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故事篇1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国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文化。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国人!最近我有幸看了一本书《中华上下五千年》使我受益匪浅。 《中华上下五千年》讲述了人类的起源以及各王朝的兴衰。里边有许许多多人人皆知的小故事例如: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卧薪尝胆......其中我最喜欢的也是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晋文公。他的父王听信谗言杀死了他的哥哥:申生。这后又要杀他。他听到消息后就逃出了晋国。他在外流浪多年,有一天他逃到了楚国,楚国国君待他如上宾。一天夜晚,楚王和他喝酒叙事。楚王问道:”如果有一天,你回到国家当上了国君该怎么报答我那?“晋文公很认真地说:”假如托您的福我回到了国家当上了国君。我定于归国友好相处如果有一天两国打起来我定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 四年后,晋文公真的当政了。公元633年。晋楚两国作战时相遇,晋文公想起了答应过楚君的话便命军队后退三舍。楚军以为晋军害怕了,便上前追去。结果被打的一败涂地。 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但意味深长。它告诉我们:不论在什么时候说出去的话就如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我们说话一定要算数。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说出的话就定要做到。即使自己做不到,也要向别人道歉,以求别人的原谅。 诚信,连古人都能做到我们还差什么呢?《中华上下五千年》记载了古代时的优良品质和古代生活。希望大家有时间能看一看。
退避三舍的故事篇2
我国乃至世界着名的作家巴金曾说过:“说真话不应当是艰难的事情。我所谓真话不是指真理也不是指正确的话。自己想什么就讲什么,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就是讲真话。”从古至今,诚信一直就是人们所推崇的品质。
在战国时期,晋文公身上就发生了一件流芳百世的佳话:晋文公退避三舍。晋文公流亡里在楚国作客,曾承诺过如果楚军和晋军交战,晋军会退避三舍,也就是九十里。楚国真的和晋国交战的时候,守诚信晋文公真的让晋军往后退了九十里。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从这个故事,我们懂得了诚信是一种人们必不可少的品质。
但是,从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里,我们又能看出什么呢?吉林省九台市卢家小学二年级学生欣月在2005年突然患了“髓母细胞癌”,心跳随时都有可能会停止。欣月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为了圆欣月美好的愿望,长春市的2000余人行动起来,给了欣月一个升旗仪式。许多人看见欣月用耳朵听见国歌声时脸上流露出满足的表情用稚嫩的手敬队礼里时,流出了泪水。一个美丽的谎言编织成的摇篮,让一个九岁的小女孩愿望的花苞绽开了,让千百人流下了眼泪。
诚信和谎言是一对水火不容的兄弟。有了谎言,人就不会诚信。但是,如果在谎言面前加三个字“善意的”,那结果就是不一样的。一个善意的谎言会让一个沮丧的人重拾信心,让一个临死的人对生活充满信心。
一个谎言会让人身败名裂,无容身之处。谎言会让撒谎的人心中如25只兔子——百爪挠心,让受欺骗的人生活上布满阴霾;善意的谎言则会帮助人,使人恢复信心,让善意的谎言绽开吧!善意的谎言可以让一个有才华而被埋没的人绽放出耀眼光采。谎言不可以,但善意的谎言可以。
退避三舍的故事篇3
如果每个人讲诚信、每个商家讲诚信,每个政府、国家讲诚信真正做到一诺千金,那么长此以往,人们生活定会处处充满和谐的气息。古往今来也有许多讲诚信的事例: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就依靠着自己为人正直、讲信用拉拢了大批人才为他效力,而且还在诸国树立霸主之位。晋文公重耳也正是以诚待人拉拢人才,还在明知战场上讲诚信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仍然做出退避三舍的举动。晋文公也正因此获取名声与威信,继齐桓公后又一个当上霸主!而“退避三舍”这脍炙人口的故事也为后人所称赞。
诚信是一个人面向世界的一张必不可少的“通行证”。现在让我们设想一下不讲诚信的结果吧:如果一个政府不讲诚信,那么公民的权利将得不到保证;如果一个商家失去了诚信,消费者的权益的不到保障,这个商家又怎会不一步步走向破产?如果就连朋友之间都无法讲诚信,那么人与人之间也就毫无信任可言,友情也会变成一个空壳,整个世界被冷漠所笼罩……失去诚信之后的世界会是如此可怕……
如今的人之所以不讲诚信,大多数不正是因为诚信与金钱、利益所发生冲突时,无法抵挡诱惑选择了金钱、名利,放弃了诚信。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然而这些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从而导致了将自己置于一个不诚、不信之地。记得富兰克林说过一句名言:失足,你可能马上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这不正是为那些无信誉之人敲响的警钟吗?
在朱自清的《论诚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诚实、诚笃,至诚,都是君子之德;不诚便是诈伪的小人。”这段话将诚与非诚分别进行高度概括。虽然世上有善意的谎言,但并非所有都是善意的,因此我们既要将诚信,也要分辨出他人的话是否可信。
退避三舍的故事篇4
我反复读了韩震伯伯的《诚信的故事》一书后,进一步加深了对“诚信”一次的理解和认识。古往今来,诚心一直是人们为人处事的道德信条,所为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诚信,可以使人受到尊重;诚信,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诚信,是一个人为人正直的表现。人们都说,诚信是金、诚信是一个人又失败走向成功的跳台,诚信是社会中每一个人情感的纽带。我认为诚信,就是我们周围人的一瞥一笑,一喜一怒,在平凡的小事中反映出的良好品质。我觉得,一个人没有诚信,是立不住足的。在当今社会中,干部要诚信,工人要诚信,教师要诚信,学生也要诚信。如果一个人办事,做人不讲诚信,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曾子为了做到诚信,将家中唯一的一头猪杀了,竖立在人们心中手心的形象。重耳宗守诺言,在楚王派追杀的情况下退避三舍,不与其交战,樊无期舍生忘死,只是为了一个承诺。这些不都是诚实守信的最好表现吗?其实,我们周围,也发这许多诚信的故事。他们虽然平凡,很普通,但都反映了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我每天都在校门口稍稍站一下,一个比我大不了多少岁的小姐姐每天都等他的奶奶接她回家。今天中午有所不同,小姐姐约好了人,说好了在这等她。不久,小姐姐的奶奶来了,她的奶奶执意要把姐姐接走,小姐姐没有表现出太大的不情愿,只是淡淡的说了五个字:“我答应他了。”这句话重复了三遍,他的话像一把利剑,刺入每一个人的心,我也为小姐姐那坚定的声音感到一丝自豪。中国是几千年的友谊之邦,以信义为本。自古就有“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各种
甘肃天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川镇中学初一:流年似水000
退避三舍的故事篇5
回忆过去,每个人都有许多难忘的故事。往事像一粒粒珍珠,串起七彩的童年,翻开旧照片,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可以看清自己的成长足迹。
以前,我可是一个爱玩耍的淘气包儿,那次保护环境,捡垃圾的事是我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是一个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的星期天,老师让我们带塑料袋以及筷子去旧大路口捡垃圾。我心里一怔:什么!捡垃圾,我最见不得就是垃圾了,别说捡,就是见了也要“退避三舍”。我心里痒痒的,禁不住诱惑,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首先,我用筷子夹住垃圾,再放入垃圾袋,不一会儿,就已经捡了半袋,我高兴极了,可别的同学已经捡了好多。
可我乃好强之人,输给同学,岂能善罢甘休。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战胜别人!我每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两只手配合的像一只手似的,不一会儿,塑料袋就装满了,可他们轻蔑的瞥了我一眼:“你看我们都两大袋了。”但这毕竟是我第一次捡垃圾,看着这来之不易的“战利品”,心里也是甜滋滋的……
童年啊,你是多么得令人怀念啊,在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一串串无限的足迹,你告诉我,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是走向成功,坚持就是美丽。
退避三舍的故事篇6
文学成为一条源远流长的长河在我心中流淌,成为一首动听悦耳的歌曲在我心中歌唱,成为一颗璀璨的明星在我心中闪耀。
一篇篇闻名天世的历史故事宛如一道长河,灌溉了我的心。项羽的乌江自刎,荆轲的行刺秦王,廉颇的负荆请罪,晋文公的退避三舍,让我读懂了悲壮赤诚,知错就改,谦让……点亮一盏明灯,捧着一本《史记》,喝着一杯清茶,在静谧、寂静的月光沐浴下,目睹着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悲愤,荆轲没有行刺成功的遗憾,廉颇承认错误的勇敢,晋文公退后大军三里的诚信,这此故事时而扣紧我的心心弦,时而让我如释重负,时而叫我悲愤不已,时而令我喜出望外,虽然他们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是他们的传奇都将成为历史上的一朵奇葩,心中有了文学,我的情操便得到了陶冶。
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如同一支歌曲,唱出了我的心声。李白“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厚友谊,王维“每适佳节倍思亲”的思念之情,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壮志,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让我读懂了朋友、亲人、国家、兄弟在他们心中有多重要啊!让我感到了骨肉离别的痛苦,一心为国却又无法成全自己伟大的抱负,虽然我不是身临其境,但是我能感受到他们隐约的叹息与悲愤,心中有了文学,我的理解能力便得到了提高。
一个个趣味横生的益智成语好似一颗明星,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东施效频、邯郸学步的盲目模仿,让我懂得做好自己才是关键,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让我明白了要勤奋学习,刻苦努力,拔苗助长,画蛇添足的多此一举,让我知道做事不能自作聪明。心中有文学,我的知识便得到了丰富。
我心中的文学犹如迷途上的指向标,浩瀚海洋中的不覆之舟,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退避三舍的故事篇7
内容摘要:所谓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但其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构成。成语因其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被人们比做语言中的盐。甚至有人认为成语是中国文学之精髓。高中考皆涉及成语之读音及字形。学生误读滥用成语已是司空见惯。在这篇文章里想谈谈自己在成语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其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成语之来源,成语的基本特征,成语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成语词典的运用。
一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是由古代之神话寓言故事凝缩而成。如: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南辕北辙《战国策·魏策》、叶公好龙《新序·杂事》、塞翁失马《淮南子·人问篇》、愚公移山《列子·汤问》杯弓蛇影《风俗通义》、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察今》火中取栗(法国·拉封丹《猴子与猫》)
下面举一个寓言故事的例子来说明成语的来源。
“与虎谋皮”[][1]出自《太平御览》卷208引《符子》。原作“与虎谋皮”其原文是“欲为千金之裘而与其谋其皮......言才卒,狐卒逃于重丘之下”从这个故事才演变为“与虎谋皮”,意思是跟老虎商量取下它的皮来,比喻同对方商量有害于对方切身利益之事,是绝对办不到的,甚至具有危险的。
其次,一部分成语来源于历史故事事件和历史故事。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毛遂自荐《平原君虞琴列传》、四面楚歌《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晋书·苻坚载记》、名落孙山《过庭录》、洛阳纸贵《晋书·左思传》、闻鸡起舞《晋书·祖狄传》
下面还是用一个例子来谈谈。“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其原文是:“若以君之灵,得汉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2]其大意是:晋国公子重耳逃到楚国,楚国国君问他:“你若能回到晋国,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假如晋楚交战,我一定先退避,让你三舍(古代行军三十里叫一舍)。”后重耳归国。后来楚晋双方在城濮作战,重耳遵守以前的诺言,果然先退避九十里。后来就用“退避三舍”来比喻对人让步和回避,不与之相争。
第三,现在一部分成语来自古代作品中的诗文语句。兢兢业业《诗经大雅.云汉》、择善而从《论语·述而》、虎视眈眈《周易·颐》、舍生取义《孟子》、老骥伏枥(曹操《步出夏门行》)、一视同仁(韩愈《原人》)、困兽犹斗《左传·宣公十三年》、物换星移(王勃《滕王阁序》)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择善而从”出自《论语·述而》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
“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原文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
第四,一部分成语来自群众的口头语言。如:狼子野心、众志成城、一干二净、五湖四海、指手画脚、拐弯抹角、人山人海、昏头昏脑。
二
大部分成语都具备如下基本特征:
首先是其意义的整体性。成语在表意上与一般固定短语不一样,它的意义往往并非其构成成分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5]如“趋之若鹜”的字面意义是“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实际含义是“比喻很多人蜂拥着竞相赶上去”“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表面意义是“丢失了羊赶紧修补羊圈”。其实际含义却是“比喻出了差错赶紧补救”或“比喻事先不做好准备,出了差错才想办法,已经太迟了。”“凤毛麟角”其表面意义是“凤凰的毛,麒麟的角。”但其实际含义是“比喻稀少而可贵之人才。”由此可知,成语的含义有其整体性,它是隐含于表面意义,而表面意义则只是实际意义借以表现的手段。
成语的第二个特征其结构的凝固性。成语作为一种固定短语,他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如“九牛一毛”不能说成“十牛一毛”,“草菅人命”不能写成“草管人命”,“任重道远”不能变成“道远任重”、“任重路远”或“任重又道远”。但有些成语在不变更基本结构和原来意义的前提下,个别音节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次序或是换成别的音节,如“千钧一发——一发千钧”,“同工异曲——异曲同工”。
三
上文主要讲述了成语的来源及成语的基本特征,在这一小节里主要讲一讲成语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成语的比喻义,怎样辨析近义成语,理解成语丰富的“文言知识”,对成语的误读误写问题。
上文论及成语意义的整体性,我以趋之若鹜、亡羊补牢、凤毛麟角三个成语为例,说明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就一定要注意它的“比喻义”“形容义”。我再看看下面几个成语的释义。
涸辙之鲋:干涸的车辙中的鲫鱼。比喻处在困境中亟待救助的人或物。
炉火纯青:古时道家炼丹,至炉火变为纯蓝色火焰就算成功。比喻达到纯熟完美的地步。
瓦釜雷鸣:瓦釜发出雷鸣般的巨响。比喻平庸的人窃居高位。
叶落归根:树叶凋落在树根周围,①比喻人或事物都有一定的归宿。②比喻客居他乡的人最后都要回归故里。
黯然神伤:形容内心沮丧,神情忧伤。
匪夷所思:不是根据常理所能想到的,形容事物、想法、技艺等高奇。
身无分文:身上没有一分文钱,形容一贫如洗。
从以上成语之释义可以看出成语的含义往往体现在其“比喻义”和“形容义”。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悉心领会,弄不清楚的一定要养成勤查成语词典的好习惯,不要“望文生义”,作想当然的解释。
成语教学要注意的第三点是:意义相近而又有细微差别的这些成语。如“无所事事”和“无所作为”这两个成语都表示不做事情,无成绩的意思。其不同之处是:“无所事事”表达没做任何事,与紧张工作相对,有时会有游手好闲,饱食终日之意;可指长时间的表现,也可指较短时间内的表现;能受时间词语的修饰(如终日、整天),一般只形容人,不能形容团体和组织。“无所作为”侧重表示不做大的事情或有意义之事,也表示没有做出成绩来,跟“有所作为”相对,有安于现状,不努力,少才能之意;一般指较长时间的表现,能受终生、一辈子等词语的修饰,除用个人外,还可用于集体组织。
近义词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辨析。1、语义的轻重不同,“自命不凡”与“自以为是”都有自认为正确之意,但自认为是指主观不虚心,语义轻。而“自命不凡”指自以为了不起,比别人高明,语义较重,还有信口开河与信口雌黄等。2、表达的侧重点不一样,如“视而不见”与“熟视无睹”都有“看见了,却好像没有看见一样”的意思。但“熟视无睹”偏重于不重视,不关心;“视而不见”侧重点在其不注意不留心。3、范围大小不同,如“无边无际”与“无穷无际”都有“没有尽止,没有边境”的意思,但“无边无际”指空间,着重在面积大,没有边际。而“无穷无尽”还可指时间,着重于数量多。
成语由于来自古代神话寓言和古代诗文语句,那么成语也就蕴含了丰富的“文言知识”,以往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忽略了成语教学对文言文教学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会,归纳整理,看看下面一些古今异义词:
贪得无厌(满足)永垂不朽(流传)寡廉鲜耻(少)
赴汤蹈火(开水)假公济私(借助)陈陈相因(沿袭)
细大不捐(丢弃)屡试不爽(差错)克勤克俭(能够)
形影相吊(安慰)
以上加点的词在我们的课文中都出现过,如:
陈陈相因——蒙故业,因遗策(沿袭)——《过秦论》
屡试不爽——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差错)——《促织》
假公济私——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用,借助)——《劝学》
永垂不朽——思垂文以自见(流传)——《报任安书》
另外,成语中也存在一词多义现象,如:
负荆请罪(背负)秣马厉兵(兵器)
忘恩负义(违背)兵来将挡(士兵)
忍辱负重(承担)兵贵神速(战争)
负隅顽抗(倚仗)短兵相接(兵器)
不负众望(辜负)兵临城下(军队)
其实成语中词的活用现象也极普遍,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一鼓作气中的“鼓”是动词“击鼓”之意,非乐器之“鼓”“兵不血刃”中的“血”是沾上血之意。另有如不衫不履,先礼后兵。
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只有时间名次、处所名词可以直接作状语,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但某些成语中的名词却不是这样的,如:冰消瓦解中的名词“冰”与“瓦”直接放于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事物的特征与状态,这就是成语中的名词直接作状语现象,像这样的成语是很多的如:乌合之众、蚕食鲸吞、蝇营狗苟、风驰电掣、星罗棋布、土崩瓦解。
以上带点的词均属名词直接作状语。教学中我们要密切注意,切勿掉以轻心。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取长补短(长处,短处)温故知新(旧知识、新知识)披坚执锐(坚韧的盔甲、锐利的武器)摧枯拉朽(枯草,烂叶)
以上带点的词都是形容词,且处于宾语位置,这便是成语中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意动和使动用法。形容词和名词的意动和使动用法,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当然也在成语中保留了下来。如:“不耻下问”,其含义是“不以向学问和地位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辱”;“不远万里”是“不把万里之遥看得远”;“生死肉骨”是“使死者生,使血骨长肉”之意;“祸国殃民”是“使国家受害,使百姓遭殃”之意
成语教学应注意的第四个问题是:习惯性误读。因为成语大多来源于古人的著作或流传下来的语句,在读音上往往有些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否极泰来”中的“否”应该读为“pí”,它是易经中的一个卦名,是不吉利之卦,我们就不要误读为“fǒu”。“病入膏肓”中的“肓”是指人体内心脏与隔膜之间,其药力无法达到处。“肓”应该读为“huāng”,因其字形与“盲”及“育”相近,容易误读为“máng” 或“yù”。请看下面一些成语中字的读音。
正 误正 误
刚愎自用 (bì)(fù) 殚精竭虑(dān) (dàng)
为虎作伥(chāng)(zhàng)作茧自缚(fù)(bō)
瞠目结舌 (chēng) (táng)言简意赅 (gāi)(huì)
一蹴而就(cù) (jiù) 怙恶不悛 (hù) (gǔ)
成语教学应注意的第五个问题是:学生容易写错别字,成语中的某个字往往被学生误写成另外一个字,这就是写了错别字,由于写错别字,随之而产生误读及错误地理解这个成语。如炙手可热中的“炙”是“烤”之意,这条成语的字面意思是“烤手,感到很热”,比喻权势大,气焰很盛。学生常把“炙”写为“灸”,“灸”是中医治病的方法。[][6]请看下面的例子。
误 误
略见一斑(班) 阴谋诡计(鬼)
川流不息(穿) 融会贯通(汇)
流言蜚语(诽) 绝无仅有(决)
迫不及待(急) 浮想联翩(连)
事必躬亲(恭) 流连忘返(恋)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成语中字的错写,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错字与原字读音相同或相近。原因是不能准确地理解成语的含义所致。
四
最后,我想谈谈成语词典的选用问题。我们要准确地理解成语的含义,掌握其用法,就需要随时查阅成语词典。现在出版的成语词典有十五种以上,叫人无所适从,教师结合学生推荐一两本好的成语词典是应当的。下面看《汉语成语词典》、《新编成语词典》、《八用中文成语词典》,对成语“水落石出”的解释,便可知其优劣。
[水落石出] shuǐluòshíchū,到了枯水期,水位下降,河床中的石头就露出来了。比喻事情真相大白。宋陆游《谢台谏启》:“收真才于水落石出之后,坐销浮伪之风;察亥理于舟行岸移之时,尽黜馋诬之巧。”马识遂《罗文斌死之谜》:“这么多的疑点,在平反时应该引起是他杀的可能性加以考虑,弄他个“水落石出”,然而,没有,这却更叫人奇怪。”
——《汉语成语词典》
[水落石出]
[解文]经过水的冲洗,在泥土里的石头便露出来了。
[源出]苏轼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用法]常用在受了冤枉,但事情终有大白的一天的事上。
[例句]目前你是嫌疑最大的人,但调查下去,不难有水落石出的一日
——《八用中文词典》
[水落石出] shuǐluòshíchū
[结构]复习式:承接关系
[释义]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本写冬天的自然景色,后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出处]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面之四时也。”
[功能例句]①作宾语。明魏学洢《核舟记》:“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②作谓语《红楼梦》第六回:“如今这事,八下里水落石出了,连前日太太屋里舌的,也有了主了。”
[同文]真相大白昭然若揭暴露无遗
[反文]真假莫辨扑朔迷离云里雾中
——《新编成语词典》[7]
从上文可知,这几本成语词典,对“水落石出”的解释各有千秋。
《汉语成语词典》释义最为精准、简洁,又有普通话注音,其例句大多出自现代名家之手。学生最好选用它作为工具书。
《八用中文词典》是1978年香港江通书店出版的。多年没有印刷新版了。“八用”是指“同文,注音,解词,用法,反义,解义,源出,例句”,全书是繁体字印刷,内附彩图,没有普通话注音,但释义简洁。
《新编成语词典》其优点是指出了成语的结构形式,句法功能,并附有多个同义词,但释义不够精确,同义词范围过宽且有牵强之处,学生不好把握。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成语大词典》王剑引、厉拯仪编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8年
[2] [左传] 左丘明李维奇、陈建功注 岳麓书社2001年
[3] [论语] 杨伯峻、杨逢彬注译 岳麓书社2002年
[4] [孟子] 王常则译注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
[5]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6] [现代汉语应用规范手册] 李行健主编,书海出版社2003年。
退避三舍的故事篇8
让并不是屈服,它只是在进退维谷是的一种明智的选择。为人不强争一点名利,让出它们换来一片没有喧嚣的宁静,摆脱世俗的纠缠不休,只留下一瓣心香自己品味。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以“居士”自居,从“香山居士”到“东坡居士”。这恰恰是对让的最合适的诠释,他们放弃了高官权贵,让出了一切庸俗之人所看重的东西,让出了自己的名利,古今多少攀龙附凤者,而人间只有一个李太白啊!他们所留给自己的,仅仅是灵魂的净化与升华,而这正是为人所必备的东西,因此,他们留给我们的是无数的不朽的诗篇。
让是一种做事的艺术。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退避三舍”吧。一次退让,造就了一场著名的战役,创造出一个辉煌的成功。退让,不代表认输,在退让后,我们会有更大的动力与实力,正如儿时的玩物——弹弓一样,你越向后拉,石子飞出的速度反而越快。暂时性的避让,会让你在更合适的时机爆发出更大的潜力,从而事半功倍,飞向那片灿烂的光芒。
让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我们是生活大舞台上的一个演员,是社会的一分子。人生好似一条直线,在你无限长的世界中,总会要和其他直线相交,你们之间总要发生一些也许平凡也许轰轰烈烈的故事,不管仅仅是回眸一看,是一次小小的摩擦还是一段深刻的谈话,你总能与他人碰撞出心灵的火花。人际交往中,让更是必不可少的,从小辈对长辈的礼让,到陌生人之间的让路、让座,都可以让彼此有一次心的交流。也许,让就是上帝派来的使者,它可以产生一份友情,融合一股亲情,甚至有可能造就一段爱情。有了让,才有情;有了情,才有友;有了友,才能挽住对方的双手,合力托起整个世界。
退避三舍的故事范文精选8篇(全文)相关文章:
★ 爱也需要用心经营






