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故事范文精选8篇(全文)

文/ 散文网 时间: 美文欣赏
郑板桥的故事篇1

很想走进郑板桥的内心世界,可是他,却总让人琢磨不透。正如他画的竹子和兰花,时而高洁清秀,时而狂放不羁,每一笔每一枝,都有其独特的灵性。

有时候的他,顽皮的就像他画中的嫩竹叶:诙谐处更显才学,幽默中不乏机警。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关于他的故事才多如春笋,鲜嫩嫩地夹着几百年的文化内蕴,从他们那个时代钻到我们这个时代来。对于目不识丁又欲附庸风雅的暴发户,郑板桥不动生色地题之:竹苞堂“即“个个草包”,对于不可一世的傲慢富商及仗势欺人的权贵,他又从容挥下怪画妙讽。这一切不仅表现了他高洁傲岸的情操,更使我们眼中的郑板桥显得十分可爱。他虽然十分聪明,却也不免上当。比如扬州一盐商求画,他却说什么也不愿去作。盐商无奈之下,得知他喜欢吃狗肉,便定下一条“狗肉计”。郑板桥闻到肉香,很快来到一抚琴老翁的家中,只觉得院子中布置得干净整洁,老翁弹出的曲子也侍奉宁静悠远,好似天籁之音。郑板桥以为遇见了知音,就挥毫泼墨,连字带画作了好几幅。等到盐商大摆宴席邀请宾客欣赏郑板桥的字画时,他才知道上当了。如果没有听到这类故事,郑板桥便显得有些脱离世俗,高高在上,可有了这些故事传说,他就和邻家哥哥一样亲切了。

郑板桥号称“书画印三绝”,无论哪一方面,都表现出他高超的技艺。他的画,竹子劲秀挺拔,兰花秀妍柔美。有时竹石相间,有时兰竹相伴,但无论哪幅画,都是充满“空山新雨后“的自然气息,却丝毫不见半点媚态,一如他的性格。他的诗如”和君胸次有幽兰,竹影相扶秀可餐。世上哪无荆棘刺,大人容纳百千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夷,一枝一叶总关情”等,总能融情入景,由最朴素平常的东西中透出真理来。他的印,随心所欲,尽显狂士风采。有些虽读起来十分可笑,但转念一想,却能品味出郑板桥独有的自尊与个性。如“雷婆婆同日生”、“麻丫头针线”等,有些则是他为纪念自己遇到的一些事而作的。这些印,真实记录了郑板桥的一生。还有各种闲章,字体大多收缩有致,就如画儿一般潇洒自如。他的书法(尽管我不太懂)字体劲秀,画中题款大都别出心裁,既平衡了画面,又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时隔百年,每当想起郑板桥,想起他代表的众多传说故事,众多名作古画,以及他如竹般的节气,如兰般的灵气,如石般的傲气,都令我产生了想早生些年,亲自拜访他一下的遐想。然而,时光是不可逆转的,我也无权选择,那么,既然找不回当年的郑板桥,就努力使自己成为“郑板桥”吧!

天津英华国际学校初一:钟荧

 

郑板桥的故事篇2

郑板桥纪念馆位于兴化城中,古典式建筑,迎门有大型白石雕塑郑板桥全身像,照壁墙刻有郑板桥代表作品兰、竹、石。陈列室介绍板桥生平遗物遗迹以及字画真迹。并集多种展览厅馆,为兴化市文物博物中心。郑板桥纪念馆是中国历史人物纪念馆1984年7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郑板桥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原县政协桂花楼。

该馆藏品1181件,其中郑板桥书画墨迹33幅,金农、闵贞、郑銮、刘熙载等人的书画348件,当代名人为纪念郑板桥、施耐庵而作的书画833件。 该馆基本陈列为“郑板桥生平及艺术成就”。陈列“昭阳郑氏家谱”、板桥老人的遗物、7种版本的《郑板桥集》、板桥墨迹的复制品和照片以及有关的研究论著、资料和剧本、金石、传说故事等。

纪念馆所辖的郑板桥故居,为南北8间的清代民房建筑。粉壁黛瓦,兰竹萧疏,保持“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原貌。故居内不定期地举办小型书画展览,播扬郑板桥的艺术成就。 兴化市博物馆,馆址牌楼北路。现有建筑面 积4000多平方米,住居全省县级博物馆前列。收藏各类文物藏品3000多件,其中,明清字画、文庙祭器、 出土银锭等为特色藏品。现有展厅8个。1997年被定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所辖的郑板桥故居,为南北8间的清代民房建筑。粉壁黛瓦,兰竹萧疏,保持“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原貌。故居内不定期地举办小型书画展览,播扬郑板桥的艺术成就。 兴化市博物馆,馆址牌楼北路。现有建筑面 积4000多平方米,住居全省县级博物馆前列。收藏各类文物藏品3000多件,其中,明清字画、文庙祭器、 出土银

 

郑板桥的故事篇3

原来郑板桥不喜欢结交马程远这样的豪绅富商,认为他们的钱财多是不义之财,往往是囤积居奇、压榨百姓得来的。这些豪绅富商就是出再多的钱请他作画,他也不干。而对那些穷苦平民,他非常同情,愿意和穷人来往,常拿钱周济他们,有时也在这些穷朋友家喝酒、吃狗肉,酒后乘兴作书画相赠。

郑板桥喜欢游山玩水。一天,他来到一个幽静的小山村,此处小桥流水,鸟语花香。板桥正在心旷神怡欣赏美景之际,忽然听到了幽幽的琴声,顺着琴声走去,发现一所茅屋宅院,柴门敞着,可以见到室内有一须发皆白的老翁,正端坐堂前抚琴。再往前走,扑鼻而来的是烹狗肉的香味,这狗肉炖得香气四溢,绵绵不绝,光是闻着就让郑板桥垂涎欲滴。郑板桥身不由己地走向茅屋,只见柴门左右分别贴着“逃出刘伶(kūn,指裤子)外住,喜向苏髯腹内居”的门联,横批是“富儿绝迹”,这几句话很对郑板桥的心意,便对老翁心生好感。抚琴老翁看见郑板桥连忙起身出来迎接,道:“老汉姓程名远,避世于这小村中,不知有客来访,有失远迎!”郑板桥见他是个好客之人,只是殷勤接待自己,也不问自己姓名,可见不是个凡夫俗子,更是多了几分亲近。老翁又说:“游客可能走倦了吧?请到寒舍憩息片刻,尝尝老夫烹的狗肉如何?”说着又捧出陈酿好酒来。郑板桥这时确实腹饥口渴,加上这老翁炖的狗肉实在太香,便欣然受邀,与老翁畅饮起来,大有“酒逢知己千杯少”之慨。酒酣肉尽,郑板桥十分痛快,但心想吃了这老翁不少好肉好酒,就这么起身离开,多少有些不妥,便问老翁:“你屋内很宽敞,洁白粉墙为什么空着?”老翁叹口气说:“没有名人的字画有什么办法。”这时板桥乘着醉意,便说:“我是郑板桥啊!我给你写几张字、画几张画如何?”老翁欣然点头,拿出精致的文房四宝,殷勤地为他摊纸研磨。板桥边写边画,兰花、竹子、条幅、中堂,写了不少,还主动给人家题款“程远仁兄雅嘱”等等,尽欢而散。

一个月后,郑板桥偶然路过一处豪宅,这家的管家拦住了郑板桥,说他家主人新收了几幅名人字画,一定要请郑板桥过目,郑板桥不好推辞,只好随他入府。郑板桥进屋一看,满墙挂的都是自己在茅屋为老翁所作的书画,只惊得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一个人哈哈大笑从屋外走了进来,这时郑板桥才如梦方醒,想起了这个人正是半年前愿出一千两银子请他写字作画的大盐商马程远。原来马程远当时被郑板桥拒绝,心有不甘,知道郑板桥喜欢结交穷人,且嗜酒好肉,这才设下了茅屋请吃狗肉的圈套。

郑板桥离开马宅,长叹一声,自言自语地说:“我的画作都是画给普通老百姓,不是给富人享乐的,因为贪杯而被人欺骗,实在是追悔莫及。”回衙后他郑重地写了几句戒己诗:“贪杯辱身,理当受责。停画三日,戒酒三春。”自那日起,郑板桥果真三日未写字作画,三年没喝酒。

【博闻馆】

郑板桥“摹体”习字的趣闻

据传说,郑板桥在练习写字时立志要熔铸古今书法。他临摹名人书法时,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夜间躺在床上也在被褥上划个不停,揣摩书法家的笔意。一次他划着划着划到他夫人身上去了,夫人问他:“你干什么?”他说:“我摹体呢!”夫人说:“你自己有体,何必摹(摩)别人之体?”(你应该在你自己身上划,为什么划别人身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郑板桥恍然大悟。他想,我应该写我自己的字体呀。经苦心研习,终自成一家。

郑板桥的故事篇4

[关键词]郑板桥;扬州画派;扬州八怪;绘画理论

郑板桥(1693―1765年),扬州兴化人(今属泰州境内),名燮,字克柔,号板桥。乾隆元年中二甲进士,被任命到山东范县做县令时已是五十岁,后来又调任到潍县,任潍县县令。在任潍县县令期间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只好回扬州以画为生,固有“三绝诗书画,一官归来去”之称,是“扬州八怪”中影响最深远的一位。郑板桥尤其擅长画“竹”、“兰”和“石”,有着不少传世佳作;郑板桥的书法融合真草隶篆,风格独特,自称“六分半书”。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画家,在扬州八怪中影响力最大,其作品别出新格,诗书篆画相结合,相得益彰,深为后世喜爱和景仰。其作品破树立了郑板桥独立的画风,这种画风不仅是郑板桥个人艺术上的成功,同时也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影响深远的进步。本文就结合郑板桥的轶事及经历,谈谈笔者对其书画作品一点感受。

郑板桥小时候生活贫困凄凉,三岁丧母,郑板桥的父亲以教馆维持生计,其幼年跟随“种园先生”陆震学习诗词,这也影响了郑板桥后来的诗词创作;后来郑板桥跟随郝梅岩学习绘画书法,郑板桥曾以“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形容郝梅岩先生,其性格和书画创作受到了郝梅岩的一定影响。郑板桥童年喜欢到家附近的“竹巷”去玩,其家里也种有许多竹子,长期的观察和感悟,竹子已经蔚然心中,绘画时“手中之竹”自然蔚然纸上。郑板桥对书法和绘画的痴迷,他把自己的书法和绘画进行融合使得其书法和绘画浑然一体。

郑板桥在画作中,取法石涛而别出新格,在当时的扬州开创了自己新的书画领域,也正是由于郑板桥的绘画理论推动了一个扬州画派的形成以及壮大,郑板桥也成为了八怪之首。郑板桥一生爱画竹,无竹不居,留下许多以竹为题材的作品,其绘画为了“慰天下之劳人”,这样的伟大艺术观和其独特的画风更是中国书画史上的辉煌,推动了中国书画历史的发展。

笔者在泉州市博物馆见过一幅郑板桥的“兰竹石图”,该图高166cm,宽94cm。

该图以半幅面作一巨大的倾斜峭壁,有拔地顶天、横空出世之势。峭壁上有数丛幽兰和几株箭竹,同根并蒂,相参而生,在碧空迎风摇曳。这里面讲述着郑板桥的一个故事。一天,郑板桥去一位好友家赴宴,酒意正酣,朋友请求他在院子中的墙壁上画一幅画,郑板桥碍于在座好友众多,不好推辞,只得答应。郑板桥喝了一大口酒说:“拿墨来!”朋友便命人拿了磨了一砚墨,结果郑板桥说:“墨太少,拿一盆来!”众人十分惊奇,以为郑板桥喝醉了,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朋友不敢多说,只能磨了一小盆给他。郑板桥醉醺醺的走到墙壁前面,朋友要将笔给他,不想他却没有理会,直接用手沾了墨,在墙上抹了起来,抹了一会视乎不过瘾,直接端起盆,把全部墨汁泼到了白花花的墙壁上。朋友心理以下凉了半截,不知者黑乎乎的墙壁如何处理,只得留下,想着郑板桥竟然在戏弄他,酒席上也只能自认倒霉。后来一天狂风闪电,大雨倾盆,这个朋友在院子发现泼墨的墙壁前死了上百只麻雀,十分惊奇,以后每次大雨之后,都是如此。后来一个老来到朋友家,看到院子里的墙壁便仔细端详起来,朋友看了问:“这个有什么可看的?”老头道:“这一定是名家的作品吧?”朋友以为老头在笑话他,说:“不是什么名家,墨汁乱涂的罢了。”不想这老头接着问:“这画出过什么怪事吗?”朋友只得说:“每到狂风闪电,大雨之后,墙前都会有很多死麻雀。”老头笑了笑说:“这画画的是一片竹林,平时看不出,下雨的时候闪电把画照亮了,才看得出,那些麻雀以为是真的竹林,想着飞入,都撞死了。”朋友这才恍然大悟,佩服不已。诸如此类轶事还有很多,都表现了郑板桥高超的绘画水平和落拓不羁的个性,也反映了百姓对郑板桥的仰慕和喜爱。

郑板桥的画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简逸中带着秀逸,洒脱中还有清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超越了石涛的画风,自立门户,并且在罢官回扬州卖画期间更是给中国的绘画艺术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是中国美术史上非常辉煌的一页。而且在卖画期间,心境更加的平和进步,这个时期的画也更加的成熟,艺术风格也更加稳定。在这个阶段他也是创造了很多优秀的作品,留下了一大批精品。在绘画的理论方面更是得到了很多新的见解。当时就有很多的画家借鉴他的风格。他的画派不断的壮大,这样也成就了著名的扬州画派,郑板桥也成为了大家熟知“扬州八怪”之首。

除了他的绘画水平不断提升,自立门派,创造出新的理论外,郑板桥还创新出了独一无二的题跋,竹兰石本来就已经很有意境,再加上诗词和书法,更是让这幅画有课灵魂,配上他的篆刻更是使他的画美轮美奂。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更加绝的在于他的题跋位置特别,石凹竹丛兰叶底,书法写的恰到好处,不多一分也不减一分,使他的画更加的灵动和活跃,显示他的高超技艺以及大胆突破精神。郑板桥释放兰竹石的内在的特性,以少胜多,以简代繁,加上他自己的诗歌和书法的题跋以及印章,书画中又有徐渭的那种狂放的气质,还有自己秀润的内在,算是树立了自己的一派画风。郑板桥,破而立,树立了自己的画风,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功。这不仅是郑板桥个人艺术上的成功,同时也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上非常辉煌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沈惠澜.郑板桥书画艺术(上)[J].艺术市场,2006(11):64-65.

[2]逸鸣.诗书画“三绝”郑板桥[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3(5):20-21.

[3]孙雪冬,姜永泽.解读郑板桥诗书画作品的艺术魅力[J].文教资料,2010(11):77-78.

[4]徐石桥,马鸿增.郑板桥一门书画――关于郑板桥研究的新资料[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4:006.

[5]刘世渡.郑板桥先生百首题兰画诗,词及跋文鉴赏(上)[J].中国西部科技,2006(21):28-31.

[6]徐强,翟佳.浅谈郑板桥的书画艺术[J].宿州学院学报,2002(4):53-54.

郑板桥的故事篇5

冤哉!郑板桥的“难得糊涂”,难道真是这个意思吗?

传说郑板桥写下“难得糊涂”题幅有一个故事。说他踏青出游,因流连忘返,天黑难归,便借宿于山间一茅屋住下。这家主人看去像是一位儒翁,自号“糊涂老人”。郑板桥在茅屋主人的方桌上看到陈列一块石质细腻、镌刻精良的大砚台,玩赏不已。于是,主人便请郑板桥题字,他便题了“难得糊涂”四个字,并压上方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隆进士。”郑板桥也请老翁题一跋,老翁欣然命笔,写下“得美石难,得顽石犹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并也压了一块方印:“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见了大吃一惊,知老翁是一位隐退仕官。于是,因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名字,又补上了一段跋:“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自来福报也。”

这传说是否真实,无需考证。但是,这题注倒是令人对“难得糊涂”意蕴之深更为神凝。字幅是板桥先生在年近花甲,已为官十几载后,对官场、世情、人际关系深有一番体认后感发的。生逢乱世、官场黑暗、民间苦冤、置身浊浑,这无论是居庙堂之高的,还是退江湖之远的,能被世人称作聪明人或是糊涂人的,都很难。一个正直清明之人,既要能看透世情,又要能身避旋涡,不介入是非之中,而泯灭个性、压抑心情,假装做个糊涂人,更是非常之难。只有处事虚怀若谷,退步而想、三思而行、平和而上、不图酬报,才能自下心安,叫人看起来既不太聪明,又不太糊涂,这才算得是最聪明的人。

但是,仕途波折、生活坎坷的郑板桥,做官为政、治学研究、处世观物,都是性情直率、做人耿直、爱憎分明、不畏强豪,他这种与现实相逆悖、狂放不羁的性格,必然是到处碰壁,为世所不容。但是,要他失去自己本性,夹着尾巴装个糊涂人,或是做个大智若愚的糊涂人,那就不是郑板桥了。你看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如此希望权为民所系,但又苦于权不为民所用,像他这样的人,能糊涂得了吗?想糊涂,糊涂不了,那他就只能苦叹“难得糊涂”了。

郑板桥的故事篇6

富翁一听更是喜出望外,赶紧命人给乞丐上茶。乞丐抿了一口茶说:“茶是好茶,只是味道不太醇厚,此乃新壶之故。请试试我这把老壶。”说着就从怀里拿出一把小茶壶。富翁赶紧起身亲自动手冲茶。须臾,茶香便弥漫厅堂。富翁看着这把小茶壶,顿生爱意:“能否把你这个宝贝卖给我呀?”

乞丐说:“原本我是饿死也不会卖的,看在你我有同样嗜好的份上,我就卖给你吧。”边说边拿起小茶壶掂在手里说:“我这把小茶壶能值三千两银子,我只卖给你一半,让这把茶壶在你这里安家。你看如何?”富翁一时还没弄明白怎么能卖一半,疑惑地看着乞丐,等待下文。“是这样,你知道,我也喜欢喝茶,我把茶壶全都卖给你,我就再也喝不到这么好的茶了。这把茶壶卖给你一半,你只出一千五百两银子就行了,剩下的一千五百两银子我存在你家里,就当是咱俩共同买下这把小茶壶,这样我日后还可以经常到你这里来共享此壶,你看怎样?”听完乞丐的话,富翁一个劲儿点头说:“好!太好了!”从此,两人便成了挚交茶友。

其实,乞丐还可用另一种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卖给你也行,但必须答应我以后经常来喝茶。”可乞丐没有做这“一锤子”买卖,而是留一半友情给自己。我来你这儿喝茶并不占你的便宜,你花一半的价钱买下这个壶也没吃亏,“要记得,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

焦山有个盐商马秋玉,自幼就喜欢诗画,对郑板桥的字画非常羡慕,想结交郑板桥做朋友,可总也找不到机会。当他听说郑板桥为了躲债住在焦山的一个庙里时,他就设了局,想帮郑板桥一把。这日细雨绵绵,他看到郑板桥在冒雨游山,就跑到郑板桥的必经之路等着他。看到郑板桥快要走到近前时,他就装作迷茫的样子,反复吟咏“山光扑面经宵雨”这句诗。郑板桥不知有诈,遂上前作揖说:“如此好的诗句,为何只吟一句?”“好是好,可我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下一句。”“我有 ‘江水回头欲晚潮’七个字,您看如何?”就这样,马秋玉通过一句诗和郑板桥相识。于是,他就有了帮助郑板桥的资本。几天后,郑板桥回家,妻子对他说:“接到了你寄回的二百两银子,还了债,修了房,日子过得很安稳。”郑板桥知道这是那句诗的功劳。事后,郑板桥专门去焦山答谢马秋玉,你来我往,两人成了知己。

“要争取朋友,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尊重对方的意见和满足其自尊心。”盐商马秋玉深谙此理。他知道许多文人都有自视清高的臭毛病,郑板桥也不例外。所以他就巧妙地利用文人愿为人师的心理,用了一个“只知其一未知其二”的小伎俩,送一句诗给郑板桥,以此帮助自己想结交的朋友渡过难关。如此一来,既帮助了别人,又满足了自己,同时也保护了朋友的自尊心。

郑板桥的故事篇7

妈妈烦 丈夫时常说我对孩子的态度两极分化得厉害:有时对他百依百顺、百般宠爱,有时又会气急败坏地训斥他。我不知道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是否有统一的标准?

郑板桥五十二岁才有了儿子,自然是对他宠爱有加。但与我们时常看见的那种百依百顺的溺爱不同,郑板桥对儿子的爱更多地体现在教育中。他十分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时常告诫儿子要有慈悲之心,不能欺负弱者。

有一次,郑板桥的儿子蹦蹦跳跳地从外面回来,一看见爸爸就得意地向他展示手里的东西。郑板桥看到儿子手里拿着一只被细线系着的蜻蜓,便沉着脸问儿子: “你这样用线系着蜻蜓,它不就飞不起来了吗?”儿子不明白父亲的意思,说:“可是如果我不把它系起来,它就会飞走了。”郑板桥拉着儿子的手说:“如果我一直把你关在屋子里,不让你出去和别的小朋友玩,你会高兴吗?”见儿子摇头,郑板桥又语重心长地说:“蜻蜓也一样,你用线系住了它的翅膀,它就不能在天空中飞了,你觉得它会高兴吗?”听完父亲的话,儿子连忙解开了细线,将手中的蜻蜓放走了。

郑板桥后来去山东潍县做县令,托堂弟郑墨照看儿子。他在给堂弟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五十二岁才有儿子,哪有不疼爱他的道理?但爱孩子一定得有规矩和方法,即使是在他们玩耍的时候,也要让他们时刻记着做人要忠厚,做事要稳妥。我不在家的时候,儿子就归你管教。你一定要培养他忠诚厚道的品行,消除他残酷冷漠的性情,不能因为他不是你儿子就姑息纵容他。家中仆人的子女,也和我们一样是生活于天地间的人。我们应该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他们,更不能让我的儿子去欺负他们。分发点心时,要平均发放。我们的孩子读书、中科举、做官,这些全都不重要,首先应该让他懂得道理,做个好人。可以把这封信读给嫂子们听,使她们都明白对孩子真正的疼爱是教他做人的道理,而不是娇惯他。”

郑板桥的故事篇8

宋元之际画兰名家郑所南,所画兰花清秀雅致,挺拔飘逸,令观者赞叹不已。宋元易代之后,他所画兰花都悬空而立,无所依靠。一些人不知道他这样画兰花的用意,问他画兰为什么不带泥土,郑所南回答说:“国土已被番人夺去,我岂肯着地?”由于他画兰声名远扬,一些在元朝做官的人纷纷去求购他的画,却一一遭到了拒绝。后来有一位县令派人来索画,并称可以以画代役,郑所南听后大怒:“头可断,兰不可得!”求画者只得灰溜溜地离去了。郑所南通过画大量无土兰花,以他刚正不阿的言行,让人们时刻不忘亡国之恨,表达了他始终如一的爱国之情。

历史上还有一些画家,面对权贵,也有过“刀架在脖子上”不屈服的一腔豪情,面对富豪,有过金钱面前不动心的凛然正气,但由于自身具有“软肋”,做出了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成为人生中的瑕疵,令自己追悔不已。这样的故事,不能不让人叹息。

明末清初画家陈老莲,名洪绶,字章侯,是个多才多艺的画家,花鸟画、山水画皆名闻当时,人物画更为精绝。陈老莲喜欢为贫穷不得志的人作画,以帮助他们解决困厄,而对于权贵者,纵有千金陈于面前,也毫不动心。曾经有一个声名不佳的显贵,以鉴定书画为名,将他引诱上船,船开出后,却拿出绢素笔墨强迫他作画,陈老莲谩骂不绝,最后从船上跳入水中。后来该显贵又通过别人求画,陈老莲一笔也不肯为他画。清兵攻下浙东时,一大将军从围城中抓到陈老莲,大喜,急令其作画,陈老莲态度决绝,就是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也坚决不动笔。但陈老莲却有喜爱醇酒、美人的致命弱点,他嗜酒如命,自为诗曰:“人言足病宜禁酒,禁酒通身病亦多。”他的好色更为出名,甚至到了宴席上没有女人作陪就绝不饮酒,夜寝没有女人在侧就无法入睡的程度。大将军便以酒和美人引诱他,陈老莲终因自己的“软肋”,干出了以往刀架在脖子上也不肯干的事。

乡间有俗谚称:“吃了一辈子斋,临死喝了碗狗肉汤。”把吃斋坚持一辈子,其信念不可谓不坚定,但一世“英名”最终却毁在一碗狗肉汤上,追悔莫及的心态可想而知。清代书画家郑板桥虽然不吃斋,却也对因贪图一时朵颐之快而喝的那碗狗肉汤充满了悔恨。据《艺苑余谈》载,扬州有一盐商,为附庸风雅,多次以重金求郑板桥的画,郑板桥不屑与见利忘义的盐商交往,终未应允。后来,这盐商探听到板桥好吃狗肉,且爱结交隐士仁人,便心生一计。一日,郑板桥出城寻幽觅静,忽闻林中琴声幽扬,见茅屋中一位老人独坐榻上抚琴而弹,屋前炉上,正有一钵热气蒸腾的狗肉。郑板桥不禁心动,上前与老者搭讪,老者邀他共尝。饱餐之后,郑板桥对老人说:“君室墙上无画,我可为君书否?”老人拿出纸墨,郑板桥一会儿就画好了。第二天,盐商大宴宾客,炫耀得到的郑板桥画。郑板桥知道被盐商“赚”了画后,想那一碗热气腾腾的狗肉,懊恼不已!

郑板桥的故事范文精选8篇(全文)相关文章:

爱也需要用心经营

《爱情要用心经营》文章赏析

最伤感的短文 伤感的美文欣赏(55篇)

伤感的文章(精选24篇)

伤感美文欣赏(精选5篇)

伤感美文欣赏(精选10篇)

《郑板桥的故事范文精选8篇(全文)》

郑板桥的故事篇1很想走进郑板桥的内心世界,可是他,却总让人琢磨不透。正如他画的竹子和兰花,时而高洁清秀,时而狂放不羁,每一笔每一枝,都有其独特的灵性。有时候的他,顽皮的就像他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