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优秀教案设计
《沁园春·雪》优秀教案设计(共11篇)
篇1:《沁园春·雪》优秀教案设计
《沁园春·雪》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这首词,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写景论史,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学情分析:诗词的教学要强调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和感受毛泽东的伟大情怀和胸襟,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艺术特点和精练优美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2、理解诗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毛泽东。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
2、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3、介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二、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一生朗读;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如:分()外妖娆()
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
今朝()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4、齐读,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的时候尽量处理好音量、语速、和语气的变化
(二)学习上阕(板书问题)
1、提问: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明确:词的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讨论: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3、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4、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5、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6、讨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7、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8、提问: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三)学习下阕(板书问题)
1、提问: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3、提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5、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7、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8、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四)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教学反思:这首词的创作和发表有什么重大意义?这个问题没有联系教材搞深搞透!许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停留在背诵记忆的阶段,缺乏对文本的深刻领悟,这个是个教训。补充如下: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初。当时,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连续“围剿”,进行了震憾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了陕北。毛泽东同志登上六盘山时就唱出了“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豪言壮语,对革命胜利充满了信心。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陕北看大雪又填写了这首热情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歌颂当代革命英雄的壮丽诗篇。
篇2:《沁园春·雪》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3.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设计: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毛主席在我们的印象里,他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可你知道吗?他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就将一同学习他的诗词---《沁园春·雪》 二.结合注释,把握形象 三.聆听范读,感受形象 1.标题为“沁园春·雪”,词中究竟写出了怎样的雪呢?请听配乐朗读《沁园春·雪》。明确节奏、重音:
望/长城内外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惟余莽莽 顿失滔滔 分外/妖娆 2.词中的雪形象如何?
讨论明确:北国的雪景,壮阔、富有气势的。3.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里描写的北国的雪景?
讨论明确:“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四. 反复诵读,体会形象 五. 质疑讨论,明确形象 1.北国的雪景特点如何?
讨论明确:豪迈、壮阔、富有气势。
2.词中哪些语句,总体概括了北国雪景的特点?
讨论明确:“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具体描写部分,北国的雪景,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川、高原分别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那些语句突出了北国雪景的总体特点呢?这具体的景象均是诗人怎样观察的结果?
讨论明确: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比喻修辞),舞银蛇;原(比喻修辞)驰蜡象。
齐读感受,要求:注意重音,读出北国雪景豪迈的气势。
4.须晴日,雪景又当如何呢?这景与上文诗人所见的景色有何不同?
讨论明确:虚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5.如此美妙的北国雪景,你觉得如何? 讨论明确:同学结合想象,畅所欲言自己的审美感受:美丽、壮阔、娇艳、极具动感、生机与气势、“多娇”„„ 六. 结合想象,再造形象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默写并背诵词的上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沁园春·雪》的上阕,感受到了北国之雪的风姿。(生齐背回味)同时,同学也畅谈了自己的审美感受。那作者对自己笔下的雪景又是如何评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同在下阕中寻找答案。二. 反复诵读,感受情怀 三. 质疑讨论,把握主旨
1.面对如此雪景,作者如何评价?
讨论明确:面对祖国壮丽山河,作者发出了“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2.由此景,作者联想到了哪些人?如何评价他们?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明确:联想到无数竞折腰的英雄,如:略疏文采的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唐宗宋祖、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
人物共同点:都是中国历史上曾建功立业、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作者对他们都作了委婉的批评,并以一“惜”字总领对他们的批评。3.作者这样评价英雄,用意何在?
讨论明确:以委婉的批评作铺垫,引出“今朝风流之人物”,这种写法类似杜牧的《赤壁》中贬周言志的写法。
4.结合背景,如何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流人物”?
讨论明确:本词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刚刚结束,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当时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渡黄河开赴河北抗日前线。适逢一场大雪,雪后毛泽东挥毫写下了本词。词中诗人抒写了作为革命家的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词中“风流人物”可理解为毛泽东本人,但更应理解成广大的人民群众。四. 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比较诗人同样写雪的词《减字木兰花》,谈谈与《沁园春雪》的异同。
讨论明确:相同,都写雪,都气势雄壮,风格豪迈。不同,《沁园春》,借景抒怀,抒写革命者的壮志豪情;《减字木兰花》,写景为叙事,衬托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沁园春》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减字木兰花》写景、叙事相结合。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写景:
北国风光 长城内外 抒情 :江山如此多娇!
千里冰封 望 大河上下 实 写 议论 :数风流人物,万里雪飘 山 还看今朝
原
篇3:《沁园春·雪》的朗读设计
一、听读诗歌, 想象画面
1. 听男声配乐朗诵, 想象诗中的画面。
提示:如“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一句, 想象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 被白雪覆盖的群山蜿蜒曲折, 伸向远方, 仿佛一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 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前者舒展柔美, 后者奔腾壮丽。
2. 听朗读, 标示句中的音节停顿。
提示:一是注意句间的停顿, 如“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用“/”标示。
二是长句中的意义停顿, 注意句子内部的层次结构, 在层次转换处的停顿应该稍微长一些, 如上阕前三句总写, 然后“望”字总领, 末尾三句写词人想象, 三个层次间的停顿应该要比较明显, 用“||”标示。再如上阕前三句“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前一个分句和后两个分句构成“总———分”两个层次, 朗读时就需要在“||”处读断。
二、自读文本, 读出力度
1. 自读课文, 要求吐字要有力度, 读时昂扬顿挫。
提示:全词要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望”“惜”处停顿, 每节节奏可先慢后快, 而后再舒展。
2. 第一遍, 重在整体感受, 注意语音饱满圆润。
3. 第二遍, 细读体味情感, 注意节奏。
4. 第三遍, 在配乐中朗读进入情境, 注意轻重、抑扬、抒情性。
三、点读诗句, 边读边说
1. 从妙词佳句上品味诗词———自选自读自品。
提示:如“顿失滔滔”的“顿”字强调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 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再如“莽莽”“滔滔”都用叠词, 音响浑厚, 产生一种气势磅礴的效果。
2. 从写作手法上赏析诗词———男生选读女生赏析。
提示:如“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的“封”字凝然静态, “飘”字轻盈灵动。动静结合, 淳朴净美, 意境开阔, 气势宏大。
如“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发现词人毛泽东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手法, 化静为动, 生动地写出了山丘连绵起伏的模样, 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3. 从词人情感上体会诗词———女生选读男生体验。
提示:读“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一句, 使人感受到伟人毛泽东的自信和自励, 这就是领袖人物的豪迈气概和伟大抱负。
四、美读课文, 集体演读
1. 共同策划演读脚本, 分配好角色。
2. 分角色表演式朗读, 要求读出轻重, 读出起伏, 读出缓急, 读出真情, 读出韵味。
篇4:《沁园春·雪》说课教案
1、学习词的崇高美,了解词的格式,掌握阅读词的方法。
2、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
二、教学创意:两条教学线索。
1、知识穿插 2、师生朗读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点·雪》
1 、解题:
“沁园春”词牌名。相传是东汉明帝的女儿冰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就因此而得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沁园春”长调114字,双调,上阕13句56字,四平韵,下阕12句,58字,五平韵。
2、简介写作背景: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窑洞中写下的这千古绝唱的词。值2月5日,亲率红军抗日先锋队到达距黄河二十来里的清涧县的袁家沟。准备东渡黄河,2月7日,已飞了一天的大雪仍在漫天飞舞。作者素来喜爱雪,此时纵目黄河上下,放眼长城南北,白茫茫浑无涯际,当晚,心情十分振奋,在住处,一灯如豆,伏在一张小炕桌上一气呵成该词。
二、师生配乐朗诵《沁园春·春》
1、教师要读出节奏,把握轻重音,学生闭书静听,潜心感受。板书提示,要求学生读准下列字音。(自制语言卡片)
A:字音
分(fèn)外 妖娆(ráo) 逊(xùn) 数(shǔ)
B:短语
红装素裹 山舞银蛇 一代天骄 原驰蜡象
稍逊风骚 顿失滔滔 惟余莽莽 分外妖娆
2、学生分组分人朗读:(朗读训练)
A、学习活动之一:诵读,整体理解。
a、请同学们体味词的意境,进行朗读。语速适中,表现出一种眼界高远,立意高超,画面辽阔,气势磅礴,情景融合。
b、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理解全词内容,试着用一句话或者一个短语对这首词进行评价,比如:1、“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教师略作小结,
B、学习活动之二:朗读,分层概括,朗读训练二,语速缓急有致。读出特殊节奏与感情(教师点拔)
请同学们大声朗诵,感受上阕写北国雪景,下阕评价历史人物。
知识拮萃: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对仗指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而“沁园春”这种词格一般都用较多的对仗。如:“长城内外,大河上下。”
C、学习活动三:诵读品味词句。朗读训练三
知识撷萃:练字
诗人讲究炼词、炼句、炼字、体会作者在写作时反复推敲语句,使之精确简洁,生动传神。下面请同学们用“一句话品析”的方式自由品析,并说说这首词中哪些字用得好,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用得好。
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封”字显得凝然安静,“飘”字显得舞姿轻盈,一静一动,静移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冰雪都是白的,天地间纯然一色,给人一种朴素洁净的美,在大雪之中赏雪,充满豪迈情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望”字取“登高远眺”之意的评价。“略输”、“稍逊”两个词表明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褒中有贬;“只识”一词则表明作者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藐视.
请同学们在品味欣赏再自由地朗读课文,体会词中的情感.
学习活动家四:朗诵 感受意境 朗诵训练四.
知识撷萃:意境.音调高亢激昂,意气风发。
意境:就是作品中,表现着、蕴含着、渗透着的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境界.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意境是悲壮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意境是凄婉的。本首词的意境是崇高的。
激情朗读,读出气势,感受意境。先请同学们激情背诵这首词。教师小结:可励志激发,从而以求有所作为。
三、赏析上下阕,把握词的宗旨
1、由对万里江山的描绘过渡到对万代历史的评述。
2、由“惜”总领出对百代帝王的评价,分别指出了历代封建帝王的局限性。
3、对主旨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理解。
词的最未三句,雄视万代,超越往古,充分表达了无产阶级肩负历史使命的自豪与完成历史使命的自信。历史发展到今天,无产阶级,也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创立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奇迹——新中国的建立和伟大的成就!
四、课堂小结:
《沁园春·雪》大气磅礴,写景非凡,情与景,诗与论,高度融合,崇高的现实主义与崇高的浪漫主义,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与结合。
古往中外,写雪的词无计其数,但往往是以小景、小家、小院为描写对象。由于描写对象的局限,写得再好,也只是小家碧玉,而毛泽东主席的词却眼界高远,立意高超,画面辽阔,气势磅礴,展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的宽广胸襟和盖世雄才,同时也让未见过毛泽东的人们,领略到了共产党人的风骨和中国共产党带来的无限光明和希望。
五、课文品读:
《沁园春·雪》字词欣赏集句。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祖国的北方风光大好,千里大地坚冰封冻,万里长空大雪纷飞。这三句将在北国壮丽的冬令雪景展现出来。“望”是领字,点明所写都是远望所见,犹如:这边独好,远处有人家,风景如画!
长城内外,大河上下互文见义,形象地再现了大雪纷飞,茫茫无际的壮丽景象。“惟余”一词,生动地刻画出雪景的无边无际,“顿失”两字,则夸张地描绘了北国冬天特有的滴水成冰,大河封冻的景象,且极富有动感、美感。
“江山”概括长城、大河、群山、高原,以“多娇”总结,“北国风光”的面貌;后句“无数英雄”四字,引出下文中的历史人物顺序登场,使这首词由对万里江山的描绘,转为对万代历史的评述。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大意是:历史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
篇5:《沁园春·雪》优秀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说出诗歌大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3、会辨别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学习重难点:
理解名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解决措施
通过合作研讨、分析总结解决
流程预设:
预习导学
1.正音:
分外( ) 妖娆( ) 竞折腰( ) 稍逊( ) 成吉思汗( ) 数风流人物( )
2、解 词:
惟余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3、题解:
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 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宋词有 派和 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 和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 。
《沁园春 雪》的体裁是________,其中“沁园春”叫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
4、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蒋则迎合日本帝国主义的要求,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与此同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 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沁园春雪》。
整体感知
1、 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 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精读品析上阕:
1、 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2、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3、“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4、“顿”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5、 “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探究质疑下阕
1、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2.逐层理解下阕:
①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③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④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请简要说明。
⑤分析这首词的.主题思想。
拓展延伸:
1.《沁园春 雪》的体裁是 ________,其中“沁园春”叫________,“雪”是________。上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 。全词的主旨句是___ _____ _______ _。上阕中具体写景时,运用比喻、对 偶化静为动的句子是________ 。
2、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了母校百年沧桑之后,又对满堂青年学子深情地说“ , ”。
(用《沁园春 雪》中名句填写)
3、阅读词的下阕,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________,句中指________。
(2)“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_______,全句表达的感情是
4、阅读毛泽东的《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试与《沁园春 雪》就内容及写法上的异同作一些比较。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1930年2月)
毛泽东
漫天皆白, 此 行何去?
雪里行军情更迫。 赣江风雪弥漫处。
头上高山, 命令昨颁,
风卷红旗过大关。 十万工农下吉安。
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篇6:沁园春 雪教案
沁园春 雪
一、教材结构分析:
1、课标要求及理解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中描写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位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初中阶段学习诗词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去写诗词,而是通过欣赏名作,学习语言艺术,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
2、内容安排及意图
《沁园春 雪》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雪》在初中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是学习其他现代诗歌的典范。在本单元收入的四首诗词中,《沁园春 雪》是第一首,又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写得大气磅礴、旷达豪壮,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教育与感染,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本文是1936年2月毛泽东写的一首咏雪抒怀之作,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3、重点确定及理由
这首词从总体看,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服务,下阕的评古为最后的颂今、点明主旨服务,结构相当清楚。“三分诗七分读”,我把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品味鉴赏能力,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作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原因,学生对作者的胸怀和豪情理解把握有难度,因此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诗歌鉴赏基础,如果诗歌朗读训练不够,那么诗词鉴赏能力也就不足。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的理解,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因此,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可以压缩讲解分析的时间,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让他们去朗读体会,去合作探究,从而达到了解内容、品味语言、领悟感情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确定: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课文的背景和基本内容,理解全词的主旨。
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的能力及品味鉴赏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发挥想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胸怀和豪情,做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四、教学策略选择设计
1、要抓诵读: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让诵读贯穿课堂始
第一单元
沁园春 雪
终,通过听读、散读、个读、齐读、轮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出气势,读出感情。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是点拔研讨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老师要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是合作探究法:“众人拾柴火焰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我在整体感知和拓展延伸环节设计的题目都需要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探讨解决,使大家明白合作探究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沁园春 雪》赵忠祥朗读音频 课件
六、教学具体过程及师生互动预设
一、导 语:
同学们,从古到今,爱赏雪,爱用诗词、文章咏雪的人,数不胜数。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诗人毛泽东就十分爱雪,他对雪景有着特殊的爱好。据说每次下雪后,他都不允许别人清扫院子里的雪。毛泽东爱雪,自然也会写雪、赞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沁园春•雪》。
[多媒体镜头1] 《沁园春•雪》背景介绍
(意图):充分发挥“背景介绍”的提示作用,指导学生抓住对理解本词有极大的指导作用的关键信息,这样既是让学生了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又教会学生筛选信息的方法。
背景介绍: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 yuán: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过渡语):学习、欣赏一首诗词,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十分重要。课本上的 “预习提示”就向同学们明确了本词产生的时代背景。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背景介绍读一遍,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注意选出你认为对于理解本词有极大的指导作用的信息。
①毛泽东同志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
②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欣赏 “北国风光”。
第一单元
沁园春 雪
③词里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决心。
(过渡语):的确,一个胸怀大志的人,面对壮丽的河山、茫茫的白雪,又恰逢肩负重任之际,自然要豪情满怀,更何况一代革命领袖兼具诗人气质的毛泽东?下面我们就来好好感受一下此时此刻毛泽东的情怀。
朗读全词:
[多媒体镜头2]
播放赵忠祥的配乐朗诵 《沁园春•雪》。
学生一起朗诵全词,注意音准、情炽。
(意图):同样借助 “背景介绍”中对本词主题的概括,在通读全词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全词内容,并由此找到本词的 “词眼”--“望”和 “惜”这两个十分关键的字。抓 “词眼”对于把握全词结构,领会全词思想内容十分重要。此处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知道本词的 “词眼”,而是由此让学生懂得一个读词方法。
二、整体把握:
(过渡语):读完全词,再结合我们从背景介绍中得到的三点提示,不难看到,全词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建功立业的豪情。这首词里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决心。也就是全词主要包含两个内容:1.描绘壮丽河山。2.抒发个人情怀。(问)请学生试着从词中找出两个字,通过这两个字我们就可以看出全词主要扣住以上这两个内容来写。
这两个字是:望、惜。
(问)再自读全词,理解 “望”、“惜”这两个字的表达作用。
(过渡语): “望”、“惜”这两个字在古诗词中叫 “一字领起”,俗称 “领字”,一般上下阕各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样的领字,它对于我们理解诗词很有帮助。
本词上阕部分的领字 “望”统领部分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下阕部分的领字 “惜”统领部分是:“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意图)文学作品的欣赏,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重视文本的阅读,重视对语言,尤其是对关键词语的揣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
三、分析上阕:
(过渡语):整个上阕部分以 “望”为分水岭,分成三个部分。试比较:这三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不同?选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并说说它好在那里。
第一单元
沁园春 雪
三个部分在写景上的不同:开头三句是总写北国雪景;“望”所统领的句子是具体描写眼前实景;最后三句是描写想像之景。
品位语言:
开头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千里”、“万里”诗人登高远望,开阔的视野加上振奋的精神使诗人不仅写出了眼前之景,而且扩展出想像之景,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冰封”、“雪飘”从地面到空中,一静一动,静穆中又有飘舞的动态之美。
中间 “望”所统领的两句。
诗人通过选取 “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这些既能体现北国风貌,又常被用来作为我们伟大祖国象征的形象,显示了自己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
--“莽莽”、“滔滔”二词即照应了开头的“雪飘”、“冰封”,又强化了大雪纷飞中的白茫茫的景色,以及黄河在这种天气下变化之神速,寒威之强烈。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动态描写。作者豪情满怀地欣赏着他喜爱的雪景,欣赏着他热爱的大好河山,自然精神振奋,意气风发,故自然景物也随之而生气勃勃地生动起来、活跃起来。“试比高”一句更反映出他积极昂扬的内心情怀。
(意图):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提供范读可以营造一种浓浓的氛围,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而接下来的有关重音、语速等朗读技巧方面的指导,则使学生在真正感受诗词意境的同时掌握了诗词朗读的一些方法。
播放赵忠祥朗诵的 “北国风光......试比高”这部分。
结合范读,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① “千里”、“万里”朗读时要适当延长,读慢些,表现出意境的开阔。
② “望”字要重读,“长城”、“大河”读时要适当延长并略加重音。
③ “莽莽”、“滔滔”要能表现出一种雄浑气势。
再请学生按指导进行朗读。
(意图):引导学生想像诗词中的景物描写,把静态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头脑中生动活泼、各有特点的画面,既加深了对诗词意境的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再放一遍赵忠祥的这一段配乐朗诵,请学生在听的同时,展开想像,最好是闭目冥想,把诗人所描绘的北国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提醒学生分三步发挥各自的想像:第一步,勾勒形态,将长城、黄河、远山、高原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使画面动起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远山舞动,高原奔驰。第三步,让画面更细致。
第一单元
沁园春 雪
(问):请学生将自己想像出来的内容口头上用语言描述出来。
请学生欣赏配有画面的配乐朗诵,结合自己想像出来的画面和媒体上的画面的特点,思考:上阕在已经描写了 “北国风光......试比高”这部分实景之后为什么还要再写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想像之景?
上阕最后三句由眼前的雪景展开想像,想到晴天的雪景:雪霁天晴,一轮红日普照大地,白雪覆盖,仿佛给大地穿上了一件洁白晶莹、宽大飘逸的衣衫;旭日映照,又好似为大地披戴上鲜红亮丽的裘帽。这一想像性的写景,在原先长城大河的宏大气势、山舞原驰的勃勃生气之后翻出一派新的气象,把人引到一个辉煌的境界里去。
作者不愧为既具有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又具有领袖风采的一代伟人。在他的笔下,严寒的冬天、冰封的北国没有一点枯槁的感觉,也没有一星凄凉的意味。恰恰相反,他把北国的冬天描绘的是那样朴素豪壮而又美丽动人。这一切都出于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热爱之情,也反映出他建功立业、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的信念。读了这些大气磅礴、气象雄浑的词句,真是令人心气豪爽,精神勃发。
两段文字进行比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词人融注在景物描写中的深厚感情,同时体会诗词语言简洁、凝练、传神的特点。
(问)请学生一起来看一段同为描写雪景的文字,比较这段文字和本词上阕部分的区别。
[多媒体镜头3]
腊月严冬,云层密布,狂风卷着雪头,呼啸着,翻滚着,遮天盖地而来。飞舞的雪粉来往冲撞,不知它是揭地而起,还是倾天而降,整个世界混混沌沌,皑皑茫茫,大地和天空被雪混成了一体。
--摘自 《林海雪原》
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仅仅是纯粹的写景。而本词作者是带着浓烈的感情色彩来描绘景色的,虽然句句写景,实际却是在借景抒情,诗人正是出于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出于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所以才能描绘出这样气势恢宏、生气勃勃的景色来。另外,和所选文字相比,更可以看出诗词语言简洁、凝练、传神的特点。
再请学生齐读上阕,注意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融注的深厚思想感情。
分析过渡句:
全词以 “望”、“惜”二字为上下两阕的领字,很明显,中间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就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觉。
四、分析下阕:
我们伟大的祖国如此壮美,千百年来无数英雄为之奋斗,为之牺牲,他们的功过是非又该如何评价呢?看史书如何评价作者在词中提到的古代四位有影响的封建帝王。
第一单元
沁园春 雪
(意图):此处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传递信息容量大、形象性强的作用,既使学生加深了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又便利学生和词作者的评价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议论。
[多媒体镜头4]
秦始皇的图片
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制造的 “焚书坑儒”事件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推行的严刑酷法更使得国家危机四伏。
汉武帝的图片
以其雄才大略巩固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连年征战,耗费了很多民财。
[多媒体镜头5]
唐太宗的图片
“贞观之治”是其政绩,但晚年因连续用兵,营建宫室,赋税苛重,加深了阶级矛盾。
宋太祖的图片
结束了五代混战割据局面,但是实行 “重文轻武”、偏重防内的方针,种下了 “积贫积弱”的隐患。
[多媒体镜头6]
成吉思汗的图片
我国蒙古族杰出的军事家。统一了蒙古各族,凭借着强大的骑兵,多方征战,建立起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大帝国。
(过渡语):小结归纳:此四人都是古代有影响的封建帝王,他们都曾建立过辉煌业绩,但他们也都有致命的弱点,一味征战,劳民伤财,横征暴敛,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他们的功过是非,史书的评价十分公正客观,作者的评价同样实事求是。这一点,从下阕的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略输”、“稍逊”、“只”
作者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的,但作者的评价又不完全同于史书,作者的评价是满含感情的,这一点从 “惜”这个字上可以看出来。
(意图):在前面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此处可能惟有多读才能更容易使学生感悟毛泽东寄予在一个“惜”字上的复杂感情,才能明白词中议论的形象性、情感性。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尊重学生的观点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实事求是的、历史的、客观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问):请学生先齐读 “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然后自由读,体会 “惜”字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① “惜”中含褒:肯定他们都是中华豪杰。
② “惜”中带批:批评他们短于文治。
第一单元
沁园春 雪
③ “惜”中露信:自信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
正是出于这样的自信,所以诗人在词的结尾庄严宣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者认为: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风流人物的,还是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
问学生:你同意作者的这一看法吗?说说你对古人、对领袖的看法。
[多媒体镜头7]
一组照片包括:国防建设、农业生产、水利交通、城市面貌
事实证明毛泽东的预言是正确的,毛泽东的自信是有说服力的。这最后一句,是一笔定乾坤,揭示全词主旨,收束全词,铿锵有力,豪情满怀。
请学生齐读下阕,读前提醒学生:过渡句,要读出豪情;“惜”字要通过延长音节来重读,语调略带低沉,体味并表达出丰富的意味。
播放配有画面的配乐朗读,然后再请学生齐读全词。结束教学。
作 业
1.读毛泽东的另一首 《沁园春•长沙》,借助想像将词中写景的部分按自己的理解进行创造性描述。形式不限,可以是图画,也可以是片断作文。
附: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低,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设计该题的意图:
初中生读诗词的主要目标是:理解意思,体会意境,从而受到思想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感受诗词的无穷魅力。毛泽东的这首词和 《沁园春•雪》不仅在形式上具有极大的相同之处,而且在风格和情感的表达上也极为相似。和 《沁园春•雪》一样,词的上阕也是以写景为主,写景中融入抒情,景中寓情。学生如果能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来想像毛泽东在该词中所描绘的体现他博大胸襟、远大志向的景物描写,那么对于该词的理解也就比较到位了。这对于引导学生掌握从感悟诗词意象入手理解诗词内容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审美情趣都是比较有益的。
解题思路:
(1)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染上色彩:
火红的枫林、蔚蓝的天空、碧青的江水。
第一单元
沁园春 雪
(2)使画面动起来:
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红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奔腾,大小船只来往穿梭,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嬉戏。
(3)作更细致的描绘:
晴空中的朵朵白云、山上的峥嵘岩石、江中船上鼓起的风帆等等。
参考答案: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想像。没有统一答案。
板书设计:
景:江山多娇(望)
评:古代帝王(惜)
篇7:沁园春 雪 教案
1. 进入上阕“概括”界面,复习旧课。
2. 全班背诵上阕。
3. 分析下阕:
1. 老师操作电脑进入下阕的“思考题”界面,显示思考题:
思考题内容:
1、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2、“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相近?
3、“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
5、“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6、这一部分在表态方式上有何特点?“俱往矣”前后有何联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学生思考后进行讨论(五分钟),然后老师停止电脑广播功能,让学生自己操作电脑显示各题的分析及答案,不懂的向老师提出(七分钟)。(有小喇叭符号的,单击它,可播放配音分析)
答案要点:
1. 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 其作用与上阕的“望”相近,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3. “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
4. 不同。对前两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
篇8:《沁园春·雪》赏析
这首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 纵论历代英雄, 抒发作者的抱负。
前三句“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 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 不仅突出作者对北方雪景的印象, 而且造境独到优雅, 可以冠结全篇。作者登高远望, 眼界极为广阔, 这里的“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 这是作者的视野在想像之中的延伸扩展, 意境更加开阔, 气魄更加宏大。“冰封”凝然安静, “雪飘” 舞姿轻盈, 静动相衬, 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了一切, 大河也失去了滔滔的雄壮气势, 显示出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壮阔雪景。这里的“望”, 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 它显示了作者自身的形象, 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性格。“长城内外”从南到北, “大河上下”自西向东, 地域如此广袤, 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大气磅礴, 显示了作者博大的胸怀, 雄伟的气魄。而“顿失”二字, 则写出天气变化之速, 寒威之烈, 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 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丰富的直觉感受, 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静中写动, 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 像银蛇飘舞, 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 像蜡白色的象群在突起, 这些动态描写, 有着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 表现“山”、“原”与天相连, 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银蛇”、“ 蜡象”两个生动的比喻, 一下子赋予雪境以生命感, 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 固然有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 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但最重要的还是因作者情感的跃动, 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机勃勃。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多么自然巧妙的联想, 使雪境发生阴晴之间的转化, 联想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 表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新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 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红装素裹”, 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 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 足见赞美的情感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是上片写景与下片议论之间的过渡,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如此多娇”承上, 总括上片写景, 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 也引出作者的抱负。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这七个句子以“惜”字为总领, 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一个“惜”字, 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 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评之意。“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措词极有分寸, 并不是一概否定。对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 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的意味, 而且带有嘲讽语气。“弯弓射大雕”, 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最后三句“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中的“ 俱往矣”三字, 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 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 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辱历史的使命, 超越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具有更卓越的才能, 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 这是作者坚定自信和伟大抱负的表现。
篇9:《沁园春·雪》的朗读设计
一、听读诗歌,想象画面
1.听男声配乐朗诵,想象诗中的画面。
提示: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想象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被白雪覆盖的群山蜿蜒曲折,伸向远方,仿佛一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丽。
2.听朗读,标示句中的音节停顿。
提示:一是注意句间的停顿,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用“/”标示。
二是长句中的意义停顿,注意句子内部的层次结构,在层次转换处的停顿应该稍微长一些,如上阕前三句总写,然后“望”字总领,末尾三句写词人想象,三个层次间的停顿应该要比较明显,用“||”标示。再如上阕前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前一个分句和后两个分句构成“总——分”两个层次,朗读时就需要在“||”处读断。
二、自读文本,读出力度
1.自读课文,要求吐字要有力度,读时昂扬顿挫。
提示:全词要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望”“惜”处停顿,每节节奏可先慢后快,而后再舒展。
2.第一遍,重在整体感受,注意语音饱满圆润。
3.第二遍,细读体味情感,注意节奏。
4.第三遍,在配乐中朗读进入情境,注意轻重、抑扬、抒情性。
三、点读诗句,边读边说
1.从妙词佳句上品味诗词——自选自读自品。
提示:如“顿失滔滔”的“顿”字强调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再如“莽莽”“滔滔”都用叠词,音响浑厚,产生一种气势磅礴的效果。
2.从写作手法上赏析诗词——男生选读女生赏析。
提示: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封”字凝然静态,“飘”字轻盈灵动。动静结合,淳朴净美,意境开阔,气势宏大。
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发现词人毛泽东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地写出了山丘连绵起伏的模样,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3.从词人情感上体会诗词——女生选读男生体验。
提示: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使人感受到伟人毛泽东的自信和自励,这就是领袖人物的豪迈气概和伟大抱负。
四、美读课文,集体演读
1.共同策划演读脚本,分配好角色。
男领 沁园春·雪
女领 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男合 千里冰封──,(拉长)
万里雪飘。?坭(高昂)
男领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女合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坨(慢)
男合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齐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慢)
齐江山如此多娇,?坭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女合 惜秦皇汉武,?坨(低沉)
略输文采;(慢)
男合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男领 一代天骄,
女领 成吉思汗,
齐只识弯弓射大雕。?坨(低,慢)
男女领 俱往矣──,(慢,拉长)
齐数风流人物,?坭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一字一顿)
2.分角色表演式朗读,要求读出轻重,读出起伏,读出缓急,读出真情,读出韵味。
在共同演奏的美好的朗读声中课堂学习结束,但好似意犹未尽,唇齿留香。正如余映潮先生说的“朗读是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是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沁园春·雪》这首富于情韵、朗朗上口的毛泽东诗词,通过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让学生感受了诗词魅力,提高了审美能力。课堂上的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极为重要的途径。朗读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
篇10:沁园春 雪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介绍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
(2)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能准确指出诗中的修辞手法;
(4)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2、情感态度方面:
(1)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2)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包抱负,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赖和热爱的激情。
3、能力方面:
(1)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2)领会上下阕写景议论抒情的关系,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2、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3、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1)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小学时候我们学习过他的诗篇《七律.长征》,今天我们就再一起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领略一下毛泽东诗词的风采。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红军准备渡河东征,2月初,毛泽东在黄河边视察地形时,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展望革命灿烂前景,激情满怀,写下此词。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在 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2)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并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如: 分()外妖娆()
数()风流人物
惟余莽莽
风骚
红装素裹
3、再读课文,根据朗读范例,明确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4、学习上阕,提问讨论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3)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4)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5)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6)讨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7)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8)提问: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5、布置作业
预习下阕,背诵上阕
第二课时
1、复习上阙
先总结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全班齐背上阕
2、学习下阕
(1)齐读下阕,初步体会作者所写内容与感情(2)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3)提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5)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6)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7)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3、梳理巩固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4、全班跟着音乐有感情的齐读全词
5、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
完成课课练上习题
篇11:01《沁园春 雪》教案
武邑县职教中心九年级(上)·教案·刘世斌
1《沁园春雪》教案
武邑县职教中心
刘世斌
原文:
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云南;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无不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无不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无不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也曾引来了如豺狼虎豹的帝国主义者„„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的建设者译文:
呢?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雪景。像唐朝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好像蜡白色的巨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象在奔驰,它们都想试一试与天老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落轩辕台。”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高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琼枝。”还有宋朝胡仔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元朝黄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江山如此十分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天地无私玉万家。”等等,决不胜举。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一代上天骄宠的儿子成吉思汗,只知道弯弓射大雕。这些人物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以其博大恢宏、奇恣纵肆的激情,成为当代诗坛一曲品格、个性强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英雄豪杰,还要看今天的人们。烈,画面色彩斑斓的绝唱。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他的词作《沁
一、教学目标:
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今天我们学习《沁园春 雪》。(板书课题)
1、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
二、解题并整体感知:
2、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介绍词的知识:(1分钟)
3、体会本词中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
4、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沁园春 雪》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内容跟“沁园春”没有关系。乍一看这
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首词是一首咏物诗,其实这是一首充满豪情的抒情诗。雪在词中,已不再是陪衬物,不再是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种逆境的象征,而是作者歌咏的对象。置身于毛泽东描绘的冰雪世界,你不但毫无寒冷之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意,而且会油然而生壮美之感。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冰雪世界是“活的”,而且有着红日的照
1、重点 ①下阕抒情议论、抒发作者的革命豪情。②品味本词的语言。
耀,“妖娆”、“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站在历史的高度,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
2、难点 ①理解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②反复揣摩品味本词凝炼的语言,领袖主宰历史、大展宏图的豪情壮志。想象本词的美妙意境,以及作者博大的胸襟。
三、介绍毛泽东
三、教学方法:
毛泽东(1893 — 197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1.朗读法:豪放的诗风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产生良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字润课堂气氛
之,湖南湘潭韶山人。毛泽东也是杰出的诗人,有许多大气磅礴的诗作,今天学的《沁园春》 2.探讨法:将一些重点知识拿来探讨,教师从旁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就是他的代表作。
四、课时安排:安排 2课时
四、介绍写作背景。(1分钟)
第一课时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初抗战前夜。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
一、导入新课(3分钟)地位。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
第1页 第5页
1《沁园春雪》教案
-------------
武邑县职教中心九年级(上)·教案·刘世斌
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
讨论并归纳: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
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
6、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
激荡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7、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展开想象,最好是闭上眼睛想,把诗人所描绘的雪景由文字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中呈现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说,然后再在全班描述。)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 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极大地鼓舞了全
8、提问: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
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明确:上阕写景共分三层。前三句北方雪景(概括),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毛泽东在此词中塑造的形象巨大。那起伏的群山,隆起的高原,不仅在舞动,在奔驰,体写北国风光(具体),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雪后有着进取、挑战的姿态和意志,要与高远、阔大、威严而神秘的“天公”比试高低,而且似风光(想象),红白交映,艳丽多姿。乎胜利了。这里有作者“自我”的美的形象。给人以豪迈感和崇高感。
9、讨论: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似排山倒海,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空前的抱负和坚
(1)、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定的信心。而真正的风流人物,只能是无产阶级及其领导的全体人民。充分显示了我国人民明确:第一层总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北方雪景图,“千里”“万里”是互文,创造世界历史的伟大动力。
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出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
五、听范读,正读音,感受气势。(3分钟)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1.教师范读,请学生听准每个字音。
(2)、“望”字在词中的有什么作用? “望”字统领到哪一句?望到了什么?
2、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
统领下文(一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望到了长城、黄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河、山脉、高原。“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3、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叫同学上台标注)(2分钟)
⑶、“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分()外妖娆()成吉思汗(hán)沁qìn 数风流人物 shǔ 折腰zhé 今
明确: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朝zhāo
是动态,“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
4、学生齐读一遍。
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5、学生思考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⑸、望到的景色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长城、黄河是静景,山脉、高原是动景)明确: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⑹、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历代帝王,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六、品读课文,赏析意境(以问题引导,层层紧扣)(10分钟)
“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一)、学习上阙
多姿多彩。(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
1、集体朗读上阙。
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
2、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划出来。
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封 飘 莽莽 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7)、“须晴日”中的“须”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3、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须”是等到的意思。这里是在写想象中的雪景,表现了诗人对革命光荣前途的预见,表现
讨论并归纳:上阕主要写景抒情 描写北国雪景,赞壮丽河山。
了诗人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和乐观主义精神。
4、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8)、上阙写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讨论并归纳:“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
明确: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
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9)、齐读上阕,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5、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
10、品析诗词的语言。
第2页 第5页
1《沁园春雪》教案
-------------
武邑县职教中心九年级(上)·教案·刘世斌
师引导,点拨,示范:“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句中“千”、“万”写出了雪景的广阔,意境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连绵起伏,与天相接,似乎想要与天公一的开阔,气魄的宏大;“封”有冰冻、封闭之意,写出了雪景的凝然安静;“飘”写出了雪轻盈比高下。表现了毛泽东同志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的特点。运用了对偶、夸张和互文(千万里冰封、雪飘)的修辞手法和动静相衬的写作方法。朗读的时候情绪高昂,充满激情和斗志。诗句描写的是北方大地的雪景,千万里冰封、雪飘,凝然安静中轻盈的雪花飞舞,诗人眼前⑶“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是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眼界和胸襟,宏大的气魄和对祖“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我觉得可以这样来读(范读),重读“千”、“万”、“封”、“飘”,语速稍慢,法,生动形象地勾画出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形容雪后晴日当空,江饱含深情。
山娇艳动人的妩媚图画,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过渡引导:老师是如何来赏析语言的呢? 词人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要等到雪后初晴,便会看到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江山美景如品读的方法指导:
少女的衣装,在晴朗中显得娇艳,多么妩媚的大好河山啊!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⑴品重点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爱。可以这样来读„„语调中洋溢一种喜爱、惊喜、愉悦之情。
⑵品句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
小结:诗人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是本词的一大特点,⑶理解句子的含义,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词的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大气磅礴,气象雄浑,又寓情于景,句句洋⑷带着感情朗读所品析的诗句。
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结合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再次齐读上阕)
11、请同学们用这种品读方法来品析下面的诗句:(1~3列同学品析对北国风光的具体描(二)、学习下阙:
写的前四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4~6列同学品析对北国风光的
1、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后三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6~10列同学品析作者想象的北评价的呢? 国风光)
讨论并归纳:“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⑴:“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2、自由朗读下阙。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
3、按照上阙的方法学生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的想象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明确: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承上启下;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评价历史人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物;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歌颂英雄人物。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
4、讨论
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含义,以及在词中的作用? 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
明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几句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诗句描述的是,词人站在白雪覆盖的塬上,长城内外的黄河、山脉、高原尽收眼底,大“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雪覆盖了一切,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黄河也失去了曾经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表现了诗人感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博大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和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可以这样来读,重读“望”、“惟余”、“顿失”,语速稍快,读出雄壮的气势,饱含激情和应(承上),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力量。
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启下)。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⑵“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前半句饱含深情,总结上阕写景,“娇”表现景美;后半句饱含力量,“竞”字重读,表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舞”、“驰” 化静为动、动静相衬。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了一代代英雄为了祖国的壮丽河山争相倾倒之情。从描绘雪景过渡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法。将披雪的群山比作“银蛇”飞舞,将白雪覆盖的丘陵比作巨象奔驰。“欲与天公试比高”中,英雄人物的歌颂。
“欲”是想要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2)、上阙用“望”来统领下文,那么下阙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对于争的活力。这里借景抒情,表现了词人自己想要与天公一比高下的伟大气概。
这些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管到哪句? 诗句描述的是,词人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讨论并归纳:“惜(可惜、惋惜)”。统领到“只识弯弓射大雕”。
第3页 第5页
1《沁园春雪》教案
-------------
武邑县职教中心九年级(上)·教案·刘世斌
(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略”、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满腹的文韬武略,卓越的“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文学才华。
者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度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11、集体朗读最后三句,然后讨论这三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明确:表明真正的英雄人物应该是当今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和无数的人民群众。揭示中心人的坚定自信。)
思想。
(3)、诗人在“惜”什么人?
12、下阕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下阕:评古论今 颂当代英雄。因此下阕通过评论历史人物,抒发豪情壮志,表现自己的5、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远大理想和抱负。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
13、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6、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句句都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精神。下阕先过渡, 再转入抒情、议论,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评论古代帝王和抒写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命抱负相结合。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7、“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什么意思?
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全班齐读全词,读出感情。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
14、背诵比赛
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 雪》诗意充沛,有声有色。全诗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从而收到强烈的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艺术效果。认真朗读品味,会给人留下淳美的艺术享受。下面我们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能在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应该看看今天的最短的时间内背熟课文。
无产阶级,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
七、拓展延伸,创新诗意
8、诗人评说这些人物的目的何在?
思考: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你联想到了21世纪的当代中国创出了哪些举世瞩目的对比、衬托后面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人民大众。业绩?
9、谁是真正的风流人物呢?
预设准备: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领导中国人走上了富国强民的道路。引导思考:诗人自况;诗人所代表的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都香港、澳门相继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还有历史真正的主宰——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人民群众。他们一定能为社会的建设、历史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
在我们的新中国、新时代,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对社会神舟五号、六号、七号、嫦娥一号飞船的成功载人遨游太空„„ 主义国家的建设作出了自己贡献的广大人民群众,都可以称得上风流人物。那么,在座的在2009年10月1日,国庆阅兵显我国力,扬我国威!
学校里勤奋学习,苦练建设祖国本领的同学们,将来同样可以成长为真正的风流人物!
总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同学们,十几年后,你们也会成为新世纪因此,我们在这里读出了词人坚定的自信,也受到了这种伟大气概的激励!的主宰者,会成为社会的领军人物,让我们满怀这种豪情,齐读《沁园春•雪》。
10、毛泽东同志认为历史上的这些英雄人物的代表都存在不足,那么他自己是怎样的一
15、布置作业:背诵全诗,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位革命领袖呢?
板书设计
此时的毛泽东已经带领长征部队克服千难万险到达陕北,马上就要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沁园春 雪 前线,挽救民族危亡。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这表现在他的军事生涯里,指挥作毛泽东
战基本上从未失败过,还带领出一大批同样出类拔萃的军事战将,缔造出一个与历史上所有上阙:写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军队都不同的真正的人民军队,并且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那么,他自己在文学下阕:议论、抒情————论古英雄的不足
上的造诣如何呢?我们曾经学过他在这一时期什么文学作品呢?《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赞当代革命英雄
第4页 第5页
1《沁园春雪》教案
-------------
武邑县职教中心九年级(上)·教案·刘世斌
课后反思:
五、拓展延伸:
教学这首《沁园春雪》时,我想尝试改变这两点。
1、找几句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这堂课我运用了听范读、自由读、齐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读、个别读,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其次是少点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体的品味、感悟。新课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要求都是从这一角度提出的。一开始的听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范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和朗读实践去感受整首词完整的音美、(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形美和意美。赏析的环节也是着眼整首词,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
2、找几个含“雪”字的成语。
由于引导得当,学生积极思考、发言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冰天雪地、风雪载途、程门立雪、白雪皑皑、雪中送炭、雪泥鸿爪、映雪读书
第二课时
3、找几句写雪的古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三读诗文 思考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同上)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同上)2.作者以“望”统领哪几句,都望到了什么?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同上)
3.上阙中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虚景?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六、比较阅读。
5.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行。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6.这首词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各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二、读词的上阕:
1、描写什么?
2、如何描写?
3、上阕表现了什么? 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
三、精读上阙,合作探究
后回答)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明确: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给你怎样的感受?
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山”“原” 都是静物,写它们 “舞”和“驰”,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运用比喻,形象地展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活跃。
七、作业:
2、发挥你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景象。
1、背诵、默写这首词。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2、学习这首词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请你也试着用诗样的语言给各科老师写贺卡。
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象一位红装素裹的例:给语文老师: 凝神处,思想与现实碰撞出七彩的火花,轻落在我们身上,燃成一片少女,格外妖艳多姿。
燎原之势!老师,祝您节日快乐!
四、读下阕:
1、写什么?2如何写?3 表现什么?
《《沁园春·雪》优秀教案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