也是他们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甚或是他们全部的人生。
其次我认为这也是统治者施行统治的需要。对于统治者自身来说, 要想一统天下, 就要从治家开始, 一家不治何以治天下!《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其齐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可见, 只有迈出夫妇这一步, 在“齐家”之后, 才能实现一统天下的理想。同时迈出夫妇这一步, 对统治者还有特殊的意义。《礼记·昏义》曰:“昏礼者, 将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 而下以继后世也, 故君子重之。”正因为迈出夫妇这一步后, 可以“事宗庙”, “继后世”, 所以统治者重视它, 并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促成男女的结合, 《周礼·媒氏》中记载的“中春之月, 令会男女, 于是时也, 奔者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家者而会之”可为明证, 这就充分说明统治者对此事的大力提倡与鼓励。
由上述可见, 不管是普通的百姓还是居高位的统治者, 他们都已意识到人本身在维系个人家庭, 国家社会以及人群种族长久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众所周知, 夏商时期人民尊天敬神, 周代文化是在承继夏商两代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 周代人民也不可避免的具有重视天恩, 祈求神佑的思想, 但周人已意
力, 极具韧性的释放着内在的能量, 一如蒙德里安对孤卉做的研究一样, 让我们从孤树窥见自然之小宇宙的浪漫主义规模, 给予它们一种远远超出美学审视的象征意味。
蒙德里安关于树的陈述触到了许多承自北方浪漫派艺术家的重要问题和解决方案, 一如弗里德里希的趋于终极性的准宗教意象。蒙德里安对一棵孤树持有的深切的同情作为一个通向不可知世界的手段的重要主题, 它在物质与精神、充实与虚空间不断切换区域, 在经验世界中达到了超验的精神象征。
参考书目
1、《康定斯基》李惟妙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2、《现代绘画与北方浪漫主义传统》 (美) 罗伯特·罗森布鲁姆著刘云卿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3、《蒙德里安论艺》徐沛君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出版
吴瑞萍 (1984-) , 女, 山东昌乐人,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外国美术史论。
识到人本身的力量更伟大, 这是周人与夏商人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 正如《礼记·表记》中记载的那样:“殷人尊神, 率民以事神, 先鬼而后礼……周人尊孔尚施, 事鬼敬神而远之, 近人而忠焉……”“事鬼敬神而远之, 近人而忠焉”的态度充分说明人本身在周人思想意识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他们已经依靠自身的力量来抵抗外在的威胁, 靠人自己来求得生存与发展。张岱年先生等将周代这种特点概括为“人本文化”[3]。而《关雎》中的“参差荇菜”说明当时是春天, 上古时期的人民同后世人民一样, 将春天看做是宇宙化生天地万物生命力量的季节, 代表着生生不息。这正与周代人民重视人的思想相一致。
二
《关雎》居三百篇之首也是周代礼乐文化的反映。《诗经》三百篇每篇的具体创作时间已无法考证确切, 但这些诗篇大多都是周初才被写定的, 当然它被写定的时间并非它的创作时间。这样看来, 礼乐兴盛的周代社会是《诗经》产生的母体社会, 也即是说, 产生在周代礼乐文化背景下的《诗经》必然是这种礼乐文化的产物, 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礼乐文化的成果。周自建国始, 就非常重视礼的作用, 后来周公制礼作乐, 更把礼乐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认为礼是维系社会秩序, 保证社会安定的有效手段。《周易·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有夫妇然后有父子, 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有君臣然后有上下, 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这正是礼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他们认为乐是“人情之所不能免” (《礼记·乐记·乐化》) , “靠乐对于人情的感动功能而去整治人心, 从而使人对自己的趋善行为进行自我观照并产生愉悦”[4], 这也是周代统治者“以乐辅礼”[5]之一大发明, 是“中国文化上古以来即有的一种辩证智能的体现。[5]”《关雎》正体现了周人的这种礼乐理念。
其一, 《关雎》中的“君子”能够以礼节情, 如《礼记·乐记》中所说的“发乎情, 止乎礼仪”。事实上, “君子”的情感应该得到认同。在这个世界上,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纯真的男女之情是永远值得褒扬的, 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离不开这种纯真的情感, 这既是人类繁衍之必需, 亦是种族长存之前提, 更是人类精神生活之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了这种纯真的情感, 这个世界必然黯淡无色。但在周代礼制文化的影响下, 这种情感的表达不能失去礼的节制, 要守礼, 在情感的涌动中要适可而止。《关雎》中的“君子”之情感就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起初, “君子”追求“窈窕淑女”, 但“求之不得”, 理想未能如愿, 只能“寤寐思服”, “辗转反侧”。后来此“君子”改变了追求方式, 采取符合礼仪的“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的求偶方式, 最终达成目的。上博藏楚简《孔子诗论》评述《关雎》时说:“《关雎》之怡”, “《关雎》以色喻于礼”, 正精辟的概括出诗中主人公通过礼的方式获得了愉悦。这不仅仅是达成目的的愉悦, 更是礼所带来的精神层面的愉悦。
其二, 《关雎》是一首快乐的诗, 而不是淫佚的诗。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评价《关雎》曰:“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曰:“乐不至淫, 哀不至伤, 言其和也。”此即在说《关雎》的思想感情快乐而不过度, 悲哀而不痛苦, 抒发情感恰当适中, 委婉含蓄, 中正而和谐, 符合儒家中和之美的特点。中和之美可以说是儒家的理想境界, 孔子此说是对《关雎》公允的评价, 也是当时周礼的真实反映。柳诒征先生曾说:“《周礼》为政书之渊源, 而以礼为中枢, 揭橥大义, 最重中和。”[6]
当然, 中和不仅仅是周代礼的重要内容, 也是周代乐的主要特点。郑樵《通志略》中说的“人之情闻歌则感, 乐者闻歌则感而为淫, 哀者闻歌则感而为伤, 惟《关雎》之声和而平, 乐者闻之而乐其乐, 不至于淫;哀者闻之则哀其哀, 不至于伤。此《关雎》之所以为美”[7], 正是对《关雎》音乐的恰当评价。如前所述, 周代人民将礼与乐结合起来, 以礼制乐, 以乐助礼。后来, 孔子在倡导古乐之时, 也将礼的精神与乐之中和结合起来, 认为礼可以节制乐, 乐之和有助于礼的推行, 从而达到中和的境界。孔子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对周代礼乐文化的继承。而《关雎》可以说符合孔子中和思想的要求, 因此孔子给予它高度的评价。
除此之外, 《论语》中还有一处对《关雎》的赞赏之词。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师挚之始, 《关雎》之乱, 洋洋乎盈耳哉!”朱熹注曰:“乱, 乐之卒章也。”这正是在说《关雎》末尾的乐曲洋洋洒洒, 充满和乐之气氛。这种优美柔和的中和之乐, 使我们想象出诗中主人公的快乐与欣喜之情, 同时, 这种音乐也给听者带来愉悦的感受与畅快的心情。将有此特点的《关雎》放在三百篇之首, 不但为全书定下快乐的情感基调, 而且也是统治者昭示自己统治下天下太平, 人民安乐的一个绝好材料。
由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关雎》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真实流露, 这是它得列《诗》首的根本原因。
三
《关雎》得列《诗》始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它体现了周代人民审美情趣的提升。周代社会, 人们的物质生活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衣食住行有了一定的保证。在此基础上, 人们开始对精神生活有所追求。这主要表现在爱情观上, 男女双方选择的标准已不仅仅停留在外表的美丽, 而是有着更多的对内在心灵美的追求。这反映了那个时代精神情操的提升, 道德观念的进步和审美标准的升级。《关雎》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周民这种审美情趣的提升。诗中“君子”所追求之“窈窕淑女”就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完美结合体。“窈窕”, 毛《传》曰:“窈窕, 幽闲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曰:“传云‘幽闲’者, 盖谓其仪容之好, 幽闲窈窕然。”[8]其“盖谓其仪容之好”一句说的是“淑女”外在仪态幽雅闲淑、容貌美丽姣好。马瑞辰又云:“《方言》秦晋之间, 美心为窈, 美状为窕。”[8]此句指出“窈窕”一词本身就兼有外在美与内在美两方面的含义。另外, “淑女”一词也是在说该女子具有心灵美的特点。毛《传》曰:“淑, 善。”关于“淑女”, 毛《传》解释为“幽闲贞专之善女”。《论语》有云:“子谓《韶》, ‘尽美矣, 又尽善也。’谓《武》, ‘尽美矣, 未尽善也。’”这里美指的是音乐、舞蹈等表现出来的外在的形式美, 而善指的是内在的思想美。用于指人, 善当指品德的美好。那么, “窈窕淑女”就是内外兼美的女子。可见《关雎》是周代人民内在精神理趣的呈现, 在那个时代, 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外在的美, “还要求两个人心理、审美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和谐一致”。[9]
综上所述, 《关雎》是周代“人本文化“的真实体现;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真实记录;是周代人民审美情趣提升的真实写照, 得列《诗》始, 不无道理。
参考文献
[1]戴震撰, 汤志钧校点.戴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154
[2]陈秉才译注.韩非子[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3]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赵敏俐.周汉诗歌综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2:141
[5]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M].北京:三联书店:1996:276
[6]柳诒征.中国礼俗史发凡.《学原》第一卷第一期[J], 1947:19
[7]郑樵.通志卷七十五.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 1989.
篇4:臆说《关雎》
主持人:火龙果
位于《诗经》之首的名篇《关雎》,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拂去了蒙于其上的厚厚尘埃,揭开罩在上面的历史面纱,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其本来面目:这是一首动人心弦的婚恋之歌,一首流动优美的恋爱进行曲。时至今日,对于该诗章节的划分也还有几种不同的理解,笔者不揣浅陋,试臆说之。
这首诗的章节划分历来有分歧,一般分为三章,也有分为四章的,但我认为可以分为五章:
(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四)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五)参差荇菜,左右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理由有三:第一,《关雎》为歌,歌词大都结构匀称,章节整齐,这样旋律重复,便于吟唱、记忆。第二,若分为五章,第一章押鸠、洲、逑韵,第二、四、五章由“之”重复成韵,且都以“参差荇菜”起头,“窈窕淑女”反复。第三章押得、哉、侧韵,章次清晰。第三,从内容上看,分为五章,则更合乎情理。
究其内容,很多人都把《关雎》看成一首男子单恋之歌,认为四、五两章,主人公想入非非,相思的哀愁,在“琴瑟鼓钟”的幻想中烟消云散了。这样在一个层面上的理解,局限了对诗歌意境的开拓,大大减少了诗歌的容量。我们何不成人之美,让幻想成为现实呢?
我们再仔细分析五个章节,会很清晰地发现,这首诗所反映的不是某个时刻或某一段时间里的事情,而是一个相当长的恋爱发展过程。全诗把漫长的时间运动,用跳跃而连贯的形式表现出来,全面而细腻地展示了主人公从萌发感情到求爱、受挫、相处和成婚的全部过程,其中有一见钟情的欣喜、相思的忧愁、受挫的痛苦、相处的快乐和成婚的幸福。全诗共五章,每一章恰好反映了爱情发展的每个环节。
(一)动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环境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我们似乎看到这样的情景:春暖花开,莺歌燕舞,和风习习,绿意宜人,河中碧水缓流,沁人肺腑,不远处对对水鸟嬉戏,相伴相依,或栖于洲上,成双成对;或以声相召,婉转互答。在这美好的春天里,青年女子谁不善怀春,少年男子谁不善钟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正是谈情说爱的好时机,此时,一少年乘兴而来,观鸟赏春,感物动情,于是一种兴奋的冲动油然而生,对爱的渴望使之激动不已,众里寻她千百度,终于把目光落到了一个少女的身上,她的美貌使少年为之倾倒,而少女端庄、娴淑的神态更让他一见钟情,还犹豫什么,向她倾诉衷肠吧!
(二)求爱。“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随着事情的发展,少年由春情萌动,开始向她的意中人求婚了。首章以雎鸠和鸣起兴,本章以采荇作比,以水中荇菜随水而左右漂浮、摇摆不定来比喻女子心思不定,难以捉摸白天向她求婚的情景归而形诸梦,久久不能释怀,真是“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三)受挫。“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爱情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被拒绝的滋味不难想象,其中可能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或挫折,也许是因为女方当初不了解他,看不上他;也许是因为“子无良媒”;也许是来自双方家庭的压力。总之,少年暂时没有得到姑娘的爱情,小伙子为此被折磨得昼夜思念,辗转反侧,真是三餐茶饭无滋味,睡不安稳:想你,想你,还是想你!
(四)相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然而好事多磨,此少年并没有因为被拒绝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意志,他那深深的思念之情和对幸福爱情的执着追求,终于打动了姑娘,姑娘答应和他相处了。“采”乃“采取”之意,以采取荇菜来比喻求爱成功。他们的爱情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诗集传》释曰:“友者,亲爱之意也。”其实,亲爱的过程,也是一种交往,是互相了解产生好感的过程,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小伙子在姑娘面前小心翼翼百般殷勤的情状。这短短的16个字,也许融汇了花前月下无数的幸福聚会和甜言蜜语,以及天长地久的海誓山盟。
(五)成婚。“参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其中的“”,《诗集传》的解释是“熟而荐之”之意,这里用来比喻两个人的关系发展到了瓜熟蒂落,举行婚礼完成终身大事的地步。“钟鼓乐之”写的是婚庆的热闹场面,不一定真的用上“钟鼓”,也许是动一动金属之物敲出声响、增添一些喜庆欢快的气氛,把喜事办得风光体面一些,表现了小伙子“敲锣打鼓”娶新娘的欣喜之内情,也预示着幸福生活的开始。
篇5:《关雎》教案 公开课
执教:冯玉飞 日期:2014年3月26日
教学目标:
1、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3.把握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2、了解兴的表现手法。
3、用对照品析字词,丰富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4、训练快读快背,提高背诵优秀诗作的能力。教学难点:
1、双声叠韵连绵词的运用
2、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走进《诗经》开篇的第一首《关雎》。
学习新课之前,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了。还是抢答吧。回答问题:
1、《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个什么位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它收录了哪个时代的作品?距今有多少年了?西周年到春秋时期,约3000年的历史
3、它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注,所以又叫《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一。称为《诗经》]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国风,是各地的民谣;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查看比赛结果。二.授新:
(一)整体感知
1.读诗歌,大家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请同学们回顾归纳一下读好诗歌的方法或窍门。……
2.明确:要读得字字清晰,要读出轻重缓急,我们大家一起来读。…… 3.明确:节奏把握好,两字一顿,感情要明朗。听老师读,边听边思考诗歌内容,试用一句话概括。……
4.有说喜欢有说思念,看来主人公的情感是有变化的。请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前后有怎样的波动?(爱恋—相思—梦幻)
第一节: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君子看了之后就想到了他心中的姑娘,心中充满了爱慕之情。(雎鸠关关相对唱,双双栖在小洲上。纯洁美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第二三节:河的两岸长满了荇菜,随着那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可见相思之苦。(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收采。纯洁美丽好姑娘,朝朝暮暮都想爱。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常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入眠。)
第四五节:在君子所憧憬的一片美好的爱情梦幻之中,君子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她,心中充满了欢喜之情。(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纯洁美丽好姑娘,弹琴鼓瑟来示爱。长长短短鲜荇菜,仔细挑来仔细选,纯洁美丽好姑娘,钟鼓声里露笑脸。)
5.语言概括准确。下面请两位同学把诗歌读一遍,注意朗读的语调,读出情感和意境。
(二)研讨探究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看看文章开头写了什么?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除了雎鸠之外,文中有哪些具体的形象或事物?(荇菜、水、淑女、睡不着的人)
3.如果说眼前有一幅画,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谁?对一位美丽的女子。她在随风飘荡的荇菜丛中采摘,文中采摘意思的有哪几个字?(流、采、芼)
4.大家能作出几个采摘的动作吗?这些动作用准确的现代汉语怎么说?(捞、采、摘)
5.那位采荇菜的女子在忙碌着,没曾想到有一双眼睛正看着她了。大家能否想象出诗中君子第一次见到采荇女的情景?(想象)
6.情景描绘得历历在目,她很聪明地抓住了瞬间。傍晚的色彩,少女的动作,仅仅一刹那,却让它变成永久的记忆。同学们有过这样一刹那的所见吗?生活中或电视上,一个瞬间的美丽,你捕捉到了吗?大家不好说,瞬间美丽,我们不一定说男女之间的印象,其他人的也可以呀。(朱自清写他的父亲为他买橘子时的背影)
7.瞬间的美丽,在有心人眼里,无论是低头还是采荇,都那么有情致。让我们来看,采荇菜的女子优雅的姿态,让君子怎样了?(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魂不守舍,睡不着觉。
8.此时这位君子是什么心情?(苦闷、痛苦、无助)
9.这位女子值得他苦闷、痛苦吗?(值得,窈窕淑女嘛。不仅体态美,而且这位女子还在劳动,荇菜为水中之物,故而在采摘时要左一把右一把地顺水流去捞,可见这位女子正在劳作,劳动者往往是最美丽的,可见这位女子的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10.看人千万别只看外表。诗歌中的男子没有得到勤劳的淑女的爱就痛苦地失眠了,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请读前三节,要读出单相思的难耐,要注意延长字音,如:求之----不得----11.有的同学读得摇头晃脑,有的着眉头,那么,君子如愿以偿了吗?说出理由。12.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见仁见智,理性一点,他是在做梦,浪漫一点,他是美梦成真,从字面来看,是在做梦。但我认为结果不是最重要的,我想知道你们喜不喜欢这首诗,看看它有什么特色?
A.诗歌的开头为何要写“雎鸠”?先写景再写人,这是《诗经》所特有的一种艺术手法,叫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大表现手法。简介:
板书
赋:直接地陈述铺叙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B.本文除了采用表现手法之外还用了双声(例辗转,声母同)和叠韵(例窈窕,韵母同)的连绵词、反复 3.作用: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读起来也很有韵律感。
13.一起读一遍,体会韵律感。14.试背——提示首字
三,拓展思维
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
(同学们可以做到两点:一是学会选择,二是保持风度。)
小结:爱情与友情亲情一样,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歌诵的主题。但应该是以相当成熟的年龄和心态为前提的,过早地去涉及它,那对自己和别人都是一种无情地伤害,就好比揠苗助长。而现在呢,我们聪明的做法或许就是来欣赏前人为我们留下的经验之谈,欣赏它的美好。
四,作业:
A、背诵并默写本文;
B、写一个美丽的瞬间情景或摘抄一首你喜欢的爱情诗。
板书设计:爱恋(兴奋、期待)——相思(苦闷、惆怅)——梦幻(幸福、陶醉)
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
异性间的相互吸引、交往而产生的愉快,是一种良好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使人敏捷活跃、奋发向上。同学们该如何利用这种客观效应呢?第一,性格发展上取长补短——如女生要学习男生不拘泥细微末节、不计较得失的豁达;男生要学习女生的灵活、委婉、仔细的长处。第二,提高学习效率——如男生思维偏重抽象化、概括化;女生偏重形象化、细致化,在学习研究中可以互相启发、讨论而触发智慧的火花。第三,增强自我评价能力——青春期的学生特别重视异性对自己的评价。第四,培养良好气质——青春期的学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某些特点或特长受到异性的青睐,从而形成好的男子汉的气质或优秀的女性气质。如果男生变得果断而不武断,沉着而不呆板,刚毅而不鲁莽;女生变得健美而不轻浮,沉静而不寂寞,淡雅而不花哨。
男女生交往应坚持两条原则,首先,提倡集体交往,既要反对“男女授受不亲”,又要坚持男女有别的原则,同学们应着重培养集体友谊,避免男女同学之间一对一的密切关系,特别是不要和校内校外的异性私下约会。其次,要提倡文明交往,男女同学在一起活动,互相尊重是最为重要的,轻佻的语言和行为是缺乏教养的不文明表现。在交往中还要注意合适的仪表,穿着打扮不要过于成人化,而应保持青少年一种奋发向上的朝气。
篇6:关雎 教案
关关——象声词,鸟鸣声。雎鸠——王雎,鱼鹰。洲——水中陆地。窈窕——美好文静的样子,如《楚辞 九歌 山鬼》“既含 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逑——动词,匹配、匹偶;名词,配偶,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荇菜——一种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嫩茎可食。流——寻求、采摘;寤——睡醒。寐——睡着。寐语——梦话。服——思念。哉——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友——亲爱,友爱。芼——拔取,择取。乐(le)——使高兴,使欢乐。
三、毛诗序
诗序:
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赵人毛亨(大毛公)、毛苌(小毛公)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毛诗》于汉末兴盛,取代前三家而广传于世。《毛诗》于《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看来很像是一篇《毛诗》讲《诗经》的总序。作者不详,约成书于西汉,很可能经过东汉经学家卫宏修改。
《毛诗序》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释义:
《毛诗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这种解释其实是牵强附会的。汉儒往往如此。
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化之始也。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这是有违原意的,但汉人往往从教化的角度对诗句作牵强乃至歪曲的解释。
⑤风:读去声,用作动词,教化之意。
⑥用之乡人焉:相传古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乡人”,指百姓。《礼记·乡饮酒礼》载:乡大夫行乡饮酒礼时以《关雎》合乐。所以《正义》释“用之乡人”为“令乡大夫以之教其民也”。
⑦用之邦国焉:《仪礼·燕礼》载:诸侯行燕礼饮燕其臣子宾客时,歌乡乐《关雎》、《葛覃》等。故《正义》释为“令天下诸侯以之教其臣也”。
⑧动:感动。
⑨化:感化。
诗者,志之所之也①,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②。
①志之所之:之,《说文》释为“出也”;句意诗乃由志而产生。
②“情动于中”以下五句:意指心中有情感而后用语言传达出来;意犹未尽,则继之以咨嗟叹息;再有不足,则继之以永歌、手舞足蹈。“永歌”,引声长歌。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①。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②;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③。先王以是经④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①声成文谓之音:声,指宫、商、角、徵、羽;文,由五声和合而成的曲调;将五声合成为调,即为“音”。
②乖:反常。
③莫近于诗:莫过于诗。指诗最具有“正得失”等之功能。
④经:常道,用作动词,意为使归于正道。
故诗有六义①焉:一曰风②,二曰赋③,三曰比④,四曰兴⑤,五曰雅⑥,六曰颂⑦。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⑧上。主文而谲谏⑨,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⑩作矣。国史⑾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⑿;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⒀。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⒁。是谓四始⒂,诗之至也⒃。
①六义:《诗序》“六义”说源于《周礼》“六诗”,《周礼·春官·大师》载:“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但因对诗与乐的关系理解有异,故二者次序有别。《正义》释“六义”为:“赋、比、兴是《诗》之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对于“六义”,至今尚有不同的理解。
②风:与“雅”、“颂”为一组范畴,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据下文的解释,同时又含有风化、讽刺之义。
③赋:与“比”、“兴”为一组范畴,指《诗经》的铺陈直叙的表现手法。郑玄注《周礼·大师》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朱熹《诗经集传》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④比:比喻手法。郑玄《周礼·太师》注:“比者,比方于物也。”朱熹《诗经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⑤兴:起的意思,指具有发端作用的手法。朱熹《诗经集传》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发端有时兼有比喻的作用,有时只为音律上的需要,而无关乎意义。古代“兴”义幽微,历来理解颇多分歧。
⑥雅:指雅诗。据下文的解释,有正的意义,谈王政之兴废。大小雅的配乐,时称正声。粱启超《释四诗名义》说:“‘雅’与‘夏’古字通,„„雅音即夏音,犹言中原正声云尔。”
⑦颂:指颂诗。据下文的解释,有形容之意,即借着舞蹈表现诗歌的情态。清阮元《释颂》认为颂即舞诗。
⑧刺:讽刺。
⑨主文而谲谏:郑玄注:“主文,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谲谏,咏歌依违,不直谏也。”此言当其“刺”时,合于宫商相应之文,并以婉约的言辞进行谏劝,而不直言君王之过失。
⑩变风变雅:变,指时世由盛变衰,即“王道衰、礼义废”等;变风,指邶风以下十三国风;变雅,大雅中《中劳》以后的诗,小雅中《六月》以后的诗。二者虽有个别例外,但变风变雅大多是西周中衰以后的作品,相当于上文的所说“乱世之音”、“亡国之音”。
⑾国史:王室的史官。《正义》引郑玄言:“国史采众诗时,明其好恶,令瞽蒙歌之。其无作主,皆国史主之,令可歌。”
⑿“是以„„谓之风”:这句是对“风”的解释。“一国”,指诸侯之国,与下文“雅”之所言“天下”有别,表明“风”的地方性;“一人”,指作诗之人。《正义》解释说:“诗人览一国之意以为己心,故一国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
⒀“言天下”至“谓之雅”句:这是对“雅”的解释。《正义》说:“诗人总天下之心,四方风俗,以为己意,而咏歌王政,故作诗道说天下之事,发见四方之风,所言者乃是天子之政,施齐正于天下,故谓之雅,以其广故也。”
⒁“颂者”句:这句是对“颂”的解释。形容,形状容貌。此句说“颂”是祭祀时赞美君王功德的诗乐。
⒂四始:《正义》引郑玄言:“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而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毛诗序》开头说《关雎》“风之始也”,实袭《史记》。
⒃诗之至也:诗之义理尽于此。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①。南,言化自北而南也②。《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③。《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④。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⑤。是《关雎》之义也。
①“然则《关雎》”数句:《麟趾》,即《麟之趾》,是《国风·周南》的最后诗篇。《正义》说:“《关雎》《麟趾》之化,是王者之风,文王之所以教民也。王者必圣周公,圣人故系之周公。”
②“南,言化”句:这句解释《周南》之“南”的含义。《正义》说:“言此文王之化自北土而行于南方故也。”《毛传》也说:“谓其化从岐周被江、汉之域也。”
③“《鹊巢》《驺虞》”句:《鹊巢》是《国风·召南》的首篇,《驺虞》是其末篇。《正义》说:“《鹊巢》《驺虞》之德,是诸侯之风,先王、大王、王季所以教化民也。诸侯必贤召公,贤人故系之召公。”
④“《周南》《召南》”句:《周南》,《国风》的第一部分,共计十一篇;《召南》次《周南》之后,计十四篇。《正义》说:“《周南》《召南》二十五篇之诗,皆是正其初始之大道,王业风化之基本也。”
⑤“是以《关雎》”句:这句是揭示《关雎》的主题。《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处所言即本于孔子的观点。
(据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卷一)
四、家庭伦理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所蕴含的深厚而丰富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关雎至矣乎!夫关雎之人,仰则天,俯则地。幽幽冥冥,德之所藏。纷纷沸沸,道之所行。如神龙变化,斐斐文章。大哉关雎之道也,万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悬命也。”(《韩诗外传》五)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的择偶标准——站在男子的立场上对女子提出的要求——贞、夫妻有别、礼 雎鸠——《禽经》:“雎鸠,鱼鹰。”《尔雅义疏》:“能扇波令鱼出,食之,故《淮南说林训》谓之‘沸波’。” 雌雄情意至,然而有别。
雎鸠——(1)鹫(JIU),鸠类,大小如鸱(CHI 鹞鹰)深目,目上骨露,幽州人谓之鹫(雕)(2)类似鹰的鸟,善捕鼠。
(3)金口鹗(E 雕)鹗鸟能翱翔水上,捕鱼而食,后世谓之鱼鹰。
(4)鱼鹰,能扇波令鱼出,食之,谓之“沸波”。
(小结)雕类、凶猛、善捕鱼、有可能是鱼鹰。
(一)、雎鸠之德
古人认为“关雎”这种鸟是很有德行的,是懂得“礼”的。常赞美其为“关雎有别”的
“贞鸟”。“别”,内外的分别,可以理解为“礼”,为什么呢?
1、夫雎鸠之鸟,犹未尝见乘(SHENG)居而匹(三声)处也。乘,成双成对。如张华《鹪鹩赋》(鹪鹩,一种善于做巢的小鸟),“乘居匹游,翩翩然有以自乐也。”匹,成对,如《文子 上德》“神龙不匹,猛兽不群,鸷鸟不双。”充满力量的生物是不屑于成双成对或者成群结队地出现的,必定是单打独斗,独行天下。这里提到了鸷鸟,凶猛的鸟类,比如《《关雎》中的雎鸠。据古人观察到的雎鸠的生活习性,发现这种凶猛的鸟类从来都是独自出行的,而不是雌雄二鸟比翼双飞,也就是“游不双侣”。
2、照着古人的观察,这种鸟外出的时候,往往都是单独行动,从来没有双宿双飞的时候。这会不会显得夫妻关系太冷淡了呢?古人之所以赞美雎鸠是因为它们夫妻关系冷淡吗?显然不是。古人认为雎鸠“非不乘匹,而人弗见之。”当雎鸠感情热情,比如说求偶之时,它们并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旁若无人、卿卿我我,而是在哪儿?“在河之洲”“洲”、水中的陆地,“和鸣在无人之区,有别于众见之地也。”“以声相求,必于河州隐蔽无人之处。”“以洲上有林木,此鸟有别,其和鸣必在林木隐蔽之处,故君子取之。”一般人轻易上不去,绝对是一个闲人免进的僻静之所,在这样的地方,既可以表达自己热烈的情感,不必顾虑到别人的眼光,更不会有碍观瞻,甚至是妨碍到别人,别人能感受到的只是从那郁郁葱葱的水中小洲中时断时续传来的优美的和鸣之声,充满了柔情蜜意,引人无限遐想。
3、“游不双侣、死不再匹。”“死不再匹”,一方死亡,另外一方绝对不会再娶或再嫁,确实可称其为“贞”。
4、古人称赞雎鸠是“摯而有别”的“贞鸟”,所谓“摯而有别”,“摯”即“至”,“摯之言至也,谓王鸠之鸟,雌雄情意至,然而有别。”“情意至”表现在哪儿?除了“死不再匹”外,还有“关关”二字也可反映出雌雄二鸟的情意深厚。
关关——教科书上的解释,“雌雄二鸟相对而鸣的和声。”可是,你听过那种鸟和鸣时会发出“关关”的声音呢?也许鸟儿的和鸣之声跟“关关”之声相差甚远,但古人为什么又一定要听起来似是而非的和鸣之声一定用“关关”二字来拟声呢?用“啾啾”、“叽叽喳喳”这样的声音来拟声,岂不是更像吗?这里其实很有古人的深意。“关关”确实有鸟儿一起鸣唱而形成的和鸣、和声这种意思,但其含义并非仅止于“和声、和鸣”。“关”,有“通、交、贯”这样的意思。“鸟之情意通,则鸣声往复相交,故曰‘关’,重言之曰“关关”,谓鸟声之两相和悦也。”雌雄二鸟它们的和鸣声之所以如此悦耳,正是因为它们彼此间情意绵绵,相亲相爱。为什么要和鸣?多半是正在求偶的表现。
活着的时候,情意相通,一方死了之后,也绝不再嫁或再娶,这就是古人认为雎鸠“情意至”的原因,是“贞”的表现。那什么又是“有别”呢”内外有别之义,虽然雌雄二鸟柔情迷情,但古人认为它们懂得内外的分别,在公共场合从来不会双宿双飞,要表达情感时,也一定会选在无人可见的“河之洲”上。
至而有别,是古人赞美雎鸠的着眼点,是“关雎之德”。
儒家真正赞同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夫妻关系,既“贞”,对爱情、对婚姻忠贞不渝;又符合“礼”的规范,懂得内外的分别。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之句,绝对不是随便写的,起兴之句和其所引起的诗句在意思上一定是有联系的,你把兴句的意思揣摩清楚了,也大概就知道诗人之后想说的到底是什么啦~~“此鸟德最纯全,故诗人取以起兴。”雎鸠之德——贞、礼(如夫妇内外之别)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窈窕——美好文静的样子,侧重于德行;幽深的样子。仇——(qiu)配偶。逑——动词,匹配、匹偶;名词,配偶,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窈窕,(1)好貌也,长得要漂亮,妇容;
(2)善心曰窈,善容曰窕,不仅要长得漂亮,还要有美好的德行。妇容、妇德。
淑,水清澈;美好、漂亮。
解释一:“窈窕”既指女子的容貌,也可兼指女子的德行;“淑”指女子的德行,容貌美丽,德行美好的女子,才是君子理想的伴侣。
窈窕 “窈”,冥、深暗的样子;“窕”深远也。“窈窕”,幽闲也,幽深而安静的样子。“淑”已然说的是女子的德行,所以“窈窕”就不再指女子的德行,而是指女子所处的幽深而安静之地,比如幽深而安静的宅院。“窈窕者,谓淑女所居之宫形状窈窕然。” 解释二:“窈窕”,幽深的样子,能够安稳本分地居住在幽深的宅院中,懂得内外的分别,这样的淑女才是君子理想的伴侣。女人就应该向退进水中小洲的雎鸠一样,退入深深的庭院内,“庭院深深深几许”,那才是女人应该待的地方,安稳安分,深居简出。这样的女子才是有“雎鸠之德”的所谓淑女,是儒家为女子提出的要求,所以有人说,“关雎”是戒女之诗,如后汉张衡传,“呬(XI 喘息、休息)河林之蓁蓁(ZHEN 茂盛的样子)兮,伟关雎之戒女。”
同时,借《关雎》一诗,儒家也为男子设想了理想的择偶的标准,什么才是你的“理想型”呢?有雎鸠之德的淑女。要夫妻情意深厚,要对爱情忠贞,要能安稳本分地守在幽深而安静的宅院里,要懂得男女、夫妇、内外的分别。儒家很重视一个女子的德行,但容貌也是不可缺的,虽然相较于“美貌”,儒家更看重的是“美德”,但能在“美德”的基础上再来点美貌,那是再好不过了,毕竟“妇容”、“妇德”都是女子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但是男人们一定要搞清楚,鱼和熊掌往往不能兼得,在“自古德貌难两全”这样痛苦抉择面前,应该选哪一个,而舍弃哪一个?所以《关雎》这首诗其实很有意思,也很不简单,其中既有对女子提出的要求,也有为男子设想的择偶标准,而绝不仅仅就是为了歌颂爱情。
(二)、夫妇为王化之原;夫妇之性,人伦之重
(过渡)那么,在婚姻问题上,儒家为什么如此苦口婆心呢?为何如此重视夫妻关系,重视家庭生活呢?原因在于,儒家认为“夫妇为王化之原”,“夫妇之性,人伦之重。” 夫妇关系是一切伦理关系的原点和基础。
儒家非常重视家庭关系,大家最熟的那句,大丈夫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是一个男人施展抱负的起点、原点,如果一个男人连自己的家庭都搞不明白,天天鸡飞狗跳,试想连一个小小的家庭都治理不好,这样的男人又怎么能指望他出社会之后能有多大的发展,更别说“治国、平天下”啦。这是典型的儒家式的思维方式,大家觉得有没有道理呢?即便是当今社会,也还是有其合理性和存在基础的。
而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夫妻关系。儒家有三纲五常之说。在这三纲之中,“夫为妻纲”显然是最为基础,“夫为妻纲”做到了,才能进一步谈到“父为子纲”,以及最高级别的“君为臣纲”,这夫妻、父子、君臣这看似毫不搭边的三重关系到底是按照一个什么样的逻辑方式联系起来的呢
夫妇有别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敬则朝廷正,朝廷正则王化成。夫妇别——父子亲——君臣敬——朝廷正——王化成。这个逻辑关系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 夫妇有别,则性纯子孝,故能父子亲也,孝子为臣必忠,故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既敬,则朝廷自然严正。朝廷既正,则天下无犯非礼,故王化得成也。
(三)、“夫妇”、“君臣”伦理上的类比关系
而且,古人甚至直以“夫妇”喻“君臣”,臣子常自比为妻子,而将君主比作自己的夫君。典型的例子就是屈原。在屈原的《离骚》中,这种“夫妇”、“君臣”伦理上的类比可说是俯拾即是。我们知道,《离骚》作于屈原政治斗争极度失意之时,屈原将自己比作美女,将楚怀王比作自己的夫君,而那些陷害自己的奸臣们则被屈原比作了嫉妒自己美貌与才华的其他女人。屈原以一种“怨妇”的心态和口吻追述了自己和楚怀王之间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表达这种“怨妇”情绪的诗句在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的很多作品中可以说比比皆是,我们不妨举个例子。
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抽思》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离骚》
这样的诗句如此之多,以至于人们不免怀疑起屈原的性向来,我们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该不会个GAY吧?这种疑虑在学术界早就有,竟然还引发了一场论争。
1944年9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孙次舟教授在《中央日报》发表文章《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指出了屈原的同性恋者身份,在当时文坛引起一片哗然,并遭到多人围攻。孙次舟又撰文《屈原讨论的最后申辩》,坚持自己的观点。作家朱自清同情孙次舟的观点,并请出著名诗人、楚辞专家闻一多教授主持公道。闻一多次年在《中原》杂志发表《屈原问题》,肯定了孙次舟对屈原的发疑是楚辞研究的重大发现:“孙次舟以屈原为弄臣,是完全正确地指出了一椿历史 事实„„”
屈原到底是不是GAY,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我的重点是要说以夫妇喻君臣,这种伦理关系上的类比早在屈原时代就已经有了,以夫妇喻君臣这种思维方式是身处楚地的屈原早就有了的,还是受到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影响后产生的,这也很难说,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以夫妇喻君臣,这种思维方式在古人是有的并且具有极大的普遍性,我们在很多诗人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诗句,尤其是诗人失意的时候,表面上你看到的是表达对负心郎的幽怨之情,其实若联系该诗的创作背景,往往会发现诗人其实是在写自己不被君主理解,郁郁不得志的失意之情。如曹植,“恨不相逢未嫁时”
(四)、夫妇关系的和谐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夫妇关系是父子关系、君臣关系等一切伦理关系的基础,只有处理好了家庭关系,夫妇和睦,建立在家庭夫妇关系之上的一切一切的伦理关系才有可能和谐,即“夫妇别——父子亲——君臣敬——朝廷正——王化成。”,最终使整个社会和谐,达到“朝廷正、王化成”的最终政治目的。
这很有可能就是在被封为儒家经典的《诗经》中,《关雎》会被放在首篇的重要地位上的原因所在,也是孔子为什么会认为“大哉关雎之道也,万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悬命也。”的道理所在。《关雎》确实是一首爱情诗,但绝不仅仅就是一首爱情诗,爱情诚可贵,伦理更重要。
对于整个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建立和实现,夫妇关系居然处于如此至关重要的地位,民间的小夫小妻尚且如此,更何况帝王之家呢?君主与其后妃(王后与妃子)的夫妻关系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所以,诗序直言,“《关雎》,后妃之德也。”(总结)《关雎》是《国风》中的一首,应该是朝廷的采诗官从各地采集而来的民歌,是老百姓自己有感而发的心声,所以《关雎》这首诗到底写的是什么呢?是充满了训诫意味的伦理诗呢?还只是一首单纯的爱情诗呢?愚见,其本义应为爱情诗,但之所以能被儒家奉为经典,称其为《诗经》,就绝不会仅仅停留于原初的爱情层面了,而看重的是从中生发出来的伦理道德因素,从而为整个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为政权统治的长治久安服务,有着强烈的现实功利目的,深深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为国家政治而服务,有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伦理的有序,这也是《诗经》多为历代王朝所大力推崇的原因。的确,通过历代经学家从儒家观点出发对《诗经》做出的解释,的确极大地提高了《诗经》的政治地位,但《诗经》中那种源于民间的朴素情感也在极大程度上被曲解。比如,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解释。“逑”,仇也,怨偶为仇。“和”、和好。“言贤女能为君子和好众妾也。”“不嫉妒”这样的解释未免有些牵强。更有解释认为,《关雎》这首诗描写的是后妃对淑女的渴望,认为“后妃有关雎之德,乃 8
能共荇菜,备庶物以事宗庙也。”君主的后和妃要有关雎之德,不能嫉妒,要主动为君主寻找淑女。而且后妃采荇菜是为了祭祀做准备,这是后妃应尽的职责,于是“后妃觉寐,则常求此贤女,欲与之共己职也。”希望能找到贤女和自己一起采荇菜,完成祭祀的工作。为了得到这样的淑女,是后妃在“寤寐思服”,是后妃“辗转反侧”,并且幻想着如果真得得到了这样的淑女,一定要“琴瑟友之”,和她和睦相处,一定要“钟鼓乐之”,使她欢乐。你觉得这样的解释通吗?不仅牵强至极,而且透着令人厌恶的陈腐气。
用儒家思想来阐释《诗经》也未尝不可,像把《关雎》解释成家庭伦理诗的程度,人们还是可以接受的,至于说《关雎》就是写后妃之德行,如此生搬硬套,妄加曲解,则实在是过头了,难免让人生出厌恶心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以说是站在男子的立场上,对女子提出的要求,只有达到“贞、夫妇有别、礼”这样的道德要求,你才能成为我的“好逑”,这是男子的择偶标准。
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对男子的教训:在采取行动之前,克制、慎重。(节制)参差荇菜,左右材质,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对男子的教训:在下定决心之后,恋爱阶段——琴瑟友之;
婚姻阶段——钟鼓乐之。(仁爱)
上一篇:《十五从军征》教案
下一篇:《沁园春·雪》优秀教案设计
《《关雎》教案(精选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